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文性思考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 要:音樂教育在我國長期被技藝化,功利化,這有其歷史和現(xiàn)實原因。事實上,音樂教育最大的價值在其內(nèi)含的人文性,這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通過其審美特性和非審美特性得以實現(xiàn)。
關鍵詞:音樂教育 人文主義 人格教育
19世紀后半葉,中國傳統(tǒng)社會格局被打亂,逐步被卷入世界近代化的浪潮之中,中國古代音樂和近代音樂在此時出現(xiàn)了鴻溝現(xiàn)象。在近代化過程中,一部分有識之士通過日本向西方國家學習音樂教育模式,并引入中國,這種音樂教育模式幾乎都是“‘唱歌為中心,學習讀譜法’的教學模式,這種知識加技能的音樂課,在開始是屬于先進行列的,歐美日諸國就是采用的這種教學模式。但到了30年代,他們便逐步把這種技藝教學放棄了,而我國卻依然將其沿襲了下來,一直到今天!眥1}
此外,當下學校教育中對升學率的過分追求,也導致為升學加分而學習音樂、通過取得音樂考級證書來獲得“特長生”資格的功利性學習音樂的現(xiàn)象。所以,“我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對音樂的普遍認識主要還是知識的、技術的、娛樂的、工具的、商業(yè)的等等”{2},忽略了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人文性、音樂教育中蘊涵的文化性,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有著一定的歷史和現(xiàn)實原因的。事實上,音樂教育最大的價值在其內(nèi)含的人文性,這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通過其審美特性和非審美特性得以實現(xiàn)。
一、 音樂教育應充分體現(xiàn)人文性
1.音樂課程是一門人文課程
2001年6月我國教育部制訂下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音樂課程重新定位為“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眥3}體現(xiàn)了國家對音樂課程人文性的重視。近代人文主義是興起于20世紀、和科學主義相對應的概念,西方學者對其解釋為:“凡重視人與上帝的關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對于自然的優(yōu)越性的態(tài)度,都是人文主義。從哲學上講,人文主義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4}對人文學科的解釋為:“人文學科是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xiàn)的人文主義的學科”{5}。
人文主義反映在音樂學科中是和文化、精神、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科學主義反映在音樂學科中則和技術、準確性、定量分析相結合。在新課程改革中把音樂學科定位為人文學科反映了課程觀的進步,但并不是強調人文就一定反對技術。事實上,作為人文學科的音樂課程,準確的知識和嫻熟的技術是其重要支撐,而音樂學科中的技術也從來不是以單純的如一般匠人的技術存在的。在音樂技術的訓練過程中,就已經(jīng)包括了音樂的體驗與感受、精神境界、信念、意志、理解、興趣和激情等人文因素內(nèi)含其中,構成了一種“藝術的精神”,推動著藝術生生不息的發(fā)展。但這種內(nèi)在的人文動力有些時候是不穩(wěn)定的、容易消失的,這就需要外在的人文動力來加深、鞏固,從而構成一種合力,推動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而外在的人文動力的形成就需要將音樂課程放進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包括音樂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及哲學、文學、藝術等各種層面的內(nèi)容”{6}使受教育者的身心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使音樂在音樂課程中得到深刻的感受和闡釋。
德國現(xiàn)代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談及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時說:“把莫扎特的音樂說成是歡樂的或寧靜的,把貝多芬的音樂說成是莊重的、低沉的或崇高的,那只是暴露了一種膚淺的鑒賞力!眥7}這是因為“某些藝術品之所以能夠傳達出滄桑感、使命感、歷史感、宇宙感,都意味著藝術家對世界、宇宙、人生的情理交融的深切認識、感悟和理解,它超出形象對心理的愉悅,進入了體驗整個人生和宇宙的精神境界。”{8}所以,對音樂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建立在人文基礎之上,同時又促使接受者人文心理的形成。
2.人文性對多元音樂文化的意義
在倡導多元音樂文化的今天,重視音樂教育的人文性更體現(xiàn)出積極的意義!拔幕嘣髁x是指不同國家、不同國際團體和組織用以理解和組織文化多樣性的一種方式!眥9}多元音樂文化則反對堅持一種音樂傳統(tǒng),倡導包容世界各個民族的音樂,強調尊重不同音樂文化價值觀。多元音樂文化的價值觀反映了新時期音樂教育的歷史境遇,但盲目的提倡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并不一定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音樂教科書容量有限,除了基本的知識體系,不可能容納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音樂文化的內(nèi)容,加之我國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音樂文化的內(nèi)容已很繁雜。其次,有些民族音樂的主要用途并不是審美,有些民族音樂文化屬于非主流的音樂文化,在擁有話語權的主流音樂文化中,不恰當?shù)囊龑Х炊躺鷮θ鮿菀魳肺幕懦夂兔镆暤男睦怼?br> 面對這種情況,發(fā)揮音樂教育中的人文性顯得至關重要,因為人文主義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它包含著理解、尊重、寬容等特征,在人文主義的視角下,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就不是以音樂教材中包含多少民族音樂的種類來衡量,而是看通過音樂教育,是否使受教育者接受了多元音樂文化的觀念,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建立終身熱愛音樂的情操,以及樂意了解多種音樂文化的熱情。
3.提倡音樂教育中的人文性應注意的問題
倡導音樂教育的人文性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為 “‘人文主義’教育是由對各種影響的了解,由對思想、理論、原則的研究組成的”{10},過多的提倡音樂教育的人文性往往導致使音樂課程附加上許多非音樂的主題。所以音樂教育的人文性必須建立在音樂本體的知識框架之上,因為使音樂課程達到教育人的目的關鍵還在于對音樂的體驗,而不僅僅是對音樂的了解。所以倡導音樂教育應體現(xiàn)人文性,并不排斥技術和知識,而是在技術和知識之上,將受教育者對音樂的感性體驗通過文化的滋養(yǎng)上升為意義的層次,轉化為個體內(nèi)心的藝術精神,培養(yǎng)熱愛音樂的情操,從而促使音樂文化長久持續(xù)的發(fā)展。
二、 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個體人格的完善
1.中外古代教育家的代表性觀點
音樂教育首先是培養(yǎng)人、完善個體人格的教育,這一點在中外教育思想中都有所體現(xiàn)。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