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民族-文化:一張牌或者一副藥?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由于臺海局勢攸關亞太乃至全球安全穩(wěn)定,這次連戰(zhàn)的“和解之旅”和宋楚瑜的“搭橋之旅”引起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十分正常。而它們之所以能夠獲得巨大成功,能夠激起全國人民極大的熱情,在我看來,則主要因為國民黨、親民黨和共產(chǎn)黨所高調(diào)彰顯的“民族利益、文化情感”開啟了政治話語和政治思維的新形式――除開所謂黨派斗爭、階級斗爭,它還可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公共事務!確實,對于我們這個飽經(jīng)憂患的民族來說,過去早該和解告別,未來也完全應該有全新的期待。只是茲事體大,愿景成為現(xiàn)實,還有千山萬水萬水千山。但是,別的條件不說,這一點應該無論如何都是至關重要:參與其事的各政黨真正做到以“民族利益、文化情感”作為決策和行動的最高目標和考量。換言之,就是不是把民族、文化及其神圣義含當成對付別人用過就扔的一張牌,而是當成調(diào)養(yǎng)身心甚至脫胎換骨的一副藥。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是對民族利益和民族精神的維護和表達。臺灣問題的本質(zhì)是民族國家內(nèi)部集團性、地方利益與民族國家整體性利益、根本性利益的沖突(國共時期是歷史恩怨與法統(tǒng)正朔之爭;
當今則是民族和地域意義上的局部與整體之爭。當然,其間交織著歷史經(jīng)驗、政治價值和經(jīng)濟利益等諸多因素)。如果都認同民族的根本利益,那么方案的好壞就有了計算評估的起點和標準,當然也就接近有了答案。我們不妨即根據(jù)君子“群而不黨”、“周而不比”的原則,對目前各方的政策目標及其運作趨勢略加分析和檢討。
行為是理性和沖動的統(tǒng)一,目標和手段間的平衡。影響民進黨決策(目標調(diào)整與實施)的主要因素是:1)大陸綜合實力;
2)美國支持力度;
3)民意社會基礎;
4)黨內(nèi)權利關系。由于民進黨和陳水扁本身的主導性或主導能力有限,而這些因素本身又都是動態(tài)的、互相作用的,這就決定了其行為只能是以實用主義為原則,必然表現(xiàn)出矛盾搖擺和多變可塑的內(nèi)外特征特質(zhì)。其心中理想的目標當然跟臺聯(lián)、建國黨一樣,是建立所謂的臺灣共和國。由于“反分裂國家法”的制訂,他們初步意識到此路不通,所以存在期望值下調(diào)退而求其次的可能,如與親民黨合作,聲稱“獨立”和“統(tǒng)一”都是未來的選項、承認自己可能的策略分別是“戰(zhàn)”、“拖”、“和”。有必要強調(diào),作為選項之一的“統(tǒng)一”或者“和”本身,在形式和結果上,他們又是存在上選、中選、下選的不同設計和預期的:上選是維持現(xiàn)狀(所謂憲法一中);
下選是“一國兩制”;
中選則應該就是聯(lián)邦、邦聯(lián)或歐盟式國家共同體等等。
支撐或支持他們選擇追求利益最大化之“上選”方案的籌碼是所謂民意牌、民主牌和美國牌。先說民意,由于殖民地遭遇、省籍矛盾等歷史原因,臺灣形成了與其它如湖南、福建諸地方意識內(nèi)涵和趨向雖有相同卻又十分獨特的所謂“臺灣意識”,它在政治人物的操弄下被極端化為與中國意識對立的臺灣主體性意識。剛剛結束的“任務型國代”選舉,民進黨和臺聯(lián)黨分別以127和21席超越國民黨和親民黨的117和18席,說明其在2300萬臺灣民眾中所具有的民意基礎不可輕忽。次說民主,按照西方標準,臺灣已經(jīng)完成了從威權體制向憲政體制的轉換。這一點,再加上八九政治風波的影響,臺灣年輕一輩在充滿對民主憲政體制的自豪感的同時,對于大陸政治制度及其民主化進程缺乏同情之了解而十分拒斥,由反共而走向反華。我在臺灣深深的感受到這點,非常的難受!再說美國,毫無疑問,美國對臺政策是從自己的戰(zhàn)略利益出發(fā)制訂的。但是,傳統(tǒng)盟友、法律承諾以及人權、民主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也是其廣義的戰(zhàn)略利益之所系。換言之,美國牌并不全是陳水扁一廂情愿的空中畫餅。
當然,盡管如此,這三張牌也既不能構成“臺獨”成立的道義基礎,也不意味著在其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的可能。但是,作為竭力避免兩岸中國人骨肉相殘致力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負責任的政黨,中共決策機構對此必須正面接招認真化解。新思維的方向也許在這里:在不具備發(fā)布“敦促杜聿明投降書”那樣的實力和條件的前提下,要達成兩岸問題的和平解決,什么才是能夠確保民族根本利益的次佳方案?
兩岸和談的前提問題就是一例。雖然“談”未必走向“統(tǒng)”,但“統(tǒng)”則必須“談”,所以“談”總比“不談”好,“談”是必須邁出的第一步。當前,這第一步之所以走不動,就是因為一方要求承認“九二共識”,一方要求“承認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
一方主張“一國兩制”,一方堅持“自由民主”。難道這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無解難局么?不是,應該不是,也不應該是。不預設前提是不是也可以?我認為是可以的。
“不預設前提”意味著什么?收益是和談僵局的突破,成本是己方“身段”的“降低”,對方“身段”的“升高”;蛟S有人擔心這會落入“兩個中國”的陷阱。實際大可不必,這并不意味著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于中國之外的主權獨立國家,而只是默認中國目前國土尚未統(tǒng)一,中華民國政府尚在部分土地上存在的歷史事實!耙粋國家,兩個政府”是國共內(nèi)戰(zhàn)造成的現(xiàn)實。當初互相稱呼對方為“匪”,拒絕承認其組織系統(tǒng)的合法性,但包含著同屬一個國家的認知卻是確定無疑的。宋楚瑜在清華大學演講以“一塊招牌,兩間店面,殊途同歸,自強不息”暗喻“一國兩府”,他也是認同“一個中國”的。按照2002年國務院臺辦《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的說法,兩岸“內(nèi)戰(zhàn)的狀況并未結束”,F(xiàn)在,兵戎相見的雙方分別以各自定義的身份坐下討論分歧的化解之道,并不意味著法律和外交上的對“兩個中國”的任何接受,而只不過是在政治和軍事談判中對對方對自己身份表述方式基于禮節(jié)的尊重。
這不是原則上的放棄,如果將它說成是不忍財富毀壞生靈涂炭的仁民愛物之心的顯現(xiàn),是不追求手段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之理性思維的實踐會讓人感覺有些矯情過分,那么,說它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總不會有人反對吧?我贊成陳有為先生六年前的判斷,臺灣問題的解決只有兩條路,或者大打,或者大讓。我要補充的是,我們既然已經(jīng)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表達了“大打”的決心和勇氣,就能夠也應該在具體運作中表現(xiàn)出“大讓”的誠意和度量。
事實上決策層的思想具有形成如此戰(zhàn)略的操作空間!笆澜缟现挥幸粋中國;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經(jīng)典表述,后來就通過錢其琛之口被表述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
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割裂”。胡錦濤與宋楚瑜會見后的“公報”對兩岸的政治定位就是“兩岸一中”。變化在哪里?政府的問題或名稱諸政治議題和色彩被懸擱淡化,土地、民族成為中國的主體內(nèi)涵。國民黨制訂的《國家統(tǒng)一綱領》說:“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tǒng)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
中國的統(tǒng)一,應以全民的福祉為依歸,而不是黨派之爭!边@里的交集不是歷歷在目么?觀察家注意到,務實的胡溫政府對臺政策已出現(xiàn)如下調(diào)整:對臺政策從反獨促統(tǒng)轉向維持現(xiàn)狀;
對中華民國的存在從否認轉為默認;
對臺灣不放棄以武制獨而重點轉向謀和促談;
對待陳水扁從打擊對象轉為和談對手。
這讓人想起馬英九在給連戰(zhàn)“和解之旅”送行時的提醒:“九二共識”,共產(chǎn)黨總說“一個中國”,國民黨得說說“各自表述”。這其實是對陳水扁這此前一段話的回應――“國民黨常常說,所謂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
問題是,人家從來沒有同意過,到現(xiàn)在也沒有,他們只承認一個中國。”這樣的“九二精神”,民進黨是曾表示承認的。
與此相關的還有憲政問題。宋楚瑜先生在清華演講中說,“憲政體制是臺灣人民最大的公約數(shù)!薄芭_灣經(jīng)濟奇跡真正的意義不是在于富,而是在于均富。依照臺灣的經(jīng)驗,達成均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偏向于社會性和教育性。”他在南京謁中山陵時題詞:“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義一統(tǒng)華夏”。
如果說共產(chǎn)黨、民進黨居于臺灣問題解決的關鍵兩極,那么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意義何在?外電分析,共產(chǎn)黨是以“藍”壓“綠”;
民進黨則是借“藍”搭橋。我這里從民族根本利益之所系的和平統(tǒng)一出發(fā),反過來想:如果大陸的方案連認同炎帝黃帝國父中山先生、認同“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義”的國民黨、親民黨及其支持者都無法接受,和平統(tǒng)一究竟還有多大可能?說實話,我很悲觀,因為在電視和其它媒體的轉播報道中,我看到宋楚瑜先生謁陵時的畫面被作消音處理,看到有所謂的專家輕浮的嘲諷臺灣的民主是“垃圾民主”。自由民主乃是當今時代的主流價值,此等行徑,從技術和道義都是說不過去的。
那么“武統(tǒng)”?臺灣打碎、大陸和日本打爛、美國打痛……沒有任何人從中受益,而受傷最深的,則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
如果說還有什么比“大打”更需要勇氣和智慧的話,那就是“大讓”了!肮餐瑺幦砂蛾P系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前景,共同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把我們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應該以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為自豪,也都應該為振興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為已任。”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與連、宋會談時分別說的兩段話。只有拋開歷史恩怨、黨派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把這兩段話的精神落到實處,才有可能使它所說的民族振興具有現(xiàn)實的可能。我認為,臺灣問題既是一個檢驗這種精神能否真正得到貫徹的挑戰(zhàn),又是一個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機會。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崇高,他的智慧發(fā)揮也就越充分,對人類的貢獻也就越大。對一個政治家、一個政黨來說,這話也同樣甚至更加適應。中國共產(chǎn)黨人是最真誠的愛國者;
他們是在救亡圖存的奮斗中與共產(chǎn)主義思想相遇并用作自己的理論工具,總是從民族利益和本土經(jīng)驗出發(fā)對書本上的教條進行批判調(diào)整,這正是它獲得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絕無僅有之成功的秘密所在。論者注意到中共對自身合法性和奮斗目標的論述一直在調(diào)整中:毛澤東時代是歷史唯物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
鄧小平時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振興中華”;
之后的***、胡錦濤將共產(chǎn)黨定義為“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而“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則更完全是儒家傳統(tǒng)的概念。這既意味著某種發(fā)展,也意味著某種回歸,對建黨初衷的回歸,對民族價值的回歸。在這種回歸中,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親民黨有了在孫中山先生“和平、奮斗、救中國”的情懷和心愿上的交集。宋楚瑜說得好:“只要我們認同是炎黃子孫,只要我們大家是站在同一個民族大義的前提下,兩岸沒有不可以解決的問題。”
那么,具體又該怎么去做呢?跟民進黨講民族大義效用不大,所以這問題首先是需要共產(chǎn)黨人反躬自問深入思索的。出自馬英九、陶百川這些具有大中華意識的國民黨精英之手的《國家統(tǒng)一綱領》我認為是一個在島內(nèi)有基礎、大陸可接受的文本。它關于建立兩岸“和平、民主、自由、均富”之共識,以及“近程交流互惠、中程互信合作、遠程協(xié)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就值得配合泛藍繼續(xù)推進實施。連戰(zhàn)在北大演講時“我們不做,誰來做?現(xiàn)在不做,什么時候做?”的反問,并不只是針對國民黨,也是針對每一個聽講的中國人。
反臺獨的斗爭屬于關系到整個民族的利益和生存的所謂“總體戰(zhàn)爭”。戰(zhàn)略學家魯?shù)堑婪蛑赋觯荷鐣䦂F結的根源,是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而不是高效有序的警察組織。我認為,軍事準備之外,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政制改革力度。因為民進黨手中的“民意牌”、“民主牌”和“美國牌”,貫穿其間的一根主線就是民主憲政。今天的大陸人民,不僅追求國家統(tǒng)一,也追求民主憲政。求效率的軍事斗爭和求正義的政治改革,看似矛盾沖突,實際在解決兩岸問題的“總體戰(zhàn)爭”中是統(tǒng)一的:一方面,政治生態(tài)改良既可以促進全民的認同和凝聚,促進國際社會對這一維護民族利益之正義行為的同情理解,又可以瓦解臺獨主張的部分理論基礎及其道德優(yōu)越感;
另一方面,全民的認同和凝聚可以轉換成同仇敵愾的戰(zhàn)斗力,較多國家的同情理解可以形成較為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臺獨理論基礎及其道德優(yōu)越感的瓦解則可以打擊其分離意志和氣焰!吧媳ブ\,其次伐交”;
又曰“攻心為上”。一箭三雕,一舉多得,不為更何待?!
“和解之旅”、“搭橋之旅”扭轉了近年來日趨惡化的兩岸關系氣氛,爭取了主動,改變了思維,顯示了“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戰(zhàn)術成功。但必須看到,問題依然嚴峻,真要收獲實效,還須趁熱打鐵,更上層樓,直接與有行政權的陳水扁談,把他所謂的壓軸主戲大張旗鼓地唱起來!從民族根本利益出發(fā),基本的原則應該是,如果民進黨一意孤行鋌而走險,則堅決使用一切手段與一切敵對勢力血戰(zhàn)到底;
如果民進黨能夠從理性出發(fā),轉而追求臺灣獨立之外的“最好結果”,共產(chǎn)黨就應該從民族利益的大局和大義出發(fā)考慮接受其除臺灣獨立之外的“最壞條件”。
我們禱之祝之;
我們拭目以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