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邵培仁,李一峰:論美國“公共新聞運動”

        發(fā)布時間:2020-06-15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摘要】20世紀最后10年,美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公共新聞”運動。盡管它至今沒有形成確定的概念與清晰的理論框架,但圍繞“為人民”這一理念,力圖挽救日益墮落的公共生活以及媒體與公眾之間的聯(lián)系,從各個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嘗試,學術(shù)界和實業(yè)界共同推動了“美國新聞史上最有組織的內(nèi)部社會運動”。但這一運動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無法擺脫媒體專業(yè)主義、企業(yè)形態(tài)、合作分工的影響,無法真正實現(xiàn)公眾為表達自己的聲音而要求的近用權(quán),勢必被更為民主的“市民新聞”所替代。

          

          【關(guān)鍵詞】公共新聞,公民新聞,市民新聞,近用權(quán)

          

          Studies on American ‘Public Journalism Movement’

          

          Shao Peiren Li Yifeng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 In the last decades of 20th century, the Public Journalism movement is roaring across the US. Although the movement hasn’t form its definite concept and clear theory structure, it had developed into ‘the most systematical movement inside society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 through insisting the ideal “for the people” and endeavoring saving decaying public life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media and citizens with all the ways and efforts both from academics and practisers. However, this movement has its inevitable weaknesses for not being able to avoid influences from media professionalism, enterprise pattern and cooperation working and to realize accessing right which citizens ask for their own voices, and it will be replaced with Citizen Journalism which is a much more democratic pattern.

          

          [Keywords]Public Journalism, Civic Journalism, Citizen Journalism, Accessing Right

          

          

          

          20世紀最后10年,美國新聞研究者眼中最熱門的一個術(shù)語,就是“公共新聞”(Public Journalism)。聲勢浩大的公共新聞運動,從1988年起步,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高潮;
        雖歷經(jīng)波折,但仍在演進、推廣之中,并且日益深入民心。

          公共新聞也稱作“公民新聞”(Civic Journalism)、“共產(chǎn)主義新聞”(Communitarian Journalism)、“參與性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社區(qū)新聞”(Community Journalism)等等。諸多讓人眼花繚亂的版本從何而來?

          追根溯源,這一運動的早期發(fā)起人斷然拒絕對它下一個定義,甚至不做一個模糊的理論構(gòu)架。因為他們認為,正因為它是一個發(fā)展中的概念,某一個定義會毫無必要地約束它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某些版本的擁護者想以此與另一些“可疑”版本的忠實者劃清界線,因而創(chuàng)造出了更多的新標簽。它也被貼上了或大或小的各種標簽。而且探討這一概念就像“羅夏測試”(Rorschach Test)[1]那樣讓人爭執(zhí)不休——每個人都會從他最美好的期望或最恐懼的擔憂出發(fā)來提出自己的看法。

          無論是哪種版本,都反映出人們對傳統(tǒng)媒體運作方式、生存狀態(tài)及其對民主、近用權(quán)影響的反思和呼聲。正如Michael Hoyt在探討《Wichita Eagle》報社這一北美地區(qū)公共新聞運動經(jīng)典案例時寫道:“如果報紙不去學習如何傾聽讀者的心聲、適應(yīng)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報紙必死無疑;
        如果報紙將內(nèi)容單純地視為一種商品,這些報紙必將失去靈魂、毀壞民主,也是必死無疑。”[2]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名譽教授John C. Merrill認為,“任何使我們的新聞業(yè)更負責、更民主、更以民為本、更關(guān)心公眾利益的東西都是應(yīng)該受到歡迎。公共新聞提供了這樣的希望。”

          

          一、公共生活的墮落

          

          美國新聞媒體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不僅能讓總統(tǒng)下臺,也能讓候選人上臺,甚至還能終結(jié)一場戰(zhàn)爭。近年來,社會風氣不斷惡化、民眾道德水平不斷下降,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那些打著職業(yè)準則(所謂的‘公正’、‘客觀’等等)的旗號所進行的缺乏公眾責任感的行為,已經(jīng)使他們成了社會黑暗面的喝彩者,從而促使了公共氛圍的惡化!盵3]從一個側(cè)面就可想象美國媒體與健康的公共生活的脫節(jié)程度:CBS的王牌電視節(jié)目《六十分鐘》,在1990-1994年期間講述的500個故事中,有三分之一是明星生活、娛樂緋聞。高檔名牌欄目都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

          新聞媒體的政治角色,應(yīng)是促進民主審議,即引導公民針對公共議題進行自由、理性、平等地對話,尋求多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然后根據(jù)共識行事。然而,現(xiàn)今的新聞媒體卻將自身簡單地視為新聞商品的生產(chǎn)者,因而為了追逐“賣點”而偏愛炒作“八卦”話題,即使報道政治議題也是黨同伐異、非白即黑,忽視理性的政策討論,因而背棄了原本承擔的社會責任。受媒體挑動,公民們相互敵視,難以自由、理性、平等地溝通。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感逐漸銷蝕,甚至有近四成美國民眾認為新聞有害民主。積極主動的受眾群體在逐漸分化和縮小,對公共生活所持的犬儒主義和玩世不恭態(tài)度者大幅度上升,媒體漸漸喪失了使命感,各種媒體上充斥著暴力、色情和低級無聊的垃圾。

          媒體將這種現(xiàn)象歸咎于政治現(xiàn)狀,信誓旦旦地聲稱自己只是被動地反映現(xiàn)實而已。然而,值得質(zhì)疑的事,這種反映是否全面體現(xiàn)了社會生活中各個族群和社區(qū)的意見?這種反映是否促使公民們理性、自由而平等地探討公共議題?媒體是否失去了當初領(lǐng)導民主革命時的那份使命感與主動性?

          因揭露“水門案”而成名的《華盛頓郵報》記者David S. Broder發(fā)現(xiàn),記者們已不僅僅是政治體系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在為這個體系——政客、顧問、職業(yè)黨棍、分析師和記者自身,除了選民以外的所有人——而寫作。[4]張錦華曾對臺灣出現(xiàn)的類似現(xiàn)象深刻批駁道:“我們有選舉,卻沒有共識;
        有自由,卻沒有互相尊重;
        有媒體,卻沒有互動理解,有了一切自由民主社會的形式要件,卻喪失了互信和和諧!盵5]Broder呼吁記者們要以“行動者主義者(activist)”自居,“身處世上最自由的報業(yè),現(xiàn)在正是我們轉(zhuǎn)變?yōu)樾袆又髁x者的時刻,我們并非是為了特定的政黨或政治人物,而是要為了民主自治的過程而努力!薄肮娪袡(quán)聽到候選人討論民眾所關(guān)心的議題,……而且,當這些議題被候選人討論時,我們也應(yīng)該忠實的報道。”

          1988年的美國總統(tǒng)競選,成為公共新聞運動的導火線。1988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老布什與民主黨的杜凱吉斯對壘。起初后者處在遙遙領(lǐng)先地位,但《華盛頓時報》全力支持老布什,造謠說后者有家族遺傳精神病,由此將他徹底抹黑,造成美國選舉史上前所未有的“U型大逆轉(zhuǎn)”,老布什最終獲勝,而美國也因此有了“負面競選術(shù)”(Negative Campaign)一說。部分憂心忡忡的有識之士開始與學術(shù)界合作,公共新聞運動應(yīng)運而生,并于1991年成型。當年,Kettering基金會與Syracuse大學對此組織了專題研討。

          

          二、學者的省思

          

          Jay Rosen:在學術(shù)界,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Jay Rosen[6]是早期領(lǐng)軍人物之一。1993-1997年期間,他受Knight基金會的資助,在紐約大學內(nèi)開展了“公共生活與新聞出版”課題(the Project on Public Life and the Press)。它以研討會的形式,對美國記者的新聞經(jīng)驗進行案例研究,并于1999年將研究成果匯編成冊——《記者的目標》(What Are Journalists For)。

          他認為,以往的新聞,陷入了政治生活的墮落之中;
        它必須為讓公眾重新凝聚一心而做出改變。他呼吁媒體擔當起更積極的角色,去加強公民的職責和權(quán)益保護,推動公共討論和復興公共生活!靶侣動浾卟粦(yīng)該僅僅報道新聞,他們的工作還應(yīng)該包含這些內(nèi)容:致力于提高公眾獲得新聞信息基礎(chǔ)之上的行動能力,關(guān)注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zhì)量,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公眾如何去應(yīng)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nèi)ラ喿x或觀看這些問題!毙侣剺I(yè)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被公共生活包圍著的人——記者,學者,政治家,市民,左派,右派,中立者……都應(yīng)該認識到,如果市場取代了公眾而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中唯一的舞臺,我們將全部沉淪!盵7]

          以他為核心的一部分學者還提倡正面的、有益的新聞,蔑視負面的、分裂性的新聞;
        將公眾而不是將媒體作為議程的設(shè)置者;
        尋求普遍的團結(jié);
        否定將新聞界看作第四權(quán)力或者政府的把關(guān)人。這些觀點難免受到記者們的諸多抵觸。

          Philip Meyer:北卡羅萊納大學(UNC-CH)新聞傳播學院教授Philip Meyer也是旗手之一。在Knight基金會、Poynter媒體研究學會以及Pew公民新聞中心的資助下,Philip Meyer聚集起一批學者,帶領(lǐng)自己的眾多弟子,追隨公共新聞運動,開展了為期10年之久的研究,獲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1993年,Philip Meyer在《媒體革命:將議程設(shè)置還給人民》一文中,對公共新聞做了深入分析[8]。此文成為公共新聞研究的開山之作之一。1995年,他的兩位弟子Carol Dykers、John Bare對《Wichita Eagle》這份報紙做了深入研究。作為公共新聞的試點,身為傳統(tǒng)媒體的《Wichita Eagle》卻與傳統(tǒng)模式大相徑庭:Wichita的職員們與社區(qū)的聯(lián)系更緊密,更樂于運用報紙的力量去為市民們解決一些日,嵥榈膯栴}。通過對3家編輯部的調(diào)研,Bare梳理出Wichita內(nèi)部基本的價值觀。此外,1997年,自由論壇組織(Freedom Forum Fellows)學者Frank Fee,為ASNE(美國報紙編輯學會)“再結(jié)合”課題(Project Reconnect)撰寫了有關(guān)《Raleigh News & Observer》編輯部與Garner社區(qū)關(guān)系的案例研究。

          在案例研究以期探索公共新聞運作之路后,Meyer等人轉(zhuǎn)向內(nèi)容研究,以求歸納出公共新聞內(nèi)容的判定標準。1996年,Ken Blake運用Meyer與Deborah Potter在佛羅里達初選中搜集的數(shù)據(jù),探討出依照內(nèi)容來界定公共新聞的測量標準。他于1997年完成的博士論文——《探索基于市民的新聞學的操作性測量方法:一個導向性的研究》,為公共新聞的進一步發(fā)展夯實了基礎(chǔ)。

          1997年開始,Meyer將研究重點轉(zhuǎn)到記者價值觀與職業(yè)操守方面。他與校友、孟菲斯大學David Arant博士按照Meyer于1982年為ASNE(美國報紙編輯學會)所做的報紙倫理研究再次進行實驗。結(jié)果顯示,報社職員認可公共新聞所具有的價值,但這沒有相應(yīng)地導致傳統(tǒng)新聞價值觀的衰退。這一研究成果有效地回應(yīng)了批評者認為公共新聞導致記者專業(yè)素養(yǎng)能力下降一說。此外,在1998年8月AEJMC(新聞傳播教育協(xié)會)會議上,(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Meyer指導的碩士生Andrea Verykoukis,應(yīng)用計算機分析來找出公共新聞在報紙報道中有更“鼓舞人心”(inspirational)的語氣,更頻繁地采用了“美德”、“愛國主義”、“誠實”、“勇敢”以及“明智”等類似詞匯。這一論點為公共新聞鼓手Buzz Merritt所持的觀點“公共新聞是對在職記者一種基本性的文化轉(zhuǎn)變”提供了佐證。

          之后,Meyer又將研究重點轉(zhuǎn)移到公共新聞有效性方面。1998年6月,Edmund Lambeth、Meyer以及Esther Thorson編輯的《評估公共新聞》一書,由密蘇里大學出版。Meyer撰寫《如果它起作用,那么我們?nèi)绾潍@悉?》(If It Works, How Will We Know?)一章,提出了界定與評估公共新聞有效性的方法。1998年,《哈佛國際新聞/政治期刊》發(fā)表了Meyer與Potter的文章《1996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中有關(guān)議題知識的選舉前民意測驗效果研究》。這篇文章認為,公共新聞記者所做出的假設(shè)之一——競選投票排名分散了選民學習議題的注意力——可能是錯誤的。這篇論文指出,對候選人得票排名了如指掌的人們,對議題了解的也就越多。同年,北卡羅萊納大學政治科學學者Marco R.Steenburgen與Timothy Vercellotti就公共新聞記者將何種內(nèi)容發(fā)表以及市民了解與思考何種內(nèi)容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與Meyer、Potter在圣·路易斯AAPOR(美國輿論研究協(xié)會)會議上聯(lián)合發(fā)表了《媒體信號與政治學習:傳統(tǒng)新聞與市民新聞》一文。該文指出,避開競選投票排名不談、轉(zhuǎn)而對競選政治議題做更多詳細報道的報紙,往往讓低端讀者群失去興趣,最終得到一個看似荒謬的結(jié)果——這些人也就越加不看政治議題的報道。

          Theodore L. Glasser:斯坦福大學新聞學研究生項目教授Theodore L. Glasser認為,公共新聞是一種每天都在進行中的新聞傳播活動,它號召記者將受眾視作公民,作為公共事件的潛在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犧牲者或旁觀者;
        要幫助解決社會問題;
        要改善公眾討論的輿論環(huán)境,而不是冷眼旁觀這種環(huán)境越變越壞;
        還要幫助公共生活走向更加和諧美好!耙虼怂ü残侣勥\動)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注。如果新聞記者能夠找到一種途徑來做到這些,他們將能夠及時地重新樹立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重新建立與正在流失中的受眾的聯(lián)系,重新完善新聞報道者的職業(yè)理想……”[9]

          此外,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Herbert Gans,紐約州Ithaca的康奈爾大學傳播學系教授Shirley A. White,全國公共廣播(National Public Radio)巡查官Jeff Dvorkin,專事公民新聞研究的“Pew中心”執(zhí)行總監(jiān)Jan Schaffer以及Leonard Witt、Herbert Gans等學者和相關(guān)專業(yè)人士都對這一運動做了深入的學術(shù)探究。

          

          三、業(yè)界的行動

          

          《Wichita Eagle》:公共新聞的最早實踐者是美國堪薩斯州中部的報社《Wichita Eagle》。1990年,在報道競選活動時,在編輯Davis Merritt領(lǐng)導下,該報與當?shù)匾患译娨暸_聯(lián)合進行民意調(diào)查,篩選出選民最關(guān)心的議題,以此展開報道。報社還向選民們發(fā)放了簡明易懂的選舉指南,并為文盲開辦學習班,鼓勵人們?nèi)ネ镀。通過它們的努力,更多人參與到選舉活動中。Davis Merritt本人還于1995年出版了《公共新聞與公共生活》一書。

          《Charlotte Observer》:1993年,北卡羅萊納州報社《Charlotte Observer》在報道當?shù)鼐用衽c種族分裂勢力的沖突時,沒有像往常那樣聚焦那些刺激性的沖突場面和故事,而是對當?shù)鼐用襁M行了全面細致的調(diào)查,包括對沖突雙方當事人、目擊者、白人家庭、少數(shù)民族居民以及鄰近居民們進行了采訪。報社為此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專題報道,所有人的觀點都在報紙上得到了反映。在報社的努力下,居民們選派代表專門討論解決對策,并拿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最終使這場沖突沒有進一步激化。

          《Wisconsin State Journal》:1994年,在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Wisconsin State Journal》、威斯康星公共電視臺、威斯康星公共廣播臺、WISC電視臺(隸屬CBS)以及Wood傳播集團,就州長選舉共同發(fā)起了媒體活動“我們?nèi)嗣?威斯康星州”(We the People/Wisconsin)。它力圖達成兩個目標:一是發(fā)起關(guān)于公共問題的討論,即組織市民參加市政會議,追蹤公民討論公共健康、財政赤字等問題,開設(shè)專欄、專題節(jié)目;
        二是進行公民教育,即揭露政客們在競選中一貫的伎倆,讓公民了解自己的權(quán)利、把握競選中真正值得關(guān)注的議題。“我們?nèi)嗣?威斯康星州”將給市民的忠告刊登在報紙社論上,并在電臺、電視臺中播出,甚至還編印了一本小冊子——《選民自衛(wèi)手冊》,向公眾散發(fā)。

          《Wisconsin》編輯Frank Denton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助理Esther Thorson在活動前后對選民進行了電話抽樣調(diào)查,公布了7點發(fā)現(xiàn):公共意識提高了;
        所有參與活動的媒體都引起了公眾的關(guān)注;
        公民對公共事件的興趣增強了;
        人們感覺到自己更有見識;
        公眾獲得了更多的知識;
        人們感受到受鼓勵去行使投票權(quán);
        媒體也同時獲利。他們認為,“這次調(diào)查結(jié)果是對‘公共新聞’社會效果的第一次真實檢測,它證實,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的、多方協(xié)調(diào)的、多種媒體合作的‘公共新聞’的努力,能夠喚起公民對公共問題的興趣,并將他們拉進公共領(lǐng)域中來!盵10]

          《Virginian-Pilot》:該報編輯對如何改變編輯部文化來創(chuàng)造公共新聞做了經(jīng)驗總結(jié):報道必須揭示出公眾對于新聞事件的價值,而不僅僅描述沖突;
        普通市民對事件的看法與專家們的意見應(yīng)同等對待;
        在報道5W要素時,要力圖向公眾闡釋為何這一事件值得關(guān)注;
        記者應(yīng)著力挖掘人們?nèi)绾谓鉀Q問題的相關(guān)事實,并盡可能提供建議,這樣媒體才有可能幫助公眾參與公共生活。[11]

          但是,作為新聞和社區(qū)的參與者而非冷靜的旁觀者,記者從“局外人”變成了“局內(nèi)人”,這種新現(xiàn)象遭到了傳統(tǒng)新聞理論擁護者的激烈反對。反對者們認為:公共新聞是媒體的不良趨勢,“記者應(yīng)該報道游行,而不應(yīng)該參與游行”。《華盛頓郵報》主編Leonard Downie認為,這種跟讀者、觀眾套近乎的事就不該干!斑@個被稱作‘公共新聞’的東西,更多的像是我們報社推廣部門要做的事!薄坝浾呶ㄒ坏呢熑危褪潜M可能多地為人們提供與他們生活相關(guān)的信息!

          對公共新聞的指責,首先集中在新聞客觀性上。1995年,Philip Meyer特地前往克利夫蘭舉辦的IRE大會上(無線電工程師學會會議)極力為公共新聞進行辯護,認為它反而引發(fā)了對徹底、可靠的調(diào)研工作的需求[12]。他還提出,對新聞客觀性的理解需要更新,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一般是強調(diào)結(jié)果的客觀,而公共新聞則更加重視方法的客觀,因為“方法的客觀能夠帶來更好的結(jié)果的客觀……”“科學的方法能夠保護調(diào)查者不受自以為是的潛在意念的干擾……”[13]

          對公共新聞的懷疑,也落在公共新聞的動機上——它是媒體在市場競爭壓力下為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收益而實施的一個詭計。Philip Meyer對此反駁道:“公共新聞背后的理論包含了兩個相互聯(lián)結(jié)的目標——保持媒體利益、保持公眾聯(lián)系!斎唬粋自欺欺人的說法是能夠保持兩方面完全協(xié)調(diào)——服務(wù)社會并能賺錢。假使媒體能迅速改變讀者群來獲取利潤,這是沒有多少挑戰(zhàn)性的。真正困難的是,賺錢并真正服務(wù)于社會!盵14]

          

          四、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公共新聞運動已歷經(jīng)十年之久,但至今仍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定論,但已經(jīng)取得一些共識。

          在公共新聞的核心理念方面,需要改變職業(yè)記者的工作方式,實現(xiàn)“為人民”(for the people)的理想。Arthur Charity認為,“公共新聞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對‘人’——報紙的讀者或電波媒體的受眾——的關(guān)注,將他們作為報道什么、如何報道的決定性來源。在一個民主社會中,公共領(lǐng)域應(yīng)建立在公民自己達成協(xié)議的基礎(chǔ)之上,所以公共新聞記者已探索出讓美國人自己塑造‘人民論壇’(National Debate)之道!盵15]

          在公共新聞的核心元素方面,Philip Meyer總結(jié)了以下6點:1. 重建社區(qū)對自身的認識。正如John Gardner在1989年的一次研討會上對Knight-Ridder的編輯作家們說道:“在社區(qū)對自己的認識不斷下降的時候,報紙讀者數(shù)不見得會上升……它們的命運是緊密相聯(lián)的!2. 對事件進行長期的追蹤。新聞媒體不應(yīng)該從一個事件迅速跳到另一個事件,而應(yīng)該全程追蹤某一問題或事件,即使招致過度報道的風險,也要努力將社區(qū)的注意力集中到問題的方方面面,努力讓市民理性地進行探討。3. 積極地深入闡釋規(guī)律性。就事論事的報道,不僅僅在時間跨度上是有限的,在深度上也是膚淺的。它并不能幫助讀者超越表象看待社區(qū)問題,進而探究問題的根源。報道必須要找出指引我們生活的規(guī)律性。4. 關(guān)注理性的中間立場,遠離偏激。記者們往往喜歡以怪異而偏激的角度來理解新聞,但在民主決策的實施過程中,多數(shù)人及其行動處在中間立場。5. 多多在乎問題實質(zhì),不要被戰(zhàn)術(shù)而迷惑。1960年成功競選總統(tǒng)的Theodore White,正是他引發(fā)了將選舉視作體育賽事的政治寫作流派,每一個細小的排名變動都受到報社重視。但這些其實與社區(qū)的切身利益無關(guān)。6. 培養(yǎng)理解與商討的氛圍。表達你的觀點是件好事,試著去理解他人的觀點也同樣重要。幫助并鼓勵社區(qū)的成員去做這種推心置腹的理解,是公共新聞的關(guān)鍵方面。上述6點,均與記者作為自由社會的守門人的傳統(tǒng)觀點保持一致,是“要讓這些守門人在信息過載時代聚集起他們的力量”。[16]

          

          四、公共新聞的反思

          

          據(jù)統(tǒng)計,1994-2001年,美國有超過兩成的報社執(zhí)行了某種形式的公共新聞;
        各種形式的做法累計達800多件;
        近四成的報道獲得了讀者正面回應(yīng);
        近四成的報道對公共政策發(fā)揮了直接影響力!肮残侣勥\動”已被譽為“美國新聞史上最有組織的內(nèi)部社會運動”。

          盡管如此,Pew中心的Leonard Witt認為,公共新聞上的早期嘗試“往往是某些‘特別項目’的一部分”,開支巨大,耗費時日,而且還是片斷式的!安⒎撬杏浾吲c編輯參與了公共新聞,某些人甚至還直捷了當?shù)乇硎痉磳Γ韵蚓庉嫴坷锏娜松斐鲩蠙熘膩砭筒皇且患菀椎氖虑!敝?003年春,這一運動實際上逐漸銷聲匿跡,專事公民新聞研究的Pew中心也早于2002年安靜地關(guān)上了大門。究其原因,傳統(tǒng)新聞媒體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這些局限性是此次運動所無法改造的!盀槿嗣瘛辈⒉灰馕吨肮衲軌蚪妹襟w而成為新聞生產(chǎn)過程的一環(huán)”。

          第一,傳統(tǒng)媒體的專業(yè)主義,決定了它對話語權(quán)的壟斷。

          傳統(tǒng)新聞媒體是一個具有專業(yè)主義(Professionalism)的職業(yè)意識形態(tài)(Occupational Ideology),也是實行分工合作的龐大企業(yè)組織。這決定了這些公眾、社團還得通過“過濾”程序,通過電視、廣播的主持人、報紙的版面編輯這些中介(mediate),發(fā)表經(jīng)過“篩選”的言論。而這些“演說者”,也往往是經(jīng)過“篩選”的、具有代表性與專業(yè)性的少數(shù)人,這與媒體及其中介的專業(yè)地位相稱。普通公民依舊不能擔當記者、編輯的角色,不可能任意發(fā)表自創(chuàng)的新聞或自我的觀點。

          第二,傳統(tǒng)媒體有限的時空,決定了它對議程設(shè)置的壟斷。

          報紙的版面、電臺的時段,是媒體最寶貴的、最有限的資源。因此,媒體必須對議題進行篩選,強調(diào)某些媒體自身認為重要而且數(shù)量有限的事件,并努力將公眾的注意力集與此;
        同時,它還不得不忽略其他事件。時空資源的希缺性也注定議程必須經(jīng)過排序,以此集中公眾有限的注意力。結(jié)果,某些議題被廣泛討論,而其他的則被忽略。因此,能夠定義問題的傳統(tǒng)媒體就具備了意識形態(tài)的權(quán)力。這些媒體本質(zhì)因素是體系內(nèi)部的運動所無法打破的。,新聞傳播依舊受到以媒體為主導的議程設(shè)置(Agenda setting)的框架所約束。

          第三,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環(huán)境,(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決定了它對意涵解讀的壟斷。

          公眾的意見進入傳統(tǒng)媒體之后,不再以獨立的形態(tài)存在,往往成為引用和佐證,變成新聞敘事論述中的一部分,原本意涵的解讀難免受敘事整體的影響。傳統(tǒng)媒體的專業(yè)主義指導著它要求守門人追求正確性(actuality),進而造成意識形態(tài)的封閉性(closure),接著將受眾鎖定(anchor)在從優(yōu)解讀(preferred reading)的方向上來看待新聞報道這個“劇本”。于是乎,公眾與有識之士奮力抗爭取得了傳統(tǒng)媒體的近用權(quán),卻反倒他們自己扮演了傳統(tǒng)媒體編撰的劇本中的一個角色;
        而這種參與,更使編撰的劇本具有真實性和可行性,更使其合法化、合理化。

          第四,公眾中的不同團體共同爭奪希缺的時空資源,造成邊緣團體的再度邊緣化。

          依據(jù)媒體再現(xiàn)理論(Representation theory),個人和團體向傳統(tǒng)媒體抗議自己沒有近用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以至于不能在公眾的心目中推展自己的觀點;
        媒體的有識之士也希望真實地再現(xiàn)社會的“真實性”?墒且罁(jù)再現(xiàn)理論推出的“不偏倚”(impartiality)原則,即在任何話題上各種聲音都有近用權(quán),看似迎合了近用權(quán)的需求,但諸如環(huán)保、女權(quán)等邊緣團體原本以為可以借此結(jié)束自身在大眾傳媒上邊緣化的現(xiàn)狀,卻“自然而然”地被再度邊緣化,而主流聲音變得更為主流。

          所以,受到傳統(tǒng)媒體自身局限性的影響,傳統(tǒng)媒體向公民下放部分近用權(quán)、公民與社團向傳統(tǒng)媒體索要近用權(quán),這些努力終究會會落入不尷不尬的境地。幸而隨著技術(shù)的進步,憑借無處不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便捷靈活的移動技術(shù)以及博客(weblog)、聊天室、留言板、維基(wiki)的出現(xiàn),以改造傳統(tǒng)媒體為主旨的公共新聞運動,已經(jīng)于2004年向邁向一個新的階段——“市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i]或參與性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發(fā)起人已經(jīng)放棄了“為人民的新聞”,轉(zhuǎn)而求助于“人民的新聞”,也就是新出現(xiàn)的、尚未定型的“我們媒體”(We Media)的概念。

          無論如何,公共新聞運動是美國新聞史上輝煌的一筆!懊绹侣劷鐚Α残侣劇膶嵺`探索和學術(shù)爭議,是美國社會發(fā)展和大眾傳媒發(fā)展的結(jié)果,它表現(xiàn)了美國新聞工作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媒體社會責任的新的思考和努力!薄霸趯γ绹鴥(nèi)部事務(wù)的報道中,在溝通社會信息、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美國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方面,美國新聞界的公共新聞理論及其實踐的確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17]

          

          盡管,這不是一場徹底的革命。

          

          

          

          --------------------------------------------------------------------------------

          

          [1] Rorschach test,20世紀中葉瑞士心理學家羅夏的墨跡測試。

          [2] Michael Hoyt: The Wichita Experiment, Columbia Journal Review, July/August 1992.

          [3] 顧宜凡訪談,《視聽界》,2002年第5期。

          [4] 吳惠連:《美國新聞業(yè)縱論》,《美國研究》,2002年第3期。

          [5] 張錦華:《媒體能夠兼顧社會公義和收視率嗎?》,http://ccms.ntu.edu.tw/~cchwa/html/chinaT/040815.htm

          [6] Jay Rosen的weblog地址為http://journalism.nyu.edu/pubzone/weblogs/pressthink/。

          [7] Jay Rosen: Public Journalism: A case for scholarship, Change, May 1995, pp42-43.

          [8] Philip Meyer: The Media Reformation: Giving the Agenda Back to the People, Michael Nelson, Ed., the Elections of 1992,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93.

          [9] Theodore L. Glasser, James S. Ettema: The Idea of Public Journalism, in The Idea of Public Journalism, Theodore L. Glasser, ed., New York: Guilford, 1999, pp.3-18.

          [10] Frank Denton & Esther Thorson: Civic Journalism: Does It Work? http://www.pewcenter.org/doingcj/research/r_doesit.html.

          [11] The Public Journalism Effort, http://www.annenberg.nwu.edu/pubs/tabloids/

          [12] Philip Meyer: Public Journ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Objectivity, http://www.unc.edu/%7Epmeyer/ire95pj.htm.

          [13] Philip Meyer: Public Journ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Objectivity, http://www.unc.edu/~pmeyer/ire95pj.htm.

          [14] Philip Meyer: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http://research.unc.edu/endeavors/aut97/dial2.html.

          [15] Arthur Charity: Public Journalism for People, National Civic Review, 1996, Vol. 85.

          [16] Philip Meyer: Public Journ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Objectivity, www.unc.edu/~pmeyer/ire95pj.htm

          [17]蔡雯:美國新聞界關(guān)于“公共新聞”的實踐與爭論,《新聞戰(zhàn)線》,2004年第4期。

          

          

          

          --------------------------------------------------------------------------------

          

          [i] Citizen Journalism與Civic Journalism在字面意義上并無多大差異,而且在公共新聞向參與性新聞轉(zhuǎn)變的階段,這兩個概念也相互混用。但是,從時間上來看,Civic Journalism較早;
        從內(nèi)容上來看,Civic Journalism類似于Public Journalism,側(cè)重于傳統(tǒng)媒體的內(nèi)部改造,是由媒介精英主導的;
        而Citizen Journalism或Participatory Journalism強調(diào)市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創(chuàng)建自己的媒體、傳播自己的聲音,是反精英主義的。因而本文將“Civic Journalism”譯為“公民新聞”,將“Citizen Journalism”譯為“市民新聞”,以示區(qū)別。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美國 運動 新聞 邵培仁 李一峰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