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進入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的心情說說
發(fā)布時間:2020-03-20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2009年,中美關系異常密切,而一進入2010年,情勢就急轉直下,中美之間齟齬多生,讓世人擔憂。中美關系到底怎么啦?是滑出了預定軌道,還是正常運行中的波動?
“倒振蕩期”事出有因
自中美建交以來,每當美國白宮“換黨”之時,中美關系都會出現(xiàn)一個或長或短的“振蕩期”。1981年共和黨里根政府取代民主黨卡特政府,1993年民主黨克林頓政府取代共和黨(老)布什政府,2001年共和黨布什政府取代克林頓政府,中美關系都出現(xiàn)了倒退,然后又慢慢恢復正常,甚至比過去更好。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的政治文化和選舉政治。每到大選之時,在野黨都會極力攻擊執(zhí)政黨的政策,包括對外政策。對華政策就是重點攻擊對象。由于在美國社會中普遍存在著“反共產主義”的政治文化,再加上政客們的誘導,使得許多公眾對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存有著偏見,甚至是敵意。在大選時攻擊中國很容易撈到選票。里根、克林頓、布什在競選時都用過這一招。而他們贏得選舉上臺后,不可能馬上食掉競選時的諾言,于是會采取較強硬的對華政策,進而導致中美關系倒退。待其認識到美國需要中國時,便逐步修復、發(fā)展中美關系。這幾乎成了一個規(guī)律。
然而,民主黨人奧巴馬上臺后,中美關系并未像以往那樣因白宮“換黨”而出現(xiàn)“振蕩期”,反倒更加密切。希拉里訪華提出要與中國“同舟共濟”,奧巴馬提出要使中美關系更“積極、合作、全面”;兩國成功舉行首輪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成果卓著;奧巴馬訪華,兩國發(fā)表首份“聯(lián)合聲明”,提出“建立和深化雙邊戰(zhàn)略互信”;美國智庫還提出要建立“中美兩國集團”,引來其他大國的妒意和擔憂……
可是,距奧巴馬訪華才不到兩個月,中美雙方就在售臺武器、會見達賴、谷歌事件、人民幣匯率、人權狀況等諸多問題上爭吵不休,甚至還停止了部分軍事合作項目,這不禁讓人擔心,中美關系會不會失控?有沒有可能滑向新的冷戰(zhàn)?
如果還用“振蕩期”來形容奧巴馬上臺以來的中美關系的話,那是一個“倒振蕩期”,即先升后降,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先降后升。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倒振蕩期”?
主要是形勢使然。明眼人都清楚,奧巴馬政府上臺之初之所以那樣積極發(fā)展對華關系,是因為它有求于中國。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2009年成為美國要應對的頭等大事,而在應對金融危機上,作為美國最大債權同的中國,自然是絕對不可替代的合作對象。此外,奧巴馬高舉應對氣候變化大旗,試圖將該領域的領導權從歐盟手中奪過來,而既是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又在節(jié)能減排、履行《京都議定書》所規(guī)定的義務上表現(xiàn)良好的中國,自然也是美國要尋求合作的重要對象:再者,反恐、防止核擴散等許多原有安全問題也需要中國合作。美國對中國合作的需求,構成了2009年中美蜜月的基本動因。從中國方面來說,自1979年啟動改革開放始,就一直尋求有一個穩(wěn)定良好的中美關系,自然會積極配合奧巴馬政府發(fā)展“積極合作全面”雙邊關系的努力。
然而,進人2010年后,美國自認為金融危機這頭猛獸已被馴服,對中國合作的需求自然也隨之減弱。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中美雖然在哥本哈根有合作,但是美國并未實現(xiàn)預期的要主導會議進程的目的,而且奧巴馬還被認為在會議期間受到“基礎四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的冷落。再說,應對氣候變化并不像應對金融危機那樣緊迫。其他安全問題也如此。拿反恐來說,布什打了八年都未見分曉,奧巴馬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告捷。他對此恐怕心知肚明。既然對中國合作的需求度大減,蜜月自然也就告終。
當然,蜜月期結束得如此之快,確實有些出人預料,這種“過山車”式的變化,在相當大程度上與美國的實用主義外交和國內政治特性有關。
美國是實用主義的發(fā)源地,而且實用主義是唯一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哲學流派,因此對美國內政特別是外交有巨大影響。英國史學家法蘭克爾對實用主義在外交上的運用效果做過這樣的解釋:“實用主義幫助政策的制定者有可能保持最大的靈活性,避免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承諾而超過限度,把外交努力集中在特定的利益上,承認嚴酷的現(xiàn)實!边@完全適用于美國對華政策。美國雖然不喜歡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更不愿意看到中國崛起,但是卻能客觀面對中國崛起這個現(xiàn)實。然而,正如美國著名戰(zhàn)略專家羅伯特?羅斯對實用主義影響下的美國對外政策所評價的:“言論和實踐往往是互相沖突的;政策不斷變化;諾言不算數;人家的好處不久就忘記了。”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就是這樣。當它需要中國時,可以做出很多承諾,包括要同中國“建立和深化戰(zhàn)略互信”,而且在同中方打交道時表現(xiàn)得非常謙恭、溫和。一旦覺著對中國的合作需求不那么緊迫了時,政策很快就變,“諾言不算數”,“人家的好處不久就忘記了”。就拿對臺售武來說,不管是誰批的項目,也不管出售的武器性能如何,只要是出售,哪怕是一桿槍、一顆子彈,那都是對中國主權的不尊重,而臺灣問題一直是檢驗美國對華戰(zhàn)略信任的一塊試金石。美國對中國所持的立場早就清楚,然而,美國還是在這個問題上制造摩擦。這種實用主義外交,加劇了“倒振蕩期”,使得人們感到中美關系的“反差”太大。
美國是個政治多元的國家,府院分權、兩黨競爭、利益集團施壓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美國外交。執(zhí)政一年來,奧巴馬政府雖有些政績,但民眾并不滿意,民意支持率不斷下滑。眼見中期選舉在即,奧巴馬如何領導民主黨保住在國會參眾兩院的主導權,乃當務之急。在這種形勢下,在外交上表現(xiàn)出對中國的強硬,以安撫、籠絡各路反華勢力,爭取選票,也不失為奧巴馬政府的一種策略。將中美關系作為美國國內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也是實用主義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
中美結構性矛盾制約雙邊關系發(fā)展
中美關系是國際關系史上最為復雜的一對雙邊關系,兩國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這已是禿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一方面,美國要應對一系列安全問題和全球性挑戰(zhàn)及擴展經濟,需要中國的合作,而且中國越發(fā)展、壯大,就越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合作,作為合作伙伴在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地位就越重要。合作是牽引中美關系向前發(fā)展的動力。但是,另一方面,在美國心目中,正在崛起的中國是潛在的戰(zhàn)略競爭對手,這又構成制約、阻礙中美關系發(fā)展的動力。中國越強,這種動力就越大。中美關系的發(fā)展狀況就取決這兩種動力的消長態(tài)勢。如果發(fā)展動力大于制約動力,中美關系就向前進,反之就倒退。2009年,發(fā)展動力明顯增長,于是出現(xiàn)蜜月;進入2010年,發(fā)展動力減弱,制約動力增長,于是摩擦增多。由于兩種動力都有深厚的基礎,所以中美關系無論是前進還是倒退,又都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中美關系再好,不會好于美國同其盟友的關系;再壞,也不會壞過冷戰(zhàn)時期的美蘇關系。正如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羅斯瑪麗?富特所歸納的:目前的中美關系是冷和平狀態(tài)。冷和平關系好于冷戰(zhàn)狀態(tài)的美蘇關系,但遠不如美國同其盟友之間的熱和平關系。
說到制約、阻礙中美關系發(fā)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 方面。一方面是地緣戰(zhàn)略上。美國將綜合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日益強大的中國看成是其潛在的地緣戰(zhàn)略競爭對手。伴隨著中國崛起,美國戰(zhàn)略界一直在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目光緊盯著中國軍費連續(xù)10多年來以兩位數增長。2009年中國舉行建國60周年慶典,展示了一些技術先進的武器,這更使“中國軍事威脅論”鼓吹者似乎抓到了把柄。另一方面來自于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差異。在美國戰(zhàn)略界看來,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之崛起對美國帶來的挑戰(zhàn)和威脅要比“民主國家”大得多,因為前者的戰(zhàn)略走向是難以把握的,而后者雖然也會給美國全球戰(zhàn)略帶來一些問題,但卻是比較好把握的,而且相比之下,“民主國家”更容易接受美國的領導地位并成為美國的盟友。不僅如此,中國崛起還會帶來發(fā)展模式的挑戰(zhàn)。如果中國模式被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學習和仿效,那么美國模式的光環(huán)就會逐漸暗淡,而模式的影響力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方面。地緣戰(zhàn)略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矛盾是制約中美關系發(fā)展的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
2009年,隨著中美合作的展開,特別是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出色表現(xiàn),使中國的影響力大大提升,中美之間的實力對比加速朝中國一方傾斜。美國戰(zhàn)略界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于2009年9月發(fā)表了題為《中國的登場:一個全球關系的戰(zhàn)略框架》的戰(zhàn)略報告,該報告開篇就稱:“中國的崛起是現(xiàn)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之一,可與一個世紀前美國登上歷史舞臺相提并論!眻蟾骐m然主張要同中國合作、接觸,在合作與接觸中塑造、融合中國,但是,報告仍然堅持“兩面下注”的對華戰(zhàn)略思維,主張“平衡”中國,特別是平衡中國在亞太地區(qū)的影響力。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崛起,上述兩個制約中美關系發(fā)展的結構性因素的作用會一步增強,美國對華政策中的防范、平衡、牽制、遏制等負面因素將進一步強化。如果兩國對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不能加以有效的管控,中美關系雖然不會壞過美蘇冷戰(zhàn)狀態(tài),但卻有可能朝那個方向滑動。如此,既不符合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也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和發(fā)展繁榮。
中美關系發(fā)展:動力依舊在
中美之間的矛盾、美國對華戰(zhàn)略的兩面性、實用主義哲學、美國國內政治特性等因素導致中美關系在結束短暫的蜜月期后開始進入一個多事之秋。不過,對多事之秋的中美關系,人們不必過于悲觀。蜜月結束并不意味中美就會反目成仇。如果細究引起中美摩擦的那些事,許多都是過去發(fā)生過的,那時,這些摩擦都被控制在一定限度內,沒有引起雙邊關系崩盤。從某種意義上說,進人2010年,中美關系只不過是恢復到了正常狀態(tài),而2009年的蜜月乃屬特殊。像中美這樣兩個差異如此大的國家,雙邊之間“多事”并不屬異常。
回顧30年來的中美關系史,可以看出,雙邊關系基本上是在曲折中前進,雖然有波折,有暫時的倒退,但總體上是前進的。這表明,30年來,推動中美關系發(fā)展的動力總體上大于阻礙雙邊關系發(fā)展的動力。同當年的美蘇關系相比,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要廣泛、深厚得多,雙邊關系發(fā)展的動力要大得多。從克林頓時期的“致力于建設性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到布什時期的“建設性合作關系”、“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再到奧巴馬上臺后的“積極合作全面的關系”,表明中美兩國都愿意合作,而不是對抗。
在推動中美關系發(fā)展的動力因素中,最值得強調的是國際安全形勢和世界大趨勢。冷戰(zhàn)后,國際安全形勢趨于復雜,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呈上升趨勢。恐怖主義、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傳染病、環(huán)境惡化、氣候變化等威脅越來越嚴重,危害著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應對這些威脅,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情,各國需要通力合作,特別是大國之間。中美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和廣闊的合作空間。
全球化、多極化、非極化是世界大趨勢。這些大趨勢有利于中美關系發(fā)展。在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共同利益增多。這有利于促進大國之間的合作,而不是對抗。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班寧?蓋瑞特認為:“不像蘇聯(lián)及其盟國,當今所有主要強國為了它們的繁榮與安全,都依賴美國領導下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健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都需要美國。美國也需要同它們的關系(特別是同像中國這樣龐大且在經濟上越來越重要的國家的關系),以幫助維持美國的繁榮與安全!痹谌蚧瘯r代,“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美國政要也有這樣的看法和言論。未來世界將是以美、中、俄、歐、日、印為主要力量中心的多極格局。不管是幾極,在多極世界中,任何兩個大國沖突的結果都是使其他大國獲漁人之利,而沖突的雙方則兩敗俱傷。除了能夠作為“極”的幾大力量中心外,許多不能成為“極”的力量也在發(fā)展,并且在總體上呈上升趨勢。當今世界,主要的沖突并不是發(fā)生在所謂的“極”之間,而是“極”與“非極”之間。讓美國最為頭痛,對“單極”構成直接挑戰(zhàn)的并不是那些“極”,而是恐怖組織、極端勢力和所謂“無賴國家”、“邪惡軸心”、“暴政前哨”等“非極”力量。而且,“多極”中的力量經常與“單極”力量站到一起,共同對付“非極”力量!胺菢O化”也為包括中美在內的大國合作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空間和強大的動力。
還有一個有利于中美關系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是,經過30多年的碰撞、磨合,兩國官方已經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管控雙邊關系的經驗。對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也都有比較充分的認識。實際上,進入2010年來中美關系的倒退是有限度的。兩國在許多層面的交往仍然在進行,比如美國尼米茲號航母照正常計劃訪港。就是在那些導致中美爭吵的事項上,兩國也都有克制。比如,奧巴馬會見達賴就做了低調處理,盡管這并未改變問題的實質。在雙邊關系出現(xiàn)困難后,美國及時派出負責外交、安全事務又屬“知華派”的高官訪華,進行戰(zhàn)略溝通。這說明,美方也不愿意中美關系出現(xiàn)嚴重倒退。雙方的克制和戰(zhàn)略溝通,表明雙邊關系并未脫離正常的軌道。
當然,上述這些推動中美關系發(fā)展的動力能否有效發(fā)揮出來,最終抵消并超越阻礙雙邊關系發(fā)展的動力,從而使雙邊關系不脫離正軌,并不斷繼續(xù)前進,還需要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
相關熱詞搜索:中美關系 多事之秋 中美關系進入多事之秋 中美關系進入新時代 中美關系2017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