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亚洲欧a∨人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久久97AV综合

        晚清時期的外交【晚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外交析論】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以夷制夷”是清朝政府在其后期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和策略。這個政策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合縱連橫理論與西方的均勢思想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歷史過程中的產(chǎn)物,是清朝統(tǒng)治者對外國侵略者的態(tài)度從疑忌轉(zhuǎn)向依賴的發(fā)展過程中的產(chǎn)物。所謂“以夷制夷”就是這樣一種政策:即利用國際關(guān)系上的矛盾,聯(lián)合、利用或依附某國來對抗另外的國家,謀取實現(xiàn)本國的外交目的。

        但是,“以夷制夷”外交本質(zhì)上講是一種弱國策略,是弱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一種手段。在自身的實力不足的情形下,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借用別國的一些力量,也就是打外國牌,有時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戰(zhàn)國時期的小國東周和西周,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執(zhí)行了一條平衡的外交路線,即在強國間保持等距離政策,用比較靈活的外交手段,利用各國的矛盾,從而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戰(zhàn)略格局,以延續(xù)本身的存在。再如,美國曾在獨立戰(zhàn)爭時期打法國牌,日本曾在同沙俄斗爭時打英國牌,都取得了成功。當然,一定的國力是成功地實施“以夷制夷”的前提。從世界外交史上看,很多國家包括某些強國亦實行過這一策略。如英國就是運用此道的高手。然而,象清朝政府這樣不思自強自立,一味依靠外國, 并長期奉行“以夷制夷”政策, 即一直把開放全中國,讓西方列強都保有特權(quán)這種情況,當成可以利用的局勢,使其互相發(fā)生矛盾,避免一國獨霸中國,卻是罕見的。盡管清政府提出和實行“以夷制夷”政策的本意是要利用某些外國勢力來抵制另一些外國勢力的侵略,但結(jié)果卻是飲鴆止渴,加速了中國社會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的過程。

          

          一

          

          “以夷制夷” 原是春秋時代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對付周邊非華夏民族的一種策略, 后來為歷朝君主所繼承, 成為對付周邊藩屬和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手法。根據(jù)這種策略,中國統(tǒng)治者利用一部分所謂夷狄去遏制另一部分更為強大的夷狄,或者利用一些強大的夷狄去控制另一些弱小的夷狄。在古代,“以夷制夷”也叫“以夷伐夷”或“以夷攻夷!比纭稘h書·晁錯傳》曰:“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利也!薄逗鬂h書·鄧訓(xùn)傳》云:“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資治通鑒·漢章帝·章和二年》載:“今幸遭天受,此虜分爭,以夷伐夷!薄睹魇贰だ畈膫鳌芬嘣唬骸敖o事中唐堯欽等密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夷”是相對于“夏”或“華夏”而言的,原是中國古代對東方民族的貶稱!抖Y記·王制》:“東方四夷!贝呵镆院,成為中原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與蔑稱!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吧W中國而撫四夷也! 清朝統(tǒng)治者盡管本身出自“夷狄,” 但卻繼承了中原漢民族世代相承的華夷觀念,恢復(fù)和建立了以朝貢關(guān)系為主要特征的東亞宗藩國際體系。當時清朝的周邊屬國有:朝鮮、越南、琉球、緬甸、老撾、暹羅和不丹等。清王朝認為中國是地處中央的天朝上國,各國與它的官方來往都是萬方來朝。清朝對屬國的政策一般是“冊封”和“朝貢!庇鲇袑賴鴩次,中國朝廷要派遣使臣持敕書、印信前往冊封。屬國則被要求定期派使臣到中國都城向皇帝進貢。如朝鮮1年1貢,琉球、越南兩年1貢,緬甸10年1貢。中國作為宗主國則要對前來朝貢的使臣設(shè)宴款待,并給予巨額的賞賜。清政府營造的這種“天子守在四夷”的華夷秩序在將近200年的時間里,沒有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直到西方殖民主義者來到東亞以后,特別是1840年英國發(fā)動可恥的鴉片戰(zhàn)爭并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以后,朝貢制度才開始走向瓦解。

          面對傳統(tǒng)華夷秩序的瓦解和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清朝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部分開明人士如林則徐、魏源等提出了“以夷攻夷”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例如,在鴉片戰(zhàn)爭期間,林則徐曾主張,除英國外,允許所有其他外國與中國通商以及學(xué)習(xí)西方軍事技術(shù),建立新式水師等。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魏源在1844年編纂了《海國圖志》一書,總結(jié)了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和教訓(xùn),明確提出了“馭外夷”的根本辦法是“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長技以制夷!奔绰(lián)合與英國有矛盾的國家,以牽制其力量;
        同時學(xué)習(xí)西方的“長技,”使中國在軍事上趕上西方。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寫道:我們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 基于對當時國際關(guān)系格局的分析,魏源還主張實行“以夷攻夷”的計策,即聯(lián)合美國和法國從海路進攻英國本土,聯(lián)合俄國和廓爾喀從陸路進攻印度,支持暹羅收復(fù)新加坡,這樣使英國四處受敵,不敢來遠犯中國。

          可是林則徐和魏源等人的進步主張,并未被清朝最高統(tǒng)治當局所采納。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林則徐被充軍新疆。魏源的《海國圖志》出版后,1847年和1852年又經(jīng)過兩次修訂,但直到1858年才呈交御覽。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日本統(tǒng)治者對魏源的著作卻十分重視。該書推動了日本的倒幕和明治維新運動。

          兩次鴉片戰(zhàn)爭之間, 清政府面對強敵紛至, 束手無策,被迫提出了“羈縻”之計,其中亦包含了“以夷制夷”的想法。1858年4月8日,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咸豐皇帝在上諭中曾認為:“如先解散俄、咪(美)酋,不至助逆,則英法之勢已孤,再觀其要求何事,從長計議!F(xiàn)在中原未靖,又行海運,一經(jīng)騷動,諸多掣肘,不得不思柔遠之方,為羈縻之計”。

        但是,清政府初次聯(lián)俄,就被沙俄趁火打劫,強行割去中國北方近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二

          

          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大致孕育于19世紀的70年代,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式形成,并成為清政府后期最基本的外交方針。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朝政府的傳統(tǒng)馭夷之道破產(chǎn),不得不提出了“外敦信睦,隱示羈縻”的外交方略。清朝統(tǒng)治者對西方列強的態(tài)度也由疑忌轉(zhuǎn)變?yōu)橐蕾嚒?861年1月,恭親王奕忻在一篇奏折中認為:“自換約以來,該夷(英法)退回天津,紛紛南駛,而所請尚執(zhí)條約為據(jù)。是該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luò),馴服其性,自圖振興,似與前代之事稍異。”“若就目前之計,按照條約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隱示羈縻,數(shù)年間即系偶有要求,尚不遽為大害! 同年11月,葉赫拉那氏發(fā)動“辛酉政變,”對外更奉行投降賣國的政策。翌年,她發(fā)布“上諭,”正式?jīng)Q定“借師助剿,”即借洋人之力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從那時起,清朝統(tǒng)治者認識到不僅可以借助洋人鎮(zhèn)壓中國人民,而且可以指望依賴外國侵略者的相互牽制,避免一國獨霸中國,以維持自身的茍然殘喘。清朝政府的這種妥協(xié)投降的政策,使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

          19世紀70年代,由于中國的孱弱和清朝政府的“和戎”政策,西方帝國主義列強擴大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周邊國家和邊疆頻頻告急,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了!笆攀兰o的最后三十年是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加緊擴張的時期……外國列強便利用中國的衰弱,對邊疆地區(qū)和朝貢國進行蠶食。” 1824-1885年,英國通過3次侵略戰(zhàn)爭逐步占領(lǐng)了緬甸,并將其劃為印度的一個省。1879年,日本并吞琉球。1883年,法國強迫安南成為其保護國。1888-1903年,英國多次侵略西藏。1895年,日本迫使清政府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quán),并在1910年把朝鮮變成它的殖民地。1903年,俄國滅亡浩罕。1913-1915年,沙俄策動外蒙古獨立。到19世紀末,清朝的藩屬已基本喪失,清政府“撫有四夷”的局面瓦解了。與此同時,西方列強還紛紛在中國本土奪取侵略基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浪潮。法國割去云南省一部,強租廣州灣為軍港;
        英國割去野人山之一部分,強租威海衛(wèi)為軍港,并強租九龍半島和香港附近的各島嶼;
        德國強租膠州灣為軍港;
        沙俄強租旅順為軍港,大連為商港。從奪取的侵略基地出發(fā),西方列強還互相承認“勢力范圍!遍L江流域及云南、兩廣一部分屬英國;
        云南、兩廣的一部分屬法國;
        山東屬德國;
        福建屬日本;
        長城以北屬沙俄。當時美國因忙于美西戰(zhàn)爭,無暇在華奪取勢力范圍。1899年,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獲其他列強同意。美國要求實行利益均沾,共同分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取得的一切侵略特權(quán)和利益。中國亡國滅種的大禍已迫在眉睫?涤袨閷τ诋敃r的形勢曾憂心如焚地描述道:“俄北瞰,英西 ,法南瞵,日東耽,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吾為突厥黑人不遠矣!”

          在此民族危亡的歷史關(guān)頭,清朝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發(fā)生分化。一部分人被稱為“頑固派,”

          他們對于外部世界的變化無動于衷,墨守成規(guī),拒絕向西方學(xué)習(xí)任何東西。另一部分人則是洋務(wù)派,他們主張變法圖存,師夷長技,實現(xiàn)自強、自立和富國強兵。洋務(wù)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忻、文祥,在地方有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中興名臣!1861年,奕忻在一篇奏折中就已提出了自強的主張。他說:“竊臣等酌議大局章程六條,其要在于審敵防邊,以弭后患。然治其標而未探其源也,探源之策,在于自強! 1874年,李鴻章在著名的《籌議海防折》中,又進一步提出了變法自強的主張。他寫道:“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客主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麋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gòu)煽,實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瞬息千里,軍火機器,工力百倍,又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币虼,“若不變法,而徒騖空文,絕無實濟!备F則變,變則通,否則“戰(zhàn)守者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 在洋務(wù)派的推動下,近代中國從60年代起,開始了富國強兵的洋務(wù)運動。這個運動盡管在引進西方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展近代工業(y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后由于頑固派阻擾和帝國主義的破壞以及洋務(wù)運動本身的局限性,卻失敗了。

          在尋求自強和自立的同時,洋務(wù)派的一些代表人物也開始研究古代中國的縱橫家思想和西方的均勢學(xué)說以及如何利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所造成的均勢,維護國家的主權(quán)和獨立。他們強調(diào)說,一個小國處于強大國家之間,求得生存的一個極好例子是春秋時期的燕國。另外一些例子包括19世紀末的比利時和瑞士。1878年,馬建忠在巴黎研究國際法時,首次闡述了西方均勢思想及其對中國的價值。他從巴黎寫回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均勢”一詞,并說明歐洲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
        雖然它們都是主權(quán)國家,但是它們的和平關(guān)系卻靠均勢來維持。中國能否同強大國家結(jié)盟而從中得到好處呢?馬建忠的回答是肯定的。

          李鴻章也是這種結(jié)盟和均勢政策的鼓吹者。19世紀70年代初,日本對華搞外交訛詐。李鴻章提出聯(lián)日,“以東制西”。他說:“日本距蘇浙僅三日程,精通中華文字,其兵甲較東島各國差強,正可聯(lián)為外援,勿使西人倚為外府” 。

        因此,在1871年,李鴻章力排眾議,主張與日本訂立《中日修好條規(guī)》和《通商章程:海關(guān)稅則》。其中修好條規(guī)第2條規(guī)定“若他國偶有不公或輕藐之事,一經(jīng)知照,必須彼此相助,或從中善為調(diào)處,以敦友誼! 及至 1874年日本出兵臺灣,李鴻章發(fā)覺上當,說日本“伺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

        同時他主張開放臺灣:“與其聽一國久居,莫若令各國均沾! 1881年中俄伊犁交涉期間,日本又乘機吞并琉球,敲詐勒索。李鴻章更認為日本不可靠,轉(zhuǎn)而主張聯(lián)俄拒日。他說:“俄事之能了與否,實關(guān)全局。俄事了, 則日本與各國皆 其戎心。與其讓于日而日不能助我以拒俄,則我失之于日,而又將失之于俄;何如稍讓于俄,而我因得借俄以懾日 。”

          1879年,鑒于日本在朝鮮的野心,總理衙門大臣丁汝昌建議,朝鮮應(yīng)與各國訂約,以牽制日本,因為“日本有吞噬朝鮮之心,泰西無滅絕人國之例,將來兩國啟釁,有約之國皆得起而議其非,日本不敢無所忌憚” 。丁氏建議為清廷所采納。同年8月李鴻章遂致書朝鮮原任太師李裕元,建議他采用“以夷制夷”的政策,與西方各國訂立條約,以牽制日本。他寫到:“為今之計,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敵制敵之策,乘機次第與泰西各國立約,借以牽制日本”。李鴻章還提到不久前俄土戰(zhàn)爭中英國的有效干預(yù)挽救了土耳其的命運以及比利時、丹麥等弱小國家受到國際公法的保護而維持了國家的獨立。否則,“萬一日本陰結(jié)英、法、美諸邦,誘以開埠之利,抑或北與俄羅斯勾合,導(dǎo)以拓土之謀,則貴國勢成孤注,隱憂方大,中國識時務(wù)者,僉議以為與其援救于事后,不如代籌于事前”。

        李鴻章的這封信,表明“以夷制夷” 已正式成為清朝政府的官方政策,并被介紹給中國的藩屬—朝鮮。1880夏,朝鮮修信使金弘集訪問東京,中國駐日使節(jié)何如璋和黃遵憲與他會晤,(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希望朝鮮采取“以夷制夷”政策,與西方列強簽定條約,以便在朝鮮創(chuàng)立均勢,避免日本或俄國獨占朝鮮。黃遵憲還為金氏撰寫了《朝鮮策略》一文,提出如果朝鮮與美國訂約,英、德、法、意將亦步其后塵;
        那時俄國即使攻擊朝鮮,由于其他西方大國不會允許,它的野心將無法實現(xiàn)。

        1882年5月22日年,在清廷的幫助下,朝鮮與美國簽定了《朝美通商條約》。不久,英、德、意、俄、法等也援例,與朝鮮簽定了類似的條約。從此朝鮮淪為國際資本主義的半殖民地。

          1883年,法國侵略安南和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駐法公使曾紀澤提議清朝政府在安南實行均勢政策。他認為,這種開門的均勢政策猶如投羊羔以引虎斗。因為沒有哪一只老虎能搶走羊羔,這只小羊就有幸存的希望。

        后來,因法國發(fā)動侵略安南的戰(zhàn)爭并與中國發(fā)生沖突,清朝政府采取妥協(xié)退讓政策,沒有采納曾氏的建議。

          1885年,針對日本咄咄逼人的“征韓”攻勢,李鴻章再次提出聯(lián)俄制日的外交政策。他認為:“韓雖可慮,有俄在旁,日斷不遽生心。我當一意聯(lián)絡(luò)俄人,使不侵占韓地,則日本必縮手”。

        從此,清政府就用此計對付日本。直到甲午戰(zhàn)爭前夕,清政府仍不思備戰(zhàn),而寄希望于列強的調(diào)停,但列強因得到日本對其侵華利益的保證,紛紛表示中立。在戰(zhàn)爭中,清政府軍事上很快遭到失敗, 于是又吁請列強調(diào)停。日本采取強硬態(tài)度,各國不愿開罪日本,調(diào)停不了了之。及至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繼續(xù)玩弄“以夷制夷”的把戲。李鴻章在京城里跑遍了各國使館,乞求列強干預(yù),但列強不為所動。為了誘使英國出面調(diào)停,李鴻章甚至準備出賣大量中國主權(quán)。他提議中英簽定密約,清政府答應(yīng)“在一定年限之內(nèi),把中國的全部行政管理權(quán)移交給英國,并且使英國獨享改組和控制陸海軍各機關(guān)、修筑鐵路、開發(fā)礦山的權(quán)利,而且加開幾個新的口岸,對英通商”。

        李鴻章這個建議如果實現(xiàn),則中國將變成印度第二,成為英國獨占的殖民地?墒菓赜谥袊嗣竦姆纯咕窈涂紤]到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矛盾,英國沒有接受李鴻章的“好意”。李鴻章企求俄國干涉的努力,亦因俄人拒絕而告失敗。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得不到列強調(diào)停的情況下, 被迫與日本簽定了空前屈辱的割地賠款的《馬關(guān)條約》。

          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和《馬關(guān)條約》的簽定,引起了中國空前的民族危機和地緣危機,中國幾有瓜分豆剖、亡國滅種之憂。清政府此時經(jīng)歷幾次大的軍事失敗,已經(jīng)如驚恐之鳥,既無民族自信心,更無軍事實力。因此更加依靠“以夷制夷”的政策,“以夷制夷”已由外交策略轉(zhuǎn)變?yōu)橥饨坏膽?zhàn)略。1895年4月26日,張之洞提出為迫使日本廢除《馬關(guān)條約》,可以出讓領(lǐng)土換取英、俄的支持。應(yīng)“急于俄國商訂密約,如肯助我攻倭,脅倭廢全約,即酌量劃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數(shù)城,或北路數(shù)城以酬之,并許以推廣商務(wù)。如英肯助我,則酌量劃分西藏之后藏一帶地,讓于若干酬之,亦許以推廣商務(wù)! 1896年6月3日,中俄簽定《御敵互相援助條約》,清政府實行聯(lián)俄制日。但沙俄的真正用意決非共同御日,而在借地修路,擴大對我東北的侵略。不久,沙俄強占旅順和大連,表明聯(lián)俄是靠不住的。1900年,俄國參加八國聯(lián)軍侵略北京,嗣后俄軍又賴在東北不走,說明沙俄根本不顧同盟道義,《中俄密約》對中國如同廢紙。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聯(lián)合侵華, 給清政府“以夷制夷”政策以最后一擊。腐敗、羼弱的滿清王朝終于死心塌地地投入了外國侵略者的懷抱,成為西方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和代理人,成為洋人的朝廷。在1901年締結(jié)《辛丑條約》之后,慈禧太后竟然提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jié)與國之歡心”,意思是要把中國的所有財富收刮起來,去討外國侵略者之歡心。此后,清朝統(tǒng)治者就完全走上了與帝國主義相勾結(jié),甘心情愿地為帝國主義效勞的可恥道路。當然,在對外交涉中,清政府有時仍運用“以夷制夷”的政策,如在交涉使沙俄從東北撤軍的過程中,曾利用過英俄矛盾,以及聯(lián)日制俄等。1902年4月,中俄簽定《交收東三省條約》,1903年6月,清政府拒絕簽訂沙俄為破壞撤兵協(xié)議提出的新的七項要求,都利用了英日的國際支持,并主要依靠日本來對付俄國。當時張之洞等人曾建議清朝政府開放東北,“今使各國公同沾此利益,使各國公同為我定此章程,實使各國公同為我守此根本,開此上腴! 清朝政府的“以夷制夷”的政策后來也為北洋軍閥和蔣介石政府所繼承, 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一項重要的外交方針。魯迅先生在《偽自由書·以夷制夷》中曾寫到:“我還記得,當去年中國有許多人,一味哭訴國聯(lián)的時候,日本的報紙往往加以譏笑,說這是中國祖?zhèn)鞯摹砸闹埔摹睦鲜侄巍!?

          “以夷制夷”的政策,清朝政府上下都是贊同的。但是對于結(jié)盟的對象和要打擊的國家,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各有其主張。如李鴻章先主聯(lián)日,后主聯(lián)俄御日,但大部分時間主張聯(lián)俄;
        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主要主張聯(lián)合英美; 1900年沙俄侵略面目暴露之后,那桐和奕 等主張聯(lián)日制俄;袁世凱和唐紹儀后來曾積極主張聯(lián)美。顯然,結(jié)盟對象的不同,反映了他們對威脅中國生存的主要敵人的不同看法。在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以前,清政府一般認為沙俄對中國的威脅要大于日本。早在1850年,林則徐就提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 1861年1月,奕忻等在關(guān)于建立總理衙門的奏折中也認為:“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憂也”。

        后來,及至俄國入侵伊犁,一些封疆大吏和士人提出當務(wù)之急在于防俄。如王韜曾呼吁中外合力防俄。他寫道:“蓋在今日講天下大計者,不患在英、法,而患在普、俄!移、俄方有志于東方,欲肆其雄圖而逞吞并者,志不獨在歐洲也,而俄尤 乎馳域外之觀!粍t何以待之?曰:莫如合力以防俄! 但是,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日本割占中國的臺灣,并索取巨額賠款,引起中國朝野的強烈仇日情緒。相反,俄國在甲午戰(zhàn)爭后倡導(dǎo)三國干涉還遼,并以低利借款給中國償付日本賠款。沙俄的行動使清朝統(tǒng)治者產(chǎn)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時主張聯(lián)俄的人占了上風。不僅親俄派李鴻章主張聯(lián)俄,而且一些親英的地方大員如劉坤一、張之洞等也贊成“與俄結(jié)歡以制東、西兩洋” 。

        有些人甚至為沙俄涂脂抹粉,把俄國說成是中國一貫的朋友,實際上是一廂情愿,是對俄國帝國主義本質(zhì)認識不清。如鄭觀應(yīng)曾寫到:“今我國當創(chuàng)巨痛深之會,英、美皆作壁上觀,獨俄人仗義執(zhí)言,邀同德、法,使日本還我遼東,復(fù)為我貸銀作保。雖俄有私意,安知我不能籍此自強,而遽聽俄自取乎?況俄主嘗對我使者言,請中國變法自強,以御外侮。其欲我國振興,得以互相維系,殷勤之意未必全為偽語也。且俄人之隱為我中國地者,非止一次矣。昔英人于上海興筑鐵路,俄人不平,飛報國中,登諸報紙。而后英廷始知其由。俄使于煙臺席間告李博相曰:今當軸者志在整頓營伍,練習(xí)卒兵,然必以理財為先。否則有人無器,有器無財,其弊一也。煙臺之役,英方有索于中,俄使乘此而發(fā)相勸之語,可見俄廷非無意親中國也。

        ” 清政府的“以夷制夷”政策出現(xiàn)了明顯地一邊倒向俄國的傾向。這種政策傾向一直持續(xù)到1900年。

          

          三

          

          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從70年代開始實行,直到1911年清廷滅亡,是清朝政府的一項重要對外方針。這一政策的得失成敗到底如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首先,清朝統(tǒng)治者在關(guān)于中國國家主要威脅的判斷上,應(yīng)該說是有錯誤的。日本盡管是中國生存的主要敵人之一,但日本對中國的威脅只能來自于海上(日俄戰(zhàn)爭之前)。相反沙俄與我國東北和西北接壤,陸路相通,防不勝防,其威脅要大于日本。從地緣矛盾講,沙俄是中國生存的最大敵人,日本次之。因此聯(lián)日或聯(lián)俄無異于前門驅(qū)虎,后門進狼。正如鄧小平指出:“從鴉片戰(zhàn)爭起中國由于清王朝腐敗,受列強侵略奴役,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欺負中國的列強,總共大概是十幾個,第一名是英國……從中國得利最大的則是兩個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沙俄。”“日本對中國的損害無法估量……算歷史帳,日本欠中國的帳是最多的。”“另一個得利最大的是沙俄……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侵占的中國土地,超過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

          其次,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問題上盡管存在矛盾,但因有“一體均占”的條款,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往往勾結(jié)在一起,使清政府的“以夷制夷”的政策很難施行。例如在1880年和1894年,清政府曾提議與英國結(jié)盟對付俄國和日本,結(jié)果均為英國政府所拒絕。后來,為了對付俄國,在日本對英國侵華利益表示尊重之后,英國就積極地支持日本擴大對中國的侵略。1902年,英國還與日本結(jié)成了同盟。

          第三,“以夷制夷”的政策在短期內(nèi)盡管取得了某些成功,但總的說來是失大于得的,是不成功的。清政府在這方面的一些成功例子有:

          1876年中英交涉“馬嘉理”案時,英國為了防止他國干預(yù),曾把談判地點設(shè)在煙臺。李鴻章洞悉英國的圖謀,有意通知各國使節(jié)到煙臺休假,迫使英國放棄了某些苛刻的要求。煙臺談判于1876年8月21日開始。在中英談判期間,美、德、俄、奧各國公使以避暑為名云集煙臺,并向李鴻章表示愿意“調(diào)停!庇v華公使威妥瑪在談判中態(tài)度傲慢,要求十分苛刻。李鴻章力持定見,最后盡管被迫答應(yīng)了英國的不少條件,但拒絕了威妥瑪要求將云南巡撫岑毓英提京審訊的苛刻條件。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特別是中日《馬關(guān)條約》簽定后,日本強行割占遼東半島,損害了沙俄在東北的利益。當然日本占有遼東半島, 對中國威脅巨大,它意味著把日本的國界推至與京畿近在咫尺的遼河。于是清政府邀請俄國、德國和法國等聯(lián)合干預(yù),最后中國以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

          清政府“以夷制夷”的政策確實取得了某些成功。但對此不應(yīng)評價太高。因為這種政策的根源在于國家的積弱,在于國家無力在國際上自立,而不得不自欺欺人,謀求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利用或傾斜甚至于依附某一或某些外國,甚至犧牲某些主權(quán),以反對另一外國的侵略。例如,1896年,中國駐俄公使許景澄出于“以夷制夷”的考慮,曾對德國駐俄大使建議:“如果不使用一點武力,割讓一個島嶼的問題是難以獲得解決的”。

        盡管我們不能把這一政策簡單地斥之為賣國投降,但也不能視之為救國良方。總的說來,它只能延緩清朝統(tǒng)治的危機,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危機。在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實踐中,因盲目相信外國侵略者,一味依靠外力,制夷不成反被夷制的情況也是很多的。例如在1883年的中法戰(zhàn)爭中,清朝政府為避戰(zhàn)求和,完全依靠英國人赫德進行調(diào)解。結(jié)果中國盡管取得了諒山大捷,仍不得不簽定喪權(quán)辱國的和約。再如1896年李鴻章提出聯(lián)俄制日,結(jié)果卻被俄國人耍了。這一年,李鴻章奉命出使俄國,與沙俄簽定共同對付日本的《中俄密約》。沙俄外交官卻把他當小孩子耍。結(jié)果李鴻章在簽約時就中了俄國的“掉包計”,俄人利用用餐的時機篡改了原先的條約文本,即把中俄軍事同盟對付“日本或與日本同盟之國”,改為“日本國”。這樣重大的改動,李鴻章全然不知,用餐后照樣畫押。

          《中俄密約》簽定后,李鴻章頗為得意。他回國后對黃遵憲說:“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實際上,這個條約是沙俄精心策劃的新侵略陰謀。它使俄國在共同防日的名義下,不僅騙取了在中國東北建筑過境鐵路的特權(quán),而且為其海陸軍侵入中國領(lǐng)土打開了方便之門。因此,后來黃遵憲寫詩嘲諷李鴻章說:“赤縣神州紛割地,黑風羅剎任飄船。老來失計親豺虎,卻道支持二十年”。

          

          對于李鴻章和晚清政府推行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梁啟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李鴻章之外交術(shù),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后也。李鴻章之手段,專以聯(lián)某國制某國為主,而所謂聯(lián)者,又非平時而結(jié)之,不過臨時而嗾之。蓋有一種戰(zhàn)國策之思想橫于胸中焉。觀其于法越之役,則嗾英德以制法;
        于中日之役,則欲嗾俄英以制日;
        于膠州之役,則又欲嗾俄英法以制德。卒之未嘗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 梁任公對“以夷制夷”外交的評價應(yīng)該說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相關(guān)熱詞搜索:以夷制夷 晚清 外交 政府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smile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