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佛經(jīng)
發(fā)布時間:2017-02-16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人生感悟佛經(jīng)篇一:佛學(xué)大師的60條人生感悟
1、立志、努力,縱然不能完全成功,也會得到進步;發(fā)愿、向上,縱然不能完全實現(xiàn),也會得到進展。
2、世間上沒有小人物,只要發(fā)大心,就是大人物;世間上沒有大問題,只要虛其心,就沒大不了。
3、做人要如滾雪球,越滾越有人緣;做事要如織錦繡,越織越有成就。
4、一個人要出類拔萃,必須從小養(yǎng)成“接受”的習(xí)慣,一味地“我想”、“我愿”、“我要”、“我覺得”、“我認為”、“我喜歡”等等,可能是原動力,也可能是進步的阻力。
5、從一沙一石中看到無限的世界,從飛湍鳴澗中聽到真理的聲音,從剎那因緣中感受永恒的未來,從明月清風(fēng)中體悟清凈的自性。
6、我,是自私的、痛苦的,有我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痛苦;能無我,自然不會自私執(zhí)著,自然會擁有更多、更大的空間。
7、樹之毀滅,因為役于刀斧;人之毀滅,因為喪失良心。恒心是成功的根本,怠惰是敗事的先驅(qū)。
8、不擇細流者才能成江海,不辭土壤者才能成高山;不恥下問者才能致淵博,不文飾非者才能盡善美。
9、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苛求,此乃事業(yè)成功之捷徑;善德不嫌多,惡習(xí)不沾身,是為修行佛道之初階。
10、欲知涵養(yǎng)心量,須看亂時氣勢;欲知謙恭進退,須看利益當前。
11、一個人如果怕吃苦、怕吃虧,則成就有限。每件事情的成功,都是有過程的,就是要耐煩、耐久、耐屈、耐苦。
12、不要強迫別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須知“方便有多門,根機有多種”,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順從我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職,才能成為健全的有用之人。
13、不夸小善,終積大德;正如涓流,點滴匯聚,終成大海;不除小惡,終必敗事;則如磨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
14、人生如行船,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張滿信心的風(fēng)帆;人生如戰(zhàn)場,無論是安是危,都要鼓舞奮發(fā)的斗志。
15、少執(zhí)多放心安泰,少傲多謙人緣好;少色多德名譽佳,少私多公成就大。
16、以平常心面對世事,以歡喜心學(xué)習(xí)接受;以服務(wù)心和人結(jié)緣,以感恩心回饋社會。
17、取人之直,疏其諂曲;取人之樸,疏其奢侈;取人之寬,疏其狹隘;取人之敏,疏其懶惰;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此乃用人之道也!
18、職位愈高,愈需要直言不諱的屬下;處境愈險,愈需要肝膽相照的朋友。
19、用責(zé)備別人的心責(zé)備自己,能讓自己越來越進步;用寬恕自己的心寬恕別人,能讓自己越來越慈悲。
20、最高明的管理原則,是讓團體能產(chǎn)生共識,是讓上下能打成一片;最良好的管理方式,是以授權(quán)來代替干涉,是以己心來體恤他情。
21、有計劃,則不亂;有分工,則不忙;有預(yù)算,則不窮;有歡喜,則不苦。
22、偉大是由血汗堆積,犧牲越多,越是偉大;成功多因勤勞而獲,用力越多,越會成功。
23、懂得付出,不計較吃虧,才是富有的人生;錙銖必較,只知道接受,必是貧窮的人生。
24、日常小事能盡責(zé),當能成就大事;重要大事能盡力,自能顧全小事。
25、小罅可以潰堤,微隙可以傷誼,防微能夠杜漸,知錯能夠弭患。
26、做人,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要;處世,不以成功為急,而以結(jié)緣為尊。
27、一等官員:勤政愛民,理性溝通;二等官員:操守清廉,潔身自愛;三等官員:吹牛拍馬,黨派營私;劣等官員:公器私用,仗勢欺人。
28、以配角的身份,主角的心情入戲,必能全力以赴;以主角的身份,配角的心情上臺,將會敷衍了事。
29、春天,不是季節(jié),而是內(nèi)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30、俗語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币粋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數(shù)人的身上,不要局限在自已所認為的“有緣”。應(yīng)該擴大心胸,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學(xué)習(xí)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難,即施恩惠給誰,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31、“幸福配方”__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激勵自已不要悲傷。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勵自已融入群眾。每天談一些益智的事,激勵自已增長智慧。每天審視圣者的慈像,激勵自已增加內(nèi)心的善美。
32、人生中,感動是一時的,感恩是一世的;榮耀是一時的,影響是一世的;委曲是一時的,成就是一世的。
33、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34、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塊,信行要緊,老實一個,中直十成,豁達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藥,用包容鍋炒,用寬心爐燉,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于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xié)力)三思為本,鼓勵做藥丸,每日時三服,不限時,用關(guān)愛湯服一下。
3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已對前途沒有希望;人生最壞的習(xí)慣,是自已對工作沒有計劃。
36、失敗者,往往是熱度只有5分鐘的人, 成功者,往往是堅持最后5分鐘的人。
37、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閑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38、死,要死得有價值,死有重如泰山,輕如鴻毛;,要活得有意義,活有流芳百世,遺臭萬年。
39、無言,心心相應(yīng),是談話的最高藝術(shù);無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40、萬法相互緣起,世事不必強求,只要因緣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41、懂得利用時間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間的人,便是懂得無邊的圣者。
42、人可以窮,心不能窮,心里的能源,取之不盡;身可以殘,心不能殘,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43、不憂不懼,精進奮發(fā),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執(zhí)著,是除惱第一秘訣。
44、以力服人,時間短暫,功效淺,以德感人,時間久長,功效深。與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與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45、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納不喜歡的人。在做人方面,須具備謙虛特卑下的心,在事業(yè)方面,要有舍我其誰的愿力。
46、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47、忙,象一鋒利的慧劍,能斷妄想的葛藤,忙,是點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為神奇,忙,是營養(yǎng)調(diào)身的補品,使人生充滿生機。
48、往好處看,往大處想,往細處察,往深處解。
49、龍要游到大海里應(yīng)付猛浪,才能活動自如;獅要跑到山林里擊敗群獸,才能展現(xiàn)英姿,鳥要飛到虛空里接受挑戰(zhàn),才能活會遨翔;人要走到社會里承擔(dān)考驗,才能快速成長。
50、倏忽因緣,點滴把握,則跟前一時,跨越千載;一時不異千載。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則雖經(jīng)千載,盡在一時,千載不異一時。
51、舍生取義,雖死,精神永存,茍且偷生,雖生,精神已失。
52、粗者與人斗力,愚者與人斗氣,慧者與人斗智,賢者與人斗志。
53、隨緣不是隨波逐流,而是珍惜當下,當下不在他方凈土,而是內(nèi)心一念。
人生感悟佛經(jīng)篇二:佛中的十大經(jīng)典人生感悟
佛中的十大經(jīng)典人生感悟 (圖片來源:資料圖)
經(jīng)典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禪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jīng)典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經(jīng)典三: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jīng):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對于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jié)局,卻依然在憧憬;對于生活:如果人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zhì)名利,就不會被物質(zhì)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經(jīng)典四: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zhí)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tài)!“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么多經(jīng)書,這么多語錄就是
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zhí)著于文字就是這個道理。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jīng)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最后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jīng)》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經(jīng)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zhí)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zhí)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xiàn)象,是人們虛妄產(chǎn)生的幻覺。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xiàn)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chǎn)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guān)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yīng),善惡循環(huán)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吧词强眨占词巧笔莿袢讼蛏频幕A(chǔ)。
經(jīng)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yīng)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經(jīng)》: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經(jīng)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并不出自佛經(jīng),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經(jīng)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nèi)心的喜悅又怎么是笑聲能表達的呢?年齡越長,對于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經(jīng)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儒家把和諧導(dǎo)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dǎo)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dǎo)向內(nèi)心世界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nèi)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經(jīng)典十: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于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風(fēng)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人生感悟佛經(jīng)篇三:經(jīng)典佛語悟人生
十大經(jīng)典佛語悟人生
經(jīng)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一切皆為虛幻,應(yīng)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數(shù)眾多,據(jù)說濃縮的精華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里有云,一切皆為虛幻,也有一首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也就是說,一切世間上的法,都是短暫不真的,就像露泡夢電云一般,應(yīng)該如是看待。一切皆為虛幻,這里說的虛幻不代表沒有,我想應(yīng)該是佛家講的“空”。
經(jīng)典二:不可說,說即是錯。
仿佛記得的原文是,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錯。什么文字沒有破綻,語言、表達亦如是。你說一句話,總有話能反駁你,是不是這樣?釋迦佛說法49年,最后說他自己一字未說,也確實,他老人家是一字未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佛經(jīng),是佛的弟子們整理流傳下來的,史上的第一次500比丘大會就是做這個工作的,由佛的表弟阿難尊者來口述,大家紀錄的。這個阿難尊者,據(jù)說的記憶力超強,佛說的,他都能記住,而且他一直跟在佛的身邊,所以,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佛經(jīng),不得不謝謝這位大尊者。當時,流傳的教義,現(xiàn)在東南亞盛傳,我們這邊的叫他們小乘佛教,,意思也就是說他們的修行法門,是自己解脫,我們這邊的是大乘佛教,講究自利利他,普度眾生,藏密也許是保持最原味的原始佛教了。我們中土的佛教有十大宗,大家熟悉的迦葉尊者
拈花微笑的那個是禪宗,以心傳心的法門,很多老人家念佛的,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凈土宗,還有華嚴宗、法華宗等等,
有人言: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jīng)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就轉(zhuǎn)到這句話上來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在典藏中出現(xiàn)的很多,我們平時看到、想到的一切,都可以說是色,色是相,一種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的思維意識也是色,是個相;空是理,是相的真實本質(zhì)。
經(jīng)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隨遇而安,緣來不拒,緣去不驚。而在這個花花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動妄心,不存妄想,那樣心如止水是一種福氣,還是一種遺憾。佛家遵人心其一,身其二的教誨,認為只要心不動則可避禍萬千,是以不變應(yīng)萬變,只是一俗人,若沒了想念,是一種什么樣的空虛,人因為有了欲望,而道生了動力,什么都皆空了,還人世來做什么,而痛苦也是一種修煉,就不扯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段子了,就你自己從痛苦中爬出來的經(jīng)驗也是一種財富。 其實此禪語很是喜歡,也能從中參透些許道理,只是自己是紅塵中人,也沒打算看透紅塵,就把它暫且記下來,當來日到達心如止水境界時
再細細品味。
經(jīng)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語出《佛典》,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經(jīng)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你說: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說:緣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說:緣是縱然兩情相悅, 仍難逃宿命之劫。我說: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緣是無盡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靜靜的看著它緣起緣滅。
經(jīng)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無淚!是的人到悲痛的極點,也就是萬物的極限,那就是一無所
有的感覺,所以對于背來說,就可能出現(xiàn)“悲極生樂、或者悲底見喜”的結(jié)局。大悟無言!同理,理解的頂端、認識的終點、領(lǐng)悟的深處,就是大明白,也存在爭論和雄辯,所以(轉(zhuǎn)載于:smilezhuce.com 蒲 公 英 文 摘:人生感悟佛經(jīng))唯一的做法和姿態(tài)就是沉默無語!大笑無聲!根據(jù)以上的解釋規(guī)律,我想無論是誰都會自我理解了吧!
經(jīng)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jīng)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寫一偈來確定接班人,奪冠呼聲最高的神秀寫的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當時慧能還是個勤雜人員,還不識字,找了個小沙彌給念了一遍,然后就說出了那個現(xiàn)在很知名的偈子(還得找人幫著寫在原作邊上),五祖看了之后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該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來上了一課小灶(有點西游記的意思),然后為了避免紛爭,傳了學(xué)位就讓六祖趕快帶了衣缽溜了!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jīng)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zhí)著于空!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zhí)著與事物。后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zhí)著于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
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jīng)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人生感悟:
成熟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xiàn)在,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發(fā)上等愿,結(jié)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qū)捥幮小? 明白自己的位置,擁有自己該擁有的。
相關(guān)熱詞搜索:佛經(jīng) 人生感悟 人生八苦出自哪部佛經(jīng) 人生總結(jié)佛經(jīng)經(jīng)典名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