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戒嚴時代的荒唐事 臺灣白色恐怖
發(fā)布時間:2020-02-29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匪諜”無所不在,人人自危 1988年,臺灣話劇導演賴聲川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在臺北上演,演員李立群模仿小學時參加演講比賽的樣子,搔手弄姿、嗲聲嗲氣的一句“小心,匪諜就在你們中間”,引得觀眾哄堂大笑,而笑聲背后,是臺灣社會對當時剛剛結(jié)束的戒嚴年代的復雜情緒。
1987年7月14日,“臺院議字第1641號”咨文宣布,“臺灣地區(qū)自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零時起解嚴”。換句話說,長達38年的戒嚴――從1949年5月19日零點開始的戒嚴,到1987年7月15日零點,終于結(jié)束了。
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曾經(jīng)這樣回憶戒嚴年代:“是小學五年級,1962年。大家都很喜歡的年輕的數(shù)學老師正在講課。教室外突然人聲雜沓,匆忙而緊張。穿著黃色卡其衣服的一堆人,手里有槍,沖了上來。數(shù)學老師早已躥出教室,奔向走廊盡頭。孩子們在驚慌中四散。我們趴在四樓的欄桿往下看……布著黃沙的操場上,數(shù)學老師的尸體呈大字形打開,臉往上,剛好和我們對望。那黃沙,看起來那么淡漠,荒涼。那是我第一次聽見‘匪諜’這個詞。然后就聽得多了。哪一個老師開學時突然不見了,沒有人問,也沒有人談。一個每天在身邊的人,突然‘蒸發(fā)’了,而大家都假裝它不曾發(fā)生!
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國民黨當局延續(xù)了在大陸所謂“動員戡亂時期”的高壓政治手段,最典型的就是繼續(xù)通過情報特務(wù)機構(gòu)推行“白色恐怖”。
藏書藏成了“政治犯”
今天,人們在有關(guān)資料里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兩個典型案例:
王志鵬,一個不識字的馬祖漁民。在1965年7月的一個早上,因為天氣特別晴朗,王志鵬說,“今天天氣很好,風向、潮流也不錯,開到大陸很近!贝髀犚娏耍R上報告,王志鵬于是就成了“叛亂犯”,被判刑5年。
柯旗化,一位中學英語老師,因為思想“左傾”而被監(jiān)禁17年。據(jù)說,罪證之一是他有一本《湯姆歷險記》,作者是馬克?吐溫,和馬克思有關(guān)系,都姓“馬”。
其實,今天為人們熟知的作家柏楊、李敖、陳映真,都曾經(jīng)在戒嚴年代被捕入獄。知識分子、進步青年是當年“白色恐怖”嚴厲打擊的主要對象,他們紛紛成了“政治犯”、“思想犯”。
音樂也被政治審查
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國民黨當局在臺灣實施戒嚴,政治禁區(qū)自不用說,連藝術(shù)、音樂也被蒙上了恐慌的色彩。
當時,國民黨當局實施歌曲審查制度,未通過的歌曲要修改到合格才可以出版。審查歌曲每周一次,1979年到1987年共審查了320期,930余首歌曲遭禁。
歌曲被禁的理由不一而足,有的被認為是意境誨淫、文詞輕佻、妨害社會善良風俗的“靡靡之音”,有的則被認為是為“匪”宣傳、隱含政治暗示等。
“我的熱情,啊,好像一把火……”,這首后來熱到大陸的《熱情的沙漠》被禁的理由,現(xiàn)在看來非常好笑,因為當局認為歌中的“啊”太淫穢,容易讓人產(chǎn)生性幻想。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被禁有幾種說法,其中最可笑的是被引申為期待八路軍來,是“為匪宣傳的左傾歌曲”。臺灣民眾多能哼唱的閩南語歌曲都曾被列為禁歌。《燒肉粽》《補破網(wǎng)》《天黑黑》等因為當局認為歌詞暗指政府無能,導致民眾生活困苦而遭禁。還有一首民歌《捉泥鰍》,原本歌詞是“小毛的哥哥,帶他去捉泥鰍”,因為“小毛”被聯(lián)想到毛澤東,硬生生地被改成“小牛”。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戒嚴 臺灣 時代 臺灣戒嚴時代的荒唐事 臺灣戒嚴時期 戒嚴時期有多恐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