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是風_《不是我,是風》讀后感
發(fā)布時間:2020-03-1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說起來有點落俗,但不得不承認,大多數時候,很多情境是注定要和特定的符號聯系在一起的:比如戰(zhàn)場。需有縷縷飄散的硝煙;比如基地,少不了一面旗幟和走來走去、不時行禮的兵士;一幅圓滿的童話場景,則要有城堡、草坪、小河流上的彩虹橋、懸掛著各色寶石的魔法樹……而最重要的是,不能缺了不遠處田野中一架徐徐輪轉的風車。有了這動態(tài)的點綴。才算是張僧繇畫龍的最后點睛,活了。
不過,作為世界上風能發(fā)電量比例最高的國家,被譽為“童話國度”的丹麥賦予風車的,決不僅是夢幻的色彩,而更具建設性的意義。
19世紀,丹麥人首先研制了風力發(fā)電機,1891年,丹麥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風力發(fā)電站。從2006年起陸續(xù)登陸我國的世界三大風葉制造商中,就有兩家來自丹麥――LM公司和vestas風力系統(tǒng)公司(另一家是德國的Enercon公司)。
根據規(guī)劃,到2030年丹麥的能源構成將是風能占50%,太陽能占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資源占到35%――其實,在丹麥的薩姆索島(這里也是Vestas風力系統(tǒng)公司最早的發(fā)源地)上已經能窺到理想的縮影,這座有22個村莊的小島,已經實現了能源的自給自足。
除了房頂上明晃晃的太陽能電池板,島上最醒目的便是遍及各個角落、大小各異的風車,它們分別在農田里或海上日復一日地轉動。滿足島上4000多名居民的電力需求。這當中,大型的岸上風車有11座,其中一座屬于特蘭伯格。
1997年,丹麥政府決定選擇一個島嶼作為試點。希望在10年內通過發(fā)展新能源,使島上實現完全的能源自給。特蘭伯格是參加首次集會的50名居民之一,他以600萬丹麥克朗的價格認購了一架風力渦輪機,折合起來大約120萬美元。為此,他投入了半輩子的積蓄、抵押了1D。多英畝土地,并向銀行貸了大筆款――此前,他不過是位地道的農民,種植了大片土豆、甜菜。飼養(yǎng)了多頭鵝、山羊和奶牛。
現在看來。這筆投資做得不壞。這種150英尺高、每個葉片長8英尺的風力渦輪機,每年能產出2600萬度電。而根據丹麥政府補貼性的政策,比如要求居民以更高的價格購買風能產生的電。每架風力渦輪機的年收益可以達到500萬美元。
雖然追溯起來。早在3000年前出現第一只帆船,人類便開始利用風能,但風力發(fā)電產業(yè)在全世界真正蓬勃發(fā)展,還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其間數千年的風力流轉,我們錯過了,好在。以后不會錯過更多。
17世紀的小說里,唐吉訶德迷了心竅,堅持要將風車認作敵人。可他的仆人桑丘都知道: “那些不是巨人,是風車。那些像長臂的東西是風車翼,靠風轉動,能夠推動石磨!
到如今,個中原理也沒有大變化,不過是風吹過風輪,帶動了葉片轉動,使風能轉化成機械能;只不過,不是用來車水或是推磨,而是通過連接風輪和風機塔架的輪轂中安裝的傳動系統(tǒng)。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再通過電纜輸送到電網。當然,有時也要依賴偏航系統(tǒng),通過檢測風向,如向日葵一般調整使風輪始終正面朝向吹來的風,最大效率的捕捉風能。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則書名,來自弗里達?勞倫斯。回憶她的丈夫、最受爭議的作家之一DH勞倫斯。她簡直極富預見性地為幾十年后崛起的風能產業(yè)提供了最佳標語。試想一位風能發(fā)電產業(yè)界的代表,在獲頒環(huán)保獎項的現場,將以多么沉穩(wěn)又謙遜的姿態(tài)給人好感,他只消一字一頓吐出感言――“不是我,是風”。
相關熱詞搜索: 不是我 是風 不是我而是風 勞倫斯 不是我而是風在線閱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