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偏義復詞”探析
發(fā)布時間:2018-06-22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摘 要:偏義復詞是古代漢語中特有的一個語言現(xiàn)象,在古代漢語構(gòu)詞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從偏義復詞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偏義復詞的成因上加以探析。這對我們了解古代漢語構(gòu)詞法,提高我們閱讀文言文的水平有極大的幫助。
關鍵詞:“偏義復詞”;結(jié)構(gòu);成因
關于偏義復詞(也有的稱為復詞偏義),王力的《古代漢語》認為“復音詞是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的;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薄豆糯鷿h語讀本》也有同樣的敘述:“兩個意義相反或所表示的事物有關的單音詞連在一起使用,但其中只有一個詞表示意義,另一個詞只是作為陪襯”。其他的古代漢語參考書也是類似的說法。
關于這種語言現(xiàn)象,古人早已經(jīng)注意到了。如:《左傳·昭公十三年》:“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蓖趺C注:“鄭,伯爵,而連男言之,猶言曰公侯,足句辭也!鼻逵衢匈澷p說:“王說得之。鄭眾、服虔云鄭在男服,賈逵云男當作南,謂南面之君,并曲說耳。”
對于偏義復詞的認識和研究,前人都已有所論述。本文試圖從偏義復詞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偏義復詞的成因上加以探析。
一、偏義復詞的結(jié)構(gòu)
古漢語偏義復詞有兩個特點:一是偏義復詞中的兩個語素結(jié)合得不夠穩(wěn)定,具有臨時性。這類偏義復詞的陪襯語素,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顯露出來,一旦脫離了那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其臨時性便隨即消失,同時即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鄧細南《談古今漢語偏義復詞的不同特點》曾指出:“古漢語偏義復詞的陪襯語素,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顯露出來,一旦脫離了那個語言環(huán)境,其臨時性便隨即消失,同時即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闭埧匆韵碌睦洌
。1)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德,國家之基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史記·游俠列傳》)
。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4)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
例(1)根據(jù)上下文義的相承關系,“國家”偏指“國”,指晉國,“家”無義只起陪襯作用。例(2)“緩急”聯(lián)系下文當偏指“急”,就是急難的意思,“緩”無義其陪襯作用,是偏義復詞。例(3)“得失”無偏義,“得”指“成功”,“失”指“失敗”,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是單音詞連用。例(4)“園”,種樹的地方;“圃”,種菜的地方,“竊其桃李”,只能進入到“園中”。
特點二是陪襯語素不定位,時前時后。請看下面的例句:
(5)詢謀得失,深遂夙愿。(王冰《內(nèi)經(jīng)素向經(jīng)序》)
。6)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天短長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例(5)“得失”偏在“得”義,意思是“收獲”,“失”無義,陪襯語素在后。例(6)“短長”偏指“長”,陪襯語素“短”在前。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一個合成詞意義偏指哪一個詞素,陪襯為哪一個詞素,仍需要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確認。其意義偏指不固定,可前可后,具有臨時性的特點。
二、偏義復詞的成因
偏義復詞現(xiàn)象雖然在古代漢語構(gòu)詞法中占的比例不大,但也不能忽視它,如果我們不了解這種構(gòu)詞現(xiàn)象,就會出現(xiàn)理解上的錯誤。清人王念孫在《讀書雜志》卷三中對李斯《諫逐客書》“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把其中的“目”刪去,顯然是不正確的。這是不了解偏義復詞這種語言現(xiàn)象所致。那么,這種語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認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和我國古代人們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古人追求和諧對稱,注重平衡統(tǒng)一。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時,也總是辨證地理解分析,把矛盾的雙方連在一起,在對立中尋求統(tǒng)一,如“成敗”“得失”“作息”等,沒有“得”就沒有“失”,沒有“成功”何來“失敗”!独献印吩疲骸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边@種辨證思維使得人們在語言表達上經(jīng)常把相對的詞連在一起說,即使只是其中一個表義。對于那些相關相近的事物,由于它們常配合著出現(xiàn),相互聯(lián)系,人們?nèi)菀字X為一個整體。如“車馬”“旗鼓”“耳目”“風雨”等,其中一個出現(xiàn),人們頭腦中很容易想到另一個。于是這種重和諧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就反映在了語言形式上,兩個詞成對出現(xiàn),但是只有其中一個表示意義,而另一個作為陪襯而無義。
其次,與古人的說話表達方式有關。由兩個單音的反義詞作為詞素構(gòu)成的偏義復詞往往與古人委婉含蓄的言語表達技巧有關。當要表達不好的意思時,往往會用相反的好的詞語作為陪襯,使聽者更易接受。如顧炎武《日知錄》所說“古人之辭,寬緩不迫故也。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緩急,急也;成敗,敗也;異同,異也;贏縮,縮也;禍福,禍也;皆此類!
如: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賈誼《論積貯疏》)
“饑穰”,偏義于“饑”,指饑荒;“穰”指豐收,在句中無意義僅起陪襯作用,這是賈誼給皇帝的奏章,必須顧慮文辭的委婉,以“饑”帶出“穰”,起到緩沖作用,言辭婉轉(zhuǎn)含蓄而有余味。
最后,與行文的表達有關。古人作文章講究對仗,音律和諧。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增強語言的音樂美,往往把一些密切相關、正反相對的詞語成對使用。因此,出現(xiàn)了用雙音組合形式表示的意義偏指一方的偏義復詞。
總之,偏義復詞是古代漢語中特有的一個語言現(xiàn)象,了解其構(gòu)成、原因,及對其不同特點的剖析,對我們了解古代漢語構(gòu)詞法,語言運用中的特殊性、準確性是有益處的,還可以提高我們閱讀文言文的水平,進而增強我們駕馭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五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鄧細南.談古今漢語偏義副詞的不同特點[J].漳州師院學報,1994(03).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