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人們有什么影響?|手機對人們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今年七月不太平。紫金礦業(yè)旗下銅礦污水池滲漏污染福建汀江,大連新港輸油管道爆炸起火造成大連港灣油污染,一南一北兩起事件迅速成為今年的重大環(huán)境新聞,引發(fā)了海內外媒體和公眾的高度關注。
上市公司紫金礦業(yè)旗下的銅礦7月3日發(fā)生污水滲漏,導致汀江水污染,下游部分網箱魚死亡,而這一信息的最終披露,卻是時隔九天后的7月12日。對這一事件,海內外媒體同樣關注,一些外媒在采用新華社、《中國日報》等媒體報道后還派記者到現場,進行了長篇累牘的報道,力求向讀者講述事件真相。
而接踵而來的大連輸油管線爆炸起火事件則很容易令人聯想到4月份發(fā)生在墨西哥灣的原油泄漏事件。爆炸引發(fā)的大火燒了15個小時才得到控制,至今對海洋的污染帶仍在清理過程中。除了境外媒體,綠色和平(Greenpeace)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拍攝了大量圖片,被很多海外報紙和網站轉載。
人與自然是環(huán)境報道永恒的主題
對這兩起污染事件的報道,應該說國內外宣媒體很全面地覆蓋了當事方和政府部門的言論、行動,以及對當地環(huán)境和水質的影響。唯一令人遺憾的是,從整體上看,報道的人文色彩還有待加強。令世人矚目的污染事件,究竟對人們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筆者認為,這應該是每一個讀者心中的疑問,也是新聞報道需要解答的問題。 誠然,不少媒體還是充分關注了事件對人們的影響,這一點在紫金礦業(yè)的污染事件報道中更為明顯。不少媒體對事件進行了深入調研,走訪了不少當地居民,在深入采訪的基礎上再加上公司和政府兩方面的聲音,就比較客觀平衡地為讀者還原了部分事件真相。
從這些報道中我們了解到,紫金礦業(yè)引發(fā)的汀江水污染早在五六月份就已露出端倪。汀江6月初就已出現大量死魚,在高考前夕,位于下游的上杭縣所有高級中學都收到了當地教育局發(fā)出的一則臨時緊急通知:參加高考的學生不要隨意吃魚。新華社的英文報道中也很好地引用了當地居民的引語“汀江河水開始呈現泛藍色,網箱養(yǎng)殖的魚大量死亡,村民們都很害怕”、“毒死魚的水,對人怎么可能安全呢?”對大連新港事件的報道,這樣直觀的報道卻少了很多,在百度上搜索到的相關稿件,也多是各方面“積極應對溢油污染事故”、“中石油稱油污海面水質明顯好轉”這樣具有鮮明官方色彩的內容。國內媒體的報道皆如此,難怪海外媒體會競相轉載綠色和平的圖片。不妨沒想一下,我們的讀者當中,有些海外華人老家就在大連或者福建,他們的父母或者其他親人就居住在事發(fā)現場附近,還有的讀者是到過這些地方旅游并懷有美好記憶的外國人,他們希望從我們提供的新聞中看到什么?他們打電話問候親人和朋友時會問什么問題呢?他們當然想知道現場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上杭縣和周圍的居民怎么解決飲用水問題呢?有沒有搶購礦泉水?有沒有商家借機哄抬市價?有沒有人,特別是兒童因為繼續(xù)飲用自來水而生病?養(yǎng)殖戶的損失怎么賠償?紫金礦業(yè)作為上市公司,這一事件導致其股價大跌,對市場造成了哪些不穩(wěn)定因素?股民對此怎么看? 大連新港事件也一樣――大連一貫以環(huán)境優(yōu)美宜居著稱,這一事件對當地人造成了哪些影響?海灘浴場有沒有關閉,市民和游客對下海游泳和吃海鮮有沒有顧慮?事件對當地旅游業(yè)、養(yǎng)殖業(yè)等從業(yè)者分別造成了什么影響?
紫金礦業(yè)污染門事件公開后的第三天,香港《大公報》就發(fā)表了題為《農村環(huán)保競爭再響》的文章,開門見山地點出污染事件對當地人生活的影響。“受紫金礦業(yè)泄漏毒水之害,閩西汀江兩岸的民眾近日如驚弓之鳥,不吃汀江水養(yǎng)的魚、不喝引自汀江的自來水!弊髡哌稱汀江“這條美麗如飄帶纏繞在閩西秀美土地上的‘客家母親河’,一夜之間彷佛被人嫌棄了”。文章援引官方數據稱,農村污染已占全國污染的三分之一。除化肥、農藥、生活垃圾、養(yǎng)殖業(yè)等污染外,開山辟水、大量往農村轉移的粗放型工廠產生的污染,對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致命打擊。而作為城市的“菜籃子、米袋子”,農村的污染最終殃及城市!段餮艌D時報》7月20日播發(fā)了一篇題為《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導致寵物被拋棄》的文章,援引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動物救助機構提供的數據稱原油泄漏讓相當一部分人不再有金錢和精力養(yǎng)寵物。報道稱該機構6月份共收養(yǎng)了288只遭主人遺棄的寵物,而5月份的數字僅為60只。人與自然是環(huán)境報道永回的主題,這樣一篇短小精悍卻具有很強新聞性和可讀性的稿件不失為環(huán)境事件報道中的亮點。
記住對外,淡化宣傳
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對外報道,特別是上述兩例負面新聞的報道,應該如何把握基調,報到什么程度,可能困擾著一些記者和主管宣傳工作的官員。對海外讀者報道“家丑”時究竟應該和盤托出還是有所保留,這個困惑很大程度上來自兩個概念的混淆――即對外報道和“外宣”。
長期以來,中國新聞的對外報道工作被很多人定性為是“外宣”,這個觀點,從樹立中國國際形象、增強傳播能力建設的高度說沒有錯,但是單純從狹義的新聞報道方面講,還是需要探討的。 在社會開放和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突發(fā)事件一旦發(fā)生,通常是藏不住的,即使記者未做及時報道,公眾也會爆料,網民會在網上進行多媒體直播,而外媒憑借其靈敏的觸角必然會很快掌握信息并跟進報道。與其遮遮掩掩,讓外界猜測和炒作,遠不如自己掌握主動。和其他類型的突發(fā)事件一樣,污染門這樣看似很負面的新聞,也完全可以通過充分深入的調查剖析和客觀平衡的報道,向海外讀者展示真實的中國,通過直面問題向外界展示中國政府和民眾環(huán)保意識增強的大主題。
毋庸置疑,海外有不少人擔心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會損害全球的環(huán)境――多家外電在報道中國最近的兩起環(huán)境污染事件時都有意加入了國際能源署新近關于“中國超過美國躍居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的內容。由此不難看出,在環(huán)境問題的對外報道方面,我們還亟待做出大量澄清性報道,爭奪國際話語權。在這個問題上,官方表態(tài)固然重要,而對于民間聲音和行動的報道,有時也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城市的幼兒園和中小學,很多都把低碳環(huán)保的理念引進了課堂。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筆者當時還在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就在老師的帶領下用廢棄的牙膏盒、牛奶箱做成玩具公交車和地鐵,這樣的教育深入人心,孩子后來一直抵制私家車和空調,他的樸素理論是“冰川會融化,北極熊就沒有家了”。類似的故事在我們身邊一定有很多,在對外報道中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正面案例。
實際上在環(huán)境問題的對外報道上,有不少正面的案例值得記者編輯去發(fā)掘。在哥本哈根峰會召開前夕,《經濟學人》曾對北京太陽官熱電廠――這個被高檔住宅環(huán)繞的低能耗電廠――做過很正面的深度報道。報道中除了對這個中美合資項目的溢美之詞,還客觀地講述了中國面臨“要綠色還是要富裕”的兩難選擇。太陽宮熱電廠無疑代表了一種降低能耗的新趨勢,是一個值得正面宣傳的案例,但是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參觀這個發(fā)電廠之前,國內媒體對此鮮有報道。至今關于這一項目的報道也很少能與《經濟學人》的報道媲美。
在媒體為了滿足“外宣”的需要,四處搜尋正面報道案例時,不妨把眼界放低些,或許就在我們的社區(qū),就在某個廢品站,就有些小人物和感人的故事,在為地球環(huán)境的改善盡自己的一份力。
中國的環(huán)境也是《衛(wèi)報》“亞洲環(huán)境報道”首席記者喬納森?沃茲長期關注的問題。沃茲在最近出版的新書《當10億中國人蹦起來》中特別關注到,中國的一些廢品回收店處理來自國外的垃圾,滿溝的垃圾正威脅著當地人的健康,而在一些中國小鎮(zhèn),婦女和兒童剝離電路板等洋垃圾,把自己置身于化學毒素的“雞尾酒”中。外國記者尚且能看到,中國的環(huán)境問題并不只是中國自身的問題,更何況常年生活在這片國土上的我們?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是否充分關注了新聞事件中的人,常常要自問:“這對人們有什么影響”(Howdoesit affectpeople)?
(作者系新華社對外部編輯)
責編:譚 震
相關熱詞搜索:有什么 這對 影響 這對人們有什么影響? 手機對人們的影響 網絡對人們的影響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