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散文
發(fā)布時間:2017-02-0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革命散文篇一:讀三十年代經(jīng)典散文詩
中國散文詩的歷史比較短,自1918年開始,在她的草創(chuàng)階段。雖然許多名作家紛紛投入,但大都淺嘗即止,或偶一為之。因而,雖然頗為熱鬧,畢竟稚嫩或淺顯之作較多,這是不足為怪的,其先行者開拓性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魯迅的《野草》出現(xiàn),以其思想和藝術(shù)上的深邃和成熟,震驚文壇,標志著中國散文詩毋庸置疑的文體地位的奠定。其后的三、四十年代,散文詩雖然略顯沉寂,其實仍在扎實地發(fā)展著。有一種說法,斷言其為“低潮期”,甚至聯(lián)系到建國初期的繁榮,將它說成所謂“馬鞍形”的“低落”。由于這是一位“權(quán)威”提出的,便有尾從者紛紛“響應”。似乎已成定論。其實。只要找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代表性散文詩作家的優(yōu)秀作品,這個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對于一種文體的發(fā)展史。似不宜輕率地以個人的“感覺”或意愿為據(jù),便輕下結(jié)論。三十年代的何其芳、陸蠢、麗尼、李廣田等,四十年代的唐鎪、莫洛、陳敬容、彭燕郊、劉北汜、田一文等,都是卓有成就的散文詩作家。特別重要的是,他們的一些優(yōu)秀之作,藝術(shù)的成熟度,較之草創(chuàng)期的散文詩,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和突破,怎么可以說成是“低落”呢’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便已開始散文詩寫作的郭風先生早已覺察到此說之荒謬,但由于他一貫的謙虛與寬容,只是十分委婉地提出了他的質(zhì)疑:“關于三四十年代的我國散文詩創(chuàng)作(在發(fā)展?還是低落甚至處于空白狀態(tài))的估量問題,凡此等等,我以為讀者以及散文詩作家和研究家可以從本書得到第一手的認識‘資料’,即可以從作品本身加以認識,從而在理論上提出個人的,但是較為切實、中肯的見解,而非憑印象或感覺乃至從個人的臆測、情感出發(fā)而作出判斷。”(《中外散文詩鑒賞大觀》序一)
因此,我不揣冒昧地選出幾章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詩作品,覺得是可尊為“經(jīng)典”而無愧的,向今日的讀者作一簡介,請大家品評一下,到底“低落”不“低落”。
何其芳的《畫夢錄》,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本極具詩意美的散文集,其中的若干篇目,早已被公認為是杰出的散文詩精品。譬如《黃昏》,在寫法上就十分熟練地采取了將人的感覺與情緒注入于自然風物,以人狀物,以物寫人的現(xiàn)代手法,而又顯現(xiàn)了深沉的意境美。我們看:“馬蹄聲,孤獨又憂郁的自遠至近,灑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賦予馬蹄聲以“孤獨和憂郁”的色調(diào),并引出空無一人的黑色馬車,他筆下的黃昏便有了濃重的獨特的意韻。將馬蹄聲喻為白色花朵,是出色的通感技巧。古老的宮墻與禁錮的幽靈更增添了這種憂郁的分量。
“黃昏的獵人,你尋找著什么?”這一突兀的轉(zhuǎn)折,使詩的感情節(jié)奏轉(zhuǎn)向激烈和奔放,一個“我呢”,導向了個人抒情的深入,夢境、愛情、爐火邊的寂寞,這些往事的幻影一掠而過,只是點到而已,對散文詩來說,已經(jīng)足夠。過多地陳述,便會導致沉悶和冗余。詩的精巧還在于每一轉(zhuǎn)折均通過形象或細節(jié)的牽引,“小山巔的亭子因冥色天空的低垂而更圓”,不僅又回到了黃昏的大背景中,且為詩人憂郁情懷的“介入”設置了一個“仰望”的高度,這一筆處理得太漂亮了。仰望:那亭子成為快樂的攀登,想象和希望的一個喻象了,這便為“黃昏”帶來了一點抑郁后的亮色。由于何其芳是杰出的詩人,雖然不是有意為之,卻將散文寫成了品位極高的散文詩經(jīng)典。這也是中國散文詩史上的一件佳話吧。
由于早期散文詩理論中“散文詩是詩與散文的混合文體”這一觀念的影響,三十年代散文詩中,確有散文化較重的傾向。陸蠡的作品卻突出地顯現(xiàn)了典型的散文詩結(jié)構(gòu)樣式,這一點極為可貴!逗P恰繁闶菐缀跛猩⑽脑娺x本都選薦的一章代表性作品。仿佛一個天真的童話、一片童心,以極平靜樸素的語言娓娓道來。那孩子登山臨水,想要摘取星星給母親和哥哥。然而星星與大!捌垓_”了他。孩子因一個美好的追求而失去了生命。貌似輕靈的故事隱藏著人生際遇中許多愿望破滅的深沉悲哀。這章散文詩構(gòu)思的獨特和舉重若輕的寫法使之成為經(jīng)典。他的語言簡潔而清新。卻有很深的內(nèi)在張力:“海邊的風有點峭冷”:“孩子捧著空的貝殼,眼淚點點滴入海中”,看似平常,其實都是語重心長的話語。經(jīng)得起思索。
麗尼是三十年代專心致力于散文詩,并寫出許多佳作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鷹之歌》
篇幅較長,初看頗像散文,其實它的構(gòu)思、結(jié)構(gòu)、語言章法和鮮明的音樂節(jié)奏感,都頗具散文詩的特色!苞棥笔且粋象征,他寫了一個革命者的壯烈犧牲,卻完全隱去了情節(jié)的敘述,而以“鷹之歌”這樣雄健的意象來加以詩化、美化的歌頌,這便決定了它典型的散文詩屬性了。詩人只寫黃昏,寫南方黃昏那壯麗的美,仿佛一幅宏闊油畫的亮色背景。而鷹,鷹的形象被突出地重描、著色,栩栩如生:“鷹在天空之中飛翔著。伸展著兩個翅膀。傾側(cè)著,回旋著,作出了短促而悠遠的歌聲,如同一個信號。我凝望著鷹,想從它的歌聲里聽見一個珍貴的消息!彪m然是悼亡與懷念,卻毫不低沉,充滿了昂揚、健美的崇高感,一如赤紅的晚霞。這是麗尼風格的一個特色,也是《鷹之歌》的特色。
革命散文篇二: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散 文
“五四”時期散文的革故鼎新,如同其他文學樣式一樣,是相當自覺和徹底的。散文自此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shù)形式,實現(xiàn)了從古代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關于“五四”時期散文創(chuàng)作的狀況,魯迅在30年代曾經(jīng)這樣回顧: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劇和詩歌之上。這之中,自然含著掙扎和戰(zhàn)斗,但因為常取法與英國的隨筆(Essay),所以帶一點幽默和雍容;寫法也有漂亮和縝密的,這是為了對于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并非做不到。
這種評價不只是魯迅的觀點,連晚清時期就已成名的小說家曾樸也說過,“新文學成績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諷刺的,分析心理的,寫自然的,往往著墨不多,而余韻曲包!笨梢妼Α拔逅摹睍r期小品散文的成就是有公認的。由于散文小品是屬于更加個人化的創(chuàng)作,后來的文學史往往對“五四”時期散文成就的評價不夠。若要回顧這一段散文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的盛況,最好借用朱自清在30年代所寫的一段文字,他指出:“五四”階段散文創(chuàng)作的派別林立,“有種種的樣式,種種的流派,表現(xiàn)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遷流曼延,日新月異(來自:smilezhuce.com 蒲公英文摘:革命散文);有中國名士風,有外國紳士風,有隱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寫,或諷刺,或委屈,或縝密,或勁健,或綺麗,或洗練,或流動,或含蓄,在表現(xiàn)上是如此。”總之,中國文學史上還從來未曾出現(xiàn)過散文創(chuàng)作的如此盛況!拔逅摹睍r期散文
創(chuàng)作數(shù)量之大,文體品種之豐,風格之絢爛多彩,名家之多,都是異常觸目的。
這時期產(chǎn)生了魯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達夫、林語堂等諸多不同風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創(chuàng)作的個性特征與時代特征的擴張,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散文內(nèi)容、形式風格的獨創(chuàng)性,無疑是新文學的重要收獲。
“五四”時期散文格外發(fā)達,甚至成績超出其他文體,原因在于這種文體比較自由。因為相對容易掌握,寫的人也就比較多,現(xiàn)代文學的第一代作家?guī)缀跞忌孀氵^這個領域,在這方面顯身手。也由于散文一般較簡短,一有感觸,即可成篇,適合于“五四”時期思想啟蒙的需要,也有利于開展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
一、《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群
現(xiàn)代文學中率先興起的散文作品,是議論時政的雜感短論,統(tǒng)稱雜文。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起設立“隨感錄”欄目,專門刊發(fā)雜文。此外,
還有不少進步報刊的“雜感”、“評壇”、“亂談”等欄目也發(fā)表過很多雜文,各自擁有一批撰稿人,形成頗有聲勢的雜文創(chuàng)作浪潮。
最引人注意的還是《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群。他們大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其中有李大釗、陳獨秀、劉半農(nóng)、錢玄同、周作人的,而以魯迅的雜文最具代表性。每位作者保持著鮮明的個人風格。李大釗將宣傳鼓動性與散文詩的藝術(shù)兩相結(jié)合,形成他的特色。陳獨秀的雜文,幾乎美發(fā)表一篇都有影響,《新青年》、《每周評論》上多有他的充滿戰(zhàn)斗意氣的呼聲。劉半農(nóng)的風格善夸張,富想象,好用反語,諷喻性強,讀起來暢快輕松,對論敵能加以不容置疑的駁難。魯迅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將,是現(xiàn)代雜文的奠基人。
二、周作人與“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也是《新青年》、《語絲》一派的主要作者。作為一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巨大影響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從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記述的”、“藝術(shù)的”敘事抒情散文,“給新文學開辟了一塊新的土地”。他的散文,有“浮躁凌厲”與“平和沖淡”兩體。前者多收入《談虎集》、《談龍集》中,思想意義與社會作用顯然更加積極,常為論者所引述;但真正顯示周作人創(chuàng)作個性,并成為他對現(xiàn)代文學藝術(shù)獨特貢獻,而且實際影響更大的,卻是后者。
1.閑談體
他的散文多作閑談體,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雋永,是富有藝術(shù)意味的閑談。 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緣,有“叛徒”與“隱士”的二重性格。作為新文學運動的參與者,他關注現(xiàn)實,反抗黑暗,與思想革命取同一步調(diào);但在人生觀與藝術(shù)觀方面,他又盡可能遠離激進,保持平和。他更傾向于把文藝當作是“自己的園地”,是“言志”即抒我之情;他更樂于飲苦茶,讀雜書,陶醉于“苦雨齋”陰郁如雨的古典的氛圍,玄思,冥想,“胡亂作文”,“在文學上尋找慰安”。他寫于20年代的《北京的茶食》、《故鄉(xiāng)的野菜》、《苦雨》、《喝茶》、《烏篷船》等,都是現(xiàn)代散文的名篇,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風格。
2.選材
他選材平凡瑣碎,但是一經(jīng)過他的筆墨點染,就透露出某種人生滋味,有特別的情趣。盡管那種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頹廢,適合所謂“中年心態(tài)”。如《喝茶》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
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墩劸啤分兄v“酒的趣味,只是在飲的時候”。《北京的茶食》中寫看夕陽、觀秋河、賞花、聽雨、聞香等等,認為這些無用的游戲享樂也是生活的必須部分。凡是受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讀者,讀了周作人此類描寫,往往都會心領神往。
3.語言
周作人的小品常將口語、文言和歐化語雜糅調(diào)和,產(chǎn)生一種澀味與簡單味,很耐人咀嚼。他的閑話體散文有些類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國隨筆那種坦陳自然的筆調(diào),有時還有日本俳句的筆墨情味,周作人顯然有所借鑒,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創(chuàng)造,形成平和沖淡、舒徐自如的敘談風格。如另一位散文家所評:“他的作風,可用龍井茶來打比,看去全無顏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無窮!比藗円渤S谩伴e適”來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風格,其間蘊涵著豐富的審美內(nèi)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別有一種淡淡的喜悅,可以說是“苦中作樂”,憂患中的灑脫,也就是周作人所說的“凡人的悲哀”。
另外,俞平伯、鐘敬文、廢名等,都是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俞平伯的散文多收在《雜拌兒》、《燕知草》等集中,其中,如《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在二十年代曾受到一部分讀者的喜愛。這些作品多構(gòu)成一種朦朧、空靈的意境,透露出玄妙的哲理與感傷的思緒,是遠離現(xiàn)實的。他自己自稱是“逢人說夢之輩”。馮文炳專寫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寧靜生活里的人事,對小人物寄同情!吨窳值墓适隆返茸髌访麨樾≌f,實則是散文,很注重意境的傳達,清新樸素,抒情氣息濃郁,也喜閑談瑣事,以沖淡為衣,表現(xiàn)出樸訥哀傷的風格。后來將古典詩歌的象征手法與西方現(xiàn)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朧的散文意境。但語言修飾的愈發(fā)生澀古怪,陷入歧途。魯迅批評他“有意低徊,顧影自憐”,此所謂“廢名氣”。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學研究會”作家散文
1.冰心
冰心那“小詩”味的散文更容易引起未涉世事的青年讀者的共鳴與模仿。她的《笑》,發(fā)表于1920年革新后的《小說月報》上,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刊載后,學校競相選入課本,語法學家把它做通篇句式讀解,可見影響廣大。
①“冰心體”散文
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說心中要說的話,傾訴自己的真情,滿蘊著溫柔,微帶著憂愁,顯示出清麗的風致。所謂冰心“心中要說的話”,簡言之即是“愛的哲學”,即宣揚自然愛、母愛、兒童愛。其中有對下層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悵,對祖國、故鄉(xiāng)、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義和泰戈爾哲學等內(nèi)容融匯期間!锻拢ㄒ唬て摺罚毮伒孛鑼懥藘筛缀苫ㄔ谟曛械淖兓白髡叩男那,當看到紅蓮在大雨中受大荷葉的庇護時,自然升華到母愛的主題!渡街须s記之七——說幾句愛海的孩氣的話》,用和兒童親切談心的語調(diào),將山與海,從視野、顏色、動態(tài)、給人遐想等方面,詳加對比,抓住事物特征,描繪得有聲有色,處處傳訴出作者對大海的無限深情。冰心的作品,多抒寫自己剎時間涌現(xiàn)的感觸與自然風景,傳達的是一段摯情,或一縷幽思,空靈而纏綿、纖細而澄澈。
②語言
冰心也有自覺的追求,她曾借小說中人物之口說“我主張‘白話文言化’、‘中文西文化’,這‘化’字大有奧妙,不能道出的,只看作者如何運用罷了,我想如現(xiàn)在的作家能無形中融合古文和西文,拿來應用于新文學,必能為今日中國的文學界,放一異彩!北牡恼Z言仍浸有舊文學的汁水,不過經(jīng)過她的處理,已經(jīng)完全沒有陳腐氣息,而別具一種清新的韻味。如《往事》其二(八)中的一段描寫: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這兩點星光,也徐徐的在兩旁隱約起伏。光線穿過霧層,瑩然,燦然,直射到我的心上來,如招呼,如接引,我無言,久——久,悲哀的心弦,開始策策而動。
這種散文的詞匯句式既保留了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練,有適當?shù)亍皻W化”,使句子更能靈活、婉轉(zhuǎn)、流動,有自然跳蕩的韻律感。
2.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是極少數(shù)能用白話寫出膾炙人口的名篇(可與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評論家所公認,只要學校選講范文,或編文學史,談到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文體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
他擅長寫一種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無論是樸素動人如《背影》,或者明凈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真摯如《兒女》,從中都能感到他的誠摯和正直。他既
不滿意陶醉于抒寫瑣屑小事的“言志派”,也不滿意后來的所謂幽默派,寫作態(tài)度嚴肅不茍,始終執(zhí)著地表現(xiàn)人生。《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綠》、《荷塘月色》是他寫景抒情的名篇,都體現(xiàn)出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精確觀察,對聲音、色彩的敏銳感覺,通過千姿百態(tài)、或動或靜的鮮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聯(lián)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構(gòu)成細密、幽遠、渾圓的意境。他的散文結(jié)構(gòu)縝密,脈絡清晰,婉轉(zhuǎn)曲折的思緒中保持著一種溫柔敦厚的氣氛。文字幾乎全用口語,清秀、樸素而又精到,在20年代就被看作是嫻熟使用白話文字的典范。如《背影》只是質(zhì)樸地敘述父親送別兒子的一段場景,可他捕捉到一二不可言說的典型細節(jié),注入了一股對勞碌奔波的老父的至親深情,表現(xiàn)出小資產(chǎn)者在舊世界一生的顛簸掙扎的可悲命運。這樣,就很容易打動無數(shù)深受飄零之苦的人,不難解釋為什么此篇能那樣長久地激起讀者的新潮了。
3.豐子愷
他的散文結(jié)集的有《緣緣堂隨筆》。他的特殊之處是以某種源自佛理的眼光觀察生活,于俗相中發(fā)現(xiàn)事理,能將瑣細的事物敘說得娓娓動聽,落筆平易樸實,有赤子之心,如他的畫一般,透露著心地光明一無沾染的品格風貌。作者在看見人世間的昏暗后,企圖逃入兒童的世界,加上佛理的滲入,文章蕭疏淡遠,帶著哲理深味,染有清淡的悲憫之色。
四、郁達夫和“創(chuàng)造社”作家散文
創(chuàng)造社在“五四”時代是狂飆突進的浪漫派,這一派作家的散文,與其小說和詩歌有共同的基色。特別是郁達夫,他的率真、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文字,無所隱飾地暴露赤裸裸的自己,稱得上是個獨樹一幟的散文家。他聲稱比起小說來,“現(xiàn)代的散文,卻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了”。他和郭沫若散文的主要方式,確實都在直接傾訴自身的遭遇,發(fā)出對齷齪的現(xiàn)代文明和官僚社會的切齒詛咒,又帶有是時代病的感傷。如:《還鄉(xiāng)記》與《還鄉(xiāng)后記》寫作者回鄉(xiāng)旅途及抵家后所見所感,表達一個窮困潦倒的知識分子對貧富不均社會的強烈不平,也有消極遁世的思想滲透著!督o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鼓動青年反叛現(xiàn)實社會,語言直露,構(gòu)想新奇,宣泄感情的沖擊力足以驚世駭俗。稍后寫作的《一個人在途上》,把作者對亡兒的至情,表達的感人肺腑。郁達夫?qū)懮⑽拇蠖荚跁呈鲎约旱纳钤庥,直接抒發(fā)感傷情懷,常常像跟親友訴苦或聊天那樣,不拘形式的傾訴使你感
革命散文篇三:十七年散文
第五章 十七年散文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概述
導入新課:散文是一種題材廣泛,結(jié)構(gòu)靈活,注意抒寫真實感受,境遇的文學體裁。它有兩個基本特點1:結(jié)構(gòu)自由靈活,形散。2:真實。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文學樣式,敘事實,寫實物、實情仿佛是散文的傳統(tǒng),古代散文和現(xiàn)代散文都是如此。
一、 散文在新文學史上的浮沉
(1)五四時期的政論性散文和藝術(shù)散文(美文)
政論性散文《新青年》“隨感錄”欄目上的文章為代表,主要作者有: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劉半農(nóng)、錢玄同等。
藝術(shù)散文也稱美文,主要代表是魯迅、冰心、周作人、俞平伯等。
(2)二、三十年代的性靈散文(散文小品)
性靈散文的主要特征是閑適、超脫、可見出真性情,政治傾向淡化,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張愛玲等。
(3)三十年代的雜文
白話雜文的創(chuàng)始人是魯迅。雜文是一種戰(zhàn)斗性的文體,被稱為投槍和匕首。代表作家除了魯迅外,還有“魯迅風”雜文流派:巴人、柯靈等。“野草派”:夏衍、聶紺弩等。
(4)四十年代的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起于通訊報道,四十年代報告文學發(fā)展的主要源頭是戰(zhàn)地通訊,以及斯諾對延安的報道《西行漫記》。四十年代報告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丁玲、何其芳、沙汀、吳伯簫、周立波、周而復、劉白羽等。
(5)五十年代的特寫和報告文學
關于新中國的建設的特寫和報告文學,主要代表作家有柳青、李若冰、秦兆陽等人大量謳歌西部建設場景的散文作品。
關于朝鮮戰(zhàn)爭的報告文學:巴金、劉白羽、楊朔、黃鋼、魏巍等都先后到過朝鮮戰(zhàn)場體驗生活。魏巍兩次到達朝鮮戰(zhàn)場,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漢江南
岸的日日夜夜》、《戰(zhàn)士和祖國》、《擠垮它》,輯集為《誰是最可愛的人》出版,并三次再版。
(6)五十—六十年代之交藝術(shù)散文的復興;
(7)六、七十年代的大批判文章
(8)八十年代散文的被淹沒;
(9)九十年代的散文熱
二、散文概念與散文創(chuàng)作的兩種體式
1.概念:散文歷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復雜,在過去指除詩歌以外的一切文學作品,F(xiàn)代散文主要有廣義和狹義兩個理解角度。狹義指“抒情性散文”,廣義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敘事性的散文。于是散文有了兩種發(fā)展線索——抒情性散文和敘事性散文。
2.兩種散文體式的發(fā)展狀況
建國后,由于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和個性情感的表達受到貶抑。敘事性散文發(fā)展迅速,成為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體,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現(xiàn)。
(1)敘事性散文:50年代初,主要是紀實性的通訊、報告、特寫,從主題和題材上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描繪,一是朝鮮戰(zhàn)爭。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敘事散文的突出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為雜文的興起和回憶錄、史傳文學的繁榮。
A.雜文。建國前,在國統(tǒng)區(qū),雜文作為對敵斗爭的一種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區(qū),特別是建國后,面對人民內(nèi)部矛盾,黨的文藝政策卻不允許和批判雜文寫作。在百花文學時期和60年代初,黨的兩次文藝政策調(diào)整,雜文兩度有限度的復興。
B.回憶錄、史傳文學。這類創(chuàng)作是統(tǒng)治者的歷史性敘述。如《紅旗飄飄》
(2)抒情性散文的兩次復興
抒情性散文也稱為“藝術(shù)散文”,即文學意義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藝術(shù)價值。由于建國后重視敘事對歷史責任的承擔,忽視個性抒情,因而,這類散文普遍受貶抑,只是在文藝政策松動時才出現(xiàn)。
A.百花文學時期。56年作協(xié)明確將散文小品和特寫分開,承認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獨立品格。56年文藝界的一個好現(xiàn)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來。相對寬松的精神環(huán)境促成了散文小品的復興。新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主要有:老舍的《養(yǎng)
花》、豐子愷的《南穎訪問記》和《廬山面目》、秦牧的《社稷壇抒情》、楊朔的《香山紅葉》、魏巍的《我的老師》、葉圣陶的《游了三個湖》、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記》等。
B.60年代初,六十年代初大調(diào)整中文學與政治關系的再反思,多樣化局面的初露端倪,促成了藝術(shù)散文的再度復興。表現(xiàn)為散文作家成為實體性概念,形成了許多散文作家;散文風格形成,由早期簡單抒情轉(zhuǎn)向注意提升作品藝術(shù)水準;作品數(shù)量多。
1961年1月起在《人民日報》第八版開“筆談散文”專欄,發(fā)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李健吾的《竹簡精神》,《文藝報》、《文匯報》、《光明日報》、《羊城晚報》等報力推散文,其中有肖云儒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理論。散文作家的專業(yè)化,出現(xiàn)一批職業(yè)散文作家:楊朔、秦牧、劉白羽、孫犁、袁鷹、碧野、柯藍、郭風、何為等。老作家中巴金、冰心、吳伯簫、曹靖華,以及學者鄧拓、吳晗、剪伯贊等都有散文方面的成就。
三、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成就
(一)散文的第一個時期——百花文學時期
1.興盛的原因
(1)人民政權(quán)的建立,抗美援朝的勝利,國民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現(xiàn)。
(2)階級斗爭思維定勢的搖動(人民內(nèi)部矛盾性質(zhì)的提出)和“雙百”方針的提出、實施。
2.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
(1)反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報告文學成為第一聲春雷。
作家專集有: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劉白羽《朝鮮在戰(zhàn)火中前進》,集體合集有:《朝鮮通訊報告選》(1、2、3輯)《志愿軍一日》,《志愿軍英雄傳》
(2)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沸騰生活和祖國變化。
柳青《王家斌》 、秦兆陽《老羊工》、《散文特寫選》、《散文小品選》、《經(jīng)濟建設通訊報告集》等。
(3)謳歌社會主義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黃繼光獻身的一刻》中的黃繼光,《為了整體,為了勝利》中的邱少
云,《羅盛教》中的羅盛教 ,《第二次考試》中的女青年。
(4)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除通訊、報告文學、特寫外,游記、小品、傳記、雜文也發(fā)揮作用。
楊朔《香山紅葉》、 碧野《天山景物記》 、葉圣陶《游了三個湖》、 茅盾《斯德哥爾摩雜記》、 秦牧《社稷壇抒情》
(二)散文的第二個時期。
1.繁榮原因
(1)幾次文藝座談會的調(diào)整為作家提供較為自由的空間。
(2)《人民日報》《文匯報》《光明日報》等對散文創(chuàng)作有意識扶持。
2.散文的特征和名作
(1)特征:1957年、1958年是革命回憶錄的寫作熱潮;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游記、抒情散文、雜文的創(chuàng)作熱;60年代中期是報告文學的勃興,1961年被稱為“散文年”。
(2)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葉圣陶《記金華的兩個洞》、冰心《櫻花贊》、巴金《從鐮倉帶回的照片》、方紀《揮手之間》、吳伯蕭《記一輛紡車》;游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剪伯贊《內(nèi)蒙訪古》、宗璞《西湖漫筆》;報告文學:魏鋼焰《紅桃是怎么開的?》、徐遲《祁連山下》、黃宗英《小丫扛大旗》。
四、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整個十七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一)視角背離:即散文家的視角與其所置身的現(xiàn)實之間背離。散文作者以虛幻的形式為自己建構(gòu)了另一種非真的存在,對復雜多樣的現(xiàn)實存在熟視無睹或壓抑自己內(nèi)心的真誠呼喚。最明顯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對的現(xiàn)實是“大躍進”等盲目政治運動后的三年自然災害,農(nóng)村到處是慘不忍睹的苦難現(xiàn)實,而一些散文卻仍對政治盲目謳歌,如楊朔的《茶花賦》、《海市》、郭沫若的《訪沈園》,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頌歌但卻選擇了寫逃離現(xiàn)實的山水游記、異國風光、歷史追憶等,但這些作品仍未能擺脫頌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櫻花贊》宗璞的《西湖漫筆》,吳祖光的《霧里峨眉》。
(二)“非我化”:也就是說:作為“我”的產(chǎn)物的散文與事實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間的對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個人的“小我”,散文發(fā)出的不再是“我”這一個體的聲音!皞人”的感受已無足輕重,唯一被
認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于是散文家的自我被流放了,這首先表現(xiàn)在作家個人感受在散文中的缺失。于是我們看到不同的作家面對相同對象時,觀照的視角與結(jié)論如出一轍,個性的差異完全泯滅了。比如同寫桂林山水,華嘉的《桂林山水》和秦似的《碧水青峰九十里》,發(fā)出的感慨并無兩樣,那就是只有在新中國桂林山水才真正“甲天下”了。這一階段的散文還有一個特點,即將與“革命”無關的兒女情長、個人往事、人生思考排斥在外,尤其是整個十七年竟找不到一篇純愛情題材的作品!拔摇钡膯适е铝松⑽牡摹胺钦妗。雖有許多散文涌現(xiàn),卻從文章的結(jié)構(gòu)到語言句式,都幾乎千人一面,成為新的八股。
(三)模式化:這就是存在的第三個問題,即“模式化”。從某種意義上看,十七年的散文作者也可以說只有寥寥幾人:幾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復制。這個模式,不僅存在在作品構(gòu)思上,還表現(xiàn)在句式表達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