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安:如何重建中國的文化、道德、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0-06-09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這可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大問題。經(jīng)濟改革以市場為取向,已達成共識,盡管有人反對。政治改革以民主為目標,口頭上大都承認,盡管起步艱難。文化、道德、教育要不要改的問題都沒有提出,怎么改,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總要起個頭,討論起來,才能逐漸形成共識。
自由主義的永恒價值
按照經(jīng)濟改革的市場取向、政治改革的民主目標,中國文化、道德、教育改革的趨問也應該以西方文明為范本。這就要接受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天地宇宙間,人是最偉大的,人的生命、權利、尊嚴必須得到保障,人的獨立性、人的創(chuàng)造力、人的想象力、人的責任感、人的隱私權必須得到尊重。經(jīng)濟、社會、政治、文化、道德、教育之存在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國家的、政黨的需要。所有國家之上、人民之上、革命之上、政黨之上的說法都是本末倒置,要求個人無條件地服從集體、大局,當螺絲釘、做馴服工具的理論,不是教條僵化,就是別有用心。人是自由的,一切壓制人的自由、剝奪人的自由的行徑,不管披上多么漂亮的外衣、找到什么理由作為借口,都是反動的。這就是自由主義,或稱為人文主義,或稱為個人主義,成為西方文明的核心理念。
然而,從西方文明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中,可找到無數(shù)的實例,證明人的權利受到侵犯、蠶食、損害、剝奪,西方對殖民地的掠奪、美國對印第安人的滅絕、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布什對伊拉克的侵略等等,都表明了西方文明虛偽的一面。這成為反對自由主義的主要論據(jù)。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qū)別在于,人類的歷史中,理想與現(xiàn)實、價值與事實、理論與實際經(jīng)常發(fā)生矛盾、對立、扭曲或表現(xiàn)為不徹底、不完全、不一致。之所以發(fā)生這種情況,大都是由于統(tǒng)治階級、勢力集團的私與惡。自然科學可以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完全按設定的條件進行實驗,而人類的歷史卻常常發(fā)生變異。但不能因為這種變異而否認理想、價值、理論的合理性、真理性、絕對性。自由主義宣揚的人的自由、自主、自立理念具有永恒的價值意義。
人的社會,人要受到尊重,這個簡單的道理并不簡單。幾千年來人的歷史、人的社會,人并沒有被當作人,被蔑視、受屈辱、遭奴役。500多年前,西方哲人才發(fā)現(xiàn)、發(fā)明這個道理,并逐漸演化為西方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制度。個人為本位的自由主義價值觀成為現(xiàn)代文明的基石。
中國渴望現(xiàn)代化,卻不接受自由主義,就不能真正融入現(xiàn)代文明。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信上帝。天地宇宙間,人為什么是最偉大的,人的生命、權利、尊嚴為什么必須得到尊重?西方人信上帝。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的權利是上帝賦于的,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違背上帝的旨意、侵犯他人就會下地獄。對上帝的感恩與敬畏,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支柱。94%的美國人自認為是教徒,10人中有9個人信仰上帝,每星期要做禮拜。我在美國參加一次宗教聚會,祈禱完后,站在我前面的人突然回身與我握手。后來才知道,我參加了他們的祈禱,就都是上帝的人了。中國人沒有宗教傳統(tǒng),為保平安、求富貴,急時燒燒香,臨時抱佛腳。
二是不守規(guī)矩。自由主義的真諦,是倡導人的自由,又限制人的自由,更不準侵犯人的自由。中國人可是徹底的自由主義者,喜歡自由過馬路、自由丟垃圾、自由大小便、自由大聲喧嘩,現(xiàn)在又加上自由造假、自由作弊、自由害人?傊,只顧自己自由,不顧他人自由,把自由主義理解為無法無天、個人主義曲解為利己主義。
三是不棄特權。這是自由主義的最大障礙。自由主義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上反壟斷,政治上反統(tǒng)制,思想上反專制。自由、民主、人權都是為了限制特權、取消特權、反對特權的。可是,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一直是承認特權、敬畏特權、維護特權。中國發(fā)動民主革命就是反特權,革命勝利形成了新特權,對經(jīng)濟、政治、思想實行專政。專政是不受法律約束的暴力,自由、民主、人權也就蕩然無存。新中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改革從經(jīng)濟領域起步,放棄對經(jīng)濟的部分統(tǒng)制,作為對價,特權獲得了巨額的經(jīng)濟利益。這樣,一方面改革要向經(jīng)濟、政治、思想領域深化和挺進,取消特權的最后領地;
另一方面獲得巨額利益的特權,要放棄變得更為困難和艱巨。自由主義被說成是顛覆而遭強烈的反對也就不足為怪了。
承認自由主義具有永恒的價值意義,這并不等于說,自由主義是人以及人類社會唯一的價值理念。自由主義表達了對個人權利的追求,以此作為人以及人類社會的價值理念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自由主義所表現(xiàn)的西方文明更存在嚴重的缺陷。
儒學文化的永恒價值
近百年來,中國的傳統(tǒng)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全面攻擊和挑戰(zhàn),作為傳統(tǒng)文明核心理念的儒學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和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明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國的儒學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新儒學在中國逐漸抬頭,批判的矛頭直指西方文明。
天地宇宙間,最偉大的人,從哪里來?不是上帝造的,是父母生的。人為什么不感恩實實在在生我、養(yǎng)我、育我的父母,而要感恩上帝?人的生命、權利、尊嚴是重要,但人活著就是為自己嗎?就是為了吃好、穿好、住好、玩好,就是為了自己的自由,即不受干涉的消極自由和自主選擇的積極自由?西方宣揚無差別的平等和博愛,將父母與路人一樣看待符合情理嗎?對陌生的路人表示愛,西方人的優(yōu)點值得中國人學習;
但是對父母的愛,沒有道德的要求,可以不盡任何責任和義務,這與動物有什么區(qū)別?西方人對物質的狂熱追求與對人情的忽視冷漠,已墮落成不可持續(xù)的消費動物,中國人也要跟著學嗎?中國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必須將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連根鏟除,從經(jīng)濟、政治到文化、道德都得照搬西方?西方經(jīng)濟繁榮、政治民主、精神自由,值得中國借鑒,但西方文化的低俗、快感、刺激、色情、暴力、奢靡、頹廢、怪異也值得中國模仿?西方為代表的現(xiàn)代文明呈現(xiàn)物質與精神、利益與道德、現(xiàn)實與理想、工具與價值的對立,表現(xiàn)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關系的惡化,釀成全球性的生態(tài)危機,使人類陷入不持續(xù)的困境,中國還要作為樣板照搬學習?日本與東亞“四小龍”作為“儒教文化圈”成功步入現(xiàn)代化,從事實上證明了儒學與現(xiàn)代文明的兼容性、適用性,證明了西方化不是現(xiàn)代化的唯一模式、唯一道路。作為儒學發(fā)源地的中國,向現(xiàn)代化進軍中,不應該重視、繼承、發(fā)揚、挖掘、利用自己的文化資源嗎?
自由主義將愛自我作為人的出發(fā)點和動機,應該沒有錯,但人的偉大、人的價值、人的意義,恰恰是為他人。自由主義主張對他人不干涉、不侵犯,作為人際關系的準則,應該沒有錯,但也造成了人與人的疏遠和冷漠。儒學倡導以仁愛為核心,由近及遠、逐步擴展對他人的愛,從愛父母到愛兄弟、愛朋友、愛眾生、爰自然。這是儒學對人的終極意義和價值的思考。世界各大宗教都對人的終極意義和價值作出了回答,不過都是否定現(xiàn)世、寄托來世。而儒學是在現(xiàn)世的生命中、平凡的生活中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唯有儒學對人生的思考,最為積極、又最為實際;
既博大深遠、遙不可及,又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既是文人雅士深究的學問,又是民眾日常行為的準則。儒學對人的終極關懷所進行的探索和追問,具有普世價值和永恒意義。
儒學被封建帝王用來教化民眾,同時起著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作用,形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的印記。正如自由主義的人文原則,不等同西方文明的歷史和現(xiàn)實,同樣不能將儒學的仁愛精神與封建專制統(tǒng)治劃等號。正如自由主義過去和現(xiàn)在作為西方列強侵略、干涉他國的借口,而不能據(jù)此反對自由主義原則。那么儒家文化成為封建專制工具的歷史,也不能成為拋棄儒學的理由。如果說,自由主義所表達的愛自己的人文原則是永恒的,那么儒學所倡導的愛他人的人文原則也是永恒的。
承認儒學仁愛精神的價值意義,并不是說儒學可成為人以及人類社會唯一的價值理念。儒學將人的自我修養(yǎng)作為人的價值追求和社會文明的評判標準,固然具有獨特的價值意義,但存在以點概全的缺陷。儒學對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固然功不可沒,不可否認也造成了中國長期的封閉、落后。儒學的長處也正是它的缺陷。注重道德,而忽視利益;
注重精神,而忽視物質;
注重他人,而忽視自我;
注重義務,而忽視權利;
注重內省,而忽視外求;
注重人治、而忽視法治;
注重繼承,而忽視創(chuàng)新;
注重尊上,而忽視平等;
注重情感,而忽視真理;
注重直覺,而忽視邏輯;
注重價值,而忽視工具;
注重理念,而忽視制度……儒學原理與現(xiàn)代文明的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存在一定沖突,同時也無法演化為理想的經(jīng)濟、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的永恒價值
蘇聯(lián)東歐崩潰,中國改革開放,宣布了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失敗。社會主義成了貧窮、落后、極權、專制的象征,社會主義的聲譽跌入低谷。社會主義還有存在的根據(jù)和理由嗎?
自由主義在經(jīng)濟領域,強調自由交換、自由競爭,認為這是最有效率的、最公正的、也是最公平的,反對第三者的干涉,主張看不見的手。但由于人與人的秉賦、條件、關系、資源、機遇等等因素的差異,競爭的結果必然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理念由此而誕生,社會不能放任不管,必須運用看得見的手,照看社會公共利益。與主張勸說、示范的空想社會主義不同,馬克思創(chuàng)立了科學社會主義,主張暴力革命,推翻現(xiàn)存制度,消滅私有制,實行計劃經(jīng)濟,建立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社會。
馬克思的價值理念是為了人的自由、解放,從字面上講,馬克思說的人的自由,與自由主義沒有什么區(qū)別。恩格斯說:在馬克思和他的著作中,最適于用來表述“未來的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的一句話,就是《共產(chǎn)黨宣言》中的“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這句話。(1)恩格斯解釋說:社會主義就“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 (2)恩格斯還說過:“自由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根”。(3) “人生來就有的自由要求”。(4)但是,人怎么才能實現(xiàn)自由呢?自由主義主張看不見的手,馬克思主張看得見的手。自由主義認為人人為自己,就會帶來普遍的福祉。馬克思認為社會公共利益必須有人照看,否則社會就會崩潰。
照看社會公共利益,就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計劃經(jīng)濟、公有制就是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的途徑和手段。實踐證明,計劃經(jīng)濟、公有制作為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的途徑和手段錯了,但照看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主義價值理念并沒有錯。號稱自由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社會主義。美國財政支出中,公民的福利和社會保障占了75%,就是用國家干預這只看得的手,照看社會公共利益。德國實行的是社會市場經(jīng)濟,即“市場的自由原則和社會均衡原則相結合”,也就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結合。北歐等國推行社會民主主義,更是把照看社會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了貧富差距最小、社會保障水平最高。
這是值得深思的。叫著要搞社會主義的反倒沒有成功,喊著搞自由主義的反倒學起了社會主義。關鍵是社會公共利益能否真正得到照看?實行自由主義,尊重個人的權利和選擇,建立起市場經(jīng)濟制度、民主政治制度、自由文化制度,有利于社會財富的增加,為照看公共利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同時對政府的選擇和監(jiān)督,迫使權力不得不顧及公共利益。這叫做逼上梁山,被動搞社會主義,美國就是如此。德國接受社會主義比較主動,看到自由主義的長處,也認識自由主義的缺陷,以社會市場經(jīng)濟作為模式。社會民主主義本來就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流派,搞社會主義更為自覺,在維護自由主義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取得了成功。所以,自由主義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而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失敗,就是因為摒棄了自由主義,蔑視個人的權利和選擇,看得見的權力的手在經(jīng)濟、政治、思想領域到處施威,不受任何限制,反過來要求個人無條件服從。失去自由主義基礎的社會主義,無一例外地都變了質。
社會主義一詞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為社會的、公共的、共同的、集體的。照看社會公共利益作為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是永恒的,不能因為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懷疑社會主義價值原則。在這里,價值與事實、理論與實際、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對立和異化再次重現(xiàn)。原因是沒有制度的保障,照看社會公共利益的名義有可能被濫用或盜用。所以,叫不叫社會主義并不重要,關鍵在于照看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主義價值原則是不是真正得到貫徹和執(zhí)行?不去做,再叫社會主義也不是;
做到了,不叫社會主義也是。
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是敬畏和感恩上帝,儒家文化的精神支柱是敬畏和感恩父母,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過去中國是敬畏和感恩毛主席,(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現(xiàn)在的答案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墒,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解釋和理解存在著嚴重分歧,甚至完全對立。這意味著照看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主義價值理念得不到精神支撐,執(zhí)政為公沒有精神動力,以權謀私?jīng)]有精神約束。社會主義有理念、有實踐,但還沒有形成社會主義文化。
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的現(xiàn)狀是哪個文化都有一點,哪個文化也不是主流。自由主義、儒家學說、社會主義各唱各的調,各打各的鑼。要重建中國文化,需要解放思想、百家爭鳴,才能逐步形成共識。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先由哲人提出、再由政權推廣、最后為民眾接受。缺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形成不了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由孔孟提出,漢朝以來的皇帝推崇,最后教化民眾。西方的自由主義文化是由洛克、孟德斯鳩、亞當.斯密等提出,歐美國家作為治國理念,最后成為民眾的價值追求。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是喊喊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能解決的。應該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創(chuàng)建真正能為廣大民眾接受的精神信仰。
這個任務無疑是最艱巨的。但是,真要搞社會主義,必須找到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精神支撐。
世界范圍內,已有了自由主義加社會主義的模式、自由主義加儒家文化的模式,還沒有自由主義加儒家文化加社會主義的完整模式。中國最有條件創(chuàng)建這個模式,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自由主義倡導愛自己,儒學倡導愛他人,社會主義倡導愛大家,構成了人以人類社會完整的價值理念。
人首先愛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既沒有物質欲望,又沒有精神追求,還能存在嗎?還是人嗎?這是對人的認識的第一原理。所以,一個理想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就是要尊重、維護人對物質與精神追求的自由和權利。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簡單、明了、淺顯的道理?墒,對于今天的中國人還需要啟蒙,還沒有成為社會共識。一種是從理論上、原則上、價值上就不承認人有這種自由和權利,被說成是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甚至還加上顛覆政權的罪名。一種是從政策上、體制上、方針上不承認人有這種自由和權利,被說成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破壞社會安定。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中國少部分人擁有追求自由和權利的優(yōu)先權、壟斷權不愿放棄。這是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的難題,而不是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接受的弊端。
人必須愛他人,一個只愛自己,不愛他人的人,沒有道德,沒有情感,沒有修養(yǎng),雖能存在,但是人嗎?這是對人的認識的第二原理。自由主義的愛自己,宣稱愛自己就是愛他人,或尊重別人的自己。自由主義把愛自己放在第一位,對他人是不干涉、不侵犯,實在引伸不出對他人的愛。自由主義很容易滑向利己主義,或者使利己主義者找到借口。中國在自由主義的啟蒙中,片面地宣揚利己就是利他,利已是理性、利他是愚蠢,對中國極端利己主義的泛濫負有責任。在西方,愛他人是宗教精神,是上帝的要求。西方的人文主義、自由主義是從反神權開始的,但沒有反上帝。宗教對西方社會的維系起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接受自由主義,必須找到替代上帝的人,這就是孔子?鬃颖壬系鄹鼘嶋H,愛他人就從愛父母做起,并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父母有恩于我,我要愛父母,由此引伸,所有有恩于自己的,都不要忘恩,而要感恩。自己有今天,能離開老師、朋友、同事、領導的幫助嗎,能忘了故鄉(xiāng)、母校、祖國的培育嗎?再擴展,沒有大自然給予的土地、空氣、水、動物、植物、礦物,我能生存嗎?所以,我要愛他人、愛祖國、愛自然?鬃蛹捌淙鍖W把愛他人,提升為人的價值追求,從而完善自己、修煉自己、約束自己,對現(xiàn)代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人際關系的改善,生命意義的實現(xiàn)具有重大意義。這是對自由主義價值理念的補充、完善、升華,應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的有機組成部分。
人還必須愛大家,人生活在社會中,社會公共利益是維系社會所必須的。自由主義的愛自己、儒家學說的愛他人,都不能提供公共利益服務的價值理念。國家機器有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中國的封建政權建設水利工程、災荒時濟世賑民,這是作為維系階級統(tǒng)治的需要。而社會主義把照看社會公共利益作為價值理念提出,并且以此建設一個美好的人類社會。這是馬克思的貢獻,F(xiàn)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公共利益的服務,現(xiàn)代人也越來越需要有公共道德、公共意識。要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但要與傳統(tǒng)社會主義劃清界限。維護公共利益,不能成為維持經(jīng)濟壟斷、政治極權、思想專制的借口。關鍵是公共利益及其代表者源于自由個人經(jīng)過民主、法治程序作出決定和選擇,而不是自稱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越俎代庖。自由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儒家文化為社會主義提供道德基礎。經(jīng)儒家文化的熏陶,自由的個人,尤其是公共利益代表者,具有愛他人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公共利益的決策形成和真正實行。
人性的完全、自覺復歸
自由主義、儒家學說、社會主義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整的價值理念。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自由主義、儒家學說、社會主義三大塊的內在聯(lián)系是什么?可不可以缺一個呢?
這就回到一個終極的話題,為什么要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本質是什么?
重溫馬克思的話深受啟發(fā)。馬克思將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主義定性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5)那什么是人性呢?人與動物一樣首先求生存,但人又與動物不同,還要求幸福!苞匉嵆擦郑贿^一夜;
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而人不同,不僅要吃飽,而且要吃好,吃出花樣來;
不僅要穿暖,還要時髦,穿出個性來。人存在對物質無限性追求。人不僅要吃好、穿好,還要尋求情感的滿足、思想的快樂、精神的自由。人存在對精神的無限性追求。所以,求幸福是共同的普遍的人性。自然,資產(chǎn)階級有資產(chǎn)階級的幸福,無產(chǎn)階級有無產(chǎn)階級的幸福;
富人有富人的幸福,窮人有窮人的幸福。但能否認他們都有追求幸福的要求、愿望、動機、目的、權利嗎?
通讀馬克思的著作,觀察馬克思的一生,他的全部學說歸結起來,就是為了人的自由、解放,人自由、解放又是為了什么,就是為了人的幸福。
青年馬克思寫道: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yè),就不會被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做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保6)
“在選擇職業(yè)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相互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
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7)
為了人的幸福,這一思想貫穿始終。馬克思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表述為:“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睘榱巳说男腋,“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8)由此出發(fā),馬克思建立了他的理論體系,對資本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并提出了未來社會的構想。
這祥理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我們就有了一個標準,凡是有利于人幸福的,就堅持、繼承、發(fā)揚、挖掘,凡是不利于人幸福的,就反對、放棄、批判、決裂。確立了這條原則,就能明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建中國文化的思路、心境和胸懷。
為什么要接受自由主義,人要幸福必須愛自己,擁有追求幸福的自由和權利。為什么要接受儒家學說,人要幸福必須愛他人,人生才有意義和價值。為什么要接受社會主義,人要幸福必須愛大家,社會公共利益需要維護。自由主義、儒家學說、社會主義所倡導的價值理念是人性復歸的完整的全面的要求。能延續(xù)2500年的儒家文化、能延續(xù)500年的西方文明、能延續(xù)近200年的社會主義運動,都是人性的某一個方面的反映,都存在合理的內核,不應該抓住錯誤的、扭曲的、異化的一面,而全盤否定;
也不應該,夸大某一個價值理念的作用,而否認其他。所以,全面西化、全面復古是錯誤的;
尤其是拒絕西方文明、又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專政更是錯誤的。
對人的生命的敬畏和感恩
自然演化出人,人生產(chǎn)人的生命。這實在是令人敬畏、感動的奇跡。一個人的生命的誕生,認真想起來,真的不容易。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僅要愛自己,活得快樂、瀟灑,也要爰他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不僅有物質追求,享受生活,更有精神追求,有理想、講道德;
不僅注重外求,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也重視內省,認識自己、約束自己;
不僅維護好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也要關心下一代人的持續(xù)發(fā)展?傊葻釔圩晕,又超越自我,人才能活得幸福。敬畏和感恩人的生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新文化的精神支撐,既包含了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和感恩父母,也肯定了追求自我的權利,因而更全面、更完整、更理性;
比之西方文化的敬畏和感恩上帝,則更科學、更真實、更覺悟。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可什么是幸福,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認為這純屬主觀感受,沒有客觀標準。其實,人覺得幸福的感受是主觀的,而反映的是人的需求的滿足,這種需求具有客觀性。
人的幸福來自物質性需要、人際性需要、精神性需要的滿足。物質享受、受人尊敬、理想實現(xiàn)等重大需求的滿足,或需求雖不大但能持續(xù)滿足,都會使人感到幸福。我也曾把幸福歸結為身心健康、情感滿足、潛能發(fā)揮、物質財富。當然,也可把幸福歸納為獲得的幸福和付出的幸福,物質性幸福和精神性幸福。但不管怎么分類,人的幸福來自自我的滿足,人有追求物質性幸福和精神性幸福的權利;
來自自我的實現(xiàn),人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最終取決于對他人物質性幸福和精神性幸福需求的滿足。人的終極意義是實現(xiàn)永恒。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能對他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提供永恒意義的供給,人的生命就具有了永恒的意義。社會公共利益的最終目標,是保障人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保持追求幸福過程中的和諧、減少追求幸福過程中的風險。
人需要文化、道德、教育,就是為了使人得到幸福,“給人指出最持久、最實在、最真實的幸福和快樂,并且向人證明應當寧取這種幸福而不要那暫時的、表面的、騙人的幸福! (9)
現(xiàn)代文明告訴人,國家發(fā)展經(jīng)濟、民眾有了金錢就一定幸福。這種物質幸福觀、消費幸福觀、金錢幸福觀固然促進了經(jīng)濟繁榮、科技進步、政治民主,但是也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關系的惡化,人的不持續(xù)、人的不幸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重建的中國新文化,不僅要使人人得幸福,而且使人人得到持續(xù)的全面的真正的幸福。
注釋
注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頁。
注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5頁。
注3:轉引自魏小萍:《馬克思主義與自由、平等和正義的話題》,《哲學研究》2003年第9期。
注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頁。
注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頁。
注6:《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頁。
注7:《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
注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頁
注9:引自周輔成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卷第88頁,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第1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