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 東方 婀娜 [旗袍,誰還因你而婀娜?]
發(fā)布時間:2020-04-08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旗袍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包容性,很適應東方女性的身材,有揚長避短的優(yōu)越性。它在今天的標本化,可能是我們的一次不明智退出。 他眼睜睜地看著秦代的紡織殘片被風吹走
高春明致力于研究中國服飾已經有35年了,他一開始研究歷代服飾,并直接參與過好幾次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有時即使沒在現(xiàn)場,但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紡織品的遺存,還是要請他過去鑒定。他參與過的重大鑒定包括長沙馬王堆漢墓、江西星子宋元墓葬群等。此外他的研究還包括對有關檔案的梳理分析,做了十幾萬張卡片。在二者的基礎上,他撰寫了20多本專著,最有影響的當數(shù)《中國歷代服飾》,不僅出版了港臺版,還有6種文字的譯本,連外交部也買了一批送往駐外使領館,供外國友人欣賞閱讀。還有一本專著名氣更響,那就是《錦繡文章》,這是他依據新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引入1200張圖片,從文化的層面對中國歷代服飾進行的一場大規(guī)模梳理工程。這部煌煌巨作不僅獲得包括政府圖書獎在內的好幾個獎項,在國家領導人訪美時帶去的一批禮物中,無疑也是最能吸引老外眼球的。
最近他正在著手做一套《中國服飾全集》,共有12本!澳壳笆澜缟涎芯糠検且粋學術熱點!备叽好鲗τ浾哒f,“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紡織品保存困難,實物很少,完整的更加罕見。有一次我參加新疆一個考古發(fā)掘,從秦代的墓葬中挖出一些紡織品,但剛出土,被風一吹,就灰飛煙滅了,非?上О。∷,研究服飾這個工作有點搶救文明的味道!
我們有國服嗎?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服飾的發(fā)展是人類進步的歷史,而且從某種角度說,服飾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通過強調民族服裝來保護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所以就有所謂的“國服”。在我們中國,這些年來關于國服的爭論也一直不斷,遲遲未能定論。但在幾年前在上海召開的APEC會議上,我們讓唐裝大大風光了一回。在代表國家的禮儀性場合,旗袍的風頭也一時無二。
高春明與同事還走出研究所收集服飾實物,30多年來,他們收集的實物包括服裝、刺繡、飾品、鞋子等!爱斎唬覀兣c一般古董商人的選擇標準不一樣,他們往往著眼于器物的經濟價值和升值空間,我們主要看器物能否代表一個時代風貌,有無斷代意義!庇幸淮,他聞訊趕到青海,去征集一塊出土的五代服裝殘片,但跑到那里一看差點昏倒,那個商販為防止殘片散失,竟然將它們粘在封箱帶上。殊不知這樣一來就無法揭裱了,珍貴的文物就這樣毀于無知和貪婪。
高春明在民間收藏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許多古董商人經常請他去掌眼,他也將此作為征集的好機會。有時跑到外地,剛住下,古董商人就會聚到賓館周圍,拿東西請他鑒定。只要他鑒定過的服飾,轉眼就在原價位上加一個零出售,并注明“此物經高春明老師鑒定”。這樣一來,他的征集成本和難度反而大大增加了。
“所以我是與古董商人賽跑啊。還有一個情況是,國外的收藏家也越來越看重中國的服飾,流失海外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他們出的價錢對古董商人而言更有吸引力嘛!备叽好髡f。不過即使如此,他與同事的成績還是可喜的,F(xiàn)在上海藝術研究所里收藏的歷代服飾有300多種,旗袍有100多件。
下面是記者與他的對話。
旗袍借鑒了漢服?
記者:一百年前,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將“驅除韃虜”作為喚起民眾的口號,并付諸行動。清王朝倒臺后,擺脫封建帝制桎梏的中國人卻選擇旗袍作為國服,這個問題所反映的國民心態(tài)你研究過嗎?
高春明: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簡單地說啊,旗袍最早確實是居住在關外的滿族服裝。它主要表現(xiàn)為上下連屬,圓領,前后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而且男女都可穿著――只是婦女穿的“旗袍”在領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繡花裝飾。1644年,滿族統(tǒng)治者入主北京后,因滿族人素有“旗人”之稱,所以他們所穿的袍服就被稱為“旗袍”。
按照清代法規(guī),當時漢族女子可以不穿著旗裝。但服飾習俗的變遷往往隨著社會風尚的改變而發(fā)生微妙的變化。在滿族統(tǒng)治的近300年中,滿、漢婦女的著裝在彼此的對視與互仿中悄然融合,在款式與風格上有了諸多相似之處。
記者:你的意思是說,滿族人的旗袍也融進了漢服的元素?
高春明:是的。滿族人對漢文化一向是欽佩的,也一直在學習。從政治制度到日常生活,都是模仿的。
清王朝覆滅后,旗人旗服在短暫的沉寂之后,在漢族婦女身上悄然出現(xiàn),資料表明,早在1913年上海等地的街頭,就已出現(xiàn)身著旗袍的漢族婦女。
是誰最先身穿旗袍?
記者:有些專家認為,最早穿旗袍的是妓女?
高春明:妓女是穿旗袍的,但不能說全是她們的作用。據我所知,最早穿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藍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婦女的羨慕,遂成風尚。
記者:上海的學生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較深,比較開放,當時有新女性的說法。而女學生代表著自由與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著裝往往成為社會時尚的風向標,或許她們穿旗袍的舉動也就成為文明、新潮的象征,引得各界婦女紛紛效仿了。
高春明:是的,1921年,旗袍在上海婦女界流行,繼而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個階層,逐漸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裝。現(xiàn)代意義上旗袍即是這種以旗裝為基礎并廣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海派旗袍,上海遂成為旗袍的發(fā)祥地。
記者:對旗袍推動作用最大的群體究竟是哪些人呢?
高春明:一是影星,比如阮玲玉、胡蝶等上海電影明星的“偶像效應”加速了旗袍從少數(shù)民族服飾向中國婦女代表服裝的蛻變。當時鴻翔等時裝店的老板很有商業(yè)眼光,一部電影拍攝之時,他們會無償提供給主要演員數(shù)十套旗袍。同時他們也在店里批量生產,等該部電影上映之時,商店櫥窗里就同時推出最新款式,借用影星的號召力促銷。另一股推動力來自政要太太,比如宋氏三姐妹在公眾場合都穿旗袍,宋美齡代表中國政府在美國國會做演講時穿的就是旗袍,她的風采征服了美國民眾。
旗袍的改良路徑
記者:旗袍的改良從哪些方面著手的?
高春明: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流行初期,旗袍風格與滿族旗裝已有很大差別,其裝飾由繁復轉向簡單,款式由寬大到適度。袍身的長度縮短到膝蓋與腳踝之間;袖子略有收緊并縮短,并露出一截手腕。1926年至1927年,旗袍下擺高度依然適中,袖口吸取了“文明新裝”的特點,裁剪成倒大袖,更大程度地露出婦女的手臂。大革命時期,婦女在解放潮流中張揚個性,旗袍的下擺線被提高至膝下,袖口也開始變小。1928年,裝飾性的鑲滾越來越簡潔以至消失。女學生的旗袍在此前基礎上又提高一寸,使青春健美的小腿露出。至20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袍身逐漸變得合體,大膽露出了女性美麗動人的曲線。
20世紀30年代是旗袍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改良旗袍是這一時期旗袍的主流。在這十年中,旗袍絢麗多姿,風格多變。領、袖、下擺、開衩無一不在時尚的影響下變幻。高領、低領、無領先后流行;長袖、短袖、無袖各顯其美;旗袍的長短,長則衣邊掃地,短則露出膝蓋甚至大腿,無不達到其極。歐美流行元素輪番登場,旗袍面料異彩紛呈,配件裝飾令人眼花繚亂,呈現(xiàn)了旗袍發(fā)展史上最絢麗華美的時代。
30年代初流行短旗袍,下擺長度稍過膝蓋,但在1932年開始不斷加長,長至“衣邊掃地”。來自歐美風尚的皮鞋與旗袍相配,改變了旗袍的時尚走向。原本以下擺線提高為時尚的旗袍,為增加高跟鞋的美感而加長旗袍下擺,使女性顯得纖細修長、性感動人。到1934年前后,旗袍長度能蓋住腳面。這種“掃地旗袍”多為高領,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不改風尚。隨著旗袍的加長,旗袍的開衩也越來越高,到1934年前后幾乎開到了臀部。1935年,旗袍又流行低衩,開衩僅到小腿,但袍身依然很長。穿著這樣款式的旗袍坐時顯得含蓄大方,走時優(yōu)雅慢步,但行走不便。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各界女性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縮短,開衩也逐漸升高,袖子也變得細長合體。
記者:紡織面料的更新對旗袍應該也有推動作用吧?
高春明:是的,歐美進口的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面料大量涌入,使旗袍獲得了更豐富的表現(xiàn)素材。尤其是出現(xiàn)了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及絲綢以后,“透、露、瘦”的旗袍就開始流行。旗袍變得摩登、性感、清純可人。
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民國服制條例》,正式將旗袍定為國服,即國民禮服。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是藍上衣加黑裙,另一款是長身旗袍。此后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旗袍一度成為中國的“國服”,成為中國婦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飾。
旗袍也是一種文化遺產?
記者:我知道去年首批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由你組織申報的項目――“海派旗袍制作技藝”位列其中。旗袍的改良和普及不止是上海一城的功勞,為何申遺要落實在上海執(zhí)行?你不怕人家說你利用上海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而采取強勢話語?
高春明:我對申遺一事是極其認真的,遍訪了滬上旗袍制作名家,對海派旗袍的文化淵源、社會價值、審美情趣、工藝傳承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排出譜系,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順利列入首批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請注意,我們申報的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藝”,是有界定的。
記者:難道說海派的制作技藝很有價值嗎?
高春明:當然啦。從觀念上看,上海是得風氣之先的,歐美的最新服裝款式僅在幾個星期后就流行到上海,全國各地都以上海為樣板,競相模仿。“中西合璧,變化多端”就成了海派旗袍的鮮明特色。另一方面,在上海改良并成熟的海派旗袍是純手工度身定制的,僅“量體”的步驟就要求測量全身上下36處,常見的裝飾法主要有鑲、滾、嵌、蕩、盤、繡、貼等幾種,紐扣花樣更多達數(shù)百種。制作旗袍的過程也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綜合運用的過程,這些工藝秘訣繼承與發(fā)揚了中國傳統(tǒng)的制衣工藝的精髓。以這個標準來看,目前許多旗袍店的做法明顯過于粗糙。
記者:從目前的城市生活現(xiàn)狀來看,旗袍似乎只在禮儀性場合出現(xiàn),成了一次性消費,現(xiàn)實生活中它的空間越來越小了,我擔心最終成為一份標本化的遺產。
高春明:旗袍制作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旗袍本身應該是活態(tài)的傳承,是這份遺產的顯性載體。其實它的適應性還是很大的,關鍵是我們能否激活它的美麗。旗袍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包容性,很適應東方女性的身材,有揚長避短的優(yōu)越性。這一點大概還不為多數(shù)人所知吧。再則,今天的旗袍在面料、款式、搭
配等方面還大有文章可做。比如緙絲、云錦都可以做旗袍。我們可以對旗袍再次改良,多吸引西方服飾的元素,在禮儀性場合之外,爭取更多的展示空間。
相關熱詞搜索:旗袍 因你 誰還 旗袍,誰還因你而婀娜? 男生因工作原因穿旗袍 旗袍誰還因你而婀娜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