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恕己心思恕人,以責(zé)人心思責(zé)己
發(fā)布時間:2020-09-07 來源: 主持詞 點擊:
以恕己的心思恕人 以責(zé)人的心思責(zé)己
一、 處世退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當(dāng)你想要指責(zé)別人的過錯時,不如先想一下如果面對同樣的處境,自己會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換做自己的話,自己會不會做的比對方更好;當(dāng)你想要寬恕自己過錯的時候,更要想一下你對待別人的時候能不能這么寬容。
人生萬事皆源自于自身,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人生的很多事情不如意的時候,倒不如反而回過頭來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言行舉止違背了常理。
就好像“推己及人”的道理,當(dāng)與人相處總覺得對方與你對抗時,那么多半是因為你缺乏了推己及人的寬恕之道,你拿自以為是的優(yōu)越感去壓迫對方的時候,帶來的必然是反抗,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
人會在潛意識之中放寬自己,但是總會嚴(yán)格對待別人,所以以恕己的心思恕人,以責(zé)人的心思責(zé)己,這樣才能調(diào)節(jié)這種不平衡的狀態(tài)。
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一件事情,卻想讓別人做到,甚至懷揣著“圣人”的優(yōu)越感去要求別人,這就背離了常理,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招致怨恨。
如果以身作則,以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要求別人,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素書》之中有一句話,叫做: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如果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的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能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yán)格的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主動順服。
在隋煬帝時期,有一次隋煬帝巡幸榆林,長孫晟隨同前往。
到了那里之后,長孫晟看到營帳外有許多雜草,就想讓前來迎駕的突厥可汗染干親自鋤草,以顯示天子的威風(fēng)。
但是長孫晟并不是直接指使突厥可汗染干,而是先蹲在營帳前,抓起一個野草,說:“這草根真香。” 染干也跟著立刻蹲下來聞草,還說道:“沒有什么香味呀。” 長孫晟便說:“天子走過的地方,當(dāng)?shù)刂T侯都會親自打掃,清除道路以表示尊敬,現(xiàn)在營帳外面雜草叢生,我覺得是因為草根香,所以才沒有將它割除,不然怎么會有那么多雜草呢。” 染干這個時候才明白長孫晟的意思,就說:“這是奴才的罪過。” 說完,就開始動手清理雜草,他的部下看到之后也開始模仿他,于是自榆林向東,開辟了一條寬百步,長三千米的道路,雜草清除的非常干凈。
有的時候委婉的說出自己的意圖或者以身作則,自己先開始動手去做,比你強行命令對方達到的目的更好。
二、 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去帶領(lǐng)別人,用推己及人的方式去寬恕別人,在無形之中也會少了許多坎坷,多了幾分順暢。
古代有一個豪門大族,姓夏,有一次他坐船從橋下經(jīng)過時,有個人站在橋上挑糞倒入他的船中,還濺了他一身。
他看了一下,才知道這個人和自己是舊相識,他的仆人在旁邊就很生氣,想去打他。
這個姓夏的老翁就說:“這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看到是我吧,如果知道是我,怎么會這樣呢。” 于是就把那個人打發(fā)走了。
回去之后,夏老翁查找賬本,才知道這個人欠了他三十兩銀子無法償還,想借此訛詐,而老翁不僅沒有計較,反而撕毀了賬單,表示不再追究。
也正因為老翁的不計較,才使他躲開了被訛詐的禍端。
《菜根譚》說:“爭先的經(jīng)路窄,退后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艷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 人人競相爭先的道路最為狹窄,如果能夠退讓一步,道路才會寬廣一點;追求濃艷華麗而享受的滋味很短暫,如果清淡一些,趣味反而更加持久。
凡事退讓一步,道路才會寬廣一點,很多時候人生的問題就是因為自己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去針對別人,當(dāng)你以不符合常理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時,受到的自然是不符合禮節(jié)的“反饋”。
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在沒有觸碰自己底線的同時退讓一步,與對方相處時,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是人生避禍多福的根本。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