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學,討論和燕園評論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突然提起這么些似乎彼此并不相關(guān)的話題,需要解釋一下。
先解釋之所以提起這些問題的由來。北京大學的這個網(wǎng)站既不同于一般性評論網(wǎng)站,雖然它叫做‘燕園時評’,因為它畢竟“書卷氣”比較濃厚。間或有人不滿意這里的文章,還要諷刺地說:“北大就這個水平呀”,這個網(wǎng)站的主持frank也曾比較委屈地解釋:這里的文章多一半是從外邊貼上來的,不代表北京大學的水平。顯然,批評和解釋的雙方都假定這里的“水平”應該夠一定,才有資格作為“大學”的網(wǎng)站。此所以發(fā)問于“學”。
觀察這個網(wǎng)站的文章和討論,每每反駁意見者會以某某意見不科學為理由,或者說某某文章作者不配作為科學工作者,等等。即如本人,也曾針對一些作者提出類似的質(zhì)詢,可見,這里面對學問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內(nèi)涵的,并不是八股學問就可以在這里登堂入室,鬧不好,也會被斥責為“過時”或是“不成體統(tǒng)”。我以為這里大多數(shù)網(wǎng)友學友們-其中也包括發(fā)表文章的各位學長們-都以自己的論理比較符合“科學”為有學問,可以符合這個網(wǎng)站基本要求為標準。此所以發(fā)問于“科學”。
說到討論,這里的討論也就算熱鬧,有些非常激烈,有些很有些調(diào)侃,另外有一些讀來仿佛是文字水平比較高的“口水戰(zhàn)”,這些年來讀了很多,有感于心,不吐不快。因為要談的題目是在燕園評論上發(fā)表,所以后兩者也一并寫上去充數(shù)。
一、學和科學。
自從中國人借道日本,引進了“科學”的這個概念,科學和中國人的現(xiàn)代歷史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而中國傳統(tǒng)的“學”和“學問”作為概念,不復夠用,一定要點出來本人談的是科學,那才夠一定級別,一定檔次,不能應對的,就只能說道不同不相與謀?梢,中國人腦子里的科學和傳統(tǒng)學問之間,是有著明白的分野的。毫無疑問,“五四運動”延請來的“賽先生”,首先是要和中國人概念中的所謂“學”劃清界限的,否則我們?yōu)槭裁匆碚埜呙髂兀?/p>
那么,現(xiàn)代科學概念和我們的學問之間到底有什么“勢不兩立”的區(qū)別呢?以求真而論,不必說過去中國人在做學問(而不是做文章)的時候,也不能不講究假設和經(jīng)驗必須兩相符合,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醫(yī)就尤其注重對療效而且是對癥施治的療效,非常重視。你有沒有說得通的理論還不要緊,要是閣下異想天開,僅僅說本人這里是個“秘方”,你吃下去就是,恐怕中國的醫(yī)學家一定會嗤之以鼻。中國人的歷法,起碼在唐代還是非常講究參照各種不同的方法,力求系統(tǒng)能夠盡可能準確地描寫時間記錄的“現(xiàn)實”。就即便我們離開在中國歷史后期不那么時興的自然科學脈絡,進入比如歷史這樣的“軟科學”,在求真這一點上,乾嘉考據(jù)學派的“無一字無出處”的精神,我怕現(xiàn)在我們的歷史學家也依舊會引為經(jīng)典的吧?
我不是科學史學家,不知從科學史的角度看,中國學問和西方學問的根本不同。但我以為對科學的幾個基本要素出發(fā)來看中國傳統(tǒng)學問,關(guān)鍵在于首先:中國傳統(tǒng)學問的根基不在于對語義邏輯嚴格而且嚴格到趨向苛刻的定義上,而這一點是西方科學最為根本的立腳點。猶如數(shù)學里面要找原點一樣,西方科學要找一個語義上的原點。而且不僅西方科學如此,即如「圣經(jīng)」里,也有“開始是詞語”的說法。兩千年中國的學問作下來,要談語義定義,或者搞絕對相對論,“陰即是陽,陽即是陰”,或者就來什么“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完了。這樣的定義用在比如算學里,還可以用公式來補救,但用在社會學問上,大家各自“詞無定義”一番,于是缺乏真正共同討論,互相監(jiān)督的嚴格基礎。久而久之,學問學問,就不大能適應精確和可操作的要求了。
其次,在定義不精確基礎上,我們系統(tǒng)也很難精確。盡管比如明代的“心學”,就其推理而言和當年歐洲阿奎納做“經(jīng)院哲學”或有可以兩相對照的地方,但阿奎納似乎的系統(tǒng)“強詞奪理”卻真正給西方科學論證,奠定了本體方法論的基礎,而中國的心學,最多給我們提供了怎樣容納研究者主觀世界的進階方式。同樣是“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在阿奎納的本體論方法基礎上,可以繼續(xù)前進。但“六經(jīng)注我”,卻僅只給中國人提供了面對客觀世界時的足夠勇氣而已。
最后,西方科學-包括社會科學-非常講究“在同一條件下,按照同一方法一定可以排他地獲得同一效果”這樣的檢驗方法以及這樣方法的前提(定義,限制,對限制的理論說明,等等),但我們中國的學問則太講究“此一時彼一時”,經(jīng)驗論在時間延展意義上,成了經(jīng)驗相對論;
李澤厚先生提出的中國實用理性,于是變成了實用主觀時空相對理性。這樣的理性,用來辯證施治,也許非常有效;
用來在規(guī)定大框架下,充分發(fā)揮面對一定時空條件必須變通的工程手段上,也會非常有效。所謂“術(shù)”,此之謂也。但作為思維系統(tǒng)方法,頗有缺陷。這一點,我想無需贅述,學友們一定比我更明白。
而我要提出的問題是:既然我們大家并非不明白科學的真正涵義,何以我們在討論乃至在進行我們自己認為還有點科學性的討論的時候,竟而每每不關(guān)注基本概念的內(nèi)涵呢?比如這里時常撰文的潘維先生吧。留學美國,學的據(jù)說是哲學,想來思想方法的訓練一定是非常嚴格的。但潘先生一說“民主”,一定會聯(lián)系到而且一定會主要聯(lián)系到一個“決”字,而且按照這樣的概念推理,論證只要“決”字對了頭,剩下的就是“多數(shù)”或者“少數(shù)”的問題了。而民主何以就只剩下了“決”字,其中學理何在,潘先生或囿于篇幅,或出于其他原因,卻不肯向這個論壇上的諸君宣示一二,以正視聽。再比如有關(guān)伊拉克戰(zhàn)爭的討論吧。明明事實上,世界上各個民主體制的國家有挺戰(zhàn)的,也有反戰(zhàn)的,但我們的有些學友們卻一定要把民主和挺戰(zhàn)抑或是民主和反戰(zhàn)用二律背反的關(guān)系,聯(lián)系起來,不知這里面的科學精神何在?再比如蔣兆永先生撰寫弘文來闡述美國和中國之間沖突的文化背景。明明美國文化里也有充分神性因素,明明美國小布什政府援引發(fā)動戰(zhàn)爭的理由里,有著充分源于清教原教旨的成份,而明明我們中國文化里也有著充分世俗乃至世俗得要命的成份,但蔣先生大筆一揮,直接了當?shù)鼐吐暦Q“美國文明是神性文明,中國文明是世俗文明”,而不哪怕言簡意賅地說明這樣論述的系統(tǒng)根據(jù)在什么地方,這很有些我們老祖宗的“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的味道,但和我們自從“五四”就一直想恭敬延請的那位“賽先生”沒有什么交情或是淵源了。
推而廣之,在「燕園評論」之外,這樣的事情也并不少見。比如上海的那位大名鼎鼎的自由主義學者朱學勤教授吧。他說“法國大革命是信仰理念之爭,而美國大革命是利益利害之爭”,并以此試圖證明美國革命的模式要比法國革命的模式來得少了許多血腥。我沒有充分研究過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自然沒有什么太大的發(fā)言權(quán)。但法國大革命中的“第三等級”明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貴族決一死戰(zhàn),不知何以這就一定是“信仰理念之爭”,而美國的“獨立宣言”里面對人權(quán)自由的崇高解釋,就一定是利益和利害之爭的遁詞。從歷史基本事實上看,近代全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生過的社會大革命,有那一個真正可以脫離-哪怕是基本上脫離-社會利益分野和體現(xiàn)詮釋這樣分野的理想信念之間的爭論呢?因為我們要學習美國民主的經(jīng)驗,而且是要在中國社會利益分野日益尖銳的前提下學習,所以為革命者諱,順手改寫改寫美國革命史或是法國革命史,這樣的推論我是不大敢用在朱教授的身上,只不過我迄今未曾拜讀過朱教授解釋他的立論的詳盡歷史考證和理論闡述而已。倘使所言不缺,還望朱教授海涵。
總之,我以為在我們不斷以“科學”與“科學精神”為楷模的同時,我們在這里和其他地方的討論,似乎有必要檢討我們對這位“賽先生”的忠誠到底如何,有沒有陽奉陰違之處。
二科學與學。
科學之作為自然科學的解釋,和作為社會科學的解釋不一樣。比如歷史學吧,F(xiàn)代歷史學界就有爭論,問:歷史學是否真的能夠作為“科學”,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歷史的發(fā)現(xiàn),重述,再解釋,反復歸類,都可能導致此前歷史,不論是敘述還是詮釋發(fā)生非常重大的變化。由此觀之,歷史似乎不能作為可以比之于物理化學那樣的科學而存在。另外,許多社會科學即便稱得起是科學,那也比如主要是因為對社會人文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描寫盡可能逼真,而未必是因為由此揭示了什么“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而存在。這樣的描寫逼真的現(xiàn)象,基礎自然科學中固然也有,比如對對撞離子狀態(tài)能量的描寫,未必馬上就能得出有關(guān)離子的什么“真理性結(jié)論”,但描寫了,而且不是孤證式地描寫了,畢竟也是發(fā)現(xiàn)科學的成就。但我們基本上可以假定:自然科學這樣的描寫性發(fā)現(xiàn),最終會有助于提出系統(tǒng)自然科學理論。而比如歷史學,社會歷史學,社會語言學等等門類的社會科學,它們描寫的狀況,到提出描寫的時候,很可能已發(fā)生變化,而且無法在社會中重現(xiàn)類似的狀況,因此,社會科學當中的描述性發(fā)現(xiàn)本身,就非常重要,而無需一定要為提供什么系統(tǒng)性真理作出貢獻,它才有意義。
在與自然科學嚴格標準不同的意義上,我以為我們不妨暫且把不嚴格符合這樣科學定義的“社會科學”,稱之為“學”: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因為「燕園評論」里大多是有關(guān)社會人文的討論,所以,這里的討論不那么嚴格符合自然科學標準,我以為無可厚非。但既然它在我們這些參加討論的人的心目中,畢竟還應該有些“學”氣,那么探討一下這樣的“學”氣都最起碼應包括些什么,我以為很有必要。
簡而言之,我認為這里所說的“學”最起碼要包括盡可能準確的描寫要論述的對象。你要論述伊拉克戰(zhàn)爭和美國之間的關(guān)系,那就請盡可能準確地描寫一下美國和伊拉克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事實。你要論述“三農(nóng)問題”,那就盡可能象于建蠑博士那樣,提出充分事實的根據(jù)。即或要評論什么現(xiàn)象,那也要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這個評論對象,以便讀者論者對照比較,展開比較有針對性的討論。
如果我的這個近乎常識的假定有些道理的話,那么對照「燕園評論」上的一些文章,我以為我們在這方面實在還有改進的廣闊空間,因為有些討論文章在我看來實在是描寫不足;蛘呤且驗槭虑楸旧磉沒有說清楚,或者是只說對自己有利的事實,不說對自己不利的過程;
象關(guān)公一樣,只說“過五關(guān)斬六將”,絕對不說“走麥城”,然后發(fā)一通議論。我以為這樣的文章一定有它的好處,不然不會有這么多的朋友們樂此不疲,我想到的好處比如有:可讀性很強,讀起來氣勢磅礴的,所謂“說的痛快,寫的淋漓”,等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并非我要有意譏諷。這樣的文章唯一的壞處-假如這可以算作是壞處的話-就是:它很缺少了一些“學”氣-于科學精神就更加不必提起。
三、討論與學。
討論本身不必有學。因為假如那樣,我們這里的討論就一定會學究氣實足,死氣沉沉的。但討論可以“無學”,在「燕園評論」這個大家認為畢竟應該有些“學氣”乃至畢竟應該有些“科學精神”的地方,是什么意思呢?我以為應該起碼包涵這樣幾層的意思:
質(zhì)詢。質(zhì)詢可以補足論證的可疑或者遺漏的地方,雖然質(zhì)詢者自己未必那么懂得其中道理,但就象會看戲的人不必一定會唱戲一樣,提出問題的人,也容許并不那么懂得“學”乃至“科學”。
評論。評論者可以在質(zhì)詢之外,提出其他視角;
在質(zhì)詢之內(nèi)提出對比如論證邏輯的疑問,等等。尤其是社會科學與精神科學,稍微換個視角,一定會發(fā)現(xiàn)別有一番天地的,一定會發(fā)現(xiàn)作者沒有抑或是也不可能照顧到的邊邊角角,這樣讀者論者或者“有則改之”,或者“無則問之”,或者若有若無則辯之論之。這樣的過程,在哈貝馬斯那里被成為“交往理性”,在后現(xiàn)代學者那里,可能被歸在“試錯”之列。無論怎么歸類都有助于我們參與討論的人,開拓視野,深化思考,總之未必能有益無害,但畢竟可以以備一說乃至數(shù)說。
最后,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以為我們也完全可以擺開“學”或是“科學”,來發(fā)表我們的感受,所謂“抒情”。畢竟伊拉克戰(zhàn)爭不是書齋里面坐以論道的精妙題目,而是血淋淋的世界政治現(xiàn)實;
畢竟言論自由不是也不必是憲政學者們獨門租賃下來不許他人染指的“學理”;
畢竟孫志剛事件不能成為我們玩味切磋的“內(nèi)省法門”,而必須有眾多熱血朋友見義勇言,見義勇論,見義勇駁才行。不過,我以為在這個我們大家都認為畢竟應該有些“學氣”的論壇上,怎么見義勇而如何如何,也不能全然不顧基本做人的道理。動輒和人家三代祖宗過不去,固然不是顧及基本做人道理的表現(xiàn),動輒就說對方有病,殘疾或是該死,我以為也不能算是符合做人的道理;
甚至苛刻一點要求:動輒就說其他民族如何如何從根上就不配“文明”二字,也有不那么顧及做人的基本道理的嫌疑。不管我們怎么不喜歡我們自己的老祖宗,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是在世界各大宗教文本上都有的基本做人的道理。起碼照顧到這個道理,我們也算是講究了一些“學”了-講究了人文的學問。
四、最后應該說一說我對「燕園時評」的感受了。
不管我上面如何學究式地提出什么樣的批評和責難,「燕園時評」在這么多學友的關(guān)懷下,畢竟風風雨雨地走過來了,成為我們大家以文會友,釋疑解惑,精神砥礪的絕好場所,實在難得!秆鄨@時評」能否真的有足夠的科學精神涌現(xiàn)出來,能否真的有著于我們滋養(yǎng)人文精神有所裨益的“學”氣蕩漾,固然是我心之所儀。但即或我們之間的爭論缺乏了這樣那樣的精神,沒有了這樣那樣的“氣息”,能夠有我上面希望的討論,我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須知:我們誰都不是圣人,在學問見解乃至在發(fā)表這些學問見解上有不足缺陷乃至投機,雖然令人非常遺憾氣憤,但這是“人間城郭”題中應有之意,認可和寬容這樣的“應有之意”,以符合人文主義基本道德觀的胸襟來對待之,這本身未必“科學”,但卻非常符合真正的“科學精神”:五四請來的“賽先生”容得我們中國人整整一個世紀還沒摸索出來發(fā)展中國使之走向共和與繁榮的道理,我們這些據(jù)說聚集在“賽先生”門下的徒子徒孫,又有什么資格動輒口沫橫飛,非要在詞令文章上置學長學友辯友乃至論敵于死地而后快呢?如果說真正「燕園評論」有學的話,讓我們在這里學會討論藝術(shù),學會言論上的民主和自由,這不是一門很深奧,很高尚的學問乃至“科學”嗎?我知道這樣的學問在西方部分地被稱為“溝通科學”。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