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陳潔:分數(shù)是硬“要”來的?——從中國政法大學“要分風潮”談起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原編者按:一門通識教育必修課程《中華文明通論》考試成績的公布,引發(fā)了中國政法大學2007級同學大規(guī)模的“要分風潮”,近三百人次或電話或短信或電郵找到課程組負責人郭世佑老師,沒及格的要求及格,及格的要求加分。其理由更是五花八門,或抱怨“考題難”,或不滿“判分嚴”;
        有的聲稱自己把精力放在專業(yè)科目上,希望在公共課方面給與照顧;
        有的承認自己平時不重視,但強調家庭條件困難,特別需要獎學金;
        有的以自己是理科生、答題不得要領為由,希望網開一面;
        有的要求達到入黨、保研的分數(shù)標準;
        有的覺得分數(shù)低“很難看”,補考既辛苦,又費時;
        有的聲稱自己的許多科目考試都不及格,感到人生希望很渺茫,希望予以同情,減輕負擔;
        有的斷言此科不及格會影響自己拿學位;
        有的覺得該科成績并不嚴重影響自己入黨、申請獎學金乃至出國深造的“個人計劃”,但仍然希望及格或者分數(shù)更高……緊接著,“法大BBS”上出現(xiàn)了對課程組教師的攻擊,甚至懷疑教師們的“人品”。

          “面對這樣的同學,我實有隔世之感,因為在我以往的教學生涯中,我都很少碰到要分的,尤其是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強詞奪理來要分的,要分的人數(shù)還是如此之多,不啻法大校園中一道詭異的風景。”郭老師感慨萬千,遂于教師節(jié)當日拿出一整天時間寫下長達八千字的公開信發(fā)布到網上,就課程教學、考題設置、考分評判等情況做了說明,順就同學們的求學之道、學風問題乃至人生規(guī)劃談了自己的看法,其言也推心置腹,其言也坦蕩懇切,其言也正氣凜然!耙诛L潮”遂息。

          縱觀時下大學校園,“要分”現(xiàn)象不惟法大獨有,生“隔世之感”的恐也不僅僅郭老師一人,問題出在哪里?分析與議論也早滿坑滿谷,但仍把“問題”當成“問題”者,卻似有日漸減少之勢。郭老師說,“如何迅速從應試教育的危機中盡快解脫出來,由考試的機器變成知識的渴求者與探索者,由分數(shù)的奴隸變成分數(shù)的主人,養(yǎng)成對學術的敬畏之心,實乃求學諸君的當務之急!薄爱斘铱吹皆谀銈冎虚g那些連‘王陽明’都是一片空白的同學的勞作時,直覺就提醒我,整體上的優(yōu)質恐怕還不能掩蓋少數(shù)同學的嚴重缺陷,‘優(yōu)’與‘劣’的差異就值得關注,劣幣驅良幣的隱患就應理直氣壯地予以杜絕,否則就無異于失職。”2008年就要匆匆忙忙地揭過去了,明年的教師節(jié),郭老師會怎樣度過呢? 】

          

          學生學習考試,教師根據(jù)試卷給學生相應的評價和分數(shù),本是天經地義、教育的常規(guī)程式之一。但中國政法大學的一門全校必修課程,卻引發(fā)了學生大面積向老師“要分”現(xiàn)象,使陷入其中的師生都疲憊不堪,甚至一度矛盾激化。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折射出當今高校教育的什么問題?后來又是如何化解的?為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風起于青萍之末

          

          9月5日,中國政法大學2007級必修課程《中華文明通論》成績在校園網上公布了。因為成績普遍偏低,短短幾天之內,課程組負責人郭世佑接到07級同學的電話、短信與電子郵件多達兩、三百人次,超過他調入法大5年來學生提問次數(shù)之和。內容幾乎無一例外要求加分。緊接著,“法大BBS”上出現(xiàn)了對課程組教師的攻擊,甚至懷疑教師們的“人品”。

          面對爭議,郭世佑于9月10日教師節(jié)當天,用一整天的時間寫下了八千余言的長篇公開信作為回復,并委托學生在法大BBS上貼出。該帖在校園浪激千層,數(shù)日之內,點擊率超過6000(需知法大07級的考生一共才1360名),跟帖數(shù)達200多個。

          學生向老師強烈要分,沒及格的要求及格,及格的要求加分。其理由五花八門,大家抱怨“考題難”,或者“判分嚴”;
        有的聲稱自己把精力放在專業(yè)科目上,希望在公共課方面給與照顧;
        有的承認自己平時不重視,但強調家庭條件困難,特別需要獎學金;
        有的以自己是理科生、答題不得要領為由,希望網開一面;
        有的要求達到入黨、保研的分數(shù)標準;
        有的覺得分數(shù)低“很難看”,補考既辛苦,又費時;
        有的聲稱自己的許多科目考試都不及格,感到人生希望很渺茫,希望予以同情,減輕負擔;
        有的斷言此科不及格會影響自己拿學位;
        有的覺得該科成績并不嚴重影響自己入黨、申請獎學金乃至出國深造的“個人計劃”,但仍然希望及格或者分數(shù)更高……

          學生在要分的同時表示質疑,為什么不能采用交論文的方式考試?如果說論文評判有主觀性,那么開卷考試的主觀題同樣很多,而且題目分值偏高,評卷主觀性的存在,無形中就會造成成績偏低。又因為授課范圍太廣,導致簡直沒法復習和備考,只能碰運氣。有的人真的十分用心,卻分數(shù)很低。這并不代表他的知識結構有問題,只是運氣不好。

          考分偏低,還引發(fā)了部分學生對《中華文明通論》這門課程的抱怨和不滿。有學生在接受采訪時不無激憤地表示,“中華”古國上下五千年,“文明”一詞可以無所不包、涵括一切,課程可謂“大而無當”。

          

          任課教師的苦水

          

          分數(shù)普遍偏低,是教師也不希望看到的。在郭世佑受副校長張桂琳之托,出任該課程組負責人之前,有關分數(shù)太低的責難就已存在。此前,有位教授辭去此課負責人之職,就與此事關系甚大。郭世佑表示,他一貫主張培養(yǎng)過程從嚴,結果從寬。在命題時,他堅持開卷考試,并要求命題老師降低命題難度,閱卷過程中也曾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提醒各位任課師長在評分時適當放寬。但即便如此,教師們預先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xiàn)了。

          在閱卷統(tǒng)分之后,教師們發(fā)現(xiàn)分數(shù)整體不高,不及格者比上學期明顯增加,統(tǒng)分教師和課程助手復查了全部試卷,將56分以上者提到及格或及格以上,68-69、78-79、88-89分的分別提到70、80、90分或以上。從1338份試卷中一一找出可以加分的試卷,修改小分、總分與統(tǒng)計表,是一項勞動強度很大的工作。在此基礎上,又對70分以下者進行微調。經過兩輪調整之后,不及格者還有239人。根據(jù)教務處考務科的建議,課程組再把60分以下的考分普加10分,其他分數(shù)段則不動。通過此次調整,不及格率已低于10%,兩輪修改和普調后的分數(shù)作為最終成績公布。

          看來學生的考分確實偏低,以至于幾次調整仍然有一百來學生不及格。是課程太深、考題太難?記者找到了該科的考題,全卷如下:

          一、名詞解釋(共40分,每題8分)

          宗法制度

          封建

          張家山漢簡

          禪宗

          王陽明

          二、問答題(共60分,每題20分)

          儒家如何用文化治世?

          簡述唐宋文化的基本特點。

          試論我國傳統(tǒng)文化轉型的艱巨性。

          公允地講,這套試題所涵蓋的都是些基本問題,并不存在偏題和難題,而且,據(jù)調查,考題的內容課上都曾講過,并允許學生復制課件,課后復習。郭世佑堅稱,“它應該經得起全校師生的評論,也經得起校外同行與全國大學生的整體檢視”。

          但這樣的試卷,學生的答卷卻并不理想,對于名詞解釋“王陽明”,數(shù)十位同學沒有動筆,有的雖然答了,卻是亂扯,有的稱王陽明是春秋時期“陰陽學派”的代表,或稱其主要思想是“陰陽五行”,還有的把王陽明說成是“偉大的文學家和詩人”。

          有教師質問,生在中國長在中國的大學生,卻連“宗法制”、“封建”、“禪宗”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如果連儒家用文化治世的基本情況、唐宋文化的基本特點、我國傳統(tǒng)文化轉型的艱巨性都感到陌生,如何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大學生與不卑不亢的世界公民?

          對于學生質疑的考試形式,課題組教師也曾考慮過采用交論文的辦法,完全放開,可以大大降低不及格率。問題在于,現(xiàn)在的高校教師都知道,課程考察如果采取寫論文的形式,相當一部分學生會從網上“蕩”(抄襲)論文,其中不乏整篇的抄襲。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面對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教師不可能都掌握,這給評分帶來很大的難度。

          考試命題也有困難,中華文明的時空范圍很廣,任課教師又多,命題需要兼顧各位老師的授課領域,調動每位授課教師的積極性,不能擬定一兩個大題了事。而題量大,扣分的幾率就相對高。校方將授課對象定為大一新生,他們剛剛擺脫十幾年如一日的應試教育。

          

          第三只眼看學生強行要分

          

          大學生找老師要分數(shù)、老師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學生提升幾分,此風由來已久,各校皆然,已經是高校的“潛規(guī)則”。但本次大規(guī)模要分事件,還是引發(fā)了各方面的討論。首先當然是對學生素質和“要分”這一做法的不同看法。有教師表示,連王陽明是誰都不知道的同學,為何不去反思自己,卻只想著找任課教師加分,還要為個人的入黨、評獎學金、保研、出國而振振有辭?需知考分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在同學之間適當拉開距離,成為各種學習獎勵(包括獎學金、入黨、保研與出國深造)的主要依據(jù)。以謀求學習獎勵為由,找任課教師要分數(shù),完全是顛倒因果和本末倒置。郭世佑質問:“入黨與獎學金也罷,保研與輸送出國也罷,難道就是為那些在師長層層放寬之后還不及格的學生準備的嗎?”而“對于那些正在準備出國的同學來說,我還想補充一句:既然你連《中華文明通論》這樣的基礎課程都不及格,你真的準備好了嗎?你能指望得到西方世界的尊重嗎?”不下功夫學習,卻賣力地要分,“你們入學時所宣誓和背誦的‘程序公正,實質正義’之類法人法語豈不成了最具諷刺意義的騙人把戲?‘厚德、明法’等校訓將何以堪?”

          在整個過程中,不但教師們據(jù)理力爭,相當一部分學生也表明了自己的是非立場。認為“給老師打電話逼老師實在不對!”有學生就“不知王陽明”說到了一個文革典故:外國友人告訴一位中國新貴:我很崇拜李時珍,想去他家鄉(xiāng)看看。文革新貴問自己的隨員:“李時珍同志今天怎么沒有來?”假使未來的政要出自法大07級,想來也可能問:“王陽明同志今天怎么沒有來?”平時缺勤,不好好學習,分數(shù)不高則一味指責教師,斷定是任課教師在卡學生,甚至以個人名利要求為由糾纏任課教師,為達到目的,不惜使用“網絡暴政”攻擊任課教師與課程本身,這既不公正,也有損法大學生乃至當代80后大學生的整體形象。

          學生“飛翔的鷹”說,“讓老師度過了這樣的一個教師節(jié),我很難過,我個人認為《中華文明通論》是一門十分好的課,我非常佩服那些授課的老師們,可以說他們個個都是才華橫溢的。對于學生要分的情況,我認為很不好”。一位李姓學生在BBS上說:“學生在任何時候犯錯都會被老師理解和關懷,只是不要太自私而傷害老師的情感。只是有太多過于‘老好’的老師,當老師與自己利益沖突時,學生……甚者走向極端辱罵老師。雖然我也是63分,但我覺得它讓我明白了很多事,自己反省了,也知道缺因了,該如何加強。”“我想飛”雖然也因為《中華文明通論》與獎學金擦肩而過,但他認為成績是學生個人學習的問題,與老師關系不大。一句話:靠自己吧。

        其次,圍繞著課程的開設和講授模式,大學通識教育應該如何展開,也成了一個焦點!吨腥A文明通論》是法大通識教育中的重點必修課程,由副校長張桂琳、教務處長兼校長助理李樹忠親自抓,目前已開設兩屆,張桂琳教授還再三強調,該課應繼續(xù)開下去,而且還要開好。但郭世佑表示,開設《中華文明通論》這樣的課程,最大難度之一是找不到一或兩個教授把整個課程承擔下來。迄今為止,隨著史學研究的深入與多學科的滲透,學界早已告別了周谷城(民國時期《中國通史》與《世界通史》的作者)的時代,而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歷次政治運動的頻繁沖擊在前,拜金主義的橫行與工科管理模式的猖獗在后,明顯阻遏了我國學術真大師的產生,為數(shù)更多的都是一些“章節(jié)教授”,一些名為“專家”實乃窄家者。既然如此,開“通課”就只能請多個教授來勉為其難。早在學校的“通識教育課題組”開會研討,要倡導和論證此課時,他便直言不諱地提出過授課難度與管理難度,“區(qū)區(qū)54課時,還因為新生軍訓、法定節(jié)假日等,折扣到45課時甚至42課時以下,一個問題都講不透,只會讓學生目不暇接,更糟糕的是,授課教師多達6、7位,一人講一點,走馬燈一般,又是400人以上的大班授課(有教師證實了這一說法,并稱此課曾在學校大禮堂授課,學生多達近千人,創(chuàng)下全國最高記錄),授課效果自然不理想,課堂秩序的維持就很不容易,課后的輔導答疑與作業(yè)練習也都成問題”,但此課還是在迎接教育部本科評估的歡呼聲中匆匆登場。雖然都知道講這樣的課是費力不討好的差事,但各任課教師還是服從學校的安排,接受授課。為此,有些老師甚至放棄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程,如郭世佑即因為負責該課,被迫停開學生期盼、自己也最樂意開設的兩門選修課:《近代中國人物與社會轉型》與《民權政治與中國社會》。(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一位沒有參與該課講授的教師表示,大學通識教育不是全身抹萬金油,讓學生什么都知道一點,又不通透。在知識方面,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所以還是應該開一些更具體、范圍更小的課程,數(shù)量多、規(guī)模小,老師在自己的專業(yè)范圍內開課,講得更深入、透徹、自如,學生選擇的余地也大,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真正喜歡的課程,對某一個可控領域有真正的了解和掌握。

          但另一個聲音否定了上述看法。對于《中華文明通論》這樣的課程是否貪大求全、不切實際,課程的開設和上馬,是否屬于官方強制設定和安排,有行政壓倒教育之嫌,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領導表示了否定。他強調,學校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學生也應該接受基本的文化常識教育。這門課規(guī)定由大一新生修習,就是因為他們剛剛擺脫十幾年如一日的應試教育,人文常識嚴重欠缺。應該給他們一門宏觀的、普及性的課程,讓他們對中華文化有一個整體和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選擇某一個專題深入學習。否則無異于盲人摸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于課程的開設,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意見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見解,彼此不存在壓制的問題,他強調說,校領導本身也是教育者,而且是更宏觀的教育者,對于高等教育應該如何搞,本來就應該有自己的理解和理想,否則就不合格。

          究查要分事件的緣由,該領導人認為主要是浮躁的學風、功利的社會風氣影響到學生的自我設計,并對此表示了很大的憂慮。大學教育趨向于功利化、短期行為風行,導致學生漠視基礎學科和基本人文素養(yǎng),而這些,正構成了未來社會的軟實力。他引用郭世佑公開信里的話,說“比《中華文明通論》的考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當代大學生之于中華文明的認知程度與批判精神,還有國家倫理與民族使命,比獎學金、保研、出國等更重要的,應屬當代大學生的人格與國格”。

          這擔心是有道理的。據(jù)悉,《中華文明通論》整體上的到課率不高,特別是學生挑教師聽課,不同教師的課堂,出勤率大不相同。學生“下雨的街”感慨:“老師講課很好啊,為什么大家都不去上中通呢?每次看到偌大的禮堂,只有那么一點點的人頭,我就無語……”“檻外人”認為部分同學對學什么有些盲目和功利!坝行┩瑢W學東西過于功利,特別是法學專業(yè)的學生,莫說是通識課,就是專業(yè)選修也是只為學分或只為熱門(部分人),讓人有些……”

          此外,也有部分討論圍繞著教育和考試、分數(shù)的關系,高校的獎學金評選制度等展開。有學生表示,分數(shù)本來只是反映學習情況的方式之一,但如果高校仍然延續(xù)中小學的“分數(shù)主義”,唯數(shù)字是聽,那么,要分現(xiàn)象就不可能杜絕。學生們索分的言行表現(xiàn)出赤裸裸的“分數(shù)主義”,仍然與應試教育關系甚大。學生被塑造成“考試機器”和“分數(shù)奴隸”,再經由考分工具而實現(xiàn)升學、評獎、入黨、保研、出國的目標,卻不在乎成為知識的渴求者與探索者,成為分數(shù)的主人,養(yǎng)成對學術的敬畏之心,完善自己的人格。中國政法大學是一個以培養(yǎng)法科人才為主的知名高校。對法科學生來說,索分意味著缺乏誠實的品德,缺乏對法治精神基本追求,是對公平與正義的公然侵犯,是靈魂的污染,“我們無法設想,如果法科學生今天把纏分要分習以為常,那么明天呢?能指望他們成為丹諾和霍姆斯那樣的法律人嗎?”

          “yoke”的看法則是,(本次事件當中)學風很好,考風很好,制度有問題,廢除獎學金單向成績評價標準,根結之所在。

          法大的要分事件延續(xù)一段時間后,臺灣大學的博士候選人許如亨說,在臺灣的大學里,網路貼文一直也是學生用來對付老師及學校當局的工具,教授們一般也不敢回應學生的網絡批評。

          但在郭世佑頂著巨大的壓力寫出公開信后,在點擊率和跟帖激增之后,這場要分歪風迅即遏制下來,塵埃落定?梢,對于網絡暴力,只要教師和學校敢于負責地直面,不放任事態(tài)發(fā)展,就能及時化解矛盾,絕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講道理,講感情的。

          但圍繞著該事件,關于高等教育和學風的討論,還在作為潛流繼續(xù)著。應試教育帶來的分數(shù)主義仍在校園橫向,平時不認真聽課卻敢向任課師長要分的現(xiàn)象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也折射了大學教育的偏差。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加強,但究竟應該如何加強?相關課程中存在的某些實際困難并沒有解決,比如課時少與內容多的矛盾,任課教師多而難通的矛盾,全校通選的工作量壓力無法使課后的輔導答疑相配套——包括學校硬件差,教室緊張,連輔導的場地都沒有——大班授課的實效等問題都存在……

          

          原載《中華讀書報》 2008年12月17日

        相關熱詞搜索:政法大學 風潮 中國 談起 分數(shù)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