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時期新聞傳播與受眾異常行為] 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新聞傳播活動
發(fā)布時間:2020-02-16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 本文針對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新聞傳播媒介如何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揮作用的問題,深入分析和探討了新聞傳播對受眾產生異常行為的影響,并提出了應當如何去引導受眾形成良好行為、制止異常行為發(fā)生的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 新聞傳播 受眾 異常行為
近些年來,我國許多新聞工作者一談到什么是新聞時,總會常常引用美國編輯博加特的名言:“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甚至有人把這尊奉為經典。由博加特的定義聯(lián)系到美國瓦特利爾提出的另一個新聞定義:新聞是建立在三個“W”基礎上的“婦女,金錢,壞事”。
筆者認為,引用這些定義來說明新聞的“稀少性”和“不尋常性”,啟迪我們的記者不斷地挖掘新鮮的事實,不斷開辟新的報道領域,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聽眾觀眾的需求,那么還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完全按照這一理論指導我們的新聞實踐,那必然導致不顧一切地追求新奇,換句話說,就是不顧一切地追求受眾異常行為。這樣做,則違背了我們的新聞工作原則。為什么呢?在解答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很有必要就受眾異常行為的概念,新聞傳播與受眾異常行為的聯(lián)系,我們社會主義的新聞傳播媒介應該怎樣正確引導受眾行為等問題,作一探討。
一
受眾異常行為,也稱反常行為,偏差行為,是與正常行為相對而言的。一般通常所說的異常行為者是名聲掃地的人,人們從來不稱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優(yōu)勝者為異常行為者。因此,異常行為實際上是一個貶義詞。現在,國外有的專家把各種有關的異常行為的定義分為幾類:1、使人模模糊糊地感到不對頭或是很奇特的行為;2、使人感到厭惡或產生抵觸的行為;3、使人感到和被判斷為違反了價值觀念或行為準則的行為;4、使人感到和被判斷為違反了道德觀念或道德準則的行為; 5、被判斷為違法,已構成犯罪的行為;6、被判斷為違反人性的行為。
世界上有些著名社會家認為,人的異常行為,既是社會結構失去平衡的產物,又是受異常的社會團體和文化團體支持的結果。
二
根據這些概念和觀點,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前,我們處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各種社會現象必將大量出現,作為文化團體成員之一的新聞傳播媒介,如果不顧及社會效果,而在改革開放中一味追求新奇、反常的東西,那會怎樣呢?
(一) 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我們發(fā)展中國家的組織結構還是比較陳舊的,政治體制缺少應變能力和自我調整的機制。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傳播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果極力地反映新奇、反常的社會問題,要求政府迅速予以解決,政府有關部門當奇特、突出的問題接踵而來的時候,有可能窮于應付,也可能因考慮不周,以致決策失誤。這樣會招致群眾不滿,影響社會穩(wěn)定,“造就”異常行為。
(二)改革開放時期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是層出不窮的,新聞媒介作為大眾輿論工具,必然要協(xié)助決策部門對政策不斷更新。然而這種協(xié)助又主要是廣泛的調查論證工作,如果調查論證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即充分研究其可行性和社會效果,而只是抓住極少數新奇、反常的事例來渲染、推敲,就會使調查論證失偏。促使政策調整出現“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現象,可能產生政策前后矛盾,也可能出現具體政策與大政方針相悖的情況,從而使人無所適從,“造就”異常行為。
。ㄈ┯捎诂F代意識的大量傳播,新聞受眾便逐漸以一種新的價值觀念來判斷政府官員和公職人員。受眾厭惡官僚主義、效率低下、以權謀私、知法犯法、玩忽職守、濫用權力等等腐敗行為。這時如果新聞傳播一味偏重于傳播腐敗現象中新奇、突出的事例,卻忽視督促政府機構通過內在機制匡正自身,不能及時地對有不良行為的公職人員進行有效制裁,那么,受眾就會出現反感情緒,產生失望感,甚至會“造就”異常行為。
。ㄋ模┪覀冃侣劽浇樵趥鞑ν忾_放的信息上,如果只盯住西方新奇的、冒尖的生活方式,超度超量的傳播有關新聞,就會產生“示范效應”。受眾在生產力尚低的情況下,模仿西方的消費方式,重新確定衡量生活水平的參照系數。這時,如果宣傳放任消費,顯然不利于長遠的經濟發(fā)展,如果宣傳控制消費或降低消費水平,受眾怨言便會隨之而起,心理沮喪,甚至對國家的發(fā)展失去信心,逐漸出現異常行為。
(五)如果新聞傳播不講從長遠看,經濟發(fā)展會使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趨于相對平等這個道理,只傳播短期內經濟發(fā)展造成分配不均的奇特的突出現象,極力傳播有人發(fā)財致富,有人每況愈下,“今不如昔” ,好象是已經兩極分化。這樣,促使一部分受眾采取非法手段弄來鈔票填滿自己的口袋。出現這樣的狀況,便會有形無形地“造就”異常行為 。
。┰诟母镩_放中,經濟發(fā)展和改革開放需要人的理想、信念與之協(xié)調一致。世界上凡是經濟上獲得重大成功的國家,都很重視各自的理想、信念系統(tǒng)與經濟系統(tǒng)運行和發(fā)展上的協(xié)調一致。例如,戰(zhàn)后日本經濟發(fā)展較快,這與日本民族痛定思痛,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保持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不可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新聞傳播媒介把新時期思想教育這個“法寶”的傳播丟在旁邊,而只注重有“趣味性”新聞和“奇特”新聞來吸引受眾,便使相當一部分受眾失去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理想、信念與改革開放中的新形勢不能協(xié)調一致,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亂,也會出現異常行為。
三
我們分析了在改革開放中新聞傳播追求新奇、反常的東西,會“造就”受眾異常行為的情況。當然事實上肯定不只這些。筆者把它列上幾條,目的就在于引起我們新聞工作者進一步反思:新聞傳播媒介應當如何引導受眾的行為?是僅僅從新聞傳播“需要”的角度出發(fā),追求“新鮮”、“異!?還是為全社會利益著想,利用傳播輿論的手段來反對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異常行為,制止異常行為的發(fā)生?回答是很簡單的:追求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異常行為,這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如果缺乏社會責任感,就失去了行動的準繩。
既然如此,那么新聞傳播媒介又怎樣努力地制止異常行為的發(fā)生呢?
第一,促進調節(jié)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們新聞傳播至今還存在一個傾向,這就是:只強調個人依賴于集體這一面,卻回避集體依賴于個人的一面,只強調個人離開了社會就不能作為人而生存這一基本事實,卻回避了另一個事實,即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只能由富有創(chuàng)造力、富有生氣、個性鮮明的個人組成。對此,我們傳播的思想應體現公正原則。這個公正的原則對于個人,并不一味要求個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犧牲,它只要求個人在發(fā)展自己時不有損于社會,只要求個人的自我實現目標不有悖于義務和權利相一致的原則。公正的原則要求社會在尊重個性差異的前提下承認人與人之間在地位、人格上的平等,給每個成員的發(fā)展以均等的機會。在對人的社會價值的衡量上,不是以其職務、身份等外在因素為考慮點,而是以個人自身的素質及其潛能的發(fā)展程度、發(fā)展方向為依據。
第二,在新聞傳播中應顧全大局。對于全社會正在大力提倡、大力推進的事情,對于推動解決改革實踐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有利于改革措施逐步完善的經驗,我們應當積極傳播。相反,對那些有可能引起群眾情緒激蕩,有可能激化社會矛盾的信息,對于在一段時間內即使通過努力也不具備解決問題的揭露性新聞,在采集和傳播時則應采取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
在顧全大局上,我們要非常仔細地注意社會動向,不了解整個形勢,離開大的社會背景去判斷某些具體事情的是非曲直是不行的。即使進行傳播的動機是好的,但由于掌握得不合適,也會事與愿違。
第三,處理好揭露性新聞。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在《人類傳播的科學》一書中說:“大眾媒介好象過濾器和放大器,負責大眾傳播的傳播人,每天從社會上發(fā)生的眾多的事件中選擇……傳播給廣大的讀者、聽眾或觀眾!币虼耍覀冊趯κ录M行“過濾”或“放大”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一定的傾向性。從整體上看,“過濾”掉的應是社會中各種落后或陰暗的東西。但是這里絕不是要新聞傳播媒介平靜而冷漠地唱著那首屬于自己的古老的歌,躲躲閃閃地回避不該回避的社會問題,或者輕描淡寫地將復雜的問題作簡單化處理。這樣反而會脫離社會現實,失卻宣傳效應。
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外部世界,人們需要信息,更需要新聞傳播提供分析、判斷、見識。信息越豐富,信息消費就越費力,就越需要傳媒幫助梳理。人們會把這樣的分析、判斷和見識引為思維材料,以努力得出自己的判斷和認識。因而,新聞傳播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要有效提供信息,成為人們的信息源,更要成為人們的思想源。
第四、搞好信息反饋。及時準確的信息反饋能迅速地把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反饋到決策人的頭腦中去,從而及時修改計劃,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目前我們的許多新聞傳播媒介在信息反饋上主要是利用內部刊物來實施,由于受舊體制和經濟利益的影響,內部信息反饋存在的重要問題就是反饋遲緩、信息傳遞失準。有時甚至出現了為迎合領導意圖而摸信息,不能及時把基層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問題反饋到決策層的現象。因此,改革中常常出現這樣的局面:問題和矛盾很難在萌芽或剛露苗頭的時候就得到解決,而總是要等到問題已經十分明朗化,甚至已成了全局性問題,真實信息才反饋到上級領導,這時才給予糾正。于是難免造成較大的社會動蕩。難怪人們有時說“改革又放了”,有時說“改革又收了”。由于信息反饋遲緩和失準,迫使我們的傳播計劃和有關部門決策往往要做較大的糾正,而這種較大的糾正對社會、對新聞受眾是很不利的。為了增強反饋能力,就要從體制上解決問題。廣開反饋渠道,加強同政府機關的聯(lián)系,加強同學術界的來往,特別是與各種科研機構互通情報,在信息反饋上廣開言路,高度重視和處理好受眾的來訪來信,為營造新的社會生態(tài)平衡搭建政府與公眾互動溝通的良好平臺。
第五,在職業(yè)道德上,僅僅講寫新聞要真實是不夠的,要講對受眾服務,為受眾負責。在我們的新聞傳播實踐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傳播任何事物都要掌握個“度”,有些方面的新聞發(fā)多了,超過了“度”,就會在社會上引起恐慌,助長社會不安定因素。報紙、電臺、電視臺如果只傳播犯法的人和犯法的事,盡管傳播的是真實的,但由于沒有傳播執(zhí)法的人執(zhí)法的事,沒有傳播人民群眾制止犯人犯法的事,那么這種傳播就用局部的真實掩蓋了總體上的不真實,結果就會給人以壞人猖狂、好人無能的印象。對同一件事實的傳播,寫法也大有講究。一種寫法有利于團結安定,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對社會有好處;另一種寫法可能就不利于團結安定,問題越弄越難解決,對社會有害處。我們講為受眾服務,對受眾負責,它應該統(tǒng)帥著一切新聞內容。西方新聞界雖然不象我們提這個詞,但他們除講“對受眾忠實”、“獻身于公共利益”外,也都有另外的規(guī)定。如意大利規(guī)定,“報道不得助長不健康的沖動!北壤麜r規(guī)定,新聞記者“忠于事實的責任不容許他有聞必錄”,“新聞記者在服務公共福利上所能表現的是,增進和維護有益于保衛(wèi)國家社會的物質、精神、知識和道德財富。”因此,“為受眾服務,對受眾負責”,這應該作為我們新聞工作的最高準則。
第六,新聞工作者可以使用“直接勸說傳播模式”,成為已經出現過異常行為的受眾良師益友,直接幫助這些受眾防止出現新的異常行為。由于新聞工作者能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人物,采訪活動可以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直接掌握的信息比較豐富,因此新聞工作者的直接勸說,能夠引起曾出現過異常行為的受眾高度注意,并逐步接受。這種直接勸說傳播模式的作用是,(1)信息引起受方刺激;(2)從感受轉變?yōu)橐环N認識;(3)使他認識到信息可以為他所用;(4)使他采取行動。湖北日報的一位編輯收到來自監(jiān)獄里一名青年的信,正在服刑的這名青年訴說了渴望得到與他有關的信息的心情。編輯立即給這個青年回信,答復了 他的要求,編輯經常不斷地給青年寫信談思想,談形勢,傳遞信息。此外,這位編輯還先后六次到監(jiān)獄看望并勸說這名青年。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名青年終于采取了行動,抓緊政治、時事和文化知識學習,在監(jiān)獄舉辦的“知我中華,愛我中華”知識競賽中名列前茅,出席了全省勞改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并被減刑提前出獄,投入了新的生活。這位編輯使用“直接勸說傳播模式”,幫助出現異常行為的青年步入正道,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
以上簡單地分析了受眾異常行為的概念,以及新聞傳播容易誘發(fā)受眾異常行為的因素,新聞傳播應當如何正確引導受眾行為等問題。總之,新聞傳播需要“新奇”,新聞傳播又要反對異常行為,這看起來是個矛盾,其實只要具有社會責任感,其矛盾也是統(tǒng)一的。我們需要“新奇”,就是要挖掘新鮮的事實,不斷擴大報道領域。我們反對異常行為,其目的在于促進解決已經出現的矛盾,防止可能出現的矛盾激化,引導發(fā)展方向,以達到人們的基本生活條件(衣、食、住、行)逐步改善,社會交往平等相處,友善互助與和諧一致,讓人們普遍具有安定感、安全感、和諧感和滿意感。那么,我們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yè)也包括新聞傳播事業(yè)獲得了大發(fā)展,新聞工作者將會采集到更多更好的新聞。
參考文獻
[1] (美)查爾斯.A.格拉米奇美國名記者談采訪工作G新華出版社1990.1
[2] 上海人民出版社 當代新科學手冊G1986.5
[3]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新興學科G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8
相關熱詞搜索:受眾 改革開放 異常 改革開放時期新聞傳播與受眾異常行為 新聞傳播專業(yè)大學排名 新聞傳播考研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