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民:均又新,弦誦一堂春——關于北大校長換屆與許智宏、周其鳳的瑣議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如果你丟一塊石子在一池止水的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會從中蕩漾開來,而且越漾越大、越漾越遠。
——蔣夢麟《西潮》
大概在本文發(fā)表的同時,北京大學辦公樓禮堂里正在進行一場全校教師干部大會,更是一次莊嚴的儀式。執(zhí)掌北大長達九年的許智宏校長將退休,接過這一使命的是周其鳳校長。
九年,長到讓很多北大學子忘記了還有校長換屆這種事。然而,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坦承“確實感覺到有些疲憊了”的67歲的許校長也必然有告別辦公樓的一天。對許校長的敬愛和依依不舍,對周校長的期待和深深祝愿,是這一天的主題。
“功臣”還是“功狗”?
對于熟悉北大掌故的師生校友來說,一個津津樂道的故事是一則蔣夢麟與傅斯年之間的對話:
“12月27日為北京大學52周年紀念。他(即傅斯年——筆者注)演說中有幾句話說他自己。他說夢麟先生學問不如蔡孑民先生,辦事卻比蔡先生高明。他自己的學問比不上胡適之先生,但他辦事卻比胡先生高明。最后他笑著批評蔡、胡兩位先生說:‘這兩位先生的辦事,真不敢恭維!呦轮v臺以后,我笑著對他說:‘盂真,你這話對極了。所以他們兩位是北大的功臣,我們兩個人不過是北大的功狗!χ土镒吡。”(蔣夢麟《憶孟真》)
為功臣者,當領袖大學,立綱領、定宗旨、礪德行、鑄精神,總覽大局、囊括群賢,并以一校之思想引領社會之文化。如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個字鏗然有力,塑新文化之發(fā)源、五四運動之中心;
且其麾下總務長蔣夢麟、教務長胡適、教務長馬寅初后來均成為北大校長。如胡適,在大陸即譽滿士林,赴臺灣則影響深遠;
雖僅掌校三年,然而他與他團結的北大同儕如傅斯年、錢思亮、吳大猷諸君,則跨過海峽去成為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之領袖。
為功狗者,當治理大學,繼傳統(tǒng)、建規(guī)制、謀經營、圖進步,勵精圖治、謀篇布局,維持一校之良好運轉和持續(xù)發(fā)展。如蔣夢麟,改革舊制、籌措經費、營造設施、裁舊引新,于危難處維持不墮,于困窘時實現中興,16字治校方針實為大學治理之典范。
所以,功臣與功狗,均為大學之所需。所幸的是,北大的校長是一個有著嚴復、蔡元培、蔣夢麟、胡適、馬寅初等列位先賢的陣營。無論是許智宏,抑或是周其鳳,在加入他們的行列之時,也必將仰望而深思。
許智宏:“隱形的翅膀”
從1959年跨入北大校門,到1999年再次回到北大,跨越了整整四十年。許智宏接受采訪時說:“自己作夢也沒有想到,1965年從北大生物系畢業(yè)后,人生的最后一站會回到母!盵①];
也許他更沒想到的是,他還是北京大學歷任校長中第一位北大畢業(yè)生。這一層特殊的含義,自然賦予了他更多的使命。
認可與厚望,是當時對許智宏的基本態(tài)度。然而,擺在許面前的北京大學,是一副什么模樣?
那時,北大正經歷了長達十年的低潮與消沉,同時經由百年校慶打了一劑強心劑,并隨著“211”、“985”的工程實施而展現了新的可能;
那時,北大校園建設十分窘迫,大部分院系教學科研條件極為艱苦,大部分教授特別是人文社科院系的教授還沒有自己的辦公室,所有大學新生要到昌平住一年,許上任不久還發(fā)生了邱慶楓被害一案;
那時,北大師資力量青黃不接,文革前畢業(yè)的一大批教授將大面積退休,中青年的隊伍又難以支撐大局,十年文革造成的缺口正在成為這座學府的隱患;
那時,大學合并已然成潮,北大和北醫(yī)的合并已經箭在弦上,學科匯融與人財物的整合又提出一大挑戰(zhàn);
同時,各大學的實力重組,展現了重新洗牌的可能性,而傳統(tǒng)的以文理基礎學科為核心的綜合性大學在財力物力上都嚴重短缺,在已然開始的激烈競爭中居于劣勢;
那時,經歷百年校慶的北大正面臨社會和輿論的兩重追問:一邊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宏偉目標的提出并成為國家戰(zhàn)略;
另一邊則是高等教育弊端的探討,特別是對于北大的強烈關注;
有機遇,更多的是挑戰(zhàn);
有發(fā)揮的空間,更多的是體制上的束縛;
有最高學府的盛名在上,更多的是社會對北大的期待和監(jiān)督……許智宏,將如何戴著腳鐐跳舞?
這是北大歷史上最難得的九年:從任職時間上看,許智宏的任期長度次于蔣夢麟、蔡元培而與馬寅初并列左右,從大環(huán)境上看,這九年是北大受到局勢動蕩、政治干擾最少的時段——這幾乎是前所未有的完整和穩(wěn)定的九年。
許智宏擔任校長的9年,先后經歷了三位黨委書記:任彥申、王德炳、閔維方。其中任彥申2000年4月調任江蘇省委副書記,王德炳擔任黨委書記主要是兩校合并的人事需要,北大本部的黨務恐怕還是當時的常務副書記閔維方在掌管。因而可以說:許的九年,基本上是閔和許合作共事的九年。我們很難把這九年北大的點點滴滴具體劃分為許的貢獻或者閔的貢獻,而只能說在以閔和許為首的領導團隊下,北大這九年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而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筆者竊以為有如下一些:
學科建設在外延和內涵上的擴展。九年中,北大的院系整合經歷了兩次高峰:2000-2002年,教育、社會、物、新傳、地空、政管、環(huán)境、信息等學院先后組建,其共同特點是將原來獨立而學科相關、相近的系、所、中心乃至專業(yè)進行內部整合;
2005-2006年,學科建設的觸角更多地放在了學科拓展方面,特別是把重心落在了應用與工程學科、交叉學科上,特別是與國家戰(zhàn)略與國家重大需求的緊密結合。
體制的探索和變革。全面革新固然不現實,但北大一直在若干局部進行嘗試:工學院和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大膽突破陳規(guī)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聘任制度,分子醫(yī)學研究所體現了集基礎研究-技術轉化-臨床前研究為一體的研究戰(zhàn)略,先進技術研究院以靈活的體制和政策整合力量以承擔國防項目和大型應用型項目,科維里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致力于以國際通行的運行機制建設具有國際聲譽的研究機構,生命科學學院全球公開招聘院長并由饒毅開啟了全面的革新措施,深圳研究生院以匯豐商學院和國際法學院為代表試水新的教育模式,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建設深入中國社會經濟和家庭生活的大樣本數據庫和社會跟蹤調查體系,CCER更是改組為國家發(fā)展研究院以更大的實現“國家智囊”的雄心,此外,國際數學中心、高能物理中心、實驗動物中心、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民營經濟研究院、《儒藏》編纂中心……一個一個的亮點,構成一條清晰的探索軌跡。
師資隊伍建設。閔-許上任之初,就面臨著學者更新換代的問題。與兄弟院校在新建學科上大量招兵買馬、“買”著名學者的做法截然不同,他們看到了青年學者隊伍對一所大學的重要意義,因而推出了被稱為“癸未變法”的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制度改革。改革變質或者流產的論調恐怕仍是大多數至今關注此事的人的基本論調,但筆者以為,改革以來的引進師資的總體狀況遠好于以往;
改革的兩項核心舉措:本校博士原則上不留校做教學科研崗、職務晉升兩次失敗則不得再申請晉升原崗位,均得到了較好地貫徹。另一項引人注目的舉措是06年開始的青年人才引進計劃(俗稱“百人計劃”),與其他科研機構、高校不同的是,這項計劃的對象招聘對象是35歲左右的青年學者,北大的人才戰(zhàn)略始終把目光盯準在了青年的潛力上。
爭取資源的思路拓寬。“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tǒng)思維開始轉變,各學科帶頭人在爭取承擔國家項目(如973、863、NSFC等)方面的積極性和競爭力都大為提高。其結果是:北京大學的科研經費從1999年的1.6億,增加到2007年的8.6億,從長期徘徊在教育部直屬高?蒲薪涃M前十以外,到一度位居全國第三(2006年)。而另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基金會的優(yōu)秀運作,吸引了來自廖凱原基金會、邱德拔基金會、黃怒波校友、黃志源校友、HSBC等的大額捐贈,極大地拓寬了北大的經費來源。
教學改革的不斷探索。從實施按院系或學科大類招生,到元培計劃實驗班啟動,實踐本科教育“寬口徑、厚基礎”的理念,直到元培學院成立,本科學院初現雛形;
從建設通選課體系,到輔修/雙學位制度的實行,到暑期學校的設立,到跨學科院系“古生物學”、“政治-經濟-哲學”專業(yè)的設立,本科教育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都大為增強;
從改革博導遴選制度實行“不定資格制”,到研究生定位于培養(yǎng)各行業(yè)領袖,到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明確分類培養(yǎng)目標、調整培養(yǎng)方案、完善獎助辦法,到研究生待遇提高、校長獎學金設立,研究生教育制度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基礎建設的飛躍。用飛躍兩個字形容九年來的校園建設絲毫不為過。2003年北大獲得了以成府園為主的66公頃土地,2006年朗潤園-鏡春園地區(qū)開始改造,學?衫玫耐恋乜臻g大大擴展。考古、生科、國關、政管、法學、光華、經濟、教育等大樓已經建成或基本完工,二教修建,三、四教改造,體育館、圖書館、校醫(yī)院和東操場的建設和改造,萬柳園區(qū)、暢春新園、暢春園、中關園區(qū)的興建,33-42樓的翻建,人文、工學與交叉學科、微電子、數學中心、環(huán)境、藝術等大樓已列入下一步日程……九年間,北大校園環(huán)境的巨變有目共睹。
正如許校長在在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中所評價的那樣:百年校慶以來的這十年是“建校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
如果僅是以上的答卷,許智宏可以算得上北大建國以來難得的“功狗”;
可是讓這位大學校長一下子名滿天下并好評如潮的,居然是2008年新年狂歡夜上的一首流行歌曲。許智宏成功地營造了這所大學的凝聚力。這位滿頭華發(fā)、氣質儒雅、親切和藹的“許爺爺”,似乎并不是一個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者的形象,卻暗合了莘莘學子們對于“我們的校長”的期許,成為北大的精神領袖。北大的孩子都知道,許爺爺開啟了新年狂歡夜的傳統(tǒng),許爺爺每年都在此向全校師生和校友發(fā)表新年致詞,許爺爺還要唱歌,不僅唱《燕園情》,還唱《老鼠愛大米》、《江湖笑》、《隱形的翅膀》。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當今黨委書記-校長二元體制下,黨委實際上掌控了所有國家機構中以組織人事權為代表的的核心權限。大學校長們如何更好的扮演自己的角色,不空負虛名而能有所作為?許智宏可以說為大學校長們立下了一個典范:每所優(yōu)秀的大學都有幾位對學校居功甚偉的校長,可是對于萬千學子來說,校長是遙遠的;
一位校長,能代表一所大學,能凝聚一所大學,能載入這所大學青年學子的記憶中,這樣的例子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也不多見。在離任之際,未名BBS上到處充滿了對許校長的依依不舍和深切祝愿。而拙文且回顧許校長最后一次新年致詞中的祝愿,以為致敬: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延續(xù);
今天的北大,永遠也不能忘記110年來我們曾走過的那些崢嶸歲月。北大最值得寶貴的,是這所大學偉大的精神傳統(tǒng),而對我們今天的北大人來說,傳承偉大的傳統(tǒng),并且在新的時代里,給與這傳統(tǒng)全新的注解,這是我們的使命,這也是在新年伊始,我對各位老師和同學的希望。”
新的挑戰(zhàn)
許智宏的九年給繼任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這九年出現的問題,卻著實給繼任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
資源緊張是束縛北大發(fā)展的永恒難題。過去的九年中,雖然經費籌措、土地擴展都有很大進步,但是要維持一個家大業(yè)大的學校,緩解財務運行壓力仍然是校長的首要任務。在國家大大加強了對科研、教育的投入的情況下,北大如何爭取更多的支持;
如何進一步拓展籌資渠道,爭取來自企業(yè)的合作和社會的捐贈,維持良好的基金會運作;
如何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利用現有土地,盡可能地爭取新的空間;
如何有效地配置資源。這些都是擺在新校長面前的難題。
學科建設的挑戰(zhàn)。自合并醫(yī)學院和重建工學院,北大的學科結構呈現了文、理、醫(yī)、工共同發(fā)展的局面,經過九年的探索,北大的學科發(fā)展思路應當說是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然而,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如何協(xié)調、體制上的束縛能否進一步打開,種種問題還需要在更細致的層面上探索,使得北大的學科結構能夠:加入國際學術界最核心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
適應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為國家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
保存和發(fā)展民族最有價值的思想和文明。
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yǎng)體制的進一步改革。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核心使命,這一點毋庸置疑,從遴選最好的學生到培養(yǎng)出最好的人才,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還需要反復思考。例如,元培計劃和本科學院制的進一步推廣,大專業(yè)圈(即“中元培計劃”)的可行性,學術型和職業(yè)型研究生的分類培養(yǎng)機制,等等。
突發(fā)性事件的處理和輿論危機公關。九年來,北大的媒體事件就從未停歇,到2005-06年因為某國際著名學者的介入而達到頂峰,(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北大的聲譽一再遭到各種污損?傮w上講,北大的輿論公關能力小有進步卻還遠遠不夠。如何積極地與媒體打交道,而不是淪為媒體吸引眼球的工具;
如何堅定立場,靈活反擊各種流言蜚語,維護北大形象,這是北大領導及宣傳系統(tǒng)都需要好好學習的課程
內部利益的協(xié)調。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學也不例外。對于北大而言,這幾年接連出現的因為內部人事、資源爭奪而引發(fā)的事件層出不窮。例如城環(huán)和環(huán)科的“合久必分”、例如中文系裘錫圭出走、例如社會學系所之爭,例如持續(xù)兩年的光華院長之爭。特別離譜的,是一批教師利用不成熟非理性的網絡社會,不惜以公開信的方式攻擊院領導,向校方施壓,工學、光華、政管、生科等都發(fā)生過類似事件,其結果往往是“三敗俱傷”。
師資隊伍的隱患。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與之相配套的健全科學的績效考核和評價機制,建立合理的人才吸引、培養(yǎng)、流動和穩(wěn)定的管理體制,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當一個新的職位空缺時,如何吸引最優(yōu)秀的人來占據,避免鵲巢鳩占,是從學校到院系都要深入考慮的問題。特別不能忽視的是,教師待遇偏低的狀況,對于穩(wěn)定教師隊伍、吸引一流人才都是致命的傷害。
管理體制的問題。首先是與醫(yī)學部的融合問題,維持醫(yī)學部教學科研的獨立和完整性并逐步掌握人事財政權不失為平穩(wěn)的策略,但涉及到需要聯合開展重大研究課題、共同爭取國家重大項目之時,如何整合本部與醫(yī)學部之力而不是起相反的作用,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就本部而言,幾十個院系直接向學校負責,必然的結果是行政效率低下,本應是執(zhí)行部門的各職能機關替校領導出謀劃策,如何從制度上明確學校、職能部門、院系的權力劃分,在學科規(guī)劃、資源分配等一系列應當由教授發(fā)言的大事上讓教授發(fā)言,仍然是需要探索的方向。最后一項不得不提的是后勤的頑疾,其中利益錯中復雜,改革難度最大,雖然橫比而言,北大的后勤已經是相當好的行列之中,如何使后勤更好地服務而不是制約大學發(fā)展,是未來領導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當然,也許還有一點務虛的考量:如何在急劇變動的中國大環(huán)境下,一方面保持北大自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積極地國家和民族發(fā)展貢獻建設性的中堅力量。這也是“北大之所以為北大”的核心問題。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新校長和他的團隊任重道遠。
北大校長的要求與周其鳳
謝冕先生曾寫道:“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個人頓時便具有被選擇的莊嚴感!睂W生如此,校長更是如此。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表率,作為承載了中國近現代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學府,作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北京大學的校長自然需要極高的要求:
首先,必然要有獲得認可的學術地位和資歷。在中國,由于人文社會科學沒有建立最高學術榮銜,那么能夠被認可的必須是中國科學院或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其次,要有很強的能力和影響力,要有足夠的工作履歷和經驗,方可以領導這一個藏龍臥虎的機構;
第三,應當是北大校友。建國以來的歷任校長除了特殊時期的吳樹青以外,均為北大校友(馬寅初曾是蔡元培時代的北大教授、教務長,陸平曾就讀于北京大學教育系,周培源、張龍翔、丁石孫、陳佳洱均為北大教授,而許智宏更是北大歷任校長中第一位北大畢業(yè)生)。以校友身份出任校長,一方面對北大情況較了解、對北大有較深的感情和認同,另一方面也較容易獲得校友和在校師生的認同。
第四,要獲得北大人的認可,特別是在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社會各界占據要津、頗具影響力的北大校友的認可。
第五,獲得高層認可。對于國立大學而言,獲得中組部和教育部的認可,這是一般部屬大學的基本要求;
然而北大的校長人選,必須獲得更高層的認可。
總之,正如網上流傳頗廣的一篇評論饒子和出任南開大學校長的文章中所指評價的那樣,“既是各方都能接受和認可的人選,又是各方都能給予厚望和期待的人選,更是能給這所大學和他的師生帶來驚喜和變化的人選”。對北大而言,這樣的人選實在太少。
而2006年以來的名校大學校長換屆,大部分呈現出“空降”的特征,如浙大、上交、同濟、南開、天大、農大、大工、北理、吉大、山大等等,甚至相當多的學校與新上任的校長在之前都沒有淵源,似乎體現了高層在校長人選上,希望引進外部力量,推進學校內部革新,加強交流與協(xié)調的思路。
而周其鳳又是何許人物?何以堪當北京大學校長一職?周其鳳能給北大帶來怎樣的期待?
縱觀周其鳳的經歷[②],可以得出幾個信息:第一,北大本科畢業(yè),長期在北大任教并主持北大高分子學科,曾擔任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長、副教務長,有深厚的北大淵源,對北大也非常了解;
第二,在高分子領域實力雄厚的美國麻省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術地位具備;
第三,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司司長,還曾兼任兼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際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主任、“教育部財政部985工程”辦公室主任等職,可以說,周對整個中國高等教育的情況都相當熟稔,先后主管過國務院學位辦、“211”、“985”三個對大學至關重要的部門,其能力與影響力應當是不用懷疑的;
第四,出任吉林大學校長四年有余,完成了作為大學掌門人的歷練;
第五,煞費苦心的是,周其鳳出任吉大校長屬于緊急任命,他在吉大只負責行政,而教學科研工作則始終留在北大,可以說,他是一位既屬外調,又是內升的北大校長。
僅僅看簡歷,還不足以建立對周其鳳的完整印象。周其鳳在吉大的短短四年,至少有三件事吸引了輿論的關注。
首先是2005年,周其鳳燒了上任的第一把火,大膽改革博導聘任制度,吉大45名博導選聘落崗的消息引起社會轟動。
其次,2005年中國化學會年會在吉大召開之際,因為學校教職工子女入學特權被取消,學校里出現了直接針對周其鳳的抗議橫幅。周在閉幕大會上的一番即興演講被整理出來,在網絡上廣泛轉載,“堵槍眼”一說廣為流傳,輿論一邊倒地支持周,特別是贏得了吉大在校學生的廣泛愛戴。
第三也是最引起轟動的,是2007年吉大校內網上的一則公告,聲稱學校面臨極大的財務困難,希望向廣大師生、校友征集意見辦法,渡過難關。這則公告,將大學債務問題第一次推到了廣大公眾面前,在當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也引起熱議。敢于直面并公開這一普遍性問題的,吉大一家而已。
總體來說,周其鳳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是,有魄力、有膽識、有雄心,敢于面對困境,敢于公開問題,這與許智宏任校長期間相對溫和、保守的行事風格頗為不同。也許正如周其鳳自己所說,他是湖南瀏陽人,那里出過譚嗣同、出過胡耀邦。同時,周更是一個有教育思路、有戰(zhàn)略眼光、有出色的管理經驗、有資源和人脈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周其鳳的五年,將是北大有所作為并且大有作為的五年。
且以80多年前吳梅先生為北大校慶所做的一闋《正宮綿纏道·寄北雍諸生》作結:
景山門啟鱣幃新,均又新,弦誦一堂春。
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
數分科,有東西秘文。
論同堂,盡南北儒珍。
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鬢。
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
待培養(yǎng)出,文章氣節(jié)少年人。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
[①]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5-07/14/content_3219027.htm
[②] 北大院士頁面的介紹如下:http://www.pku.edu.cn/education/szdw/kxy/hx/zqf.jsp;
吉林大學的校長頁面已更換,百度快照地址如下: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3b6290c7150883c50f84642c101b7
bbfec627a4e43ce8f363258b2031cb4a62175434b63e38cc8ff109be4866d72c8713b
676a825664a20eaebb5154c537e75cfedf1cf0cd84&p=c33ee716d9c308ff57ee82624
b&user=baidu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