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于右任與張季鸞的半世友情:張季鸞

        發(fā)布時間:2020-02-2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與原《大公報》主筆張季鸞,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雖說同為陜西人,但秉性氣質迥異:于右任是典型的關西大漢,魁梧雄健,美髯飄逸,豪俠之風撲面而來;張季鸞則是典型的北人南相,身材文弱俊秀,不乏揮斥方遒的書生之氣。但他們共同受教于關學大儒劉古愚,都有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他們自1902年相識,后來建立莫逆之交,四十年中,肝膽相照,互為知己,共同反對內戰(zhàn),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民主富強,為國家和平統(tǒng)一努力,對現(xiàn)代中國歷史進程產(chǎn)生莫大影響。
          
          師出同門,攜手辦報鼓吹革命
          
          于右任,1879年生于民生凋零的陜西三原,起于寒微,名伯循,字誘人,筆名右任后成為他最常用的名字。他曾在劉古愚任教的宏道學堂求學,是這位大儒的得意門生。1903年,于右任在陜西鄉(xiāng)試中以第十八名中舉,聲譽鵲起,被譽為“西北奇才”。他寫下了不少憂國憂民、抨擊時政的詩篇,自編成《半哭半笑樓詩草》印行。1904年春天,因此受到清廷迫害,化名潛逃上海,不久就受到學界通才、愛國老人馬相伯先生垂青,進入上海震旦公學讀書,成為其得意門生。
          張季鸞,則小于右任近十歲,生于1888年,祖籍陜西榆林,出生于山東鄒平,自幼便體弱多病,加上口吃,讀書略有困難,但非常聰敏,又刻苦用功,因此文章寫得又快又好,當?shù)厝俗u為文曲星下凡。1902年,張季鸞從榆林南下關中,在禮泉煙霞草堂從劉古愚求學,侍立先生左右,和前來拜訪縱談國事的于右任相識。他和于右任一樣受劉古愚影響,思想激進,認清了清王朝政治腐敗、媚外殘民的面目。后出國去日本求學,逗留上海期間,和于右任結成莫逆之交。
          于右任、張季鸞都是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并加入同盟會,辦報紙刊物,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1906年4月,于右任與邵力子一起東渡日本考察,籌集辦報資金。由陜籍留日學生康寶忠、好友劉覺民引薦,在東京拜謁了孫中山,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走上了職業(yè)革命的道路。孫中山委任于右任為長江大都督,負責上海一帶同盟會事務。張季鸞也于同年在東京會見孫中山,1906年秋天加入同盟會。于右任返回上海后,相繼創(chuàng)辦了《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和《民立報》。 張季鸞在日本學習期間,主辦《夏聲》雜志,并為于右任主辦的報紙撰稿。1909年春,于右任因創(chuàng)辦《民呼日報》宣傳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張季鸞在《夏聲》上發(fā)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呼吁社會輿論支持正義,引起國內外的震動,英方最終只好釋放了于右任。
          1910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張季鸞決定回到國內,到于右任創(chuàng)辦的《民立報》任記者。他在臨行前,對友人說:“這次起義,必獲成功,我決定先行回滬,協(xié)助于右任先生,鼓吹革命思想,期望早日達到革命成功目的!
          《民立報》為當時國內發(fā)行數(shù)量最大的報紙。張季鸞在這樣的一個民主革命熔爐中經(jīng)受鍛煉和洗禮,結識了許多革命黨骨干,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膽識和灼灼才華。于右任對這個年齡小他近十歲的同鄉(xiāng)、同學,自然十分器重。張季鸞后來也認為:“我的新聞學,都是從于先生學的,今天大家若認為我有絲毫成就,應該先對于先生感謝!”于右任曾追憶著一段不尋常的往事:“先生曾助余辦《民立報》,英思卓識,天宇開張!蔽洳鹆x爆發(fā)后,孫中山從國外回到上海,首先到民立報館會見于右任、張季鸞等,并題“戮力同心”四字,嘉勉于及《民立報》對辛亥革命的貢獻。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張季鸞經(jīng)于右任推薦,擔任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的秘書,于右任也在交通部任次長。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后,于右任、張季鸞相繼離開臨時政府,再返上海,辦民立圖書公司,同時續(xù)辦《民立報》。于右任還委派張季鸞北上北京,擔任上!睹窳蟆酚浾,同時創(chuàng)辦北京《民立報》。這是張獨立從事新聞事業(yè)的開始,自此真正成為報壇聞人。他和于右任南北遙相呼應,以鮮明的立場,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痛斥袁世凱的野蠻暴行。
           1913年4月,張季鸞得知袁世凱“善后大借款”內幕,立即撰文在上!睹窳蟆放,震動全國,掀起倒袁浪潮,并成為討袁“二次革命”的導火線。
          
          追隨孫中山,策劃奔走聯(lián)俄聯(lián)共
          
          “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被查封,于隨孫中山避居日本,從事反袁斗爭。張則繼續(xù)留在上海辦報,宣傳民主革命。但他們的情誼,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密切深厚。
          1918年,于右任回陜,領導靖國軍革命;張季鸞在上海辦《中華新報》,為民主革命鼓與呼。1922年靖國軍失敗后,于右任輾轉甘肅、四川返回上海,家門未進,就先到《中華新報》報館來看望張季鸞。此年,于右任協(xié)助孫中山進行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工作,贊成孫中山說的“共產(chǎn)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觀點, 在當時影響極大的《東方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力主國共合作,提出“合則兩益,分則兩損” 的著名論斷。張季鸞極為推崇無條件地支持和擁護孫中山先生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贊成于右任的論斷,隨著于先生為國民革命策劃奔走。1924年1月21日,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導師列寧逝世,張季鸞以非凡的膽略、勇氣和見識,在《中華新報》上發(fā)表《列寧逝世》一文,高度贊揚列寧的偉大功績,稱列寧的事業(yè)“是全人類的事業(yè)”,列寧是“千古一人而已”。
          1924年,《中華新報》終因經(jīng)濟拮據(jù)?。失業(yè)的張季鸞,一時生活無著,在于右任推薦下,從上海北上,擔任陜軍暫編第一師師長胡景翼的駐京代表,穿針引線,參與了北京政變。后來,于右任也隨孫中山北上,兩人在北京相會,奉侍孫中山左右。后他們一同下鄭州,宣傳新三民主義,積極貫徹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中原之地出現(xiàn)了少有的革命高潮。
          1925年2月,在段祺瑞的密令下,奉系軍閥、閻系軍閥和當時占領陜西的劉振華決定對國民二軍采取聯(lián)合行動,當時在京的張季鸞得知這一消息,立即告知胡景翼,并提三點建議,其中一點是敦請于右任為國民二軍代表,專程前往沈陽為張作霖祝壽,瓦解三角聯(lián)盟。后來,孫中山委派于右任去沈陽,親自和張作霖談判,使一場大戰(zhàn)偃旗息鼓。
          孫中山、胡景翼相繼去世后,于、張都流寓天津。后于右任輾轉去莫斯科,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見。于右任和馮玉祥密談,達成馮玉祥軍隊進軍西北、解西安之圍,出兵潼關,策應北伐的協(xié)議。張則在天津續(xù)辦《大公報》,斥責軍閥混戰(zhàn),為北伐革命鼓與呼。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于右任和一些國民黨左派人士,反對蔣介石殘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張季鸞在《大公報》上罵軍閥吳佩孚,罵汪精衛(wèi),罵炙手可熱的蔣介石,抨擊蔣介石殺戮進步青年,殘害民族精英。
          北伐戰(zhàn)爭勝利后,于右任、張季鸞都反對內戰(zhàn),支持全國統(tǒng)一,他們也都受到蔣介石信任。寧漢合流以后,于右任先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陜西省政府主席,未到任。后在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被推選為國民黨中執(zhí)委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還被指定為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在同月下旬召開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又被推為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1930年11月,于在南京出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被推為主席團五成員之一。這次會上,他被推選為國民政府委員兼監(jiān)察院院長。凡是關于陜西乃至西北的人事安排,蔣介石都尊重于右任的意見。張續(xù)辦《大公報》,聲譽鵲起,受到蔣介石重視,明確提出“四不”精神,主張和平裁兵,也成為蔣的國士。
          
          反對內戰(zhàn) ,促成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他們二人都反對內戰(zhàn),為形成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遺余力!熬乓话恕笔伦兒螅谟胰涡募比绶,趕忙去找蔣介石,要他“快拿主意,回擊日人”,主張立即對日宣戰(zhàn),一雪國恥,并去上海一所中學演講,躲避蔣介石大張旗鼓的祝壽活動。在演講中于右任斥責蔣介石不抵抗行為。張季鸞當時在天津也拍案而起,發(fā)表《望軍政各方大覺悟》一文,嚴詞斥責不抵抗行為,甚至稱“國家今日受此奇辱,人民遭此奇劫,凡過去現(xiàn)在政治上負責任的人,雖自殺亦無以謝國人!”其筆鋒凌厲,舉國俱驚。這兩位知己,可以說為國為民“有筆有書有肝膽”。
          他們都反對內戰(zhàn),對蔣介石的“剿共”做法,深感憂慮,支持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西安事變中,于、張盡力周旋,努力促成事變和平解決。事變爆發(fā)時,由于于右任與陜西的特殊關系,南京政府組成“西北宣慰團”,由于右任任宣慰使,趕赴西安,疏通關系,以求達到放蔣的目的。當時楊虎城只希望于右任以私人身份入陜,于右任被擋在洛陽。盡管如此,于右任還是為蔣介石的被釋放作了貢獻,這是蔣介石始終信任于右任,并讓其擔任監(jiān)察院長長達數(shù)十年的一個原因。事變爆發(fā)當天,張季鸞得知消息,首發(fā)社評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后來,他全力救蔣,共寫下十一篇社評,特別是第三篇社評《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在東北軍將士中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抵得上十萬雄兵。自此,蔣介石對一介文人張季鸞深為感激,兩人關系經(jīng)過磨合進入親密無間的階段。
          1937年1月,張季鸞到北平,利用報人的身份,代蔣介石延請胡適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加在廬山召開的茶話會,促進全民統(tǒng)一抗日戰(zhàn)線。于右任也在這一年初,將中共向國民黨提出的促成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四項保證”聲明,設計在南京廣為傳播。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張季鸞和陳布雷為蔣介石起草《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最后關頭》兩篇文章,得意之筆是“如果戰(zhàn)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于右任極其贊成團結各界人士抗日,在9月20日作演講《民族抗戰(zhàn)之精神》,系統(tǒng)闡述這一觀點。上海失陷后,德國調停中日,于右任對蔣介石說:“抗戰(zhàn)到底者,就是能打要打,不能打也要打!只有打,才能勝利,也必能勝利!”張季鸞忘掉“四不”宣言,把《大公報》“完全貢獻給國家,聽其統(tǒng)治使用”, 以如椽之筆寫下了《中國民族的嚴重考驗》、《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振奮人心的社評,批駁汪精衛(wèi)“低調俱樂部” 散布亡國輿論,影響極其深遠。
          武漢抗戰(zhàn)時,《大公報》漢口版創(chuàng)刊之日,于右任在祝詞中寫道:“當我忠勇將士為國家之獨立和民族之生存浴血奮戰(zhàn)以抗暴敵之際,諸君為國服務,于漢市分社發(fā)行新刊,舉全國作戰(zhàn)之心,壯前方殺敵之氣,至佩至佩!”
          于右任派監(jiān)察委員和各區(qū)監(jiān)察使視察傷兵與難民安置,并為1938年1月創(chuàng)刊的中共《新華日報》題寫報頭;張在其主筆的《大公報》,主張一戰(zhàn)到底,批駁議和派、投降派,宣傳抗日民族英雄,并派人到延安采訪,為促成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起到重要作用。還參與陳布雷為蔣介石起草的《抗戰(zhàn)周年紀念告全國軍民書》,提出“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軍事第一,勝利第一”的口號,頗受蔣介石稱贊。
          國民政府撤退到重慶后,于右任、張季鸞也把家搬往重慶,但他們都沒有置地建屋,而是長期借住在康心如的汪山府中。汪山府與蔣介石在重慶的黃山別墅相距不遠。蔣介石和宋美齡經(jīng)常在周六或周日下午從黃山乘車到汪山散步休息。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說:因為汪山有個要人,就是《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
          他們常常在一起,共話抗日。于還為《大公報》撰文,首倡將對中國含有蔑意的地名“印度支那半島”改名為中南半島。為了推進中蘇邦交,國民政府計劃重新派遣駐蘇大使。于右任、張季鸞竭力推薦邵力子出任,以設法爭取蘇聯(lián)更多的援助。1940年5月15日,張季鸞參加重慶各界歡送邵力子赴蘇大會,翌日,還在《大公報》發(fā)表了《送邵大使赴蘇》社評。邵力子到莫斯科就任后,多方努力,蘇聯(lián)援華的軍械物資源源運行國內。
          于右任、張季鸞還是重慶和談的最早倡導者。在1941年5月,抗戰(zhàn)最艱苦的階段,張季鸞和于右任商量后,就在《大公報》一篇社評《讀周恩來先生的信》中說道:“最好毛澤東先生能來重慶與蔣委員長徹底討論幾天,只要中共對于國家前途的基本認識能真實成立、一致諒解,則其他小問題皆不足障礙合作,而這種團結抗戰(zhàn)的新示威,其打擊敵人的力量比什么都偉大!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后,國共開啟重慶談判。毛澤東到達重慶時,于右任也在監(jiān)察院為毛洗塵。毛澤東在重慶期間,多次會見《大公報》的人,還特地為《大公報》寫下五個大字:“為人民服務! 其中重要的原因,一是在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要求各個報刊一律稱共產(chǎn)黨為“共匪”,只有張季鸞主持的《大公報》從未服從這個命令,一直把中共當做一個政黨看待,與國民黨放在一個平等地位。在1934年6月,張季鸞派記者到紅區(qū)采訪,《大公報》副刊《國文周報》連續(xù)發(fā)表介紹蘇區(qū)的政治、組織、經(jīng)濟等方面的文章。后來,經(jīng)張季鸞首肯,范長江只身進行西北之旅,寫出《毛澤東過甘入陜之經(jīng)過》《從瑞金到陜北》《陜北共魁劉志丹》等三十余篇通訊報道。
          
          一唱一和,同鄉(xiāng)同學親如昆弟
          
          在張季鸞看來,“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時期我初入報界的指導者,而又是同鄉(xiāng)同學!睹窳蟆芬院箅m然沒有在一同做事,但他永遠對我有最厚的同情,親如昆弟”。
          1932年春,因為國事危難,加之夫人去世,張季鸞形容憔悴,回陜西西安,走訪故舊,有感于于右任輾轉莫斯科,請馮玉祥的西北軍和北伐軍遙相呼應,進軍西北、解西安之圍,故土才重現(xiàn)和平,即興賦詩一首,稱頌他們知音般的交情和友誼:
          曾聽焦尾伯牙琴,百里弦歌一片心。
          但愿末拋花縣事,高山流水有知音。
          1934年,張季鸞準備回鄉(xiāng)為去世的父母立碑,請于右任書寫由章太炎撰寫的墓表,于右任“欣然允諾”,不顧養(yǎng)病之身,五小時內書寫一通;極其看重忠孝品德的蔣介石,派人給張季鸞送一萬元作為禮金,但張敬謝不受。由此可見,于、張友情之重。
          1937年農歷三月二十,張季鸞五十壽辰,于右任有感于同鄉(xiāng)好友事順家興,不僅觸景生情,作《壽張季鸞》詩一首:
          榆林張季子,五十更風流。
          日日忙人事,時時念國仇。
          豪情托昆曲,大筆衛(wèi)神州。
          君莫談民立,同仁盡白頭。
          這首詩,可以說是對張季鸞多方奔走,動員全民族各方形成統(tǒng)一抗日戰(zhàn)線,維護國家統(tǒng)一所做的貢獻,中肯的評價。蔣介石也未忘特向正在上海的張季鸞致電祝賀,并派人送禮慰問。
          就在1938年10月11日,于右任和張季鸞聚會,談及抗戰(zhàn)形勢及兩人前半生友情,張季鸞無意中說出一個細節(jié),他是在1913年10月11日,雙十節(jié)第二天,出袁世凱獄,恢復自由之身。于右任感從中來,填詞手書一首《雙調折桂令》,紀念季鸞弟癸丑10月11日在北京出獄二十五年:
          危哉季子當年!灑淚桃源,不避艱難。恬淡文人,窮光記者,嘔出心肝。吊民立余香馥郁,說袁家黑獄辛酸。到于今大戰(zhàn)方酣,大筆增援。廿五周同君在此,紀念今天,慶祝明天。
          1941年5月15日,《大公報》獲得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獎章這一世界性榮譽。重慶新聞界在國民黨中央禮堂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會。于右任偕同蔣介石的代表等國民黨要人,以及美、英、蘇大使館官員參加。于還發(fā)表致辭,對張本人及其《大公報》給予高度評價。張也在會上發(fā)表演說,其中敘述辦報的經(jīng)過,說《大公報》的榮譽,也應該歸功于于右任先生,“因于右任先生之啟迪,獻身新聞界之志愿益堅定”。
          
          季子仙逝,于髯悵望
          安排后事
          
          1941年8月31日,張季鸞因病重住院。于右任多次看望,在張臨去世時,不顧年邁之身守候在醫(yī)院,為小他近十歲的弟弟安排后事備辦殮具,在遺囑證明人的地方,鄭重地添上了自己的姓名。
          9月27日,于右任發(fā)起籌集“季鸞新聞學獎學基金”,以表彰季鸞對新聞事業(yè)所作出的貢獻。后來,于還擔任全國新聞界、陜西省各界公葬張季鸞先生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2年4月16日晨,全國新聞界在重慶舉行公祭張季鸞儀式,于右任親往現(xiàn)場照料,看著張的靈柩裝上汽車,然后又趕到監(jiān)察院審計部門口路祭,路祭既畢,張先生遺孀陳孝俠女士攜兒子張士基,與于右任揮淚告別。經(jīng)過半個月艱難的跋山涉水,張季鸞先生的靈柩抵達西安,暫棲名寺興善寺,后葬于樊川。
          1944年11月,也就是季鸞先生逝世三周年后不久,大公報館正式出版了先生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著作――《季鸞文存》(上、下冊),于右任題寫書名。
          1957年,海峽彼岸,原《大公報》“票友記者”陳紀瀅先生,寫了《報人張季鸞》一書,正式出版。于右任先生慨然題詩:
          為報榆林張季子,飄零遺稿竟編成。
          于髯今日還詩債,悵望中原有哭聲。
          痛心莫論大公報,民立余馨更可思。
          發(fā)愿終身為記者,春風吹動歲寒枝。
          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于老先生對故人季鸞先生深切的懷念、對《大公報》凋零的痛心,更是對祖國不能一統(tǒng)的深深惆悵!
         。ㄘ熑尉庉/譚玉先)

        相關熱詞搜索:半世 友情 于右任 于右任與張季鸞的半世友情 于右任與張季鸞的莫逆之交 于右任與邵力子的莫逆之交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