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稼祥:歐元與美元爭霸:人民幣的機會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一,尋找替罪羊
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金融峰會,無疑是全球各大貨幣體系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的一次會議。作為前哨戰(zhàn),歐元區(qū)政界和輿論界把炮口一致對準美國,把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罪責的板子,都打在了美國約翰牛肥肥的屁股上:什么金融市場過度放縱論,美國金融當局監(jiān)管不嚴論,金融從業(yè)者過于貪婪論,美國的過度消費論等等,不一而足。
不僅美英金融界是轉嫁危機的高手,在其金融評論界,此類高手也是鷹集隼聚,這不,有人把牛牽走了,還想讓中國拔樁,把華爾街金融危機的責任推給中國。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兼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10月8日發(fā)表一篇有標題黨之嫌的文章《亞洲的報復》,說華爾街和倫敦瘋狂放縱的金融創(chuàng)新行為和借貸消費,是被某些亞洲國家的超低利率鼓勵出來的,而以中國為首的順差大國把過剩的美元返投美英金融市場,直接導致美英能夠壓低利率,因此巨額順差國是危機爆發(fā)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英國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經濟學家西蒙·泰爾福德說得更露骨:美國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替罪羊”,如果沒有中國、德國和日本等國“過度儲蓄”的話,危機就不會發(fā)生。
這如果不是自己拉稀,怪茅坑漏風,就是自己揮霍,埋怨別人不買單。尋找替罪羊的目的,是為了到華盛頓拿它祭刀,一是要它引咎解囊,為別人惹的禍買單;
二是免談金融權力分享。
二,歐元的挑戰(zhàn)
實際上,這次金融危機的序幕上演于1990—1992年的歐洲,那就是眾所周知的英鎊危機。那次危機給美英以及歐洲金融界的教訓至少有兩條:第一,實體經濟決定其貨幣的最終地位,從中獲取豐厚利潤的美國金融家索羅斯,看準的就是這一點,他賭的就是英國經濟相對于德國經濟的疲軟,所以狙擊的是英鎊;
第二,經濟體規(guī)模決定貨幣規(guī)模,貨幣規(guī)模決定其抗風險能力的大小。蘇東波后,兩德統一,經濟體規(guī)模遠超英國,因此,與馬克相比,英鎊發(fā)生危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一點,又被索羅斯賭對了。索羅斯不僅是偉大的金融戰(zhàn)略家和操盤手,甚至還是金融哲學家,他可是英國大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高足。
從那以后,歐盟金融家可能牢記的是第二條教訓,所以加快了歐元臨盆的步伐;
美英金融家牢記的也許是第一條教訓,他們發(fā)起貨幣衍生攻略,然后讓實體經濟決定最后勝負。
果然,1999年1月1日,歐元一進入國際清算系統,債券市場,以及貨幣兌換系統,就來勢兇猛,咄咄逼人,歐元對美元的匯率節(jié)節(jié)攀升,美元對歐元則持續(xù)貶值(除了短期小幅回調),從2001年7月到2003年的11月中旬的兩年零4個月的時間里,美元貶值了42.7%。
到2007年10月17日,歐元對美元匯率達到1:1.43,同年11月21日上午,歐元兌美元一度達到1:1.48856,最高達到過1:1.5以上。雖然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從今年7月以來),歐元兌美元已經深度下滑逾3000個基點,10月26日,歐元/美元匯率最高仍達1:1.29。
貨幣霸權,也就是某種貨幣在國際貨幣流通中的統治地位,一般表現在壟斷計價單位、清償手段、支付手段和保值手段上。美元相對歐元的貶值,損害了它的保值手段,而美元相對于歐元供應量的萎縮,損害的則是它的清償手段和支付手段。
早在2004年12月,國際清算銀行27日公布的統計數字就顯示美元已經淪落為世界第二大貨幣,在那一年的頭9個月,在全球外匯債券與貨幣發(fā)行中,歐元已取代美元成為發(fā)行量最大的幣種:截至當年9月底,全球債券和貨幣發(fā)行總值為12.158萬億美元,其中5.431萬億為歐元,4.765萬億為美元,8830億為英鎊,5010億為日元。
到今年上半年,從基礎貨幣看,歐元相對于美元的供應量更是大得驚人。M1(只包括流通中的現金和隔夜存款)的發(fā)行量:歐元為6.0727萬億元(美元,下同,5月8日),美元為1.3883萬億元(6月8日),人民幣為2.2362萬億(5月8日),日元為3.6414萬億(4月8日),英鎊為1.9907萬億(5月8日)。
按照M1供應量來排序,世界5大貨幣的排列順序是:1,歐元;
2,日元;
3,人民幣;
4,英鎊;
5,美元。當然,一種貨幣的現金流通量和隔夜存款量越小,可能越表明其信用程度高,但是,除了人民幣外,歐元、日元和英鎊也都是信用程度很高的國際貨幣,美元M1供應量淪落到在5大貨幣中墊底,這絕不是與一個貨幣帝國巨型雕像相稱的底座,美元要保住自己的霸權,必須奮起反擊。
三,美元的反擊
反擊的第一措施,就是失之M1,收之M2和M3。說得具體點,就是,基礎貨幣美元的供應量萎縮,那就讓美元不斷衍生,也就是不斷虛化,不斷發(fā)泡,從而讓美元的衍生供應量超過所有其它貨幣,我把這個叫做美元的“衍生攻略”。
這個攻略的效果奇佳。M2(M1加上兩年到期的協議存款,或者3個月內可兌付的支票存款)的發(fā)行量:歐元為12.0399萬億元(5月8日),美元為7.6881萬億元(6月8日),日元為6.9016萬億元,人民幣為6.3630萬億元,英鎊為3.2911萬億元。按照M2供應量,5大貨幣的排序是這樣的:1,歐元;
2,美元;
3,日元;
4,人民幣;
5,英鎊。第一步衍生,美元就從最后一名上升到第2名。
再看M3(M2加上協議回購證券,短期資金市場互助基金,以及兩年期債券),歐元為14.2萬億,美元為13.8萬億,日元為11.367萬億,英鎊為3.882萬億,人民幣沒有統計(2008年貨幣供應量數據來源于“Global Money Supply (2008 Update)”一文,雖然美元M3在供應量上仍然少于歐元,但少的幅度大大下降了:M1的發(fā)行量,歐元是美元的4.374倍;
M2的發(fā)行量,歐元是美元的1.566倍;
而M3,美元與歐元基本持平,只差了0.4萬億。如果在衍生的道路上多走一步,比如衍生到“CDS”( 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掉期”)和“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資產擔保債券”),美元信用產品的供應量就會大大超過歐元,否則,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就不可能對世界產生如此大的沖擊。
那么,美國金融家就不擔心因此觸發(fā)全球性金融危機,自己跟著遭殃嗎?說不擔心,缺乏證據支撐,不過,華爾街的算盤比別的地方算盤大,卻也是事實。利用美國特色的過度消費生活方式,過度衍生金融工具,既有巨額利益,也有極大風險。但是,對華爾街和美國金融當局來說,利益和風險是不對稱的。利益自己獨享:高管獲取超額花紅和天文薪酬,美元鞏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即使次貸證券崩盤,建在美國的房子誰也拿不走,別國的債權卻可以借破產保護賴掉。風險卻要全世界共擔,即使全球信用崩潰,對美元比對其它貨幣更為有利。
這是因為美國金融決策層相信:實體經濟決定其貨幣的最終地位,假如爆發(fā)全球金融危機,世界金融格局重新洗牌,美元不僅不會輸給歐元,甚至可能收復失地。雖然歐盟擴張到了27國,總人口近5億,超過美國(3億多一點),但歐元區(qū)只有15國,總人口3.2億,與美國大體相當。至于國民生產總值,2007年,歐盟27國為16.8萬億美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美國為13.8萬億美元,而歐元區(qū)15國為8.847萬億歐元,按照現在的匯價(1.2743,2008年11月2日),只有11.27萬億美元。
即使不說歐元區(qū)15國經濟體沒有美國大,也只能說旗鼓相當。但是,一旦發(fā)生危機,非歐元區(qū)12國中的某些國家其實還是次發(fā)達國家,危機帶給它們的打擊會更深,恢復會更難,因而會拖累歐元區(qū)。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次貸危機發(fā)生后,歐元對美元的匯率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滑,從今年7月以來,下降了3000多個基點。美元止住了對歐元長達7年的跌勢,被《金融時報》稱為“美元的微笑”。美聯儲的嘴巴張得更大,它哈哈大笑著說,自今年9月份以來,美元對26種主要貨幣的貿易加權匯率上漲了8%,對歐元比價從7月初到現在已回升16%,與英鎊比價達到了16年來的最高位。
世界中了華爾街和美聯儲的招了。
四,人民幣的機會
最后,說幾句人民幣。
從上述所引資料可以看出,就其基礎貨幣供應量來說,人民幣已經是世界第3、第4大貨幣,到2009年底,人民幣取代日元穩(wěn)居M1和M2供應量世界第3位是有指望的。這是好消息。
不太好的消息是,人民幣在M3供應量一欄里,還是空白,盧布也是。我們因此規(guī)避了金融危機,但也損失了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應該分享的衍生利益。從這次金融危機中應該汲取的教訓,是要加強金融監(jiān)管,而不是停止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也不必談衍生色即變。
我們的實體經濟仍然是全球經濟中最富增長潛力的,我們的經濟規(guī)模也在逐年擴大。有我們增長潛力的,可能沒有我們的經濟規(guī)模大;
接近我們經濟規(guī)模的,也許沒有我們的增長潛力;
有我們的規(guī)模,也有我們增長潛力的,或許沒有我們經濟體的素質好,我們的增長主要來源于制造業(yè),而不是出賣能源。
這為人民幣成為世界性貨幣提供了機遇,但還沒有到與歐元和美元爭霸的時候。華盛頓金融會議,應不應該成為人民幣和美元離婚的會議,還難下結論,但有一點值得一提,目前“美元的微笑”肯定不是新郎的微笑,更可能是垂危病人的回光返照。隨著歐元區(qū)擴大到所有歐盟成員國,美元從世界寶座上退位是早晚的事情。到了與歐元談情說愛的時候了,雖然不是談婚論嫁。
2008年10月27日—11月2日于北京
——原載《中國體制改革》雜志社《改革內參》觀察版2008年第32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