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我們的母語] 愛護我們的牙齒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0-02-27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我們現(xiàn)在身處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英文幾乎成為世界語了,可是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大概不出四億。而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有十幾億,所以,母語人口最多的語言應(yīng)該就是我們的漢語。 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出過那么多了不起的作家。我們不妨回顧一下。讀吳承恩的《西游記》,不用,大部分人都可以讀懂。大約六百年前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也是很簡單,盡管《三國演義》是文言文,不過高中生閱讀大概都沒有問題。再說更古一點的《孟子》,孟子都是兩千多年前的人了,我們讀《孟子》也沒什么問題,《孟子》在諸子文章里面應(yīng)該是語言最流暢、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妒酚洝繁容^難讀一點,離現(xiàn)在約兩千一百年了?墒堑搅穗x現(xiàn)在大約一千六百年的時候。陶淵明的詩,像他的《桃花源記》也是非常好懂。更晚一點的李白,他的詩除了一些古風之外,五言尤其是七言絕句都是非常簡單的,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國的詩詞曲雖然年代很久,可是根本就透明如白話。蘇東坡的《念奴嬌》、《水調(diào)歌頭》等,大部分人也都能讀得懂。
到了現(xiàn)在,古代的一些名句都變成成語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雪泥鴻爪”、“不識廬山真面目”等。一位作家的好句子變成了后人的成語,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文化遺產(chǎn)。
我們的古典傳統(tǒng)悠久而豐富,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教這些東西,不能讓它缺席,我甚至認為如果教科書里面把文言文拿掉了,那無異于剝奪了我們下一代的文化繼承權(quán)。對中華民族的學生而言,他們應(yīng)該有權(quán)利繼承那么悠久豐富的中華文學、中華文化。
五四運動到現(xiàn)在九十年了,文言文是不是完全作廢了,跟我們的生活沒有關(guān)系了呢?我們是不是可以完全靠白話文來應(yīng)付所有的問題了呢?不見得。因為我們還有幾千條甚至上萬條的成語,這些成語往往四個字或者三個字一句。
構(gòu)造成語的美學基本要求,就是簡潔,然后是對仗,再有就是鏗鏘。有時候我問我的學生,我們中國人為什么講“張三李四”,為什么沒有聽人說“張四李三”?其實很簡單,我們講“張三李四”,就是平平仄仄。很多四字成語就是遵循著我剛才講的三個條件。像“前呼后擁”啊,“旁門左道”啊,“千山萬水”,“千軍萬馬”,都是這樣。打仗的時候我們不會看見一個兵騎十匹馬,倒過來“千馬萬軍”也不行,也不能十個兵騎在一匹馬上,可是我們不假思索地說“千軍萬馬”,極言其多啊,極言軍馬之多。我們不會去算,到底十比一是怎么來的。因為“千軍萬馬”、“千山萬水”,平平仄仄就是好聽。我想了很久,四字成語里面很少有違背這個規(guī)矩的。唯一“不正經(jīng)”的一句成語,就是“亂七八糟”。(全場笑)因為按照美學應(yīng)該是“亂七糟八”,或者“七亂八糟”,結(jié)果它就偏偏是“亂七八糟”,所以就亂七八糟。(全場大笑)
幾年前臺灣的“教育部長”說,一個人老用成語是懶惰的表現(xiàn),我認為不然,所以跟他有好幾次的爭吵。成語里面有歷史,有地理,有典故,有文化的背景,像“得隴望蜀”、“朝秦暮楚”之類。所以真正把成語掌握好的人,絕對不是懶惰的,一定是相當認真的。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曾經(jīng)嘆一口氣,他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意思說我這套仁義的道理,這些諸侯都聽不進去,他就對子路他們說,我們還不如編個竹筏到海外去吧,他很失望。不過今天如果孔子還在的話,他一定覺得蠻高興,今日的情況是什么樣呢?中國在海外辦了很多所孔子學院。所以孔子的這句話應(yīng)該改一改,叫“道大行,乘桴浮于!,海外都有孔子學院!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母語 愛護 愛護我們的母語 愛護我們的地球手抄報 愛護我們的地球知識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