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險十大排名 中國的信貸革命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編譯:Fuller 上海的曹先生快50歲了,他上學的時候正碰上“文化大革命”。當時紅衛(wèi)兵們把學校的老師當作敵人,當時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說法十分流行。他也沒有在學校里學到什么。直到二十掛零,方有機會在夜校里讀了一點書。在后來也深悔自己沒有碰到好時候。
光陰如箭,一晃眼,現(xiàn)在曹先生的兒子也已經18歲了,他自己打算去新西蘭讀書,曹先生老兩口也十分支持。但是曹先生明白,這意味著需要老兩口四處去找尋鈔票為兒子支付高昂的學費。老兩口自己的全部積蓄只有人民幣13萬元(等于1.57萬美元),要支付兒子4年的學費和其他開支顯然是不夠的。當然兒子也有可能在課余打工來賺些錢彌補差額,但曹先生又不希望兒子去打工,這會影響學習。于是曹先生一反中國人的借貸傳統(tǒng),不向親友低三下四地告幫,而是異乎尋常地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向上海的浦東發(fā)展銀行借了20萬元人民幣。
“現(xiàn)在人們特注重教育方面的開支,”浦東發(fā)展銀行私人銀行業(yè)務部的副總經理馮靜(音譯)說,“他們并不認為這是貸款,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投資!
成百萬的中國人開始像曹先生那樣走在消費者信貸革命的前列,而銀行家也力求迎合這種趨勢。在過去的十來個月里,銀行想方設法地在各個領域里發(fā)放信貸,如汽車、住房、旅行、教育、家具等等。有些銀行正在聘請一些咨詢公司為其策劃零星信貸的戰(zhàn)略;有些銀行則調配職員另辟新的消費者貸款部門。各家銀行都急于改進服務,發(fā)展新的業(yè)務品種和簡便的申請程序。
中國的銀行,所以越來越重視零星貸款的業(yè)務,是有其苦衷的。幾十年來,主要向國營企業(yè)發(fā)放貸款的結果造成了大量的壞債呆債。拿國際的標準來看,中國的銀行系統(tǒng)即使不算破產,也是面臨困境的。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tǒng)計,4大國營銀行所貸出的款項中有20%是壞債。外國經濟專家相信其真實數(shù)字可能高達40%,大概是3000億美元左右。去年,這4大銀行開始卸下沉重的包袱,將這些壞債交給新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理。
“在銀行不太情愿向傳統(tǒng)的客戶――國營企業(yè)發(fā)出貸款時,消費者信貸更加具有吸引人的魅力。”渣打銀行的一位經濟學家說,“現(xiàn)在,銀行將他們的客戶轉向中小的私營公司并同時發(fā)展消費者的信貸市場。”
無疑,在消費者信貸市場能夠形成之前,銀行家必須跨越很多障礙,諸如保守與不理解等等。要使消費者敢于向銀行貸款花錢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方說,銀行里的錢,大概有40%是屬于個人的存款,對大多數(shù)中下階層的老百姓來說,存錢是為了應付一旦失業(yè)與支付各種生老病死的開銷。換一句話說,老百姓從連存的錢都舍不得花,到能進入向銀行借錢花費的消費者信貸時期,無疑需要一個觀念轉變。另外社會上各項福利制度需要相應地與之適應,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此外,中國的銀行貸款利率是國家統(tǒng)一的,因此銀行無法以不同利率的靈活性來面對風險各異的舉債者,同時因為中國直到2000年4月才實行個人儲蓄的實名制,所以銀行缺少信貸歷史的資料庫或決定是否值得予以信貸的運作系統(tǒng)。西方最通用的信用貸款在中國缺少實施的基礎。而抵押貸款中諸如喪失抵押品贖回權與保障信貸者權利等等的具體實施,更需要制定出結構性的法律基礎。比方說,曹先生抵押的那座房子,萬一真的被銀行照章沒收,他們是不是會流落街頭?目前的中國社會能接受這種事實嗎?一個在上海的外國銀行家說:“支持消費者貸款的法律系統(tǒng)還遠遠不夠完善!
中國的銀行家當然也看出了這方面的種種風險,他們已經設計出某些國內的管理系統(tǒng)來改進分行之間的信貸控制,不搞一哄而上。他們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零星的貸款將成為銀行收入的大頭,并且這比貸款給那些不穩(wěn)定的國營企業(yè)更為安全!皞人會小心地歸還他們的貸款,因為他們只是間接地使用著他們的汽車和住宅,”一個北京的銀行家說,“借錢給個人比較安全,因為國營企業(yè)的運作環(huán)境并不太好!
一些數(shù)字也正好支持了他的這種說法。6年前,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的個人住宅抵押市場,只有1.97%的壞債。而法人的壞債則高達26%。中信實業(yè)銀行也有同樣的經驗,3月份法人的壞債高達16.2%;而消費者信貸的壞債只有1%。
中國建設銀行年僅36歲的方先生有一個頗具野心的計劃,他就讀于美國的史坦福大學,并曾任職于世界銀行。他打算引入西方的咨詢服務,充分利用建設銀行的技術,進行網上消費者信貸的業(yè)務,不是依靠大吹大擂的廣告戰(zhàn)術,而是耐心細致的說服,在這個剛起步的消費者信貸領域里大展拳腳!
(編輯:鄭作時)
相關熱詞搜索:信貸 中國 革命 中國的信貸革命 中國信貸控股有限公司 中國信貸危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