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家族百年家訓:慈善是百年的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8-06-2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在廈門集美區(qū)僑英街道樂安東里,綠樹掩映間的小巷幽深處矗立著一座古樸的宅院,它低調(diào)渺小,甚至連生活在這條小巷的人們,都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宅院大廳里有一副楹聯(lián):“教子讀書無致臨時擱筆,治家勤儉勿使開口告人!
宅院其貌不揚,楹聯(lián)簡單易懂,而陳嘉庚的故事就起源于這所宅院。
陳嘉庚是廈門大學、集美學村的“校主”(創(chuàng)始人),他還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yè)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節(jié)儉,把畢生財富用于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意義的公益事業(yè)上,而留給子孫后代的卻只有一句傳世教言:“該花的錢,千千萬萬都要花;不該花的錢,一分一厘也要省!
至今,陳家后輩仍將此奉為重要家訓,恪守之、踐行之。
賺了錢,改變家鄉(xiāng)
陳家的節(jié)儉自律之風,慷慨公益之傳統(tǒng)并不是祖輩的心血來潮,而是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陳嘉庚在福建集美出生時,父親陳紀柏在新加坡經(jīng)營米店和一家小廠,工作忙碌,母親孫秀妹獨自撫養(yǎng)陳嘉庚長大。母親是出身于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教子讀書”和“治家勤儉”是在娘家就接受到的家風教育。
父親下南洋經(jīng)商后并不順利,往家寄的錢不多,家中生活拮據(jù)。母親督促陳嘉庚讀書識字之余,時常帶他下田下海勞作補貼家用。家里的困境,讓陳嘉庚從小就知道節(jié)儉。
9歲時,陳嘉庚進入私塾讀書。但因時代動蕩,私塾教育制度不完善,經(jīng)常放假停課,老師教學態(tài)度也很松散,農(nóng)家孩子即使入學也會被家里叫回去干農(nóng)活。這種落后的教育文化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
長大一點后,民族英雄鄭成功等的愛國故事,讓愛國報國的心思在陳嘉庚心里扎了根。他產(chǎn)生了一個強烈的想法:“我要出外,賺了錢,回家鄉(xiāng)為父老們辦實事!”父親從新加坡回來和陳嘉庚談起今后的出路時,陳嘉庚說:“中國歷來輕視商業(yè)。可如果沒有經(jīng)商的人,吃穿用從哪來呢?我愿意和您一起到新加坡去做買賣!
1890年,陳嘉庚離開故鄉(xiāng)集美、離開慈母,只身前往南洋。彼時,他剛滿16歲。心性樸實勤勞的陳嘉庚到了南洋,踏實跟著店里老伙計學習,父親對他也是耳提面命,親傳經(jīng)商秘訣,很快陳嘉庚成了父親的左右手,在新加坡的事業(yè)有了風生水起之勢。
在陳嘉庚看來,“個人少費一文,即為吾家多儲一文,亦即為吾國多儲一文,積少成多,以之興學”。
1898年,母親病逝,陳嘉庚立即回鄉(xiāng)葬母。守孝結(jié)束再次回到新加坡,他卻看到企業(yè)負債累累,一片破敗的景象。他并不沉溺于沮喪,因為他的宏愿—經(jīng)商助國、改變家鄉(xiāng)還沒有實現(xiàn),他很快投身菠蘿罐頭、橡膠的生意當中。
十幾年奮斗,終于,陳嘉庚將債務還清,還成了“百萬富翁”,于是他毅然投入辦教育的公益事業(yè)中。1913年,他在集美辦起了第一所小學。此后,幼兒園、男子小學、女子小學、中學、師范學校、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等在集美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
1921年,陳嘉庚創(chuàng)辦了有名的廈門大學。昔日一個貧窮落后的漁村,成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文化圣地。????
不該花的錢,一分一厘也要省
童年、少年時的清貧日子讓陳嘉庚深知“勤儉節(jié)約”的可貴;而父親身上的“敢拼敢做”和經(jīng)商以來的坎坷之路,讓他謹記勤奮拼搏的重要性,兩者成了陳嘉庚未來幾十年的寶貴底蘊。
陳嘉庚一生雖然富可敵國,但一直過著平民的生活。在《陳嘉庚傳》的序言中,有這么一段話:“人生的意義,關于美德,關于崇高,關于幸福,關于榮譽,我們應該怎么理解?莎士比亞說:‘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遙遠的后代!昀镎f:‘如果有一天,我能夠?qū)ξ覀兊墓怖嬗兴暙I,我就會認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陳嘉庚說:‘我畢生以誠信勤儉辦教育公益,為社會服務’”。
有人作過統(tǒng)計,他一生所做的投資,“如果當時購買黃金,估計相當于現(xiàn)在一億美元。”但這位南洋巨富要求自己勤儉克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該花的錢,一分一厘也要省!标惣胃簧^著節(jié)儉樸素的生活,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
據(jù)陳嘉庚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陳先生“每日粗茶淡飯,愛吃地瓜稀飯,有時炒一點米粉,菜則是花生米、油條、豆豉、箭頭魚、芋頭等幾樣輪換,偶爾吃點蠔煎、蠔炸,逢年節(jié)或有重要的客人,也不過加上幾樣菜。”
即使是招待客人,陳先生也是“自奉甚儉”,據(jù)香港《大公報》原社長費彝民回憶,我到北京開會,“蒙陳老約往他家午飯,由黃長水、莊明理二兄陪往,席間僅米粉一盤,旁置花生、皮蛋等小菜四碟,主食則是番薯粥。據(jù)長水兄相告:老人一生就是以番薯粥為主食,四碟小菜是為招待客人而設,已是額外享受了。
陳嘉庚先生衣著儉樸,從不穿戴名牌,在抗戰(zhàn)期間就穿用的一件黑色棉背心,直到1950年5月還在穿,“絮棉已處處露了出來,還舍不得丟掉。”
最典型的例子是他的小皮箱。原來,“陳嘉庚先生從新加坡帶回兩只舊皮箱,后來一只把手皮帶斷了,他結(jié)上麻繩代替,另一只箱的蓋皮裂了,還繼續(xù)用!1955年10月,“陳嘉庚先生視察新疆,添置了一床黑貂皮被子和衣服,隨行人員代買了一只皮箱裝用。過后他得知買這只箱花了50元后,內(nèi)疚不該浪費,太貴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