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名人短文

        發(fā)布時間:2017-02-04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名人短文篇一:精彩名家小美文10篇

        精彩名家小美文10篇

        青春賦

        [美國] 薩繆埃爾·沃爾曼

        青春不是人生某一時期的標志,它是指人應有的心理狀態(tài)。要永葆青春,既要有堅強的意志、豐富的想象和激蕩的熱情,還必須有戰(zhàn)勝膽怯的勇氣和決不向困難妥協(xié)而敢于去冒險的希求。人不是因歲月的流逝而老朽,當理想之火泯滅的時候,人生的“暮年”就開始了。

        歲月的流逝會在皮膚上刻下皺紋,而熱情的消失則在心靈上留下痕跡。擔心、疑惑、不自信、恐慌、絕望——這些東西正是夭折精神之樹的元兇。

        無論是到了古稀之年的老人,還是尚未成熟的少年,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們應該有對奇跡的憧憬,對人生樂趣的尋覓,對競賽的追求,以及對燦若群星的事物和思想的感知;還要有不屈不撓的斗志和像孩子期待即將出現(xiàn)的事物般的好奇心??人與他的信念成比例地年輕,與疑惑成比例地衰老;與信心和希望成比例地年輕,與恐懼和絕望成比例地衰老。 誰能夠從自然界、人類社會或神靈那里領悟到美麗、喜悅、勇氣、高尚、力量??誰就富有青春的活力。

        當失去所有的夢幻,心靈的花蕊被悲觀之雪和沮喪之冰覆蓋的時候,他就真正地“衰老”了。這樣的人,只有去乞求神靈的憐憫。

        品嘗:青春是美好的,誰把握了青春,誰就擁有了美好。而我們要永葆青春,必須要有永不消退的熱情和希望,因此“當失去所有的夢幻,心靈的花蕊被悲觀之雪和沮喪之冰覆蓋的時候,他就真正地“衰老”了!

        青春的呼喚

        [俄] 屠格涅夫

        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你仿佛擁有宇宙間一切的寶藏,連憂愁也給你安慰,連悲哀也對你有幫助,你自信而大膽,你說:“瞧吧,只有我才活著!笨墒悄愕娜兆右苍跁r時刻刻地飛走了,不留一點痕跡,白白地消失了,而且你身上的一切也都象太陽下面的蠟一樣,雪一樣地消滅了。??也許你的魅力的整個秘密,并不在乎你能夠做任何事情,而在于你能夠想你做得到任何事情——正在于你浪費盡了你自己不知道怎樣用到別處去的力量;正在于我們中間每個人都認真地以為自己是個浪子,認真地認為他有權利說:“啊,倘使我不白白耗費時間,我什么都辦得到!”

        我也是這樣??那個時候,我用一聲嘆息,一種凄涼的感情送走了我那曇花一現(xiàn)的初戀的幻影的時候,我希望過什么,我期待過什么,我預見了什么光明燦爛的前途呢?

        然而我希望過的一切,有什么實現(xiàn)了呢?現(xiàn)在黃昏的陰影已經(jīng)開始籠罩到我的生命上來了,在這個時候,我還有什么比一瞬間消逝的春潮雷雨的回憶更新鮮,更可寶貴呢?

        品嘗:青春是容易消逝的,人啊,不要在青春消逝之后才來感嘆:如果時間倒流,我也會辦得到的。這個時候還有什么用呢?不如我們年青的時候就去做,即使失敗,我們也不會嘆息的。至少我們曾經(jīng)走過,努力過。

        友情

        [日本] 矢內(nèi)原伊

        友情是一種特殊的人類關系。戀人的關系,家族的紐帶,盡管也是密切的,但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它們有著自然的、本能的要素;而友情卻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寶物。

        真正的友誼,很少被本能的欲望與利害的權衡所驅(qū)使,因為它是心與心親密地接觸相撞而產(chǎn)生的、語言所不能表達的強烈的共鳴,它是一種擯棄了其他任何目的的純信賴的感情。

        朋友當然有許多種,親密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我所講的是真正的朋友,是能夠互相理解、信賴的朋友。這樣的朋友我們經(jīng)常尋求;不過,也沒有尋找很多的必要。假如我們能遇到真正的知己,即使只有一兩個,那也將是人生巨大的財富,是生活給予我們的不朽的力量與最大的歡樂。

        真正的朋友,在許多情況下,是年輕時候的朋友,是20歲左右,即所謂青年時代的朋友。成年以后,特別是30歲一過,心心相印的朋友就不太容易尋找到了。人們生活中需要獲得能夠給予安慰與鼓勵的知音,需要獲得不會隨時間推移而變遷的美好純潔的友情,這往往在青年時代實現(xiàn)。因為在青年時代,人們能夠用各自的真誠、坦率面對人生,也能夠真誠坦率地正視自己,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心與心可以熱烈融合。換句話講,在青年時代,用斤斤計較的、功利的觀點與人交際,比成年人要少得多。

        在友誼中,相互信賴是首要條件,這種信賴當然伴隨著對對方的尊重。接觸對你信賴的人,就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所沒有的長處,從對方得到激勵與鞭策;反之,把自己的信賴寄予朋友,這也勝過任何鼓勵與安慰。這樣,當生活對你產(chǎn)生誤解時,你知道:你的朋友能夠理解你。那么,還有什么比友誼更加珍貴的呢?

        品嘗:“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朋友就是朋友,沒有私欲,沒有要求。因為友誼的基礎就是彼此之間的信賴,也就是對彼此的尊重。朋友也是一面鏡子,它能讓你發(fā)現(xiàn)朋友的長處,也能照出自己的不足。真正的朋友,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讓我們彼此之間產(chǎn)生默契。有名俗語不是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嗎!

        生活

        [阿富汗]烏爾法特

        同是一條溪水中的水,有人用金樽來喝,有人用泥制的陶碗來喝,沒有金樽和陶碗的人,就只好用手捧著喝。

        水,本來沒有任何的差別。差別的僅僅是“容器”,然而君王與乞丐的差別就在于這盛水的“容器”上面。“容器”不同,君王與乞丐對水的品味也不同。

        從沙漠中走出來的旅行者,是最曉得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下?lián)]汗如雨的鋤禾者,是最曉得水的寶貴的人。

        山上下來的牧羊人,趴在河邊一頓痛飲,他成了世界上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另一種人,僅管他仰在綠陰下的躺椅上,身邊放著精美的茶壺,手里捏著別致的茶杯,茶水品得悠閑,卻怎么都品不出水的甘美來。

        為什么?因為他不曾有過旅行者的?式患,不曾有過鋤禾者的大汗淋漓,也不曾有過放羊者的口干舌燥。

        無論什么人,只要他沒有嘗過饑與渴的滋味,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飯與水的甜美。同樣,不管什么人,如果他不曾飽嘗過生活的艱辛與汗水,那么他將永遠不會知曉心靈的幸福與欣悅。

        品嘗:

        本文短小而凝重。作者由生活表象引入到哲理的思考,揭示了“只有奉獻才能去享受人生”的這樣一深刻而辯證的主題,文章緣事說理,具有十分強烈的感化力量。

        文章從人們生活中的常物“水”寫起,先列舉了幾種飲水的不同方式,接著從這不同方式中道出了“差別僅僅是容器”這一表象,接下來,作者緣此,深入挖掘分析,又列舉了幾種不同境遇中對水的需求情況,通過鮮明強烈的對比,把讀者的思維從眼前的生活表象引入哲理

        的思考中去,作出了深刻而明確的答案:即真正的差異在于用水者的境遇不同,需求的程度不同。

        文末段是一個議論總結段,由物及理,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揭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主題:只有經(jīng)過巨大艱辛的奉獻后才會享受人生,體會到幸福的真正滋味,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理想篇

        [法]雨果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路線,只好停止前進了。生活沒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

        目前,我們要最先指出:人類的心靈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質(zhì)。

        人有了物質(zhì)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

        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對現(xiàn)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與惡。生活,就是有正義感,有真理,有理智,就是忠貞不渝、誠實不欺、表里如一、心智純正,且對權利與義務同等重視。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價值,自己所能做到的與自己所應該做到的。

        品嘗:這么富有睿智的比喻,“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鄙钪,人們需要的是“理想重于物質(zhì)!”也許,在現(xiàn)在中,有人為生存而斗爭,有人為理想而努力!但是,“生存”與“生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因為“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边@樣鮮明的對比,以突出“生活”的價值,也突出了理想的價值!

        [黎巴嫩]紀伯倫

        來吧,我心愛的姑娘!讓我們在高坡上徜徉。冰雪已經(jīng)消融,生命已經(jīng)蘇醒,在河谷里、山坡上巡行。和我一起走吧!讓我們追隨春天的足跡,在廣袤的田野里漫步。來吧!讓我們爬上山岡,眺望四周原野上碧綠的波濤。

        啊!春的黎明,已經(jīng)展開了冬夜折起的霓裳。桃樹,蘋果樹,都已披上了盛裝,顯得像是命運之夜的新娘。葡萄已經(jīng)醒來,枝蔓依偎纏繞,像熱戀的人兒一樣。

        巖石間,溪水涓涓流過,把歡樂的歌兒反復吟唱。恰似大海中飛濺出泡沫,鮮花從大自然的心中綻裂怒放。

        來吧!讓我們從水仙的花萼中飲吮雨水殘留的淚珠,讓我們心田響徹鳥兒歡樂的歌唱, 品嘗:這是一首對春的贊歌,文中極盡贊美之詞,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熱愛和向往。

        詩人先以春風的吹綠大地,喚醒世間萬物為前奏;再放眼樹之發(fā)芽,尤如穿上嫁妝的新娘;涓涓的溪水流過山巖間……詩人盡情地呼喚著春天的歡樂。

        一個孤獨詩人的遐思(節(jié)選)

        [美國] 大衛(wèi)·伊格內(nèi)托

        回歸土地若要窮其究竟,那問題就是:為什么要活著,僅僅是活著?難道我們被什么人施予了某種生活計劃?一種如今出了毛病,使生活變得毫無用處,只是在浪費時間和情感的計劃?但事實上,一切都因為具有某種可以預料的令人不快的結局而顯得無益之極。難道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體驗開始與終結?這問題沒有答案。

        活著有什么意思,除非你知道自己被愛著,被需要著?從精神上看,沒有什么東西值得一活。在我們自己的眼里,我們被自己的錯誤弄得如此聲名狼藉。是變一變的時候了。我們

        應該回歸土地,去感受泥土的清新,并在這清新及其永恒的滋生中更新我們自己。像任何一株被嚴冬摧殘的草木一樣重新開始吧。

        挺立著,像一棵樹在我的余生,我要像一棵樹一樣挺立著,決不從我站立的地方跑開。 我要在那兒息著、夢著、窺(來自:smilezhuce.com 蒲公 英文 摘:名人短文)望著世界。我靜寂地挺立著,一如我面前的樹。我能夠體會到做一棵樹的感覺:被釘在地上,被土地支撐著。

        品嘗:人活著就是為孤獨而活著?為了某種既定的計劃而活著?活著只是在體驗著開始與終結?不,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正是有了孤獨,我們才能像一棵樹一樣靜寂地挺立著,決不從自己站立的地方跑開,也才能彰顯出自己的生命力,回歸到大自然。即使孤獨,也在所不惜。

        一個人是一個謎

        [印度] 泰戈爾

        一個人是一個謎,人是不可知的。

        人獨自在自己的奧秘中流連,沒有旅伴。

        在烙上家庭印記的框架內(nèi),我劃定人的界限。在定義的圍墻內(nèi)的寓所里,他做著工資固定的工作,額上寫著“平凡”。

        不知從哪兒,吹來愛的春風,界限的籬柵飄逝。“永久的不可知”走了出來。

        我發(fā)現(xiàn)他特殊、神奇、不凡、無與倫比。與他親近需架設歌的橋梁,用花的語意致歡迎詞。

        眼睛說:“你超越我看見的東西。”心兒說:“視覺、聽覺的彼岸布滿奧秘——你是來自彼岸的使者,好像夜闌降臨,地球的面前顯露的星斗。”于是,我驀然看清我中間的“不可知”,我從未找到的感覺,“時時在更新”。

        品嘗:“一個人是一個謎,人是不可知的,沒有旅伴。”是嗎?但是,只要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個“愛”,那個“永久的不可知”,并用“花的語意致歡迎詞”。那么,我們就已經(jīng)找到了人生的真諦了;只要讓生命烙上“愛”的影子,即使是平凡的人生,也同樣是崇高而偉大的人生。

        本文開頭認為人生是一個謎,是不可知的,后文再解答,只要有“愛”,人生并不是一個謎。

        月影

        [蘇聯(lián)]B.阿斯塔菲耶夫

        夜航的輪船前面,月影在平滑的水面上嬉戲。它忽而泛著銀色的光波,忽而閃著綠色的磷光,忽而左右擴展,忽而如游蛇蜿蜒,忽而像一只蝌蚪在跳躍,忽而像一只伶俐的蜥蜴在奔竄。

        我焦急地等待:我相信,輪船馬上就會追上這活潑的月影,制服它,用船頭劈開它?? 但時間一分鐘一分鐘過去,過了一小時又一小時,遠方月亮在水面上的反光卻一直向前奔跑,在輪船的前頭奔跑,在緊張工作的機器前頭輕快地奔跑。

        這夜景與生活是多么相似啊——你不是總覺得眼看就會捕捉住生活的真諦,理解并揭示它永恒的奧秘嗎?

        品嘗:生活尤如一條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它追逐著皎潔的月色。月影在前,船卻始終沒有追上,追上了又能怎樣呢?也許人生的真諦就在這個追逐的過程,而不在于結果吧!

        一個樹木的家庭

        [法] 于·列那爾

        我是在穿過了一片被陽光烤炙的平原之后遇見他們的。

        他們不喜歡聲音,沒有住到路邊。他們居住在未開墾的田野上,靠著一泓只有鳥兒才知道的清泉。

        從遠處望去,樹林似乎是不能進入的。但當我靠近,樹干和樹干漸漸松開。他們謹慎地歡迎我。我可以休息、乘涼,但我猜測,他們正監(jiān)視著我,并不放心。

        他們生活在家庭里,年紀最大的住在中間,而那些小家伙,有些還剛剛長出第一批葉子,則差不多遍地皆是,從不分離。

        他們的死亡是緩慢的,他們讓死去的樹也站立著,直至朽落而變成塵埃。

        他們用長長的枝條相互撫摸,象盲人憑此確信他們?nèi)荚谀抢。如果風氣喘吁吁要將他們連根拔起,他們的手臂就憤怒揮動。但是,在他們之間,卻沒有任何爭吵。他們只是和睦地低語。

        我感到這才應是我真正的家。我很快會忘掉另一個家的。這些樹木會逐漸逐漸接納我,而為了配受這個光榮,我學習應該懂得的事情:我已經(jīng)懂得監(jiān)視流云。

        我也已懂得呆在原地一動不動。

        而且,我?guī)缀鯇W會了沉默。

        品嘗:家是什么?家是餓了要吃渴了要喝困了能睡的地方;家是溫馨的港灣;家是默默的奉獻;家是緣份,大千世界滾滾紅塵中,相攜那是緣,好好把握這份緣,便也其樂融融。我愛我家,人言狹小我說精巧,人言簡陋我說淡雅,這般知足,何事不能容,又有何求?

        名人短文篇二:古今中外贊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

        總 序季羨林 古今中外贊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 多得不可勝數(shù)。 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 “天下第一好事, 還是讀書。 ” “天下” 而又“第一” , 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為什么讀書是一件“好事” 呢?也許有人認為, 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 這就等于問“為什么人要吃飯” 一樣。 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 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 我卻認為, 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么” , 事出都有因, 不應當馬馬虎虎, 等閑視之。 現(xiàn)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 談一談讀書為什么是一件好事。凡是事情古老的, 我們?傉f“自從盤古開天地” 。 我現(xiàn)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 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 人變成了人以后, 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 這種智慧如滾雪球, 越滾越大, 也就是越積越多。 禽獸似乎沒有發(fā)現(xiàn)有這種本領。 一只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 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 沒有增加什么智慧。 人則不然, 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 而且根據(jù)我的觀察, 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 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 到了今天, 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 “克隆” 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 不知這種技術發(fā)展伊于胡底。 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克隆” 出來了人, 他們的上帝將向何處躲藏。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 一是實物, 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 以后者為主。 在發(fā)明文字以前, 保存智慧靠記憶; 文字發(fā)明了以后, 則使用書籍, 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 搬到紙上, 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 后一代的人必須讀書, 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 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 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 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 我常常想, 人類向前發(fā)展, 有如接力賽跑, 第一代人跑第一棒; 第二代人接過棒來, 跑第二棒; 及至第三棒, 第四棒, 永遠跑下去, 永無窮盡, 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 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 這樣一來, 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 又是什么呢?但是, 話又說了回來, 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 的說法。 讀書的知識分子, 古代通稱之為“秀才” , 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 比如說什么“秀才造反, 三年不成” , 是取笑秀才的無能。 這話不無道理。 在古代——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 , 今天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 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 開國“英主” , 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 詩人只有慨嘆“可惜劉項不讀書” 。 “秀才” 最多也只有成為這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 或者“幫閑” 。 幫不上的就只好慨嘆“儒冠多誤身” 了。但是, 話還要再說回來, 中國悠久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 是這一批地痞流氓, 還是“秀才” ? 答案皎如天日。 這一批“讀書無用論” 的現(xiàn)身 “說法” 者的“高祖” 、 “太祖” 之類, 除了鎮(zhèn)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 只給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類, 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賺錢而已。 他們對我們國家毫無貢獻可言?偠灾, “天下第一好事, 還是讀書” ,F(xiàn)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一套《書海浮槎》 , 實在也是天下一件“好事” 。 因此, 我十分樂意為這一套書寫這樣一篇短序。1997. 4. 8灑掃封塵 啟迪來者 ——讀《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陳寅恪是一位史學家, 但是他的成就的意義和影響并不限于歷史學界。如果我們要探討中國近現(xiàn)代的文化思想史, 要研究自清末特別自“五四” 以后, 一部分上層知識界人士怎樣企求將傳統(tǒng)的治學格局與西方近代文明相結合, 以開拓一條新的學術途徑, 希望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那末, 陳寅恪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代表人物。陳寅恪的研究, 在“文革” 及“文革” 以前的十幾年中, 似乎是一個禁區(qū)。 近些年來, 他的著作陸續(xù)出版和重印, 受到學術和讀書界的注意。 這不能不說是這幾年來我們文化學術界健康發(fā)展和開放精神的反映。1988 年下半年, 中山大學曾舉行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陳寅恪學術討論會。使人高興的是, 繼這次會議之后, 由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發(fā)起, 邀集大陸和港臺約 30多位專家撰文, 編輯了一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 , 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全書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六篇, 記述陳寅恪的事跡, 研討其學術成就和學術思想, 第二部分27篇, 大致是就陳寅恪生平曾

        經(jīng)涉及過的領域, 分哲學、 語言學、 文學、 歷史學等幾方面, 進行專題探討。 這種用論文集的形式紀念某一位有造詣有影響的學者, 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 因為這不僅可以讓人們了解這位學者的治學輪廓, 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后學者知道, 我們應當怎樣在前人已經(jīng)修建的道路上再往前延伸,讓后來者有這樣一種信念: 任何大師的成就都是可以突破的, 我們要鋪設我們將要行經(jīng)的那一段路程。陳寅恪生于光緒十六年(1890) , 死于1969年的“文革” 浩劫中, 終年80歲。 這 80 年, 他經(jīng)歷了幾個不同的時代。 他的祖、 父兩代曾是他們那一時代的改革家, 熱心參與政治, 但受到政治的牽累, 在百日維新失敗后受到革職的處分。 父親散原老人, 在后半生以詩文自娛, 有盛名于東南, 但最終仍逃不脫時代的劫難, ——在他晚年移居舊都北平不久, 蘆溝橋炮聲起, 日本侵略軍進城, 老人不勝家國之悲, 一氣之下, 絕食而死。 比較起來, 陳寅恪倒是走著一條平靜的學者道路, 長期不太過問政治。 即使處于中國人民在與國內(nèi)外敵人進行殊死戰(zhàn)斗的激蕩年代, 他似乎也力爭過一種書齋式的生活, 搞他的與現(xiàn)實保持相當距離的中古史研究。但這只是這位學者的表面現(xiàn)象。 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 恐怕沒有一個有良心、 有正義感的讀書人是會真正漠視政治的。 我們從陳寅恪留存的舊體詩中, 可以真切地感覺到民族的前途, 國家的命運, 在這位學者心靈上所加的重壓。 不過對于陳寅恪那樣出身于書香門第, 早年又長期留學歐美諸國, 直接受到過資本主義文化熏陶, 具有相當高的中西文化修養(yǎng)的人來說, 這種重壓表現(xiàn)的, 不是直接的吶喊怒吼, 而是冷靜的、 從容的對本土文化的觀察和體驗, 對外來文化追求一種理性的比較和分析。 這種學術心態(tài), 貫串在他的幾乎所有著作中。 我認為, 我們現(xiàn)在研究陳寅恪, 除了研究他所論述過的一個個專題之外, 更為重要的, 就是要稍稍超脫一點, 對他的這種學術心態(tài)(包括其長處和弱點) , 作一些整體性的探索。聞一多有一首題為《祈禱》 的詩, 其中說: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啟示我, 如何把記憶抱緊;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輕輕的告訴我, 不要喧嘩!這種熱烈而深沉的故國喬木之思正是那一時代不少詩人、 學者, 以各種不同方式挽救民族于危亡以報效祖國的根本動力。 陳寅恪又何嘗沒有這種愛國的赤子之憂, 不過他走著適合自己方式的道路。 近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從不同的途徑, 探討我們固有文化在自己時代的使命——這將使我們更為清晰地認識陳寅恪, 也將更為清晰地使后來者認識和選擇新時代文化的正確道路和走向。 我想, 這或許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新出版的《學術論文集》 中得到一定的啟示。陳寅恪史事新證近日讀到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陸鍵東著) , 很受啟發(fā)。 這部書最大的特點, 也是最有意義的, 是搜集了不少檔案材料, 及有關人物的書信、 日記、 談話、 回憶, 好些是第一次公之于世的, 對研究陳寅恪晚期的人生態(tài)度和學術思想, 極有參考價值。我過去也寫過幾篇關于陳寅恪研究的文章, 自謂對他前期的幾部著作和有關隋唐史的文章多少有所把握, 對他五六十年代所寫的《論再生緣》 與《柳如是別傳》 , 雖心向往之, 有所研索, 但總想多了解一些這位大學者當時的人生思考和學術心態(tài), 而又苦于材料不多, 且公之于世的又大多一般, 因此總是未敢貿(mào)然著筆。 讀了《最后二十年》 , 不敢說都解決了問題, 但確比過去了解得具體了。 對陸鍵東同志的辛勤搜求之功, 是應該表示謝意的。我從 1958年起即在中華書局工作, 《最后二十年》 有幾處提及中華書局,自然引起我的興趣。 書中提到 1961年 3月上旬郭沫若曾去陳府訪問, 說郭的過訪, 令北京學界再次矚目這位傳統(tǒng)史學大師。 又說同年 5月上旬中華書局總經(jīng)理金燦然到廣州參加學術會議, 曾專程去拜訪了陳寅恪, 提出請將《論再生緣》 一稿修改后交中華書局出版。 頁 320引 1961年《陳寅恪近況》 , 說 “陳也有此意, 但目前尚未著手修改” , 云云。從這一敘述中, 似乎金燦然去訪晤陳寅恪, 是受到郭沫若的影響, 或可能是郭回到北京后曾對金燦然有所建議。 但我從中華書局的檔案材料中獲知, 在此之前, 中華書局已在準備編印陳的文集。 我在 1995年初曾寫過《齊燕銘同志與古籍整理出版》 一文, 刊于國家古籍小組辦公室編的《古籍整理出版情況

        簡報》 同年第 3期。 該文曾述及齊燕銘對出版陳寅恪著作的態(tài)度,但限于篇幅, 未能詳述, 今因《最后二十年》 讀后, 補充一些材料于下, 以供參閱。1960年 8月 22日, 金燦然曾給當時國務院副秘書長、 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組長齊燕銘一信, 信中說:楊榮國同志這次在京時曾談到關于陳寅恪的兩件事情, 茲寫上供您參考。 (一) 楊建議我們考慮印陳寅恪的文集(包括解放前后的論文) 。 楊說陳先生在被批判后, 表示不再教課。 如印他的文集, 一要不改, 二要印快,三要稿酬高。 (二) 陳研究《再生緣》 后寫成一部稿子, 以書中主角自況。這部稿子曾經(jīng)在廣東油印, 印數(shù)少, 售價定得很高。 后來香港有人把這部稿子拿去出版, 書前加了一篇序, 說像這樣的稿子, 在大陸上是不能出版的,等等。 陳知道此事后, 心情很沉重。按楊榮國此時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 從金燦然這封信中可知 1960年 8月楊即建議編印陳寅恪的文集。 信中所述關于《論再生緣》 的情況, 也是楊告知的。齊燕銘在接到此信后, 于當日即批示: “陳文集要否印應請廣東省委文教部門考慮。 ” 可見齊的態(tài)度是積極而又慎重的。 在這之后, 金燦然即與楊榮國通訊談此事, 現(xiàn)在中華書局文書檔案中保留有金于 12月 12日給楊榮國的信:榮國同志: 出版陳寅恪文集問題, 廣東省委的意見如何? 最近我曾口頭請示過周揚同志, 周揚同志表示可以出, 也曾問過郭沫若同志, 郭老也認為可以出。 如果廣東省委同意出, 請把你們對出版的要求和作法告訴我, 以便正式向中宣部請示。 又, 陳寅恪先生最近的政治、 思想情況如何? 在香港出版了《論再生緣》 以后他有什么反映, 請寄一書面材料, 直接送給中宣部許立群同志或送給我轉(zhuǎn)交都可以。這封信所提供的信息很重要。 從中可見, 關于出陳的文集, 金燦然是請示過周揚、 郭沫若的, 他們二人都表示同意, 則周、 郭去廣州會晤陳寅恪前已知此事。 另外, 在那種年月, 要出版一位有一定影響的學者的著作, 是需向中宣部請示的, 并且還要叫人寫有關政治、 思想情況, 這對于了解具體環(huán)境下的學者生涯, 是很有意思的。楊榮國在接到信后, 于同月 21日復信:金燦然同志: 兩函均奉悉。 關于陳的材料, 寫好后即直寄許立群同志處,請釋念。 至于著作出版問題, 中央同意, 則由貴局和陳進行商酌如何?楊榮國所寫關于陳的材料, 當時不知內(nèi)容如何, 待查。 金燦然在接到楊信后, 即令中華書局那時的歷史一組從《史學論文索引》 中把陳的著作查出,開一目錄, 并說此事要在新年前辦完。 現(xiàn)在這份目錄還保留著, 我看所收陳的文章篇目是相當全的, 可見金燦然對此事抓得很緊。 但他又在楊的信上寫道: “在上級未正式?jīng)Q定前, 出版陳的論文集問題, 不要在群眾中宣談。 ” 金燦然是一位相當重視學術, 也極為愛才的文化領導人, 但在當時他確實也有顧慮, 這也可以見出那一時期特殊政治情勢下的一種特殊心態(tài), 恐怕現(xiàn)在一些年輕人是不大容易理解的了。金燦然隨即于 1961年 1月 6日再次給齊燕銘寫信, 說:關于出版陳寅恪論文集一事, 我曾口頭請示過周揚同志, 他表示可以;也曾問過郭老, 郭老贊成。 最近接楊榮國同志信, 附上。 為慎重起見, 我們就手邊的材料查了一下陳到底發(fā)表過哪些文章, 篇日附上(不全) 。 請考慮可否正式向陳約稿。 從爭鳴上講, 似可以約, 但據(jù)說他的稿子是不能動的,約了可能有些麻煩。齊燕銘于 3月在金的信后作了政策性的批示:可由中華提出向陳約稿, 只告他文中如有涉及兄弟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因中國古代史常有把這些國家做為藩屬和文中帶有污辱話的情形, 今天發(fā)表容易引起對方不快) , 請其慎重處理,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此外問題隨其任何論點均不必干涉(對少數(shù)民族似關系不大, 因國內(nèi)問題總好講清楚,當然也要看講話的分寸) 。 又約稿可否通過楊榮國與之面談, 比寫信好。齊燕銘的這段話, 應當說是相當通情達理的。 50年代末、 60年代初, 有一種特殊的國際環(huán)境, 在歷史研究和古籍整理中十分注意于對周邊國家的關系, 中華書局編輯部當時還特地起草過一個題為《關于整理出版古籍中涉及我國同友鄰國家關系的情況和處理意見的請示報告》 , 長達好幾千字, 可見非同一般。 這在當時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齊燕銘不得不提及, 但是他還是提到其他任何論點均不必干涉, 這確實表現(xiàn)出齊的灼

        識和勇氣。接著就是《最后二十年》 所述金燦然于該年5月上旬去廣州拜訪陳寅恪,向他組約《論再生緣》 稿。 但是很奇怪, 在這之后, 中華方面就再也未提出版陳寅恪文集事, 中華是否去函與陳聯(lián)系, 還是通過楊榮國與陳洽商, 或陳是如何答復, 現(xiàn)在都無材料, 只知后來陳的《金明館叢稿》 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即“文革” 后的上海古籍出版社) 聯(lián)系編印。 但在 1966年 3月中華書局總編室的《情況反映》 中, 還有一份中華上編所提供的材料, 說他們在審稿過程中, 發(fā)現(xiàn)“作者從資產(chǎn)階級唯心史觀出發(fā), 完全無視封建時代被統(tǒng)治階級對統(tǒng)治階級的剝削、 壓迫所進行的斗爭, 而以婚姻集團、 地域關系和宗教信仰作為歷史演變的根據(jù)” 。 這樣的評價, 處于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 是可以理解的!蹲詈蠖辍 曾述及1961年 3月郭沫若會晤陳寅恪, 陳曾向郭建議組織力量整理出版宋人所編的古籍《文苑英華》 (頁 319) 。 我起初曾懷疑后來中華書局影印《文苑英華》 , 是否即是郭返京后傳達陳的信息。 后來翻閱有關材料, 才知中華于1961年初即決定動手影印此書, 當時在中華工作的著名版本目錄學家陳乃乾曾于 1961年 1月 10日給金燦然信, 提出“《文苑英華》 如果決定了要印, 有兩點要先解決” 。 一是《文苑英華》 全書一千卷,現(xiàn)存宋版只存一百四十卷, 而且其中十卷還在臺灣, 因此先要確定是用明版配宋版, 還是全部用明版。 二是要考慮利用傅增湘的校勘記, 這就需要有專人加以?闭, 陳乃乾提出從上海借調(diào)善于做?惫ぷ鞯暮目 由此可見, 影印《文苑英華》 是中華書局自己獨立決定的, 但在那時提出要影此書,而且要組織人加以整理, 則確與陳寅恪不謀而合, 南北共識, 這倒也是一段佳話。普及的層次近日翻閱過去開明書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 , 重點閱讀了幾篇論述古典文學的文章, 對古典文學的普及產(chǎn)生了一點應講究層次的想法。朱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中卓有貢獻的詩人與散文家, 后期他主持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工作, 致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 他與聞一多先生時以驚人之筆破陳說、 創(chuàng)新見不同, 往往以平實的文筆, 把古義源源本本地講述出來, 在演繹與概括中把他的心得一點一滴地告訴讀者, 并且似乎時時采取與讀者商量的口氣, 想征求你的意見。 每讀他的這些篇章, 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朱自清先生很重視古典文學的普及工作。 他與葉圣陶先生編了好幾部文言讀本, 他極力推薦浦江清先生的詞的講解, 他自己也動手作《古詩十九首》析解, 還寫了一本《經(jīng)典常談》 , 系統(tǒng)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各類著作。但是我感到, 朱先生的這些普及著作是不容易讀懂的, 按照現(xiàn)在古典文學普及讀物的標準和要求, 如果不是他的大名, 說不定會被出版社的編輯先生退稿的。 我在大學讀書時, 根據(jù)老師的指點, 第一次讀了《經(jīng)典常談》 。記得當時的印象是兩點: 一是有些講得太概括, 看不懂; 二是有些講得太平淡, 無所獲。 于是大致瀏覽了一遍, 即放置一邊, 一直沒有再看。 時隔三十余年, 如白居易所說的, “年齒漸長, 閱事漸多” , 再來讀一遍這部書, 恰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部新的從未讀過的專著, 似乎每一段每一句都能印入心中。 閱畢掩卷, 確有一種“真乃不可及也” 之感。為什么年輕時看了覺得平淡無所獲的書, 三十多年后再讀時卻感到大有所獲呢? 我想主要原因恐怕是作者功底厚, 書的內(nèi)蘊深, 這種書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準備和社會閱歷, 是不易獲知其價值的。 反過來說, 隨著知識的增長, 閱歷的積累, 看這種書, 就隨時看會隨時有新的獲得。 年輕時看《紅樓夢》 , 與 40歲以后看《紅樓夢》 , 所得定然不同, 也是這個道理!督(jīng)典常談》 這部書, 勝義真是不勝枚舉。 如《詩經(jīng)》 一章講采詩, 說各國都養(yǎng)著一批樂工, 管采集歌謠的事, 樂工的老師叫太師, “太師們是伺候貴族的, 所搜集的歌兒自然得合貴族們的口味, 平民的作品是不會入選的。 ” 這幾句話實在也是平淡得很。 但是我們記得, 過去我們講《詩經(jīng)》 ,大談民歌的現(xiàn)實性和戰(zhàn)斗性, 近幾年有人又“創(chuàng)” 新說, 大談《詩經(jīng)》 中的奴隸主意識。 對此, 朱先生這幾句平淡無奇的話, 不是更能使人思考嗎?《經(jīng)典常談》 中第十二節(jié)題目是《詩》 , 不到八千字, 談了樂府詩到五七言詩的發(fā)展, 時期是兩漢到南宋末, 真是洗煉極了。 片言只語, 往往能使人咀嚼再三。 如說曹植“詩中

        有了?我? , 所以獨成大家” ; 說五言詩到了阮籍手里, 增加了“文人化的程度” 。 又說陶淵明“是第一個人將田園生活描寫在詩里” , 謝靈運“是第一個在詩里用全力刻劃山水的人; 他可以說是第一個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 但謝靈運不像陶淵明, 陶詩中也講哲理, 這些哲理“是他從實生活里體驗得來的, 與口頭的玄理不同, 所以親切有味” ,而謝則“像硬裝進去似的” 。 同樣說理, 杜甫又有不同, 杜甫“常在詩里發(fā)議論, 并且引證經(jīng)史百家; 但這些議論和典故都是通過了他的滿腔熱情奔進出來的, 所以還是詩” 。 至黃庭堅, 雖繼續(xù)將詩散文化, 但由于刻意求新, “使每個字都斬絕地站在字面上, 不至于隨口滑過去” 。 這些評論, 既見出朱先生作為有高度古典文學修養(yǎng)的學者的工力, 也包含有他作為詩人的精致的審美體驗?墒恰督(jīng)典常談》 寫作時是作為普及讀物而寫的。 我作為 50年代前期的大學生看了覺得不夠味兒, 料想現(xiàn)今的大學生也不會對它有特別的愛好。 由此我想到古典文學的普及應有不同的層次。 《經(jīng)典常談》 可以說是普及讀物,但這是專門研究基礎上向具有中高級的人作的普及, 不是一般的鑒賞或賞析。 它是在嚴格的知識傳授的意義上, 對古典作出系統(tǒng)的評析, 這可以說是普及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我們可以通過這中間環(huán)節(jié), 再作淺近一些的普及。 我總感到, 目前古典文學的鑒賞、 賞析作品, 數(shù)量很多, 五花八門, 但一是講得太膩, 二是有不少知識性的紕漏。 這方面的讀物存在著提高科學性的問題, 就需要有如《經(jīng)典常談》 一樣較高一層的普及著作, 也就是普及與專題研究相結合的作品。 在普及讀物的寫作上也應提倡多層次, 不要簡單化、 一體化。感召前些日子聽說《葉圣陶文集》 已經(jīng)出版了, 想來卷帙一定繁富, 可惜無緣拜讀。 近來因偶然的機會, 從我所在單位中華書局的文書檔案中, 獲睹幾件葉圣陶先生手跡的復印件, 讀后受到一種人格與文品的感召, 久久不能平靜。 特記于此, 謹以自勉。從 1958年起, 中華書局即致力于《永樂大典》 散佚本的輯集, 至 1959年, 已從國內(nèi)外公私所藏收集到 720卷。 為供學術界研究、 觀摩, 中華書局于該年 9月選印其中一冊, 全照原書大小式樣, 影印仿制出版。 這一仿制本前面有一篇出版說明, 由編輯部一位同志起草, 當時中華書局總編輯金燦然同志即特地將這篇出版說明送請葉圣陶先生修改。這篇出版說明篇幅不長, 大約只有一千二百來字, 由 720字一張的稿紙謄寫, 共 32行。 使人驚異的是, 幾乎每一行都有葉老修改的筆跡。 葉老修改,每一個虛字、 每一個標點都不放過。 譬如文中說《永樂大典》 “輯入古今圖書七、 八千種” 。 葉老把“七” 字下的頓號刪去, 并在旁邊批注: “此頓號無論如何不能要。 ” 有一句“未毀者幾全被劫走” , 葉老改為“未毀的幾乎全被劫走” 。 原稿“劫” 字寫成“刼” , 葉老特地勾出來, 用毛筆正楷寫成 “劫” 。 最后一段原槁說: “要說明《永樂大典》 這一類型的百科全書, 這一冊的內(nèi)容是具有代表性的。 ” 粗看似也說得過去, 但被葉老劃去了, 并特地在文末寫了三行字: “一冊的內(nèi)容具有代表性, 可以知道全書的體例和規(guī)模, 我覺得想不通, 恐怕一般讀者也想不通。 因此, 代表性的說法不如刪去。如果必須保留, 就該說得明白些, 說明從什么幾點可以見出這一冊的代表性。 ” 經(jīng)這幾句一點, 真使人豁然開朗。葉先生當時的工作是很忙的。 他在給金燦然同志的一封信中說: “我在最近兩三個月內(nèi), 忙碌殊甚, 每日上下午非開會即商量文稿, 傍晚歸來, 頹然無復精神。 ” 但他還是對這樣一篇極為平常的文稿作那樣仔細的審閱和修改, 一點“大名人” 的架子也沒有。1959年至 1960 年間, 中華書局準備重印朱自清的《經(jīng)典常談》 。 這是朱先生以通俗的筆法介紹古代經(jīng)典文獻的著作, 解放前即出版, 無論專業(yè)研究者還是一般讀者, 都愛讀。 這次中華書局重印時, 擬請葉老寫篇序。 由葉老為此書作序, 當然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中華書局文書檔案內(nèi)保存了葉老為此事給金燦然同志的一封信, 信中說: “作序之事, 非我所宜。 您應了解我, 古籍云云, 我之知識并不超于高中學生。 人皆以為我知道什么, 我實連常識也談不上。 此一點恐不能叫人相信, 以為我謙虛。 您與我相識十年, 且非泛泛之交, 當知我言非虛也。 茍我稍有真知灼見, 則佩弦為我之好友, 于其遺著, 有不肯欣然作序

        名人短文篇三:作文素材(名人)

        畫家音樂家名人故事:大畫家徐悲鴻買畫的故事

        一次徐悲鴻在一家畫店發(fā)現(xiàn)一張很有名的畫,便想把它買下。他問店主此畫賣多少錢,店主回答說300元大洋。徐悲鴻認為貴了些,戀戀不舍的離開了畫店。回去后越想越覺得此畫畫得好,實在想把它買下,便又去畫店問此畫能否便宜些,店主不同意。徐悲鴻很失望的回家后,認為此畫實屬珍品。便又第三次去畫店,最終以300元現(xiàn)大洋將此畫買下。心中十分高興。

        這天,張大千到徐悲鴻家作客,徐悲鴻興奮得對張大千說買了一張珍品畫,邊說邊取出這張畫讓張大千欣賞,張大千將此畫反復觀看后,對徐悲鴻說此畫是仿制.徐悲鴻聽后很是不快,張大千即用水將畫的右下角浸濕輕輕撕開,上面就顯露出大千仿制字樣。徐悲鴻不禁驚呆了,張大千執(zhí)畫哈哈大笑遂用三百元將畫買回

        名人故事:落水者和負重者

        拿破侖年輕的時候,一次到郊外打獵,突然聽見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邊一看,見一男子正在水中掙扎。

        這河并不寬,拿破侖端起獵槍,對準落水者,大聲喊道:"你若再不自己游上來,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人見求救已無用,反而更添一層危險,便只好奮力自救,終于游上岸來。

        拿破侖當了皇帝后,一天清晨,在花園中散步,迎面被身負重物的士兵擋住去路。這時宮廷女衛(wèi)士長忙喝令士兵趕快給大皇帝讓路,拿破侖卻忙阻止說:"夫人,請尊重負重者。"并給負重士兵讓開了一條道。

        拿破侖拿槍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訴他,自己的生命本應該是自己負責的,唯有負責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請尊重負重者",在拿破侖看來,地位的高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肩頭的分量。

        名人故事:該低頭時就低頭

        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

        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涸摰皖^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獲,并把它列為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一。富蘭克林從這一準則中受益終生,后來,他功勛卓越,成為一代偉人,他在他的一次談話中說:“這一啟發(fā)了我的大忙。”

        話外語:做人不可骨氣,但做事不可能總是仰著高貴的頭。

        名人故事:數(shù)學只考了15分的錢鐘書

        錢鐘書是我國著名的大作家,也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

        1929年夏,錢鐘書高中畢業(yè),報考當時的全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就在入學考試時,錢鐘書拿到數(shù)學試卷,一道道數(shù)學題看起來像天書一樣,他幾乎都不會做,但迫不得已,就硬著頭皮做了幾道題,也不知對錯。

        發(fā)榜的時候,錢鐘書看到自己的數(shù)學只考了15分。而按照清華大學的招生規(guī)定,只要有一門課程不及格,就不予錄取。他的數(shù)學考得這么差,應當說是一點兒希望都沒有了。可是他的國文和英文成績都是滿分,當時的校長羅家倫看到錢鐘書的英文、中文成績俱佳,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就決定打破常規(guī),破格錄取。

        正是羅家倫的這一次破例,成就了學貫中西的一代學者。

        名人故事:達爾文觀察趣事

        達爾文是一位世界有名的科學家,他從小就觀察花草樹木怎樣生長,鳥獸魚蟲怎樣生活。他有時爬到樹上,看怎樣孵小鳥;有時到河邊去釣魚,把釣到的魚養(yǎng)起來觀察。蝴蝶呀,蜻蜓呀,他都采集來做標本。

        達爾文每天工作以后,喜歡在樹林里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就是在這休息的時候,他還認真觀察樹林里的東西。一棵小草的變化,一條小蟲的蠕動,也能使他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

        有一次,達爾文看見樹上幾只小鳥,就站住了,仰著頭仔細觀察。為了不驚動他們,他一動不動在樹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以為他是一根木樁,竟然順著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達爾文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觀察過許多動物和植物,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他創(chuàng)立進化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名人故事:韓信受胯下之辱

        韓信是漢初著名軍事家。他年少時,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卻刻苦讀書,熟讀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嘤谏嫙o著,于不得已時,在熟人家里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qū)n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韓信以項羽帳下執(zhí)戟衛(wèi)士的低微身份,幾年內(nèi)登壇拜將,屢建奇勛,終至成為左右楚漢戰(zhàn)爭的一方諸侯。這位叱咤風云的軍事人物,其用兵之道,為后世兵家所推崇。

        名人父親:列夫·托爾斯泰_

        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盡管自己的寫作時間相當寶貴,但他常常將部分時間分給孩子們,給他們講故事,為他們繪畫,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不過,托爾斯泰從不給孩子強行灌輸知識,而是根據(jù)孩子們的愛好和興趣為他們服務。有一段時間,孩子們對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很感興趣,托爾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講給他們聽。

        后來,他發(fā)現(xiàn)《環(huán)球旅游80天》這本書沒有插圖,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故事情節(jié),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鵝毛筆親自為該書描制插圖。托爾斯泰的時間是寶貴的,但是他認為,把時間花在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名人父親:戴高樂:堅決避免特殊化

        20世紀50年代末,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tǒng),他進入愛麗舍宮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囑主管禮賓事務的官員:“我跟你們約法三章,今后你們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參加兩次招待會!敝鞴芏Y賓的官員對此很不解,戴高樂耐心地解釋說:“這樣做可以避免特殊化,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在戴高樂執(zhí)政的11年間,他的家庭成員從來沒有因他的緣故得到過任何例外的提升,他的親屬子女也沒有一個人被安排在政府部門任職或謀取利益。戴高樂還不準孩子們拋頭露面,搞特殊化。

        戴高樂鼓勵自己的子女說,必須從小就拋棄“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觀念,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父親去取得特權。

        塑造007人物的作家伊恩-弗萊明

        1964年8月12日,伊恩-弗萊明由于心臟病發(fā)作于今日在他兒子卡斯珀12歲生日里逝世,終年56歲。他塑造了英國特務工作局007號間諜詹姆斯-邦德。在他寫的12本書中,除2本以外全都是寫的邦德。這些書銷售量超過1800萬冊,被譯成10種文字,弗萊明收入280萬美元,其中3本書成功地被搬上銀幕。他在伊頓和桑德赫斯特受過教育,立志要當外交家,卻成了一名記者,于1929年任路透社駐莫斯科記者,1935年他成為證券經(jīng)紀人,戰(zhàn)爭年代他從事情報工作,以后任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國外部經(jīng)理,并利用假節(jié)日寫小說,有人認為多少是根據(jù)他自己塑造了邦德這個人物,一個既善于玩棄武器、又喜歡開快車、打高爾夫球、愛賭博、講究品嘗美食的人物。

        海倫-凱勒 殘疾人的驕傲_

        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并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憑堅強的毅力戰(zhàn)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聽話”并掌握了5種文字。24歲時,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后她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為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益的事業(yè)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的贊譽和嘉獎。1959年,聯(lián)合國曾發(fā)起“海倫·凱勒”運動。她寫的自傳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為英語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泛發(fā)行。

        分析:敢于正視人生的疾苦和磨難,是海倫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殘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殘疾人的驕傲。

        話題:“殘而不廢”“堅強成就人生”“生命的價值”

        1、1926年,英國皇家學院院士肯?萊文發(fā)現(xiàn)一個大沙漠中有一個叫比賽爾的小村莊。它緊靠一片綠洲,從這里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時間,可是奇怪的是,這里卻沒有一個人走出過沙漠。肯?萊文問那里的人:為什么不出去?得到的回答是:走不出去。原來他們嘗試過多次,無

        論向哪個方向走,每次都是回到原地來???萊文當然不信,他雇了一個叫阿古特兒的當?shù)厝耍屗麕,走了十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他由此弄清了他們走不出去的原因:原來他們不認識北斗星,在茫茫大漠里沒法準確地判斷方向,所以他們走的路線實際上不是直線而是一條弧線??萊文告訴阿古特兒,你白天休息,晚上朝著那顆星星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出去了。后來,阿古特兒就成了那里第一個走出沙漠的人。如今那里成了旅游勝地,那里樹著一座阿古特兒的銅像,銅像的底座上刻著這樣一行文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感悟:在我們的生命旅途上,也有這樣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并不是因為沙漠太大,大到我們根本無法走出去,而是我們沒有選定方向。人要改變命運,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除了需要一種勇于追求的精神,還應該選定人生的方向。

        2、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兩歲便失去父親,母親貧困無依,就改嫁到長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別了慈母,到南都學舍不分晝夜地苦讀,5年中間竟沒有解開衣服好好地睡過覺。有時困倦已極,便用冷水沖洗一下頭臉。他連稠粥都不夠吃,所以常常忍饑挨餓熬到下午才吃飯。就這樣,他勤奮地學習,《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jīng)之旨,便都領會并精通了,從而慷慨激昂地表達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志向,不僅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而且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相關熱詞搜索:短文 名人 名人短文摘抄 關于青春的名人短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