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階平:國醫(yī)傳奇:吳階平基金會醫(yī)協體
發(fā)布時間:2020-03-06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3月9日,醫(yī)學泰斗吳階平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早上8時,距離告別儀式開始還有兩個小時,已有上千名從各地趕來的人們聚集在告別室門口,為這位醫(yī)學泰斗送行。 一代名醫(yī)吳階平是在7天前離開人世的,享年94歲。這位“國之大醫(yī)”的一生,就像一部傳奇。無論是作為“醫(yī)學界第一人”,還是作為國家領導人中的一員,吳階平一生有著太多的頭銜和光環(huán):他創(chuàng)立了國內第一個泌尿外科、做了第一例腎移植手術、第一個確立“腎上腺髓質增生”疾病……除此之外,他還主持參與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多位國家領導人的醫(yī)療會診,甚至被派往菲律賓、印尼等國家為其國家元首治療。不論是在手術臺上,還是在政治舞臺上,吳階平都是出色的。
現場一位75歲的張女士滿頭白發(fā),她家和吳家是幾代世交。她這樣評價吳階平的一生:“他是一個真實的人。”現在這個時代,“真實”,或許是對一個人品質和精神的最高評價。
“我不愿意做美籍華人”
如果從16歲入燕京大學醫(yī)預科算起,吳階平可謂把一輩子的生命都交給了醫(yī)學事業(yè)。他很坦率地說過:“我從來沒有想過不做醫(yī)生而去從事其他職業(yè),我很早就決定做醫(yī)生!
吳階平的父親吳敬儀是位思想開明、處世務實的實業(yè)家。在當時軍閥割據、政治腐敗的情況下,吳敬儀認為,在當時的社會,要是參與政治,最終會身敗名裂;要是從商就會家破人亡。那個時代只有學醫(yī),因為醫(yī)生總歸是被人需要的,學這種本事最有把握。于是父親為他取名泰然,號階平,希望兒子能走一條逢山有路的平坦人生。
吳門3代及近親中有30余人從醫(yī)。其中,同輩的姐夫陳舜名、大哥吳瑞萍、妹夫蔡如升、胞弟吳蔚然及吳階平本人,分別在外科、內科、兒科、泌尿外科等領域獨領風騷,胞弟吳安然則是國內知名的免疫學家。有人就戲言過,他們真該共同開一家醫(yī)院。
阜外醫(yī)院顧問、胸內科專家蔡如升教授曾和吳階平在協和醫(yī)學院同班,他說:“吳階平不讀死書,學習能抓住要點,靈活、有效,看起來他不用功,可是考試成績總是好的。”舉行畢業(yè)典禮的時候,按規(guī)定,要由全班成績最好的學生舉著標牌帶領全班同學魚貫入場,吳階平就得到了“舉牌”待遇。然而在這個時代,中國遭遇了日本入侵。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吳階平后來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也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并且“的確是受了一次比較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吳階平到了中和醫(yī)院(后改名為“人民醫(yī)院”)。當時北平的環(huán)境很危險,很多地下工作者不敢去醫(yī)院看病。一位地下工作者找到了吳階平,請他出診。“我說可以呀,他就給我寫些地名,我就騎著自行車各處看病!痹诳床〉倪^程中,吳階平對共產黨有了初步認識,也接受了一些革命道理。
1947年,吳階平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時遇到了曾獲諾貝爾獎的赫金斯教授!拔胰サ臅r候已經具有主治醫(yī)師以上的水平了。所以他們老說‘你有幾只手啊’,意思說你的手利落得讓人難以置信。我很適合做外科醫(yī)生,因為手很小,往往開個小口就能進去。”吳階平后來曾多次提到那段經歷。
正是這雙手帶來的精湛技術,讓赫金斯教授真誠地挽留這位打算回國的學生,許給他很多特殊待遇。當時芝加哥大學正在建科研樓,赫金斯教授把一張藍圖擺在吳階平面前,誠摯地指點著說:“這里是你的實驗室,你還可以把家人接來……”而在大洋彼岸,那個傷痕累累的國家甚至連基本待遇都不能保障,當時的北大醫(yī)院,有的僅僅是狹窄的走廊和早已過期的儀器設備。
像很多老一輩科學家一樣,吳階平不為海外的高薪待遇所動,連行李都沒帶,急匆匆趕在新中國誕生前夕回到了祖國。雖然彼時的他還不是共產黨員,但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懂得了“公”字背后的分量,他對此曾說過:“我不愿意留,我不愿意做美籍華人,我愿意回來。我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熱愛祖國,為祖國服務。”
回國后,吳階平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獨立完整的泌尿外科,培養(yǎng)了好幾代泌尿外科醫(yī)生。他是不斷開拓的探索者,也是廣栽桃李、識拔英才的醫(yī)學伯樂。他的學生郭應祿曾說:“現在中國泌尿外科界的骨干力量,幾乎都是吳老師培養(yǎng)出來的!
周總理最信任的醫(yī)生
“正其時而逢周公恩來,承教誨而幸遇知音。共國事和醫(yī)政,恰珠聯與璧合!边@是2002年吳階平從醫(yī)60周年時,高士其基金會秘書長高志其撰寫的《大醫(yī)賦》中的一句話,道出了周恩來和吳階平的交情之深。
在吳階平家的書柜上方,一直懸掛著一張放大了的周恩來總理的黑白照片,書柜頂上擺著周恩來和鄧穎超贈送的銀座、花籃。吳階平生前總是說,總理的言行風度給了他“終身難忘的教誨”,凡是和周恩來接觸過的人都會受到他人格力量的吸引,而對自己最深刻的影響就是周恩來那種心中沒有自己、只裝著國家的精神。
吳階平與周恩來有20多年的接觸與交流,他是周恩來最信任的醫(yī)生。上世紀70年代,作為周恩來醫(yī)療小組的組長,他曾經擔負周恩來晚年疾病的治療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周恩來后來在與鄧小平的一次長談中,就向鄧小平特別提到“健康問題可找吳氏兄弟”,足見對其醫(yī)術的肯定。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中共中央決定永久性地保護毛主席遺體。但因為一開始只是做了一般性的保護,所以這個決定讓醫(yī)務人員面臨一個重大的難題。為此,中央成立了一個醫(yī)學科研領導小組,吳階平作為其中的負責人接受了這個極其特殊的任務。面對這項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政治任務,吳階平等人在地下室整整工作了一年,最后出色完成。
要真心尊重別人
在很多人看來,吳階平不僅是一位醫(yī)學家、教育學家,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隨著他醫(yī)術的不斷成熟,給國家領導人看病的任務也逐漸多了起來。不僅如此,吳階平還擔負了為外國首腦看病的任務,僅為印尼總統(tǒng)蘇加諾就治療過5次。他曾經多次作為領隊遠赴國外,這些治療活動的圓滿完成不僅顯示了吳階平高超的醫(yī)學技術,更展現出他的政治智慧,成為中國“醫(yī)療外交”中特殊的“大使”。
吳階平后來出任了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先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80余次。就這樣,當年的“吳大夫”,除了參與立法,還要進行執(zhí)法檢查、監(jiān)督,每年都要到不同的省市區(qū)檢查法律的執(zhí)行情況,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情況,及時收集信息、反饋情況或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退出領導崗位后,吳階平仍在不倦地奮斗著。生活中的他,沒有業(yè)余時間,每天上、下午和晚上3個單元,始終在忙。他始終牢記自己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yī)生,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群眾,無論是哪種身份的患者,他都一視同仁地對待。他十分重視來自國內外素不相識的病人的求醫(yī)信,每信必親筆做答,而且當日事當日畢,絕不過夜。
很少有人知道吳階平本人曾動過大小手術6次,住院治病先后達12次。身上的手術刀疤加起來,足有兩尺長。正因為如此,他深刻體會病人的痛苦、家屬的心情。他認為,醫(yī)生除了專業(yè)知識,還要懂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臨床工作要以高尚的醫(yī)德、精湛的醫(yī)術為基礎;而且還要有服務的藝術,醫(yī)生要善于發(fā)揮病人的積極性,取得家屬的合作,以提高治療效果。
人生難得老來忙。忙,被吳階平視為十分正常的現象。有人請他談養(yǎng)生之道,他總是特別推崇這個“忙”字。他認為,生命在于運動,動,非常重要,軀體要動,腦子要動。尤其是后者,人老了腦子更不能停下,忙本身就可以幫助人們加強腦力活動。當然,他主張忙應該適當,要量力,忙不是累。對于老來忙,他有理有據地堅持著。
“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吳階平先生,那應該是‘醫(yī)學泰斗、永久楷模’。”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yī)學院院長劉德培表示。而著名主持人許戈輝回憶起一次采訪吳階平的經歷,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吳階平說如果今后要寫本回憶錄,最著墨的部分將會是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耙寗e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別人。一支筷子折得斷,一把筷子折不斷。團結不是表面上的一團和氣,而是真心尊重別人,也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保ňC合《新京報》、《天津日報》)
相關熱詞搜索:國醫(yī) 傳奇 吳階平 吳階平:國醫(yī)傳奇 吳階平基金會醫(yī)協體 吳階平醫(yī)學基金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