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年變化_關于“第一”的改革記憶
發(fā)布時間:2020-03-02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生長在改革開放的自由天地間的我們是幸運的。而經歷過從守舊到改革,從封閉到開放的激蕩歲月的人們,則更為感恩,領潮時代的標志性人物的命運更是對我們所身處的歷史的生動注腳。
“中國餐飲個體第一家”的美味故事
28年來,位于東城區(qū)翠花胡同里的“悅賓飯館”從未寂寞過。
和家人沖著“中國餐飲個體第一家”的名頭來到飯店,狹小而煙霧繚繞(墻上有“請勿吸煙”的告示,但大多數食客都選擇性失明了)的空間中,等了半個多小時,才找到座兒。五絲桶、軟炸麻辣回鍋牛肉、鍋燒鴨、涼拌肘子、面筋扒白菜等招牌菜悉數下肚,我們咂著嘴巴,默契地說:“果然是私家菜,外邊兒吃不到!
蜂擁而至的不僅是食客,還有中外記者探訪的身影。時值改革開放30周年,“悅賓飯館”創(chuàng)辦人劉桂仙、郭培基又在經歷新一輪密集造訪。76歲的劉桂仙數病纏身,對媒體的采訪已是興趣索然。75歲的郭培基則體諒地說:“問我吧,這些事兒我都知道。”
1980年,祖籍河北的劉桂仙和郭培基,一個在首長家當服務員,一個從北京飯店調入全國工商聯(lián)做廚師,都有一身好廚藝。但每月幾十塊錢的工資要養(yǎng)活5個孩子,難免捉襟見肘。恰逢大量知青逐批返城,他們擔心孩子們不好找工作。
劉桂仙大字不識幾個,卻特別關心國家大事。她從收音機里聽到外地開了夫妻店,開始有了想法。
第二天,劉桂仙來到位于干面胡同的東城工商分局。工商局干部們聽到劉桂仙的想法后,先是面面相覷,接著就笑了!八饺四荛_飯館?我們怎么沒有聽說呀?”此后,劉桂仙天天跑工商局。那時的干部也好,不煩,渴了還給倒水。
兩個月后,這事兒成了。熱心的干部還給取了個名――“悅賓飯館”。當時也沒正式的個體營業(yè)執(zhí)照,工商局自己印了份兒東西,時任東城區(qū)工商局副局長的靳云平擔著風險簽了個字就算是“執(zhí)照”了。
翠花胡同的房子是全國工商聯(lián)分給郭培基的宿舍。夫妻倆把耳房和天井打通,掏了個門臉兒當餐廳,還壘了個廚房。從外面拉回一個烤白薯的大鐵桶,開幾個洞做爐子,又到舊貨市場買了四張桌子和幾把椅子。飯館沒有冰箱,衛(wèi)生部門不讓開業(yè)。東城工商分局干部又作擔保,夫妻倆從銀行貸了500元錢,買了個掉了瓷兒的處理冰箱。
糧食、油、魚、肉、禽、蛋全都計劃供應,憑票要本!皣鵂I飯店有本兒,個體不給本兒!边@可愁壞了夫妻倆。工商局、糧食局、飲食服務公司……主動為他們去跑,夫妻倆最初不知道后面有區(qū)政府支持,就覺得“衙門人”都是熱心腸。
媒體聞風而至,先后有70多個國家的記者來采訪,問題總繞不過“這飯館是你自己開的還是政府要你開的?…‘你擔心自己將來挨批斗嗎?”“你掙了錢會不會被別人拿走?”
其實,當時各方反對的意見也很多。夫妻倆心里也犯嘀咕。
1981年的春節(jié),陳慕華副總理、姚依林副總理和北京市一位副書記上門拜年,算是給夫妻倆吃了定心丸。
風言風語沒有了,各種榮譽跟著財富一起上門了。
飯館自打開張,就從來沒有斷過客。曾經一到飯點兒,翠花胡同就變得跟大柵欄一樣熱鬧。飯館門口總是圍得滿滿當當,劉桂仙讓兒子拿個馬扎坐在門口發(fā)號。一撥十六個,吃完一撥再換一撥。駐華使館也紛紛要求定桌吃飯,并創(chuàng)下了排隊68天等位吃飯的紀錄。
生意太火。1989年,夫妻倆在距“悅賓”200米處又開了家“悅仙”,這可是用鈔票換回來的里外12間的私房。1998年,郭家又擁有了一家木器廠和古玩店,固定資產有300萬元。他們還購買了“奧迪”“桑塔納”等客貨車5輛。不過,木器廠讓他們折進去不少錢。
如今,“悅賓”“悅仙”共23張桌子,16個服務員,生意基本交給了孩子們打理。夫妻倆在小湯山花幾十萬蓋了一所四合院,司機、保姆一應俱全。郭老爺子沒覺,每天6點晨起,保姆也得起床做飯,老爺子覺得挺對不住人家的。
夫妻倆雖然都奔80了,但曾經以食為天、一絲不茍的職業(yè)操守習慣性地保持著。他們每天總要到飯館看看,郭老爺子早8點就到,劉老太太身體不好,但10點~15點之間總會坐鎮(zhèn)“悅仙”。二老施行的還是“人盯人”的管理模式,堅持的還是“不怕責就怕不新鮮”的食材標準。他們鐵了心:“首家”的榮譽不能丟,活一天就要讓“悅賓”“說仙”火一天。
締造京00001號私營企業(yè)的傳奇
1984年,北京萬青綜合機械廠誕生了。它是北京市第一家私營企業(yè),注冊號為00001號。24年后的今天,“萬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毫無老態(tài),蒸蒸日上。倒是好些個打過交道的國營企業(yè)轉制的轉制、倒閉的倒閉,都不存在了!叭f青”的創(chuàng)辦人劉興文自然成了業(yè)內聞名的能人。
劉興文今年已經73歲了。雖是農民出身,裝束也樸實無華,舉止卻溫文爾雅,雙眼總是若有所思。老爺子不善言談,思路卻是跳躍式的,做法也是超常規(guī)的。了解他的人評價他:年紀是老年人,身體是中年人,觀念是青年人。
談起劉老爺子的創(chuàng)業(yè)史,就繞不開那句老話:窮則思變。
劉興文所在的平谷區(qū)東高村鎮(zhèn)克頭村,地處偏僻,極左思潮占了上風。他的出身成分不太好,在村里很受歧視。即便如此,70年代,他就開始養(yǎng)蜂養(yǎng)雞,到1984年,已經攢了7000元錢。當時,改革開放已是大勢所趨,村支書卻宣布了一條鐵的紀律并形成村里的“文件”――“不允許任何人出外打工掙外快,只能在村里參加集體勞動掙工分”!拔募币话l(fā)出,全村的男女勞動力都被迫簽字畫押下保證,只有劉興文一個人沒有簽字。
他假裝有病請了假,懷揣400元錢到長春、哈爾濱、大連、深圳、廣州、溫州、天津等地轉了一大圈。開闊了眼界,他有了自己的想法:“現(xiàn)在是中央政府號召我們農民發(fā)家致富,我就不能抓住這次機會干出點事業(yè)來?”
劉興文利用自己在生產隊技術隊伍呆過,機械方面手眼都行的優(yōu)勢,開辦了機械廠,專門為農牧機械行業(yè)生產篩片、錘片配件。
其實,當時的北京農村,私營經濟早已出現(xiàn),只是大家要么瞻前顧后,要么遮遮掩掩,要么心照不宣,劉興文利利索索地正式宣布,得,成了頭一個。這個響當當的名號,比啥宣傳都管用。他的洞察力和決策力至今讓人佩服。
創(chuàng)業(yè)畢竟是件艱辛的事兒,中國農民踏實勤儉、吃苦耐勞的本色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建廠時,只有6個工人。劉興文既是技術員、推銷員,又是管理員和廠長。總共7000塊錢,處處算計著花。建廠時需要一個槽刨子,13塊8毛錢就可以買下來,就連這點錢他也舍不得花。從平谷縣到北京市,他騎了160里地,腰腿酸疼地直奔商店,拿著槽刨子左看右看,然后放下槽刨子,到外面把槽刨子的圖形畫在自己的手 背上,反復幾次,直到畫準確為止,搞得售貨員好生納悶。他趕緊騎車回到平谷,顧不上休息,連夜把槽刨子制作出來,轉天一早拿到廠子里去干活;起初,產品沒有銷路,劉興文騎著自行車四處拜門子找銷路,幾乎都是自帶干糧,不管多晚也要趕回平谷,從不舍得花錢住店……
幾年后,萬青機械廠的產品打入北京市農牧機械制造行業(yè),覆蓋到整個華北地區(qū)。
然而,1993年的一場大火,將廠子燒為廢墟。怎么辦?劉興文一咬牙,重新創(chuàng)業(yè)!沒有向國家要過一分錢,也沒使過一分錢貸款,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萬青”就恢復了元氣。
如今,萬青綜合機械廠口碑越來越好,科技獎項越獲越多,整機產品和成套設備還銷往了國外。劉老爺子把工廠交給了兒子劉鐘鳴管理,時常國內外走走,樂得逍遙!叭f青”之名,果然博得了好兆頭。
全國優(yōu)秀外來務工青年的北京情緣
在東華門美食坊夜市,李克民可不只是一位攤位主人。
“領導,我給您反映個事兒……”“領導,您得幫幫忙……”只要他一現(xiàn)身,就會被攤主們熱乎乎地圍住。因為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東城區(qū)私營個體經濟協(xié)會王府井分會副會長。
說起東華門美食坊夜市這個攤位,可真是來之不易。按規(guī)定,東華門美食坊夜市的攤主只能是北京人,外地人都得通過層層轉租在那兒做生意。2000年,金貴的夜市就一個攤位沒被占著。怎么安排呢?東城區(qū)工商局幾個局長專門開會,決定把攤位劃給來自河北承德的李克民。
憑什么這個香餑餑就歸了李克民呢?因為他可是咱北京市第一位榮獲“全國優(yōu)秀外來務工青年”稱號的個體工商戶。他在北京干出了成績,咱也不能拿他當外人,何況他所在的黃城根農貿市場正好拆遷,他確實需要新的攤位。
八年菜市,八年夜市,李克民在北京的年頭可謂涇渭分明。
1992年,高中畢業(yè)的李克民在老家人的啟發(fā)下,懷揣著1000元來到北京賣菜為生。最初,他連房子都不舍得租,拉菜的板車就是他移動的床。每天下午六七點,菜市關門,李克民就睡上那么幾小時,晚上11點就起“床”批菜去,他還得趕第二天的早市呢。早上,別人都吃包子、餛飩,他就吃一斤大餅,便宜,還管飽。這么拼命加節(jié)儉,一年多的時間,他不僅沒掙錢,還賠進去5000多元。天性樂觀的李克民郁悶了,一氣之下,回了老家。
“別人能行,我怎么不行?”李克民既不服氣,對北京似乎還有了眷戀,他決心再試試。
這一次,他規(guī)定自己掙不到1000元就不吃肉。三個月后,他成功了。他高興極了,跑到一家路邊店,點了半斤餃子,2塊2毛錢,美美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在這1000元的鼓勵下,他的干勁兒更足了。從左安門或十八里店批發(fā)蔬菜,再回到距離10公里左右的黃城根市場,一天得跑兩趟。怎么著一天得賣五六百斤,好的時候能賣1000斤。他至今對自己碼板車的技巧相當得意。
拉了三年板車,小有資產的他雇了兩人守攤,他則蹬著三輪上菜、送菜。再過兩年,他買車給飯店送菜了。不過結賬比較難,錢一壓就是幾個月半年的,還有壓一年的。趕上2000年黃城根菜市場拆遷,他就轉行賣小吃了。
李克民天性善良,為人熱情,好交朋友。東城的孤寡老人、西城的殘疾居民,他總時不時地上門看望,送上蔬菜、魚等生活用品。私營個體經濟協(xié)會有啥需要出錢出力的事兒,他也絕不含糊。更重要的是他腦子活絡,愛琢磨事兒。北京市人口1000多萬,蔬菜的供應是個大問題。承德離北京近,讓鄉(xiāng)親們發(fā)展蔬菜大棚準沒錯兒。他提筆就給縣長寫了建議信,還真促成了兩地在南磨房農貿市場的合作;老家某鄉(xiāng)政府鼓勵農民種西紅柿,結果銷不出去。主管農業(yè)的副縣長急得給他打電話。他聯(lián)系順義的蔬菜商,一個車隊拉了十多趟,全給拉出來了……
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切能給自己帶來什么。1998年12月10日,被團中央等八部委評為“全國優(yōu)秀外來務工青年”的那天,他高興得蒙了。而媽媽在電話里高興得哭了。
很快,他的黨員資格轉正了。據說,東城區(qū)私營個體經濟協(xié)會把轉正申請交上去,沒人敢批,層層請示到北京市委組織部,才批準的。轉正那天,還給搞了隆重的儀式。因為他是北京城區(qū)第一位入黨的外來人員。嘿,又創(chuàng)了個第一!
編輯/任娟 woshirenjuan@126.com
相關熱詞搜索:記憶 改革 關于“第一”的改革記憶 第一的改革記憶pdf 記憶中改革開放的故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