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陽:左宗棠雞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我是到美國以后才知道中國菜里有一種叫“左宗棠雞”,美國人叫“左將軍雞”。據(jù)說許多美國人其他中國菜都不知道,但說起“左將軍雞”往往知道。
但左宗棠雞或至少美國的左將軍雞實在是不那么好吃,不過是把一塊雞肉放到油里滾一下再倒點醬油炒一下而已。美國人覺得它好吃嗎?我常常懷疑。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許多美國人是為了想知道什么是“中國菜”的味道,才去吃“左將軍雞”,而且吃了“左將軍雞”就認為已經(jīng)算吃過“中國菜”了。
在大洋的另一端,我們知道無數(shù)中國人在大嚼“肯德基雞”,甚至為了吃那么一塊肯德基雞不惜排長隊。真的是因為肯德基雞“好吃”嗎?還有那硬邦邦的一塊肉夾兩片面包的所謂“漢堡包”,真的那么對中國人的“口味”嗎?我想中國人多半不是來吃雞或包子,而是來吃“美國”的。假如肯德基雞進入中國時標明是從“肯尼亞”進口的雞;
而不是“美國雞”,只怕現(xiàn)在連一家店都沒有了。漢堡包進入中國時如叫“韓國包”而不是什么美國肉包子,會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嗎?
好吃不好吃,是所謂口味、品味,甚或趣味?档碌谌性瓟M題為《品味批判》,想弄清楚人的口味品味趣味或所謂審美是怎么回事,他以為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某種超功利超社會純 審美的原則。當代法國社會學名家布迪歐(Bourdieu)則大不以為然,認為人的種種口味品味趣味說到底可以歸結為一個字,這就是“別”(La Distinction),這個“別”實在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別苗頭”,比高下。
不過“別”可以有“小別”和“大別”之分。例如吃過左將軍雞的美國人有“別”于沒吃過的美國人,但這個“別”是“小別”,因為沒有吃過的人并不會覺得自己矮人三分,美國小孩更不會非要吃左將軍雞不可。說穿了,“左將軍雞”尚不足以成為美國人互相之間別苗頭的東西,因此也就還沒有成為美國人的“口味”。
但今天北京上海的一個小學生如果從來沒有吃過肯德基雞和漢堡包,則很可能在學校里覺得頭都抬不起來,這個“別”是“大別”。一個母親如果沒有帶兒子或女兒去吃過肯德基雞漢堡包,會覺得自己對不起兒女。如此下去,自然所有中國小學生都說肯德基雞漢堡包“確實好吃”,大人也跟著說“確實好吃”,但這個“新口味”實在與雞沒有關系,而是大家都不甘落后互相別苗頭“別”出來的。換言之,所謂口味品味趣味這種看上去最無邪的東西往往是由人的勢利心勢利眼使然。
最多十年前,江南一帶的人還認為“河鮮’’當然比“海鮮”要“好吃”得多,“高檔”得多。但今天到上海江浙去看看,那里所有的人都已經(jīng)認為海鮮“當然’’比河鮮“好吃”因此“高檔”了。緣何短短幾年間人的“口味”會有如此大變?其實這與海鮮河鮮本身未必有太多關系,倒與香港有很大關系,因為港澳同胞向來是吃“海鮮”的!
四川人現(xiàn)在以吃辣出名。但讀揚雄的《蜀都賦》和魏文帝的《詔群臣》,可知蜀人本以“味淡”并尚“甘甜”聞名。怎么從甜變成了辣?我想多半也要從中國人向來好“別苗頭”去考證,未必關甜辣底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