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樂雄: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與遏制“臺獨”
發(fā)布時間:2020-05-2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最近,歐盟內部要求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呼聲越來越高,歐盟國家從自己的利益考慮,認為這一禁令對同中國已經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并在經濟文化領域合作交流日益擴大的當前形勢極不相稱。有關專家認為:盡管美國和日本竭力反對歐盟的努力,頻頻施加壓力,但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已是大勢所趨,只是個時間問題。
美國反對的原因是歐盟一旦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中國就會從歐洲國家進口大量先進武器,如果臺海發(fā)生沖突,美國在常規(guī)武器方面的優(yōu)勢便會消失。此外,美國還擔心中國擁有了歐洲的先進武器后,在臺海問題上態(tài)度會變得強硬,亞太和平遭受嚴重威脅。前不久美國國防部某些官員私下放出話來,如果歐盟的偵察通訊衛(wèi)星在中美對抗時被中方利用,美國將摧毀之,一旦歐洲的武器被中國用來對抗美國,美國將斷絕同歐洲的軍事合作云云,以此對歐盟國家施壓,表明了美國在阻止歐盟解除軍售禁令問題上的強硬態(tài)度。
以筆者之見,歐洲對華軍售禁令、中美軍事技術差距、臺海局勢的確存在“三邊互動”的關系,歐洲對華軍售禁令的解除,屬于中美關系和大陸與臺灣關系中的一個重要變量,這個變量能夠產生正負雙重效應,美國看到的僅僅是一種可能性。美國只是看到了保持軍事技術上優(yōu)勢帶來的好處,并沒有看到由此產生的負面作用。美國目前非常擔心“極端臺獨勢力”鋌而走險,并由此挑起兩岸軍事沖突,影響亞太和平,從而把自己置于卷入不行、不卷入也不行的進退維谷境地。盡管美國極力想避免這一尷尬的可能性成為現(xiàn)實,但似乎美國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絕對的軍事優(yōu)勢恰恰是使自己陷于進退失據的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臺灣“極端臺獨勢力”之所以堅持其頑固立場,因為他們判定美國為了遏制中國,一定會卷入由他們挑起的兩岸沖突,這一判斷的依據就是美國根據《臺灣法》一直在向臺灣提供先進武器,進而認為美國敢于進行軍事干預,是因為美國在武器裝備上的優(yōu)勢遠勝于大陸。這就是極端臺獨分子敢于放膽冒險,不惜挑起戰(zhàn)火的思路。這一危險思路的最初起點就是美國擁有絕對的軍事優(yōu)勢。很顯然,如果極端臺獨勢力一意孤行,最終把美國拖下水,追根尋源,不就是美國軍事上對大陸的優(yōu)勢嗎?亞太和平的葬送不也就是臺獨勢力充分利用了美國軍事優(yōu)勢的緣故嗎?
因此,中國大陸增強國防力量,迅速發(fā)展軍事技術,提高武器裝備的質量并非是為了同美國抗衡,而是為了從根本上粉碎“極端臺獨勢力”對美國的不切實際的期待,是從根本上遏制“臺獨”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保障亞太和平的必要途徑。歐洲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比較接近美國,努力解除歐盟對我軍售禁令,考慮引進一些先進的軍事技術,拉近同美國的軍事技術上的差距,美國卷入臺海沖突的成本將會大大提高,因而就會對“臺獨”實力施加更大的壓力,美國卷入臺海沖突的可能性也會大大減低,臺獨勢力也就不敢鋌而走險。在此意義上,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有著維護亞太地區(qū)和平的積極意義。
另一方面,自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就開始了國防近代化和現(xiàn)代化的長征,中國國防建設的歷史表明:依賴外國武器進口的國防是絕對不牢靠的,國防建設應以自力更生為主,但中國保留從歐洲進口武器的權利,從根本上是對“極端臺獨勢力”的一種有效威懾,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軍事技術對于國防現(xiàn)代化也是必要的。因此,歐盟取消軍售禁令后,中國不太可能從歐洲大規(guī)模進口先進武器,尖端武器依賴進口的國家難以維持一場持久的作戰(zhàn),馬島之戰(zhàn)的輸家阿根廷就是例子。另外,戰(zhàn)時的武器裝備補充、武器零部件的損耗,在缺乏制空權的情況下也難以得到解決,因此尖端武器必須自行制造。中國不把國防建設建立在進口外國武器的基礎上是明智之舉。
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中心任務是和平經濟建設,軍事建設不是主要的目標。但是,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玩弄的平衡政策,雖然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但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代價,這些年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政策可能最大的后果是引發(fā)了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快速發(fā)展,美國的曖昧態(tài)度引發(fā)了“臺獨勢力”惡性膨脹,而“臺獨勢力”的惡性膨脹觸發(fā)并帶動了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全面啟動,這一結果恐怕是出乎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意料之外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