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楊福泉:記在瑞士舉行的國外首次納西東巴文化展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冬天的瑞士蘇黎世,白雪皚皚,湖水如夢,來自遙遠的“中國西南古王國”的東巴文化展,如期在蘇黎世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行。

          這次展覽是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準,瑞士蘇黎世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與麗江縣東巴文化博物館合作進行的,這次展覽是納西族東巴文化首次應邀在國外舉行的公開展出,展覽從1997年12月4日至1998年5月15日,來自中國、瑞士、德國、意大利、美國、法國、葡萄牙等國的學者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200 多人參加了展覽開幕儀式。

          辦展數(shù)月間,來自各地的觀眾絡繹不絕,展覽原來定于4 月中旬結束,但由于廣受歡迎,特延期至5月中旬。

          筆者在展覽期間應邀赴該館講學,仔細觀看了展覽,并與館長奧皮茨教授作了詳細交談,對此次展覽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覺得其中幾個突出的特點很值得介紹給國內社會科學界和博物館的同行,F(xiàn)簡述如下:

          1、展覽構思獨出心裁,別具一格

          蘇黎世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建館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舉辦過很多重要展覽,在西方社會有較高聲譽。這次展覽中展出實物、圖片近千件。展品除了由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提供的之外,還有來自德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和蘇黎世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以及一些個人收藏的東巴文化精品。

          蘇黎世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館長奧皮茨(Michael Oppitz)教授是西方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長期在尼泊爾“馬嘉人”(Magar) 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田野調查和研究,居留當?shù)亻L達18年。對喜馬拉雅地區(qū)邊緣地帶少數(shù)民族的本土宗教有很深的研究和了解。他認為納西族東巴教在喜馬拉雅區(qū)域文化圈中有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突出特征,從納西這一小社會反映出涉及甚廣的區(qū)域文化。這次展覽即力圖展示納西東巴文化的一個概貌,并以此推動今后對喜馬拉雅邊緣地區(qū)各民族文化的比較研究。

          在如何布展上,奧皮茨教授經(jīng)過長時間的思考,作了獨出心裁的設計,他打破以往以學者專家的審視眼光對展品作詳細的學術性說明的傳統(tǒng)方法,注重展品的“本土文化闡述”,力圖讓展品本身來作“自我解說”,讓人們了解這些展品在納西人的傳統(tǒng)文化中作何解釋,有什么意義;
        這些展品與納西人語言文字之間的關系等;
        讓觀眾自己從中去領悟一種以宗教、神話為載體的民族文化本身。

          在東巴教中,天地萬事萬物和法器、儀式祭品等都有神話性的起源故事,窮究事物的出處來歷是喜馬拉雅邊緣地區(qū)各民族文化一個突出的共同特征。奧皮茨教授抓住這一突出特征,在洛克等國內外學者翻譯或概述的東巴經(jīng)中找出此次展出的幾乎所有展品的起源故事,將這些用東巴象形文字寫成的起源故事經(jīng)文與相對應的展品放在一起,加以德語譯文,構成“展品---展品的象形文字符號---用象形文書寫的展品起源故事經(jīng)文- --德語譯文”這一闡釋格局。人們在觀看展覽時是在領略展品和納西人關于它的神話故事,從中品味、領悟納西先民是怎樣以一種神話的思維來解釋宗教物事,理會在納西先民的宗教性思維中,神、人、巫師、祭司、儀式物事之間有一種什么樣的關系,而所展出的各種儀式物品、經(jīng)書等又與設于展廳角落的幾種儀式祭壇相呼應,在祭壇中可以找到各種物品之所在,即發(fā)現(xiàn)它在儀式中的具體功能作用,形成一個相互呼應的有機整體。看展覽就不是僅僅單純而片斷地依賴一種外在的、學術性的解釋來理解各種展品的“科學意義”,而是自我發(fā)現(xiàn)展品與文字、故事和儀式的對應關系?凑褂[的過程無異于在閱讀一種自然地反映東巴教的思維特點和儀式結構的文本。

          此次展覽的德語名稱是"Naxi Dinge·Mythen·Piktogramme" (納西之物、神話、象形文字),從中也體現(xiàn)了展覽設計者的總體意圖。奧皮茨教授認為不能將東巴教的法器等物件與神話孤立分割地看待,二者都是儀式的有機構成部分。他力圖在展覽中體現(xiàn)這種相依互存的關系。他對筆者說:“我不太在意使人們知道東巴法鼓的尺寸、用途等所謂‘科學的理性知識’,而是要使人們知道東巴的法鼓會飛這樣的傳說,啟示人們去尋找一種宗教的思維、源流和納西宗教中人、神、儀式、祭品的相互關系,體會一種民間宗教中的藝術和美學意義。我們此次展覽不是像有的展覽那樣以展出一些貴重的東西來體現(xiàn)它的價值,納西東巴教是

          民間宗教,其儀式物品的價值大多不是在于它的經(jīng)濟價值,而在于它深厚的宗教意義、文化內涵、藝術色彩和美學價值。”從他的話中可以體會到這位人類學家想以納西族本土宗教的思維特征貫穿整個展覽,使展覽的整體布局體現(xiàn)出一種文化結構的意圖。我覺得這種辦展覽的思路是十分新穎而有創(chuàng)意的,從學術思維上講,它與一般就展品介紹展品,重在外在學術性的解釋而忽略它在本族文化中的內在涵義和闡釋的做法截然不同。以本民族的起源神話做為展品的解釋,從看去浪漫和荒誕不經(jīng)的神話故事中,卻可以真實地抓住該族宗教的一些文化特質和思維方式,以及它與周邊相鄰民族的文化源流、宗教異同、互滲的關系,從總體上

          去把握這種宗教文化。

          2、展覽與學術活動的密切結合

          在舉辦展覽期間,瑞士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館長奧皮茨教授為深化展覽期間的學術氣氛,使觀眾更深入地了解東巴文化,特地邀請了云南納西族學者李靜生、和力民、戈阿干、楊福泉和美國學者孟徹理(Charles Mckhann )到蘇黎世大學舉辦學術講座。共舉行了10場學術報告會,內容涉及納西東巴教的占卜、舞譜與神系、納西族東巴教的物態(tài)文化,納西神話的地域特征、東巴文化與納西人的生態(tài)觀、東巴經(jīng)與象形文字、殉情與東巴教、納西族的性別角色與社會變遷、新中國的納西本土宗教現(xiàn)狀和研究情況等,聽講者有蘇黎世大學從事民族學、人類學、東方學、漢學、藏學的師生和蘇黎世各界人士。

          據(jù)悉,在瑞士舉辦過不少有關中國文化的展覽,但在展覽期間請為數(shù)較多的中國本土學者連續(xù)舉行為期數(shù)月的學術講座,這在瑞士還是第一次,在歐洲也是個先例。奧皮茨教授稱這是他的一個創(chuàng)意,目的是不僅要讓觀眾看到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精彩實物,還要讓納西族學者登上講臺講課,向西方社會介紹中國的納西東巴文化研究成果,使觀看展覽的人對這種獨特的文化有更深而切實的了解,并促進西方學者與中國學者的學術對話。

          以納西東巴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各種講座的連續(xù)舉行對這次展覽的效果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有不少看了展覽的觀眾又來聽講座,提出各種問題,對東巴文化及其社會環(huán)境有了更深的了解。有的則是在聽了講座之后,又去認真地看展覽,閱讀參考書。這就從整體上使展覽上了一個較高擋次,比單純的展覽效果要好得多。此外,奧皮茨教授與英國劍橋大學東方研究系的伊麗莎白(許小麗)博士合作,主編了一本《納西、摩梭民族志》(Naxi and Moso Ethnography), 內收13篇由美、英、德、法、瑞士、中國12位學者撰寫的有關納西、摩梭人的民族志文章。它將作為這次展覽的一項成果在1998年面世。它也給此次東巴文化展增添了濃厚的學術意味。

          

          原載《云南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作者授權天益發(fā)布。

        相關熱詞搜索:納西 瑞士 首次 國外 東巴文化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