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新聞采訪作文_試論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要]采訪技巧是記者在新聞采訪活動過程中經常運用的一種巧妙而且有效的訪問方法,它是記者獲取新聞素材、了解事實真相的重要方法。記者只有掌握了采訪技巧,采訪時才能得心應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價值的素材,寫出好的文章。
[關鍵詞]記者采訪 新聞信息 采訪技巧 理論與實踐
新聞采訪最能體現新聞記者職業(yè)活動特點,是新聞工作的一項基本功。采訪技巧就是記者在新聞采訪活動的過程中運用的一種新奇巧妙而又靈活多變的訪問方法,它是采集真實材料、打開真相之門的一把鑰匙,也是許許多多新聞記者成功經驗、失敗教訓匯集起來,加以概括、提煉的結果。采訪時常用和需要掌握的采訪技巧包括:采訪前要做足準備工作;采訪時應注意提問問題的方式;要善于觀察和傾聽;當被采訪人缺席時,可以通過大量采訪周邊的人或者環(huán)境獲得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一、采訪要多方準備
采訪前,記者需要采取多線并行制,即編輯、文字記者、攝像記者可在同一時間內,按照各自分工,多種組合方式,完成多組工作。如在突發(fā)現場新聞的采訪中,就需要注意事前溝通尤為重要。從熱線中獲得的信息越全面,則在現場采訪中,可獲得更多的主動權。以最為常見的責任事故現場為例,事故責任人往往就在現場,但記者在現場卻很難在眾多圍觀群眾中將其找出。而熱線報料則通常為與責任事故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樂于提供責任人的相關信息。因此,在事前溝通中,獲取責任當事人相關資料、體貌特征,便可方便到達現場后對其進行采訪。
二、盡可能接近第一現場
采訪中,盡可能接近第一現場。離新聞事實越近,新聞價值越高,這已經是媒體人的共識。與新聞發(fā)生事件同步報道,是報道突發(fā)新聞的最高境界。如最常見的交通事故報道,記者只報道了汽車被撞后的情景,則其新聞價值會大打折扣,但若與之前的環(huán)境、相關人員狀態(tài)及施救過程聯系,則會加強新聞的震撼力與真實性。此外,市民熱線、他人講述等往往可以提供第一手資料。記者在現場采訪時,應注意搜集。
三、找出核心人物
那么,在現場眾多人物中,記者又需要如何過濾掉無關人員,將重要人物從萬千細沙之中采擷出來呢?這里,現場采訪中的尖端理論可被提及并借鑒。所謂采訪當中的尖端理論為:“我們要找的人,正好呈塔狀尖端式結構,最重要的人,或許只有一個,次重要的多一些,再次重要的,更多一些。”往往離事實最近的人正站在塔的頂端,且為少數。以某一居民樓發(fā)生火災為例:“在這群人中最底層的,是大街上的圍觀目擊者,人數最為龐大;上一層的,是在事發(fā)時在大樓內居住的,最好是4樓或者6樓的居民;再上層的,是消防、醫(yī)院、政府相關部門的營救人員,以及縱火者或者受害者家屬等;最尖層的,才是縱火者!庇浾咴诓稍L時,要時刻記住尋求最頂端的當事人。如果現場采訪記者,緊跟政府工作人員,那么往往會錯失采訪事故當事人的時機。
四、與時間賽跑
為接近新聞核心人物,記者要快一步趕到現場,特別是在封鎖現場前趕到更是重中之重。與時間賽跑,才可贏得新聞。如《牛城晚報》2006年7月30日刊登的《一失戀小伙爬上辰光樓頂欲輕生》報道,當記者接到群眾的熱線電話時,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親眼目睹了民警冒著生命危險救人的場景,將事故從頭至尾敘述,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果記者在民警救下小伙子之后,再對小伙子、民警或者目擊人員進行事后補充采訪,新聞價值與可讀性就會大打折扣。
五、讓采訪對象放下戒心
在采訪現場目擊者時,讓對方放下戒心,愿意配合采訪更需要技巧。有的新聞記者,常常抱怨突發(fā)事件的目擊者不愿意配合采訪。如何才能順利采訪到新聞核心人物,是事件采訪中的一道難關。因為報道中會提及目擊者姓名或者相關情況,或者目擊者與事故核心人物相識等原因,要求被采訪時,可能會受到更多的排斥。特別是新聞記者在記錄時,被采訪的人往往更為敏感,不愿意接受采訪。此時,記者要掌握提問技巧,才可獲得被采訪者的接受。首先,剛剛開始采訪時,新聞記者最好不要亮明身份,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介入,詢問“剛才這里發(fā)生了什么”等類似話題。這時目擊者往往會放下戒備心,愿意與記者溝通,此時記者再說明來意,效果往往比直接采訪更好。其次,要處于中間位置。如責任事故采訪,記者一般都先采訪事故受害一方,結束采訪后,再去采訪責任一方。那么,在采訪責任一方時,盡量保證采訪時要分別進行,以免其中一方想當然地將記者列在敵對陣營內。如果記者首先表明只是如實記錄事件本身的立場,這樣會更容易被采訪事故當事雙方接受。
六、合理分配提問
在向采訪對象提問時,也有技巧。首先提問要具體,越是經驗不足的記者,提的問題越容易籠統,含糊不清,越是籠統的問題越難回答。其中最難回答的問題包括:你有什么感想?你當時是怎么樣想的?這些問題沒有特點,既然只是泛泛的提問便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如何才能提出有個性有特點的問題,是記者思考的關鍵,也是能否得到充滿個性材料的關鍵。
而如果把問答變?yōu)榻徽?一問一答,采訪可能就會變得相對容易,也會使氣氛融洽下來。交談、聊天式的采訪會使采訪人情味更濃,生活味更濃,效果也會更好。記者要學會刨根問底,隨機應變。問題也要有邏輯性,適應一般人的談話思路,采訪前要明確自己談的主題,然后才能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有邏輯地繼續(xù)下去。另外,面對不同人、不同的情況,需要隨機應變,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
七、照顧受訪者情緒
由于被訪者的年齡、職業(yè)、性格、個性、經歷、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的差異,采訪者要根據不同人、不同情況,從實際出發(fā),制定相應的采訪提問策略,靈活應對。根據采訪對象的性格、情緒、素養(yǎng),選擇合適的方式、語言進行提問交流,或開門見山、或迂回接近、或引導、或激將,等等。對性格直爽的人,就采取坦率直露的言語表達。而含蓄婉轉的表達方式,可能適合禮節(jié)性的采訪。對性情急躁的人需要用旁敲側擊的方式。當然問題的關鍵在于因人而異。
在對專業(yè)性領域的采訪中,記者要事前做好“功課”。要對采訪對象從事的工作、活動和所研究的領域有一定的認識,要有相當數量的專業(yè)性問題用來和采訪對象深入交流,這樣才容易被受訪者接納,也容易使采訪不卡殼、順利進行。
特殊的采訪對象,要用特殊的采訪方式。如在負面報道中,因自己的過失產生負面影響的人,面對記者時往往會推卸責任、掩蓋真相或緘口不語,在面對這種情況時,記者可以采用先入為主、隱性采訪等手段進行特殊提問。但要注意此時記者要尊重新聞事實、遵守法律規(guī)定、嚴守職業(yè)道德。
八、有所采有所不采
突發(fā)新聞采寫完成后,記者往往希望將事故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這里,還有一條原則需要注意,那就是“有所發(fā)有所不發(fā)”的原則。新聞媒體不僅承載著發(fā)布新聞的使命,同時還擔負著維護社會穩(wěn)定之義務。新聞處理著眼于維護大局、維護穩(wěn)定。過多的車禍、兇殺、暴力新聞,雖說可以為報紙贏得更多的眼球,但與新聞媒體的正面報道原則相違背。新聞記者在掌握快速獲取信息技巧的同時,也應客觀、冷靜地分析新聞內核及外延,將傳遞信息與履行社會使命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樣,采訪才可以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和考驗,做一名綜合素質過硬的新聞記者。
總之,新聞采訪是一門藝術。作為記者,我們應該善于從普通百姓的視角去思考,與被采訪者保持平等,讓被采訪者感受到記者的真誠可信,從而達到心靈的溝通與交流,進行深入的交談。采訪提問技巧是一門學問,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進一步的探索。畢竟理論與實踐還有一大步要跨越,而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需要加倍努力。
參考文獻
①丁曉萍、戴永明:《新聞采訪與寫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②藍鴻文:《新聞采訪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芤镘娭骶:《新聞寫作藝術與技巧》,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芊窖用骶:《新聞寫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責編:姚少寶
相關熱詞搜索:試論 采訪 技巧 試論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 新聞采訪技巧 新聞采訪的技巧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