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死前說點啥]名人死前說的一句話
發(fā)布時間:2020-02-2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凡為人,似乎都愿在死前給后世或兒孫或蒼生留幾句話,一般的,因為缺乏意識,所留的大抵房子每人一半,田地每人一半之類的財產(chǎn)分割遺言或者子孫萬世永享昌隆之類的心愿祝福遺言,但名人因為自身在事業(yè)上的成就,所以不管怎么,說著說著就會往那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上靠。你看顏之推的《顏氏家訓(xùn)》,你看司馬光的《訓(xùn)儉示康》。當然這些也都還算正常,因為說話人一生的行事為人基本都是按他們說的或大部按他們說的去做的,但有些名人卻不這樣,說起話來,做起事來,留起遺言來,往往像晴天霹靂,振聾發(fā)聵,按長沙人的說法,真是“嚇得你一滾”。
嵇康,魏晉南北朝竹林七賢之一,詩寫得好,琴彈得好,只是此人才亦高,人亦怪。朝廷顯要鐘會聽說他的大名,不遠萬里跑來拜訪他,他當時在打鐵,鐘會等了半天,他壓根就沒拿正眼瞅鐘會,直到鐘會忍無可忍,掉頭要走的時候,他才好歹進出幾個字:“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逼得鐘會針鋒相對地說了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即使這樣的人,臨終前,也不能免俗地給孩子們寫點什么。按照嵇康一貫行事給人留下的印象,大伙都覺得這家訓(xùn)要么就犀角燭怪,要么就羚羊掛角,可事實恰恰相反,這家訓(xùn)不僅四平八穩(wěn),而且實效性和針對性忒強,幾乎就是一個古代版的《初人職場指南》。其中說到,領(lǐng)導(dǎo)處不可常走動,理由是領(lǐng)導(dǎo)喜歡問人對事物的看法,這時候,談也不好,不談也不好,很難處理。另外喝酒的時候遇到有人爭論,最好是立即走開,因為你的意見再中肯,都不可避免地會得罪其中一方。還有如果喝酒的時候有人勸你,即使自己不能喝也要和和氣氣,誠誠懇懇地舉杯表示尊敬。這些話哪像不拿正眼瞅鐘會的嵇康說的,倒像鄰居家的老大爺,那么世俗庸碌。
陸游才大名氣大,據(jù)說其一生寫了一萬首詩,即使在臨死前,他還不忘給粉絲們來一首:“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此詩大氣渾厚,悲慟煽情,自誕生之日起不知賺取了多少英雄淚。陸游還沒咽氣之前一定知道,憑他的名氣,這首詩遲早是會與廣大讀者見面的,所以高揚主旋律,寫得很冠冕。如果你還有機會看一看他寫給兒孫的家訓(xùn),就會發(fā)現(xiàn),彌留之際,大詩人什么都不落下――幸好我快死了。一時不死,也決不再當官。我們陸家世代務(wù)農(nóng),再去務(wù)農(nóng)這是上策。閉門讀書,不應(yīng)科舉,不討官做,這是中策。當個小官,不求提拔,不慕榮華,這是下策。僅此三策,別無出路。這些話,你們今天聽不進去,留到將來再反省吧。只是不要外傳,免惹麻煩。――聽聽這話,這可是兩宋史上最勤奮的大詩人85年的全部生命體驗。那么憂國憂民,勤奮刻苦的一個人到最后卻那么悲觀。
跟陸游差不多而又離我們較近的還有瞿秋白。
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領(lǐng)袖瞿秋白是英勇就義的,據(jù)當時《申報》記載,臨刑前瞿秋白高唱《紅軍歌》《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共產(chǎn)主義萬歲",毅然決然地走向刑場,僅此一條,就足可見其志向之高潔與偉大,也足可使其不朽。在就義前,他寫下了一份遺書《多余的話》,卻在他身后鬧出了不少事故。在《多余的話》中,他并沒有像大家期盼的那樣表示“共產(chǎn)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而是走向自己的內(nèi)心,把曾經(jīng)擁有過的浪漫、熱情、執(zhí)著、苦悶、困惑、堅定通通以本來面目示人。應(yīng)該說這其實沒啥,因為上年紀的人都知道執(zhí)著從來就不是眼睛里來不得半點沙子,而是迷茫著彷徨著心猿意馬著三心二意著還在一如既往鬼使神差地往前走,可在文革那種不正常的年代里,這成了瞿秋白“自首叛變的鐵證”,《多余的話》也被定性為“一個叛徒的自白書”。1 967年,瞿秋白墓前的塑像被推倒,1 967年,聲討瞿秋白大會“隆重召開”……往事歷歷,不堪回首,幸而數(shù)年之后,“四人幫”下臺,瞿秋白平反,不然其在天之靈,必不瞑目。
為什么名人在“名”之后,“人”之前會有如此截然的不同表現(xiàn)?因為前者更多的是名人,后者更多的是人名,也因為只有這樣,名人和人名都才真實,才完整。如果在生活中,一個名人整天以英雄和完人形象示人,我敢斷定,這要么就是虛情假意的自欺欺人,要么就是別有用心的陰謀詭計。
不信,我們走著瞧。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死前 說點 名人 名人死前說點啥 孔子死前說的一句話 左耳黎吧啦死前說的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