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資本全球化的奇跡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奇跡”兩字時常跟中國經濟的各種指標聯在一起,比如,短短28年里GDP增長15倍、連續(xù)20幾年GDP以年均超過9%的速度增長,等等,都是史無前例。就以馬上要結束的2006年為例,繼中國銀行于5月在香港融資112億美元這一紀錄后,10月工行在香港聯交所又一次融資219億美元,創(chuàng)下全球單次股市融資新紀錄,也是史無前例。
中行、工行等大型內地企業(yè)到香港上市,使香港成為融資量全球排名第二的股市,2006年實現IPO融資近400億美元,僅次于倫敦的490億,超過紐約證交所的336億美元融資額。香港人口才7百萬,這么小的地方,從哪里來這么多錢去買股票?是什么給香港以處理超大型招股活動的能力?這當然又是“奇跡”!
飲水思源,為什么現在的中國奇跡這么多?是什么、是誰造就了這些奇跡?當然,這跟1978年后的改革開放政策有關,但僅有這一政策還遠不夠,“奇跡”還源自西方在過去500年、特別是近200年建立的全球化世界秩序,沒有西方提供的這種便車就沒有中國今天的“奇跡”。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中國在不同時期所面對的機會。首先,在1750年左右,中國有無可能創(chuàng)造今天這樣的奇跡呢?那是乾隆盛世中期,中國還很強盛,也沉浸在閉關自守中。即使拋開那時候的閉關自守政策不管,即使乾隆也想改革開放,那他面對的“奇跡”機會如何呢?答案很簡單:不可能。一方面,工業(yè)革命還是30、40年以后的事,機械化生產技術沒問世,也更沒有今天全球化所依賴的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全球化無從談起,實際上,在1720年英國議會通過“反泡沫法案”之后,股票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基本停止發(fā)展,西歐不再有活躍的股票市場,美國還沒有獨立,香港只是個沒什么人煙的漁村。所以,不管是乾隆還是任何皇帝的本事有多大,也不管中國的勞動力有多少、有多便宜,不管有多少中國企業(yè)要到海外上市,經濟總量5年翻倍、企業(yè)大規(guī)模融資等“奇跡”都沒門。
往前推100年到1850年。這時,中國的國門名義上在鴉片戰(zhàn)爭后已開放近10年,上海等五通商口岸已對外商開放,香港已租給英國但基本還是漁村,象征著金融洋務在中國開始的匯豐銀行還要15年后才成立。世界上,雖然以機械紡織為核心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在英國和美國已進行近70年,但工業(yè)技術還遠未成熟,電氣、電話以及相關工業(yè)技術也沒問世,鐵路和蒸汽輪船技術雖已發(fā)明并正在成熟,但并沒被廣泛應用,交通運輸速度和規(guī)模極為有限,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在1854年坐了5個多月船才從紐約回到香港。那時,跨國貿易和交往在進行,只是規(guī)模與速度極慢,各國經濟間的依賴度極低,中國人再勤勞能干也無法靠出口制造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在資本全球化方面,倫敦金融市場已很發(fā)達,但以銀行、保險以及政府公債為主,倫敦證交所交易的證券90%以上非股票;
紐約的證券交易也是80%以上為債券,股票比重仍然很低并以銀行股、保險股為主,只有少數幾只工業(yè)公司股票,到1860年代的鐵路股熱潮時美國股市才真正起飛。因此,在經濟騰飛速度和資本市場融資規(guī)模上,任何國家還不可能制造出中國今天這樣的“奇跡”。
再往前推100年,到1950年時,經過170年的發(fā)展,工業(yè)技術、交通運輸與通訊技術都已很成熟,也可極容易從西方國家移植到發(fā)展中國家,輪船、鐵路、公路與航空運輸網開始把世界變得很小。二戰(zhàn)結束后成立的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以及WTO的前身——國際關貿總協定,為跨國貿易與金融投資奠定了核心架構。不僅在西方,許多后進國家也有了股市,西方國家的資本市場已基本聯通在一起。這些要素加起來,為當時還落后的國家提供了千載難逢、“史無前例”的機會,當時的日本以及之后的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基本都抓住了這一良機。當然,在那種發(fā)展機遇前面,1950年后的中國選擇了政治狂熱,直到1978年才由鄧小平撥亂反正。
回到工行在香港上市融資,這一“奇跡”與其說是中國創(chuàng)造的“奇跡”,還不如說是世界給中國帶來的“奇跡”。一方面,中國在1978年前不僅沒有對工業(yè)革命做貢獻,而且基本沒有為我們今天依賴的全球化秩序做建設性貢獻,今天搭了便車。另一方面,之所以只有7百萬人口的香港也能為工行一次融資219億美元,是因為西方在過去幾百年逐步建立的全球資本市場體系,能把倫敦、紐約、蘇黎世、新加坡、巴西、中東等世界各地的資本輕易地調動到世界任何地方,使投資者、股票發(fā)行者、證券交易所的地理位置與國家屬性都不重要,讓國際金融市場調動資本的能力成為“奇跡”。
回過頭來看,晚清、民國和最近28年的中國都做過“改革開放”,同是中國人,為什么這一次到目前為止很成功?近28年中國創(chuàng)造的一個接一個的“奇跡”,到底是因為我們中國人真的“神”了?還是西方自1492年至今所建立的全球化體系之好處的具體體現?這是我們“飲水思源”時所應該冷靜回答的問題。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