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高君宇和石評梅_高君宇石評梅墓碑遷移始末

        發(fā)布時間:2020-02-27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幾年前閑逛琉璃廠,在邃雅齋購得一冊舊書――《石評梅作品集》,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版。集子收納了石評梅的詩文、書信,并附有當年親朋好友及后學晚輩編印的《石評梅紀念刊》。其實對今人而言,石評梅與高君宇的生死之戀,要遠比她的詩文更著名。兩位戀人僅隔三年的相繼辭世、位于北京陶然亭畔兩座相依半個多世紀的墓冢、那片紅葉、象牙戒指,以及墓碑上的詩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边@一切,都在述說著一段凄婉動人的傳世絕唱。
          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高君宇生前經常在這里進行革命活動,也時常約石評梅來此散步。他曾說:“北京城這個地方,全被軍閥權貴們糟蹋得烏煙瘴氣,骯臟不堪。只剩下陶然亭這塊荒僻的地方還算干凈!庇谑窃谒o世后,石評梅將此處作為兩人來世聚首的相約之地。多少年來,人們在這里祭奠這一對有情而未能成為眷屬的年輕人。1986年、199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兩度連播《石評梅傳》,前來憑吊的人更是陡然增多,陶然亭似乎與“高石之墓”無法分割了。然而筆者最近在北京市檔案館查閱檔案時卻意外發(fā)現,“高石之墓”曾經一度遷出過陶然亭,其中原委,不禁讓人心生探尋的欲望。
          
          偶然相識成就了一段曠世愛情
          
          石評梅1902年出生于山西平定的一個中等家庭,性格固執(zhí)的父親常與續(xù)弦的母親發(fā)生沖突,家庭氣氛不免冷寂,而石評梅又生性敏感,這樣的氛圍讓她感到“人心不同,意見分歧,亦大不幸事”。所幸父親還算開通,并沒有讓這個女孩子囿于家庭的樊籬,而是培養(yǎng)她走入更廣闊的天地。
          省城師范附小畢業(yè)后,石評梅直接升入省立師范學校。那幾年短暫而快樂,石評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加上嫻熟的風琴演奏、出色的組織才能,更讓她成為遠近聞名的才女。1919年,石評梅畢業(yè)后獨自來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體育系。十八歲的少女離開了家鄉(xiāng)和親人,選擇了漂泊的游子生活。但人情險詐,世事繁雜,如同初出籠的小鳥,石評梅還來不及適應外面的世界,便一腳邁上了人生的荊棘之途。
          初到北京,父親曾輾轉托人,請一位W君照顧石評梅,但這位W君卻成了她痛苦的發(fā)端。這是一位有婦之夫,他用自己的成熟和呵護,輕而易舉就俘虜了單純、熱情的石評梅。不久石評梅發(fā)現,W君的表白不過是場游戲。初涉愛河便遭遇欺騙,一下子從“爛漫黃金的天國”,沉入“愁城恨海”,石評梅的理想和對愛情的向往破滅了,對男性更是失去了信任,年紀輕輕就抱定了獨身的決心。盡管不久她就與W絕交,但受傷的心靈卻無法再平復。
          1920年,石評梅在一個山西同鄉(xiāng)會上,偶然結識了另一位同鄉(xiāng)青年――高君宇。閑聊中發(fā)現,高君宇曾經是石評梅父親的學生,這層關系讓兩人初次見面便生出一份天然的親切。
          高君宇是山西靜樂人,1916年考入北大英語系。五四運動時,他作為組織者之一,曾帶領愛國學生火燒趙家樓,痛打賣國賊。1920年3月,在李大釗指導下,他和鄧中夏等北大學生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并擔任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首任書記。
          結識石評梅后,高君宇被這位女同鄉(xiāng)“能兼?zhèn)渑f時女子的優(yōu)長,而仍不失時代女性的開展”所打動,很快就展開了求愛攻勢。1923年10月,高君宇正在西山碧云寺養(yǎng)病,特意給住在城里的石評梅寄來一片紅葉,并題詩:“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
          盡管抱定獨身素志,但石評梅生性細膩敏感,又豈能對撲面而來的熱忱無動于衷?她很驚訝,“我真未料到一個平常的相識,竟對我有這樣一番不能抑制的熱情!笨墒牵琖君給她造成的傷害確實還沒有撫平,她還無法立即就接受也同樣有妻室的“宇哥”的愛。于是石評梅在紅葉的反面寫了幾個字“枯萎的花籃不敢承受這鮮紅的葉兒”,又寄回給高君宇。
          
          高君宇知道了石評梅的情感經歷后,曾經對她說:“過去的確是過去了,我們在疲倦的路上,努力去創(chuàng)造未來吧!彼⑽匆蛟獾骄芙^而中止這份感情,而是下定決心,要立即回鄉(xiāng),解除父母包辦的曾經讓他痛苦不堪的第一次婚姻。1924年5月,高君宇專程回家,在得到妻子諒解的前提下,辦理了離婚手續(xù)。這之后,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他又潛奔滬廣等地。在廣州時,他特意選購了兩枚象牙戒指,一枚大一點兒的自戴,一枚小的寄給了遠在北京的石評梅,以此象征兩人的冰雪友誼。(這兩枚戒指高、石兩人分別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并各自戴進棺木,但遺憾的是,“文革”期間,兩枚戒指不翼而飛。)
          
          陶然亭畔,兩座尖錐形劍碑并列而立
          
          陶然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當時充當窯廠監(jiān)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北京城西南的慈悲庵旁邊,建了三間西廳,取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將此廳命名為“陶然亭”。從清末到民初,這里蕭瑟靜僻,雜草蔓延,幾處滿生蘆葦的池塘,累累野草包圍的荒冢。不被人注意的環(huán)境,吸引了許多仁人志士選擇來這里進行革命活動。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高君宇等人都先后在此開展過秘密活動。結識石評梅后,因這里距離石評梅任教的位于廠甸的北師大附中不遠,高君宇就常約石評梅來此漫步。
          1925年正月初五,雪后,高君宇與石評梅最后一次來到陶然亭散步。當時高君宇的身體每況愈下,一路走來,兩人都感覺出籠罩著一種“送亡”的心緒。高君宇用手杖掘了一個小坑,將一對橘瓣埋入,苦笑著說:“埋葬了我們吧!敝钡礁呔钊ナ篮螅u梅才醒悟過來,原來那一次去陶然亭,高君宇是為自己尋找墓地。
          一切都像是預言,自己布下凄涼的劇情,自己去投入排演。高君宇病逝后,石評梅遂他所愿,將其安葬在兩人一直情有獨鐘的陶然亭畔。在葦塘的盡頭,豎立起一方白石砌成的尖錐四角形劍碑,正面鐫刻著高君宇的弟弟高全德題寫的墓志全文,側面則是石評梅手書的祭文: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這是君宇生前自題相片上的幾句話,死后我替你刊在碑上。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評梅。
          失去“宇哥”,讓石評梅的心完全碎了,身體也每況愈下。三年后,1928年9月29日,石評梅終于追隨“宇哥”而去,結束了二十六年短暫而凄艷的一生。
          “生前未能相依共處,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為了這份負疚的愛,石評梅生前也選定陶然亭作為自己的殯宮。她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在天辛的生前心是不屬他的,在死后我不知怎樣便把我心收回來交給了他……我總覺得他是這宇宙中曾熱烈的愛過我的。我是重精神而輕物質的人,所以我寧愿把我心,把我的愛情,把我的青春,和他一同入葬。”
          
          石評梅辭世后的第二年,朋友和學生們幫助她完成了這個夙愿,將她的靈柩送到陶然亭畔,安放在高君宇之墓的右側。石評梅的好友、女作家廬隱在《祭獻之辭》中這樣寫道:“你埋葬的地方,我們知道你一定愿在陶然亭,我們也愿意你在陶然亭,因為那個地方正配你埋魂,并且又有宇哥伴你,你也不寂寞!
          石評梅的墓與高君宇的墓并立,形狀類似,正面刻著“故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女教員石評梅先生之墓”,碑基上有“春風青!彼膫篆書大字,墓碑上鐫刻著墓志全文。
          
           “高石墓”遷移始末
          
          新中國成立前夕,陶然亭周邊早已頹廢成一個垃圾場,環(huán)境極差。1950年底,毛澤東由羅瑞卿陪同,來陶然亭故地重游。他指示說:“陶然亭是燕京名勝,這個名字要保留。” 1952年,北京市衛(wèi)生工程局組織了七千名民工對陶然亭四周的臭水污塘進行全面整修,鑿東西兩湖,堆土成山,栽花植樹,并以“陶然亭”命名了這座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開辟的首家公園。在幾度整修過程中,“高石墓”也經過了數次遷移。
          
          北京市檔案館1954年12月14日的一份檔案中這樣記載:解放初期,陶然亭地區(qū)要進行綠化,為此,1952年底至1953年初,市建設局會同宣武區(qū)政府做出決定,先后將工程用地范圍內的墳墓全部遷出,其中就包括“高石墓”。當時有關人員由于對高君宇和石評梅的生平事跡并沒有過多了解,而民政局和區(qū)政府也沒有對兩位烈士的墓給予特殊關照,因此,經建設局和文物組商討,于1952年12月31日將這兩座墓冢遷至南郊人民公墓。出土時,石評梅的棺木依然完好,而高君宇的則已經朽腐,于是另購棺木安葬。
          另一份檔案則記錄了如下過程:1953年3月16日,市政府召開第十二次聯合辦公會議,決定將“高石墓”遷至八寶山革命公墓。1953年7月,“高石墓”從南郊人民公墓中遷出,合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當時的墓身是用水磨石邊鑲鵝卵石制成的,并立一方高一百三十公分、寬一百三十公分、厚五十公分的青玉石碑,莊重肅穆。
          為了弄清楚“高石墓”遷移始末,筆者專程到陶然亭公園管理處了解情況,在《陶然亭公園志》中看到了這樣的記載:1956年6月3日,周恩來總理在審查北京市建設規(guī)劃總圖時指示:“陶然亭的‘高石墓’要妥為保護,革命與戀愛并不矛盾,留著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 在彭真同志的關懷下,“高石墓”很快就遷回了陶然亭公園,只是由于公園建筑布局已有了變化,于是選擇湖心島北側作為墓址,并于同年的8月4日竣工。
          周恩來對“高石墓”如此關心,不僅僅是出于對烈士的敬重,他與高君宇之間還另有一番情誼。
          1925年1月,高君宇作為中國共產黨北方區(qū)委員會負責人之一,赴上海參加中共四大,在會上結識了周恩來。兩人一見如故,歡談甚深。當時大家都正當年少,很自然就涉及愛情話題,“彼此互通了各人的戀愛情報”。會議結束,高君宇欲回北京,周恩來很信任地委托他順路到天津看望一下鄧穎超,并帶給鄧穎超一封信。就這樣,高君宇做了周恩來和鄧穎超之間熱誠的“紅娘”。兩個月后,高君宇不幸去世,當時鄧穎超正在北京開會,聽到這個噩耗,很希望能夠當面安慰一下石評梅。但在高君宇的追悼會上,鄧穎超卻沒有見到因悲痛過度而無法參加追悼會的石評梅。三年后,石評梅也離開了人世,這讓鄧穎超始終未能與石評梅有一面之緣。周恩來夫婦對高、石二人的愛情非常仰慕,新中國成立后,他們曾多次來到陶然亭畔的“高石墓”前憑吊。1982年7月,鄧穎超還應書目文獻出版社之囑,為《石評梅作品集》題寫書名和后志。
          “文革”期間,高君宇和石評梅之間的純真愛情受到批判,“高石墓”自然也不能幸免于難,1968年,甚至遭到被拆除的噩運,兩人的遺骸也一度得不到適當保護。直到1971年4月,在鄧穎超的關懷下,才把高君宇的遺骨火化后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但遺憾的是,石評梅的遺骸火化后,因不符合“當時規(guī)定的條件”,而未能保存。
          
          1984年,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市園林局和市文物局又在陶然亭公園重建“高石墓”,并舉行了有六十多人參加的高君宇骨灰、石評梅遺物入葬儀式。1986年,北京市團市委、北京青年報社等十六家單位的團員青年,捐款三萬元,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制作了高、石半身大型雕像。1987年3月25日,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將高君宇墓列為“北京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進行重修,并按照當年的原形,復制了兩塊漢白玉墓碑。
          在筆者找到的舊照中,有一張是石評梅坐在高君宇墓前的留影,而當年“高石墓”相依相伴的畫面,卻只能通過文字記載去體味了。讓人欣慰的是,如今高、石二人的墓冢又相鄰而立在陶然亭畔!
         。ㄘ熑尉庉/劉晨芳)

        相關熱詞搜索:始末 墓碑 遷移 高君宇石評梅墓碑遷移始末 石評梅與高君宇 高君宇與石評梅墓圖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