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道地藥材(之二)——四大懷藥
發(fā)布時間:2019-08-2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通過2008年第6期“尋找道地藥材”的介紹,相信您對藥材道地性有了初步的認識。那么,我國到底有哪些著名的道地藥材呢?本期,我們就為您介紹道地藥材中久負盛名的四大懷藥。
四大懷藥是指古懷慶府所盛產的四種藥材——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這里獨有的土壤與氣候條件,造就了四大懷藥獨特的藥性和極高的保健價值,歷史上不僅有貢品之榮,而且被歷代中藥典籍所稱道。
古懷川傳奇
古懷慶府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境內,包括今河南省的博愛、武陟、溫縣和沁陽等地。這里北依巍巍太行山,南臨滔滔黃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稱“三百里懷川”。而“懷”貫地名之始終,或許取的就是太行與黃河的懷抱之意。
“三百里懷川”匯聚了黃河上游各個地區(qū)不同地質條件的土壤營養(yǎng),又吸納了太行山巖溶地貌滲透下來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護,集山之陽與水之陰于一體,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具備“春不過旱、夏不過熱、秋不過澇、冬不過冷”的氣候環(huán)境,最適宜山藥、地黃、牛膝等蓄根類藥材的生長;菊花雖以花瓣入藥,但其生長環(huán)境也與懷川的氣候與地理環(huán)境相吻合。
相傳上古時代,炎帝神農氏身患重病,為醫(yī)治疾病,他帶領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廣走民間。在一個秋高氣爽、晨氣沁脾的季節(jié),神農氏一行來到懷川時,看到綠葉如蓋、花團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麗奇絕的靈山(今之神農山)風光,大發(fā)感嘆:“真乃神仙福地,藥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嘗百草,登壇祭天,終得四樣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護值,因人而得名“山藥、地黃、牛膝、菊花”。這也就是后人所傳四大懷藥的最早起源。傳說是美麗的,在焦作境內沁陽神農壇風景區(qū)的老君洼一帶,至今還保留有“山藥溝”、“地黃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
一方水土,造就四味妙藥
自古以來,中醫(yī)藥界就有“非地道藥材,就沒有中醫(yī)”之說,孫思邈《千金藥方》云:“用藥必依本土!倍鴳褢c府所產的懷藥以其獨具的確切療效為歷代醫(yī)家所看重!渡褶r本草經》載有:“山藥以河南懷慶者良!彼巍秷D經本草》載:“牛膝生河內山谷……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真!彼未t(yī)學家蘇頌曰:“菊花處處有之,以覃地為佳。”《本草綱目》記載:“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 《本草從新》曰:“地黃以懷慶肥大而短、糯體細皮、菊花心者佳!
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衛(wèi)桓公以懷山藥為貢品進獻周王室起,一直到清代,“懷藥”都被列為皇封貢品,歲歲征收。歷代統(tǒng)治者征收懷藥貢品時,大都指地道名,即非要留駕莊和大道寺地黃、大郎寨山藥、皇甫村菊花和小廟后牛膝不可。清時乾隆五十四年,懷府河內縣令范照黎曾寫詩贊譽:“鄉(xiāng)民種藥是生涯,藥圃都將道地夸。薯蕷蘺高牛膝茂,隔岸地黃映菊花”,最為真實地描繪了古懷慶府人民種植四大懷藥的豐收畫面。
而懷藥一旦離開了懷川這片沃土,藥性便大打折扣。日寇侵華期間,曾把懷藥主產區(qū)焦作武陟的土壤運回國內研究,化驗后重新配制土壤試種懷藥,結果以失敗告終。上世紀20年代,溫縣許召蘭等人先后從山西太谷引進高產山藥回本地種植,時間一久,太谷山藥反而失去了原來的品性。上世紀70年代,國家為緩解懷藥產銷矛盾,曾經向18個省區(qū)引種懷地黃、懷山藥,結果引種后品種退化,藥性大減,不得不反復來焦作引種。
即便是在焦作本土,所有的藥農也都知道,懷地黃種植一茬后,土地至少需要八年才能復種,而懷山藥也最少五年不能重茬?梢哉f,正是這一方水土的神奇,才造就了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不同于其他非道地品種的療效,這也是為什么這幾種藥材必選懷藥的道理。
編輯/張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