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 汶川的超越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本刊記者 吳 為 本刊實習記者 王 博 王鑫方 李晨曦 處在地球的神秘地帶――北緯30° 地球的北緯30°一帶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地帶。經緯度的劃分是人類為了認識地球所為,沿著北緯30°這一地帶,發(fā)生過許多難以解釋的現象。中國的長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羅河、伊拉克的幼發(fā)拉底河等大江大河的入海口都是在北緯30°線上。這一地帶穿越世界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也穿越世界最深的海溝―西太平洋的馬利亞納海溝,經過著名的埃及金字塔、撒哈拉大沙漠以及傳說中沉沒的大西洲,還要經過大西洋上神秘莫測的百慕大三角區(qū)。我國黃山、廬山、峨眉山等具有獨特地貌的峻嶺名山也處在這一地帶。如果沿著北緯30°旅行,沿途都是地球上具有最奇特景觀和最神奇的地方。
地質學家們早就注意到北緯30°是一個神秘的地帶。這個地帶是全球火山和地震最為頻繁的地區(qū)之一,我國西藏、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都是地震多發(fā)區(qū),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西海岸也是如此。據統(tǒng)計,僅西藏地區(qū)大于8級的地震就發(fā)生過四次,7~7.9級地震11次,6~6.9級地震86次。北緯30°還橫貫日本和伊朗。
地質學家們注意到全球規(guī)模的地殼運動的影響。約3000萬~4000萬年前,在板塊運動作用下,古印度大陸開始向北漂移,最終拼貼在歐亞大陸上,向歐亞大陸的下部擠壓俯沖,致使青藏高原隆起,喜馬拉雅地區(qū)褶皺成為山系,這一過程直到今天還在繼續(xù)。這就意味著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qū)將成為全球構造形變最為復雜、地殼運動最為劇烈的地區(qū)。
遭遇5.12特大地震的汶川正處在北緯30°附近。
2008年5月12日,晨曦破曉,旭日升起。新的、與以往沒有任何不同的一天開始了。對四川大山中的汶川人來說,與共和國其他地方一樣,這又是一個緊張、忙碌、祥和的日子……然而這一切在14時28分被徹底改變。一場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降臨――山崩地裂、石滾沙揚、墻倒房塌、路毀人亡,一場震級八級、裂度達11度的特大地震將整個汶川及周邊地區(qū)剎時間夷為平地。重慶、北京、上海、河南、湖南均有明顯震感;香港特區(qū)、臺灣地區(qū)、越南河內、泰國曼谷等亞洲遙遠地區(qū)的人都感到了來自四川的震感。“這是一次非常危險的地震,半個亞洲震感強烈”(外電報道)。中國馬上行動起來。一場聲勢無比的抗災救援活動迅速展開。在抗震救災的短短幾天里,我們突然發(fā)現自己改變了許多,世界也以驚奇的目光審視著一個嶄新的中國。
共和國歷史上,
第一次為普通的生命降半旗
整個共和國的神經在這一瞬間緊緊繃緊,各政府機構在第一時間迅速做出反應。共和國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規(guī)模的抗震救災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開始了。
15時55分,地震發(fā)生后1小時27分,胡錦濤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盡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qū)人民生命安全。
16時40余分,地震發(fā)生后兩個小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經坐在趕赴災區(qū)的飛機上。“救人是第一位的工作,不斷努力把他們救出來,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價。房子裂了、塌了,我們還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們就一定能夠度過難關,戰(zhàn)勝這場重大自然災害。”溫總理在飛機上緊急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12日夜間,地震發(fā)生不到10小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胡錦濤總書記主持會議,部署全面抗災工作。會議強調: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中央決定成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溫家寶任總指揮。
12日晚21時42分,地震發(fā)生后7小時14分,溫總理出現在災情嚴重的都江堰市指揮救災,“千方百計進去,時間越早越好,早一秒種就能救活一個人”。為了還活著的災民,為了爭取每一秒鐘,溫總理下了死命令。看到嚴重的災情,在公眾場合一向文雅持重的他不禁潸然淚下。他不顧個人安危,爬上廢墟,向被壓在下面的學生喊:“孩子們一定要挺住,一定會得救!”當聽到救災工作遇到巨大困難的匯報時,溫總理第一次聲色俱厲地喊到:“我不管你們怎樣,我只要10萬群眾脫險,這是命令!”
5月14日,距上次會議不到48小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再次召開會議,進一步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5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飛赴災區(qū)。他在飛機上指出,“抗震救災斗爭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在聽取救災匯報時語氣凝重地強調,“只要有一線希望,只要有一點生還可能,我們就要做出百倍努力”。在救災現場,總書記面對那一張張飽受苦難的面孔和一雙雙充滿希望的眼睛動情地說:“我們一定會盡全力搶救受困群眾,盡全力醫(yī)治受傷群眾,盡全力安排好災區(qū)群眾生活,下一步還要盡全力幫助鄉(xiāng)親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時間、生命、群眾……在救災搶險的過程中,領導人思慮得最多的、并一再強調的都是這六個字……“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在大災面前凸顯高揚!
“中國在地震救災行動中顯示人性面孔。”(英《每日電訊》)
5月18日國務院發(fā)布公告,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舉國下半旗為四川地震的遇難同胞志哀、“國旗緩緩而降、生命的尊嚴冉冉升起。”(《人民日報》)
高速運轉:舉全國之力抗災
5月12日15時50分,地震發(fā)生后1小時22分,總參謀部啟動應急預案,成都軍區(qū)迅即派人前往震中了解情況。
5月12日16時,地震發(fā)生后1小時32分,民政部從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緊急調撥5000頂帳篷支援災區(qū)。
5月13日2時,距地震發(fā)生不到12個小時,衛(wèi)生部第一支救援醫(yī)療隊從北京出發(fā)趕赴災區(qū)。
5月14日中午,距地震發(fā)生不到36個小時,民政部、國家質監(jiān)總局、國家防總、水利部、教育部、國家發(fā)改委、國家糧食局、安監(jiān)總局、商務部、新聞出版總署、國資委、農業(yè)部、中紀委、科技部、工業(yè)和信息部、工商總局、總后勤部,紛紛啟動應急機制,發(fā)出緊急通知。截至5月14日,已有10萬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到達災區(qū)或正在趕赴途中,各搶險隊、醫(yī)療隊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向一個方向――地震災區(qū)急速挺進,各種救援物資源源不斷運往災區(qū)。集中一切社會力量抗震救災,這是我們的社會制度性質所決定的優(yōu)越性。抗震救災,為了每一個生命,整個共和國高速運轉起來。
外電評論:“中國政府以有效和堅決的方式作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迅速反應”,“在這種時刻,中國能以不尋常的速度采取行動,很少有哪個國家的政府能像中國那樣集中資源和注意力”,“在這次32年來最嚴重的大地震發(fā)生后短短幾個小時內,中國進入緊急救災狀態(tài)”。(美《紐約時報》)
透明高效:媒體展示社會責任心
5月12日14時46分,地震發(fā)生剛剛過去18分鐘,新華網發(fā)布地震消息。
5月12日16時49分,地震發(fā)生后2小時21分,國家地震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報災情并啟動一級預案。
5月13日16時,地震發(fā)生后25小時32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向中外記者介紹災情及救災情況,面對尖銳提問毫無隱瞞地坦誠直言,沒有回避,一一如實回答。截至5月18日下午,新聞辦已舉行六次發(fā)布會,及時通報情況。在此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各地方媒體及時滾動播出有關地震和抗災的最新消息和進展,消除人們疑慮。外國記者的采訪報道沒有受到任何限制。“有關地震的消息鋪天蓋地”(美聯社語)。“一向被認為只會報道正面消息的中國大陸媒體,以相當開放及透明的態(tài)度報道各地災情”(外電評論)。“中國政府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韓國聯合通訊社)。“在中國,這是一次少有的媒體反應快過行政部門的救災、調查進度的競賽,‘及時公開準確信息’作為穩(wěn)定民心的關鍵”。(英《金融時報》)
綠色的生命通道:
解放軍是最可信賴的力量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管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發(fā)生什么樣的急難險重的危情,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也是第一個看到出現在現場的,必定是那親切的綠色身影――中國人民解放軍。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如此,1998年的抗洪搶險是如此,2008年初的冰雪災情是如此。
5月12日深夜,一支20人的偵察小分隊冒著生命危險,在道路不通、情況不明、災區(qū)通訊完全與外界斷絕的惡劣條件下,硬是徒步趕到汶川境內的秀水鎮(zhèn),第一個向外通報災情并立即投入救災搶險。
5月13日23時15分,200名武警先頭部隊強行軍90公里,進入與外界隔絕40小時的汶川縣城。
5月14日,15名傘兵在極端惡劣的氣象條件下,在茂縣以生命為代價實施傘降。此前,中央軍委已命令空降部隊緊急出動對災區(qū)實施機降救援,哪怕跳傘也要盡快到達災區(qū)。在共和國搶險救災歷史上,以跳傘方式救援還是第一次。據說,美國空軍在“卡特里娜”風災中出動過,但那已是距離風災發(fā)生80小時之后了。
5月14日,新華網消息,隨著4000名空降兵運抵災區(qū)和2650名海軍陸戰(zhàn)隊員向災區(qū)摩托化開進,投入災區(qū)搶險救災的解放軍、武警官兵已達10萬人。解放軍醫(yī)療隊達70支,全軍交通運輸系統(tǒng)運用鐵路、公路、航空等方式,向災區(qū)運送帳篷、擔架等器材設備1.2萬套、救災軍用物資800余噸、燃油6380噸。
在一個小學校救災現場,當余震再次爆發(fā)、廢墟可能再次塌方、指揮員為防止意外傷亡下達撤退的死命令時,幾個戰(zhàn)士仍要鉆進去救孩子。一個剛剛從廢墟中救出一個孩子的戰(zhàn)士跪下號啕大哭:“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我還能再救一個!”“男兒膝下有黃金”、“男兒有淚不輕彈”,正是在這一刻,我們深深懂得了什么叫“舍生忘死”,再一次體會到“人民子弟兵”稱謂的深刻內涵。
一位指揮員,當戰(zhàn)士們拉著不讓他進入廢墟中救人時,他指著身上的迷彩服大喊:“你他媽的記住!一個兵,穿上軍裝的時候,就不再是你老子的兒子!你老婆的男人!你他媽的是老百姓的兒子!國家的男人!國家的軍人!”這不是粗話,這分明是軍隊的榮譽,軍人的責任以一腔熱血怒吼出的無限忠誠!
10余萬官兵,從星光閃耀的將軍到普通士兵,冒著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義無反顧地沖上去了,他們以極度疲憊之軀,超負荷地連續(xù)作戰(zhàn),他們在與時間賽跑,在與死神分分秒秒爭奪著每一個可能生還的生命。春天的那一點綠色,訴說著生命的萌動,夏日滿山遍野的綠色,昭示著萬物的勃勃生機,而在災區(qū)那10多萬片綠色則象征著生的可能。10多萬官兵以他們綠色的血肉之軀搭起了一條從災區(qū)通向外界的生命通道!
每逢大難,中華民族更加凝聚奮起
最初的震驚平靜下來之后,中國的老百姓知道自己應該做點什么了。雖然自然界突發(fā)的災難無法預測和抗拒,但我們可以以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方式表明自己的意愿和意志。就在抗震救災的日子里,人們的感情在升華,仿佛一夜之間我們改變了許多,成熟起來了。
各種捐贈幾何基數般地滾雪球似地增長著。小學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錢,用稚嫩的話說“要讓愛心延續(xù)下去”;普通人捐出自己的積蓄,說的最多的是“大家都伸一伸手,災難一定會挺過去”;過去北京的血庫時時告急,現在志愿獻血的隊伍排成長龍,血庫已經裝不下了!志愿獻血者動情地表示“災區(qū)人民需要血,血就是生命,我能獻多少就獻多少”!
災區(qū)更是與死神抗爭的戰(zhàn)場,每一時、每一處都上演著可歌可泣的故事。教師用生命護住學生,干部、戰(zhàn)士不顧喪失親人的哀傷,救助他人……美國CNN的一位記者以親眼所見感慨道:“別處找不到像中國這樣的13億人,里面(災區(qū))有一位可敬的書記,父母妻兒全部在地震中身亡,仍然戰(zhàn)斗在第一線。難以置信甚至令人感覺有些虛幻地看到,這些人民沒有抱怨,只是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救災工作。13億人同樣如此……你能在世界別的地方找到這樣的13億人嗎?沒有搶劫、沒有抱怨,只有在毀滅性災情發(fā)生之時人與人的互助,這是在這里(美國)從沒聽說過的。這些人民顯示出,當災難發(fā)生,富有和金錢遠沒有生命來的寶貴……中國政府也許仍然不會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完美,但我們必須對他們盡自己所能做正確的事情這一事實給予贊揚。世界應該對中國現在大幅邁出的艱難腳步給予理解。”“今夜,我們的心在汶川”,“我們都是汶川人”!香港、澳門的同胞行動起來了,海峽對岸的臺灣同胞來了,舉行“把愛傳出去”的賑災晚會,現場開通123條電話線路為災民捐款。運送救援物資的飛機首次直航成都,搶險隊伍直奔救災現場。不論對現實有多少怨言和不滿,不論有多少歷史恩怨和嫌隙,不論是大陸或臺灣,港澳和內地,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或強敵入侵時,中華民族總能空前團結,凝聚奮起,眾志成城!這就是我們這個歷經磨難的民族五千年血脈延續(xù)至今的根基。截至5月20日16時20分,全國共接受社會各界捐贈款物139.25億元人民幣。截至19日,香港各界捐贈超過12億港幣,澳門捐贈1.2億澳元,臺灣地區(qū)捐贈超過40億元新臺幣。
中華民族是一個知道感恩的民族。我們不會忘記在最困難的時候國際上那些向我們伸出的援手,請記住這些名字:日本、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美國、英國、德國、波蘭、挪威、西班牙、比利時、法國、希臘、愛沙尼亞、越南、莫桑比克、印度、泰國、新加坡、柬埔寨、老撾、阿爾及利亞、愛爾蘭、立陶宛、丹麥、瑞士、捷克、荷蘭、克羅地亞、盧森堡、朝鮮、蒙古、土耳其、薩摩亞、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伊朗、吉爾吉斯斯坦、塞爾維亞、歐盟、聯合國……救災行動仍在繼續(xù),這份長長的名單還在延續(xù)……
2008,必定以其不凡載入史冊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十次成功的經歷,不如一次苦難的磨礪。因為得來容易的東西,忘卻失去也更快。只有刻骨銘心才能深藏心底,受用終身。
5月19日14日28分,舉國哀悼這次地震中遇難的同胞。天安門廣場國旗徐徐下降,數萬人的廣場一片沉寂,悲壯的默哀中似乎在積蓄著什么……三分鐘的默哀過去了,人群沒有離去。突然,人群中爆發(fā)出“加油,中國!”的吶喊,整個廣場群情激奮,頓時沸騰起來了。“加油,中國!”的吶喊如山呼海嘯,此時在成都,在南京,在上!诠埠蛧纳峡枕憦卦葡。“加油,中國!”喊出我們的堅強與不屈,此時此刻它成為最能表達億萬中國人心境的話語。我們加油,為完成逝去者的遺憾和留下的空白;我們加油,為了社會前進的步伐更快;我們加油,為了中國的崛起和富強;我們加油,為了世界因我們的努力變得更美好!
2008,我們已經歷的太多太多,從年初的冰雪災害到次貸危機的沖擊;從奧運火炬境外傳遞的波折到雪域高原短暫的騷亂,從手足口病引起的不安到四川地震……時間剛剛過半,前面還有什么磨難在等待不得而知。但不管再遇到什么,我們都能高昂起自己的頭,因為在這次大地震中我們已變得更加團結,更加沉穩(wěn),更加堅定,更加成熟。
2008年必定以其不凡,載入共和國史冊。(吳為)
5.12汶川大震后,余震仍然不斷。有紀錄的余震就達七千多次,那些強度達五六級的余震不斷搖撼大地。人們不禁發(fā)問:為什么大地震會發(fā)生在四川?為什么會有強烈余震?為什么余震沒完沒了?為什么?為什么?
大自然這本書人類剛剛讀了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許多自然現象至今仍是個謎。不錯,人類今天已經實現把人送上太空、送上月球的夢想,可以培育出新的雜交作物,甚至可以通過改變基因(DNA)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自然界沒有的物種。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仍然是渺小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始終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心的原因。
搞地質研究的都知道有一個北緯30°的說法,在這個緯度內是地震,特別是大地震的高發(fā)區(qū),也是其他自然災害的高發(fā)區(qū),汶川恰好在這一緯度附近。帶著上述疑問,讓我們把目光暫且轉移到北緯30°,看看同處在這一區(qū)域附近其他的也是地震多發(fā)的國家:日本、美國、伊朗和巴基斯坦吧。
北緯30°之伊朗、巴基斯坦
巴姆古城位于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境內,有2000多年的歷史,城外環(huán)繞著三公里的城墻,城內以保存完好的古老城堡和古塔聞名于世。古城擁有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土建筑群,大都始建于16~18世紀,其中一座建于2000年前的波斯古堡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磚坯結構建筑,還有一座有1100年歷史的清真寺和一座襖教神廟。巴姆城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由于擁有豐富的地下水,在一片干旱荒涼中,惟有它種植了大量的棕櫚樹和柑橘樹,成為綠洲,人們因此稱它為“沙漠中的翡翠”。
2003/12/16 凌晨4∶47
伊朗巴姆古城:
誰是最大的殺手
熟睡的巴姆城還在等待聯合國批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天還沒亮,正是居民們睡得最熟的時候,穆罕默德•阿里•阿巴斯一家也不例外。沉睡之中,他忽然覺得整張床像在水上漂起來一樣搖搖晃晃,阿巴斯還以為做了怪夢。身邊的妻子驚叫一聲:“地震了!”然后便聽到“轟隆隆”的房屋倒塌聲和家俱被壓塌的聲音……阿巴斯作為災民幸運地被第一批被救起,腰被嚴重砸傷,但他的妻女已經全部喪生。
8萬人跟阿巴斯一起經歷了這凄苦的早晨。從幸存者驚魂未定的雙眼望去,古城巴姆已經被這場猝不及防的災難瞬間夷為平地:全城90%的建筑物倒塌,人和牲畜被倒塌的墻壁壓死,屹立了2000年的波斯古堡也在這次災難中變成一片廢墟。街道上到處散落著磚坯和瓦礫,僥幸逃脫劫難的人們披著毯子,哭喊著自己親人的名字。昔日的沙漠明珠一夜間變成“人間地獄”。直升機上的省府官員在向德黑蘭方面匯報時不禁失聲:“巴姆城不復存在了!”
救援工作迅速展開。伊朗很快通過國家電臺、電視臺和各種媒體向全國通報了災情,并且呼吁民眾提供醫(yī)藥、帳篷、食品、衣物以及獻血方面的支持。時任總統(tǒng)哈塔米對此做出指示并召開緊急內閣會議討論救災問題。
災情發(fā)生后,伊朗緊急反應機構立即啟動。伊朗政府立即在巴姆市北200公里處的克爾曼市建起了一個危機中心,全面協(xié)調地震災區(qū)前方的指揮行動,在巴姆市則建起了現場救災中心。與此同時,伊朗軍方派出五架直升機和兩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向巴姆運送大批救援小組,同時展開搶運傷員和運送救災物資的行動。伊朗“紅新月”迅速向災區(qū)緊急調派大量災民最急需的物品,包括帳篷,毛毯,罐裝食品,面包,衣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也出動了大批軍隊和工程機械,參與搜尋幸存者和災區(qū)現場的清理工作。與此同時,伊朗政府宣布在銀行設立專門賬號,接受各界捐助。
為防止爆發(fā)瘟疫,伊朗有關部門加緊清理廢墟,掩埋死者,并實施消毒和疫苗接種。在災后最短時間內,他們就掩埋了500具尸體。
國際援助也陸續(xù)到達。中國政府首批向伊朗提供了500萬元的物資援助,并很快派出一個由43人組成的救援隊前往伊朗。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xié)調辦公室迅速提供9萬美元的首批緊急援助,并派遣專家前往協(xié)調救援。歐盟提供了320萬歐元的援助款項用于派遣救援隊、運送醫(yī)院設施、帳篷以及取暖和供水設備。國際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募捐1230萬美元,用來購買帳篷、毯子、水凈化裝置以及做飯用具和燃油。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都派出救援小組提供救助。澳大利亞則表示給予經濟援助,日本表示提供救援醫(yī)藥用品。雖然與伊朗關系緊張,但美國總統(tǒng)布什也表示愿意向災區(qū)提供人道援助。
這次地震最終造成3.1萬人死亡,占到了該城地震前人口總數的1/4。
世界各國對于這次地震的震級測定不一。伊朗起先公布震級為6.3級,后來修改為6.8級。但對于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各國測量結果大體一致。震源位于巴姆地下33公里處,震源淺、地基條件差,這是造成重大傷亡的地質原因。而人為的因素對傷亡起著更大的作用。正是巴姆城震前引以為豪的磚坯結構建筑群成為了這次災難中最大的殺手。除了抗震性能差,這種建筑材料和房屋結構的特點還使房屋倒塌后大都變成小片的磚塊和瓦礫,使得幸存者的生存空間極小,也給救援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加之倒塌時產生的大量灰塵,許多人窒息而死。除此之外,人口密度高,發(fā)震時間巧也是傷亡慘重的關鍵原因。
比天災更可怕的是人禍。由于地理原因,伊朗并不缺乏地震的經驗教訓。從1991年至2003年的十幾年間伊朗就發(fā)生大小地震近1000次。甚至就在2003年8月,僅僅四個月前,巴姆就曾發(fā)生過一次里氏5.7級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但由于宗教原因,對于這一類天災,人們往往聽天由命,將它看成神意。幸存下來的人除去感謝真主安拉外,很少有人會未雨綢繆做好準備。許多人甚至在震后不久便從援助機構搭好的抗震性強的房子里搬出來,寧可重新住到符合他們傳統(tǒng)的抗震性能差的土坯房子里去。
從救援的過程來看,如何維持災后的秩序以及確保物資送到受災群眾手中也成為這次地震中的一大挑戰(zhàn)。震后不久,巴姆市便出現了偷竊和搶劫的事件,目標包括救援卡車、投送的救援物資和一些商鋪。由于秩序過于混亂,警察不得不鳴槍示警。伊朗方面還為此在巴姆設立了專門負責維護秩序的臨時警局。
2005/10/8 早晨8∶50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
守住生命,守住27天
伊斯蘭堡陽光明媚。清真寺里聚集了很多的人,更多的人則在去往清真寺的路上。伊瑪目們以清亮的嗓音念誦著《古蘭經》,人們專注地傾聽。在巴控克什米爾的穆扎法拉巴德,人們也一樣享受著寧靜。
一瞬間,2萬多人死亡,5萬多人受傷,這就是那一刻寧靜之后一分鐘之內發(fā)生的事情。里氏7.6級地震(美國測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地底爆發(fā)出來,摧毀了一切。這次地震的全部受災人口為570萬,最終死亡7萬余人,其中88%的受災人口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地或深谷,受災人口的一半為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共有280萬人在災后無家可歸。地震徹底摧毀了20.36萬間房屋,造成19.66萬間房屋受損,這些倒塌或受損的房屋中84%位于巴控克什米爾,36%位于西北邊境省。地震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高達23億美元,間接損失為5億美元。
此次地震不僅重創(chuàng)了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印尼等國同樣損失慘重,因而也被稱為南亞大地震。這次地震造成如此重大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與2003年伊朗巴姆地震有許多相似之處。從地理構造來說,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的擠壓處,因而容易發(fā)生地震。這次地震的震級高于巴姆地震,而震源深度則比巴姆地震還要淺,震中位于伊斯蘭堡東北部100公里和斯利那加西北部125公里的地下10公里處。由于適逢齋月,又碰上周末,地震發(fā)生的時候,許多人仍然還在睡夢中,這也是造成傷亡人數大的重要原因。
而防震意識薄,建筑不達標,仍然是此次地震大傷亡的關鍵人為因素。由于當地從未舉行過防震演習,大多數居民缺乏應對經驗。盡管地震發(fā)生在大白天,而且持續(xù)時間長達數十秒,但很多人還是未能逃避災難。更讓人哭笑不得是,由于缺乏基本地震常識,一些迷信謠言滿天飛,鬧得人心惶惶,當地政府也未能及時采取措施安定人心。此番地震發(fā)生后,當地居民紛紛迷信地尋找烏鴉的叫聲,而在此前的一次大地震之后,還曾發(fā)生過“星象學家”紛紛“預報”新的大地震及震中所在地,嚇得大批百姓逃離家園的事件。
由于缺乏防震意識,災區(qū)的大多數建筑在建造時根本就沒有考慮抗震因素,從設計、選材到施工都存在眾多隱患。由此,這類建筑物在大地震面前“不堪一擊”也不足為奇了。經濟發(fā)達的大城市尚且如此,相對落后貧困的廣大偏遠地區(qū)就更為突出了。某些受災村莊幾乎全部被夷為平地。
地震發(fā)生后,巴基斯坦政府應對及時,反應迅速,并且積極請求國際援助,震后救災工作取得比較好的成果。地震當天,時任總統(tǒng)穆沙拉夫和總理阿齊茲就進入災區(qū)安撫民眾,指示救災工作,并且成立了專門的救災小組。災后第二天,阿齊茲就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救災工作并將救災資金提高到50億盧比(約8300萬美元),他同時號召政府官員捐出當月薪水用以賑災。在政府動員下,未受災地區(qū)也積極捐款,幫助災區(qū)度過難關。
國際社會也通力合作,救濟受災的民眾。中國、德國、英國、法國、土耳其等國家,以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聯合國難民署都派出了救援隊。聯合國向國際社會發(fā)出為巴基斯坦受災地區(qū)募捐27200萬美元的呼吁,用于挽救生命和早期恢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向巴基斯坦運送了藥品、食品、帳篷等急需物資,世界銀行承諾提供援助4000萬美元,亞洲發(fā)展銀行承諾提供首批援助款1000萬美元。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多批救援物資和620萬美元現匯的緊急救災援助。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巴基斯坦和印度擱置了關于克什米爾問題的爭議,開放實際控制沿線五個地點,使控制線兩側災民方便地在這些地點交換物資,同時允許兩國災民在提出申請并經過身份確認后穿越兩國實控線。這種相互協(xié)作的辦法對于緩解兩國災情和兩國災后的重建,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10月14日,由于搜救到幸存者的希望極其渺茫,巴基斯坦停止了搜救工作,將主要精力轉移到救助已經救出的幸存者身上來。
人們已經放棄了希望。國難三日,哭過了,悲傷過了,人們正希望慢慢將失去親人的痛苦遺忘,這時候,奇跡卻發(fā)生了!11月5日,在偏遠的杰赫魯姆山區(qū)帕爾村,埋在層層瓦礫下的哈德里•侯塞因終于被家人發(fā)現。當時家人正尋找親人的尸骨,卻發(fā)現20歲的哈德里竟然還有呼吸,而此前,他已經被埋了27天!由于道路不通,被救出5天后哈立德才被送往醫(yī)院,他終于活了下來。不過,誰都沒有辦法知道他在暗無天日的27天里遭受了怎么樣的恐懼和磨難,由于受驚過度,他的精神已經遭受了嚴重創(chuàng)傷。他每天只是發(fā)呆,一句話也沒有說過。
但哈德里還活著,這便是最好的結局,也是對災難中人們最有力的鼓舞。對于正在遭受四川汶川地震的我們來說,我們尤其需要這樣美麗的故事,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無法忍受的痛苦和恐懼里咬牙堅持,最終守住生命。(王博)
北緯30°之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美國的“災難主題公園”。幾乎貫穿整個州的圣安德烈斯斷層足可引起8級地震。因為它的不安分,美國近年來的強震大多出于此地,加州也因此成為美國地震研究的重點,由它足可一窺美國抗震救災概貌。
損失比大 消防員疲于奔命
“損失比”指地震災害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之比。美國地震災害的一大特點就是人員傷亡小,而經濟損失嚴重,即損失比大。近幾十年來,這一損失比又呈逐年上升之勢。1994年1月17日的洛杉磯北嶺地震(6.17 級)中72人喪生,卻創(chuàng)下迄今為止美國歷史上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記錄――高達300億美元。2001年3月1日西雅圖發(fā)生7.0級強震,但沒有任何房屋倒塌和人員死亡,堪稱奇跡。究其原因,除地震自身特點、經濟和人口因素外,美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容小覷。相對于在地震中最為危險的磚石建筑而言,美國建筑多采用抗震性能好的輕型墻體材料和鋼結構框架或木結構支柱,并能從上一次災害中及時吸取教訓,完善加固。
雖然美國建筑整體抗震性能良好,但是那些通過斷層或位于液化帶上的城市生命線系統(tǒng),如高速公路、橋梁、下水道、煤氣和生活用水管道等仍相對比較脆弱,一旦發(fā)生地震,很容易遭到破壞,美國在每次大震之后似乎都難逃火災的厄運。事實上,火災是美國地震后最常見的次生災害,消防隊也因此成為美國抗震救災的主力軍。強震過后,電網拉斷,煤氣、油庫、石油及天然氣管線泄漏爆炸,火光沖天,濃煙滾滾,消防隊員往往疲于四處救火,無暇安置災民。情況嚴重時,他們甚至還要借助當地居民最原始的幫助,用水桶滅火。在洛杉磯消防局編發(fā)的災難應急手冊中,消防知識就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防災救災 機制成熟
買份地震險
美國防災救災體系分為聯邦與州兩級,這與美國中央(聯邦)與地方(州)政治分權體制有關。一般性災難由地方處理,當嚴重性超出地方能力時,可經州請求聯邦給予支援。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就是負責領導和協(xié)調全國性災害事務的最高行政部門。它1979年創(chuàng)建于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件,9.11后被納入國土安全部,主要負責聯邦政府對大型災害的預防、監(jiān)測、響應、救援和恢復工作。州政府救災力不從心時可請求總統(tǒng)與聯邦政府支援,經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評估鑒定后,由總統(tǒng)宣布為國家級災難。然后,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就災情統(tǒng)籌安排,參與救災并隨時通告大眾災情變化,規(guī)劃修正未來防災方向及策略。這樣,從中央到地方、涵蓋軍、警、消防、醫(yī)療、民間救災組織等各個領域的救災體系就匯集于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由它統(tǒng)一指揮、調度,一遇重大災害即可迅速動員一切資源,在第一時間進行支援,將災情損失降到最低。
美國的救災是一個涵蓋面廣、分工細致、專業(yè)化高的體系,包括公私兩類救助。在公共救助中,政府派專人負責修復公用設施及維生管線、清除廢墟等,連清理斷木樹枝都有專業(yè)砍樹隊。私人救濟中,老百姓可直接使用免費電話申請救助,如協(xié)助租賃、申請臨時居所或緊急修善經費、低息房屋貸款、個人及家庭救濟金、心理咨詢、失業(yè)救助及法律協(xié)助等。政府還設有專門的免費電話負責尋親或遺骸處理事宜。在多民族混合居住的地區(qū),救濟中心還會專門增加翻譯人員。
在這個體系中,新聞媒體是一個關鍵部門。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內部設有龐大的公共事務部,專門負責向媒體提供詳細材料,對媒體的采訪要求反應迅速,配合默契。而各大新聞媒體也會不惜版面和時段全方位報道。如1994年北嶺地震后幾分鐘,當地廣播及電視就啟用備用電源報道地震,20分鐘后請來專家介紹震情。隨后,各類媒體開始對震情連續(xù)追蹤報道,并通報政府救助中心地點及電話,介紹保險業(yè)務,指導災民救災,安定社會秩序。
平時,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主要進行救援培訓、評估建筑物抗震能力并予以指導等。聯邦政府到各州政府也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法規(guī),預防并應對地震災害。1977年,美國通過第一部單獨的地震法規(guī)――《1977年地震災害減輕法》。此后數十年,該法規(guī)不斷完善,發(fā)展成“聯邦應急反應計劃”。目前,這一計劃已是聯邦政府應對災難事件的基本法規(guī),并連同其他相關地震法律法規(guī)共同構建成美國較為完善的減輕地震災害法律法規(guī)的體系。其中,建筑類法規(guī)成為重中之中。除了更新建筑標準外,早在上世紀60年代,加州就已立法要求全州六層以上建筑必須安裝強震儀,連同高速公路沿線的地震傳輸裝置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地震監(jiān)測網絡。
不過,近年來,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降低了國家救濟的力度。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的總體政策傾向于讓損害補償更多地由商業(yè)機構承擔。而1994年的北嶺地震讓美國很多保險公司因巨額損失和對潛在風險的擔心停止或縮減了地震險的業(yè)務。為此,加州州議會1996年審核通過成立了加州地震局。它看似政府部門,實為地震保險商業(yè)機構,委托政府代表公眾進行管理。美國地震保險制度由此出現重要變化,政府公共力量開始介入原來的純商業(yè)市場。
不管是現實意義的地震險,還是美國相對成熟的應急體系,無疑都為民眾應對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投了一份厚重的保險。
救災賑濟 全力爭平安
大災面前,穩(wěn)定社會秩序至關重要。美國多年的抗震救災經驗表明,即使在救濟款和食物準備充足的條件下,如果分發(fā)不當或者效率不高,同樣也會引來災民怨聲載道,造成緊張局面。而在全民抗災的樂章中也會有不和諧的音符。在地震頻發(fā)的南加州,有些店主就說,他們習慣了地震,但令他們頭痛的是趁火打劫的行為。北嶺地震發(fā)生當晚,就有73人因掠奪、搶劫、盜竊等而鋃鐺被捕。這些不法之徒中,最小的只有十幾歲,最老的已是滿頭白發(fā)。由于社會秩序一片混亂,洛杉磯市不得不宣布處于緊急狀態(tài),實行全市宵禁。一方面,政府調動1500名國民警衛(wèi)隊隊員執(zhí)行緊急任務,加緊巡邏;另一方面,一些有經驗的居民干脆配帶槍械在自己的商店或社區(qū)守衛(wèi)。
美國救災在吸取教訓的同時,也在安置災民、醫(yī)療衛(wèi)生等方面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早在100多年前的舊金山大地震(1906年)中,美國就在解決災民住房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嘗試。當時,政府以每月2美元(當時正常市場價格為50美元)的低廉價格把5610座木質救濟房租給16448名災民。來年大多數人搬遷后,這些臨建房作為車庫、儲物倉或商店實現二次利用,其價值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無論是總結經驗還是吸取教訓,為的都是讓受災民眾能夠早日回歸到平安的生活軌道上,需要的是全社會的支持與努力。不僅美國如此,各國皆然。
(王鑫方)
北緯30°之日本
日本是地震高發(fā)國家,每年發(fā)生的地震多達數千次之多,其中震級超過三級的每天就有四次,世界每年所發(fā)生的里氏六級以上的地震有將近20%發(fā)生在日本。然而,地震的高發(fā)國日本并非受災最嚴重的國家,面對地震所帶來的災難,日本的民眾很少恐慌,社會秩序十分穩(wěn)定。日本在長期的抗震救災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科學的防震研究和嚴格的
災難立法
1995年1月17日凌晨5點46分,日本大阪和神戶地區(qū)發(fā)生里氏7.3級地震,震中位于日本兵庫縣西南20公里的淡路島,震源深度為22公里,地震持續(xù)了大約20秒的時間。阪神大地震共造成6400多人死亡,近40萬人受傷。有超過20萬間房屋倒塌或損毀,31萬人無家可歸,總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美元,占當年日本GDP的2.5%。大阪和神戶地區(qū)的水電煤氣、公路、鐵路和港口等設施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次地震死傷人數之多,經濟損失之大,是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后最嚴重的一次。
阪神大地震給日本帶來的教訓是深刻的,人們對這次地震所帶來的災難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針對地震中交通設施受損嚴重的情況,地震之后日本在許多道路、橋梁等設施中都安裝了橡膠板,用來吸收地震的能量并減輕震動的破壞。許多震后重建的建筑物都相隔了一定的距離,以避免地震發(fā)生時房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阪神大地震之后,一些高標準抗震設計的高層樓房在日本很暢銷,這些新建的樓房所采用鋼管的剛性非常高,而且鋼管中還注入了比普通混凝土強度高三倍的高強混凝土,這種剛性結構建筑的抗震能力大大加強。
日本還開展了“地震預報計劃”,斥巨資開發(fā)地震早報系統(tǒng)。地震發(fā)生時的地震波可分為P波和S波兩種,P波的傳遞速度要快于S波,這之間相隔的時間僅有十幾秒,而地震發(fā)生時造成巨大破壞的是S波。日本希望通過提前獲得P波的信息來預測S波的到來,利用間隔的短短十幾秒時間發(fā)出預警以最大限度的減小地震帶來的損失。
日本政府還修訂了應急災害對策,提高了政府對地震災害的反應效率。日本自1961年起就開始實施《災害對策基本法》,通過立法的方式來規(guī)定災害發(fā)生時各個部門的職責和義務。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修訂該法律,規(guī)定警察有疏導交通保障消防車輛通行的義務,并規(guī)定自衛(wèi)隊在發(fā)生大地震的時候有義務直接投入抗震救災。災難發(fā)生時,首相應當擔任災害應對總指揮,領導政府各個部門迅速行動投入救災;內閣成員有義務前往災難現場了解人民的需要;地方政府則應當直接承擔恢復人民生活等具體問題,有權直接向首相報告災情。日本還制定了《大規(guī)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建筑基準法》等有關法律,來提高應對地震發(fā)生的能力并減輕災害。《建筑基準法》就規(guī)定了新建房屋應當避免在屋頂鋪瓦,建筑物中應有明確的避難通道等需要強制執(zhí)行的標準等等。
專業(yè)準確的地震信息發(fā)布
熟悉日本的人知道日本的電視節(jié)目播出時經常插播地震發(fā)生的新聞。地震發(fā)生后,日本的電視臺會在1分鐘內將地震的信息告知全國,哪怕是小到人們不能明顯覺察的地震,信息的發(fā)布也是無一遺漏。最初的時候往往只是一小段簡短的有關地震發(fā)生時間、地點以及震級的信息,繼而會有詳細的是否有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的相關報道。
信息的及時披露對安定民眾情緒、穩(wěn)定社會秩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4年新瀉發(fā)生6.8級地震之后,盡管當地政府對災情及時做出了說明,但還是有“還會有大地震”的流言散播,當地政府在通訊恢復之后便立即通過手機短信告知民眾“還會有大地震是謠言”,并通過手機短信發(fā)布有關避難場所、醫(yī)療救助、免費救濟等的信息,及時穩(wěn)定了民眾的情緒,消除了社會恐慌。
完善的防震抗災設施
日本的家庭中都常備有地震應急工具箱,里面裝有可供幾天食用的食物、水、手電筒、收音機和急救包等等,別小看這些瑣碎之物,當地震發(fā)生時,身邊的一小瓶水可能就會成為挽救生命所必不可少的東西。醫(yī)學表明,人在沒有食物和水的情況下最多能支持72個小時,而如果有水的話則可以支持一個星期之久。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fā)生一個星期后,仍有一名男子被人們從倒塌的房屋中救了出來,而救他一命的正是身邊不遠處滴滴淌水的破裂的自來水管。
物體的跌落是地震發(fā)生時造成傷害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日本,房屋里重物的擺放十分講究,既要避免在地震時跌落砸傷人,還要避免堵住逃生的通道。一位親身經歷了阪神大地震的中國游客回憶說,當時他所在的賓館盡管搖晃得十分厲害,但是桌子上的電視機,墻上的空調和冰箱并沒有倒,因為這些物品都用鋼筋固定住了。
在日本地震發(fā)生時,室內的人們會躲在桌子底下或者過道旁邊,并不急于跑到外面的空曠地帶。如果地震發(fā)生的時候是在街道上,人們則留意周圍的環(huán)境,避免在玻璃、重物等可能跌落的地方停留。因為地震發(fā)生時,呆在屋子里可能要比盲目地跑到外面更安全,畢竟發(fā)生破壞性地震的幾率十分小,如果在這個時候盲目跑到外面的街道上,高樓林立之中,高處跌落的任何的物體都可能會給站在街上沒有任何防護的人造成嚴重傷害。
地震發(fā)生后,人們應該在首先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有序地撤離到安全區(qū)域,遠離建筑物。在日本,城市綠地、學校操場、公園等很多區(qū)域都被開放為應急避難場所,這些場所大多位于城市中較為空曠的地帶,周圍遠離高樓,可以容納民眾臨時避難,這些場所中防火、供水等防災設施十分完備。在日本,學校建筑的抗震能力十分強,教室的結構都經過特殊設計,最大可能地保護孩子們的安全。這也是為什么日本很多學校也是地震避難場所的原因。
深入人心的災害
防范意識
日本國民的災害意識十分強,在面對災難的時候也往往顯得十分的理智和鎮(zhèn)靜,這是和日本公民平時所接受的災害
教育分不開的。
每年的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災日”,而9月1日的這一周也是“防災周”。在這期間全民都會參加防災演習,通過模擬地震來臨時的晃動,讓人們親身感受地震的場景,了解必要的防災知識。日本的中小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地震災害的相關教育,日本全國各地都有免費向市民開放的地震博物館和科普館,這些地震科普館內有火災的模擬現場,有模擬地震的平臺,能夠讓人們親身體驗“真實的”地震狀態(tài)。
日本民眾在面對地震的時候總的來說是相當鎮(zhèn)定的。這一方面是因為民眾習慣了頻繁發(fā)生的地震,另一方面與日本應對地震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和成熟高效的應對措施及教育分不開。
(李晨曦)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