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越來越懶于思考:為什么懶于思考
發(fā)布時間:2020-02-29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前不久,我的家人因為熱播的相親節(jié)目《非誠勿擾》引發(fā)爭論。一方認為,參加節(jié)目的人都是真心實意的,嘉賓的一言一行,都是真情流露;而另一方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戲,從對白到結(jié)果,都是經(jīng)過精心編排的。我自然是站在后者的立場。
歐美國家很早就流行“真人秀”節(jié)目,鮮有人會把“真人秀”當真。即便它標榜“真人”,終歸只是一場“秀”而已。欣賞“真人秀”時,人們的正常審美心理本來應該與欣賞話劇一樣,明知它是假的,還是投入其中,與演員同哭同笑,而在表演結(jié)束時,即抽身戲外。
令我納悶的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堅信“非誠勿擾”這樣的節(jié)目是真實的呢?答案正如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一書中提出的:電視等媒體,正在把人們引向“低智商社會”的深淵。
不容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現(xiàn)代社會的“集體智商”,確實大不如前。許多人感嘆:現(xiàn)在的中學生相當于過去的小學生,大學生相當于中學生,研究生相當于大學生;20世紀80年代的暢銷書,是尼采和薩特的書,而現(xiàn)在的暢銷書,是一些內(nèi)容簡單、即可見效的勵志書;看于丹《論語心得》的人比看《論語》的人多得多。
假如于丹早生一百年,她的《論語心得》絕對火不起來,那時候有太多人直接讀《論語》。其實,從于丹那里,我們便可得知“低智商社會”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人們懶于思考,希望有人把思考后的答案,直接告訴他們。
大前研一舉了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在超級市場里,每位顧客都養(yǎng)成了看“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期”的習慣。這便是一種明顯依賴他人思考的行為。人們不會去驗證所購買的商品是否真的變質(zhì)了,而一味聽從幾個數(shù)字的擺布。
當一股“流行”大潮襲來時,大部分人表現(xiàn)出來的是毫無理由的追捧。不管適不適合自己,社會上九成的女人都在穿黑絲襪。當一個叫張悟本的人走上電視,推銷他的“綠豆食療法”時,很多人都在以每天數(shù)斤的量猛吃綠豆,堅信這樣可以使身體健康。或者,隨便跳出一個“經(jīng)濟學家”大喊“房價要漲了、股價要漲了”的時候,大家都把錢砸向市場;而當另一個“經(jīng)濟學家”發(fā)出完全相反的聲音時,大家又死死攥著手中的錢。
有一種假說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電視、游戲、網(wǎng)絡等新媒介的出現(xiàn),人類大腦接收到的信息量在飛速增長,由于接收了更多的刺激,大腦會變得更加靈活。事實恰恰相反,“低智商社會”中的人拒絕思考。他們覺得每一位亮相媒體的人都是“專家”,所以他們說的話肯定都是正確的,他們信任別人遠勝于信任自己。
除了要怪罪媒體對大眾的“低智商”化誤導以外,教育亦難辭其咎。我們都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都做過試卷。有沒有發(fā)現(xiàn),試卷里的選擇題和判斷題遠遠多于問答題?更有甚者,有的老師會教你如何在完全看不懂題目的情況下光憑對幾個答案的分析,即可選出正確答案。而這,就是“低智商社會”心理模式的濫觴。
社會的精英階層,正是在這樣的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的,F(xiàn)代教育已完全淪為一種“技能”。一些人雖然不會思考,但因為具有熟練的技能,還是能被知名大學、一流政府部門和大企業(yè)選中。久而久之,知名大學變得不再“知名”,一流政府部門和大企業(yè)也變得不再“一流”了。
“教育”一詞在英文里有“引導”之意。是故所謂教育其實是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稍趥鹘y(tǒng)意義上,教育具有居高臨下的意味。我來“教”你,我來“育”你,學生成了被動的一方;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說,老師成了“生產(chǎn)者”,而學生成了“消費者”。
大前研一說:“政府一直以來都是把‘生產(chǎn)者’擺在比‘消費者’更高的位置上!边@就好比一個廚子說:“我不管你想吃什么,反正我燒什么你都必須吃掉!本枚弥,吃飯的人也懶得去想下一頓該吃什么,反正能填飽肚子不挨餓就成。
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一個國家的國民如果沒有吃苦的精神,這個國家就會喪失創(chuàng)新的能力,逐步走向衰退,終無立錐之地。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越來越 思考 懶于 我們越來越懶于思考 越來越懶 越來越懶的我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