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輝煌的中華早期文明
發(fā)布時間:2020-06-05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我講的這個“輝煌的中華早期文明”,實際上是非常大的題目。大家都知道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深邃的文化,這是全世界所公認的。中國的文明有5000年之久,要來闡述這樣的文明,即使只是它的早期階段,這也是一個很大的任務。所以我想在這里要用我自己所能了解的一些知識,給大家介紹:中國早期文明為什么是輝煌的,它的光輝在于什么地方?
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說:一個方面是中國早期文明的長度,所謂長度是指中國的早期文明是怎么樣的久遠,它又怎么樣在歷史長河里綿延傳承下來;
第二方面是中國早期文明的廣度,是指這一文明的分布傳播,以及對周圍世界的影響作用;
最后,我們再看看中國早期文明的高度,就是它在發(fā)展過程當中達到了怎樣的高峰。我想通過這幾點,來說明中國古代文明是真正輝煌的。
中國早期文明的長度
中國文明的特點是從未間斷
中國早期文明的長度,或者叫中國文明起源的久遠。關于這個問題,為了使大家能有一個量上的認識,最好先從世界上古代文明的比較談起。
人們常常說有四大古代文明,這個提法過去在我念書的時候,在中小學課本里都有。所謂四大古代文明就是古代埃及、古代美索布達米亞也就是兩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這是所謂舊大陸上的四個古代文明。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沒有提到希臘、羅馬,這是由于這四大文明都是獨立起源的最早的文明。古代文明實際上很多,可是并不都是獨立起源的。比如與我們最近的日本,同樣也有悠久的文明歷史,而且有突出的特色?墒,甚至在日本歷史上的特殊時期,日本學者也沒有說日本文明是完全獨立發(fā)展的,因為日本文明是在中國文明以及其他有關方面的影響之下發(fā)展起來的。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也是在近東一些文明的影響之下發(fā)展起來的。因此,說到舊大陸上獨立發(fā)展起來的文明,主要就是剛才提到的四大古代文明。
大家都知道,這四大古代文明里面,我們中國的文明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從它起源一直綿延下來了。在這一點上,和其余的三大文明不一樣,它們都沒能做到像我們這樣連續(xù)傳承到現(xiàn)在。
波斯人進入埃及之后,古代埃及的文明實際上已經(jīng)逐漸衰落,特別是到了希臘化時期,埃及的古代文明基本上就衰亡了,古代埃及的文字后來也沒有人能夠認識。歐洲中世紀時代,埃及古代的古文字由于刻在石刻上,人們都能看見,但是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異教的符號,并不認為是古代文字的遺存。直到1923年古代埃及文字得到解讀之后,人們才逐漸將埃及文明挖掘出來重新了解和認識。古代美索布達米亞文明更是如此,因為楔形文字同樣早就沒有人能認識了,也是經(jīng)過解讀才能理解那里有那么古老復雜的歷史。古代印度文明也是如此,當時還不是后來的印度人,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印度興起的文明,后來印歐民族進入印度,那個文明就消失了。
只有我們中國的文明,帶著它光輝的歷史流傳下來,經(jīng)過了許許多多朝代,說不盡的風風雨雨,一直傳承到現(xiàn)在。今天我們所有的中國人,仍然是這個文明傳統(tǒng)的負載者,它還將影響著我們,我們還要對它進行研究。如果我們不了解、不研究中國古代的文明,我們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就無法深入理解。
借今天這個機會,我們把古代埃及的年表和中國古代的年表大致對比一下,大家就能有一個印象。
前一段我們實施了一個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于2000年結題,當時出版了工作報告的簡本,里面有一個《夏商周年表》。這個年表只能說是我們這一批工作者,在一段時間內(nèi)所能達到的最好的成果。這個成果現(xiàn)在逐漸被國內(nèi)采用,國外也有人開始采用。古代埃及年表也是一樣,有關研究及研究的發(fā)展所用的時間比我們要長得多,有了國際上較為公認的結果。下面我用的古代埃及年表是根據(jù)1994年牛津大學一位教授寫的《古代埃及史》,具有權威性,2001年還經(jīng)過臺灣一位埃及學者的校正。這個年表和我們的年表一樣,越古老的年代就越不那么準確,這點可以理解,但是大家可以對大致的情況進行對比。
大家知道,古代埃及一般分為前王朝時代、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新王國時代,然后進入了波斯占領和希臘化時期,按埃及古書記載,其間有從第一王朝到第三十一王朝。我們的歷史,根據(jù)《史記》,第一篇是《五帝本紀》,即五帝時期。大家傳說的炎黃二帝,黃帝就是五帝時期的開始;
然后是《夏本紀》,夏代;
《殷本紀》,商代;
《周本紀》,周代……這是我們的歷史。
我們看一看,牛津大學教授的那個年表,它從前王朝時代開始,也就是第一和第二王朝,按現(xiàn)在的估計,大概是公元前3150到2700年。古王國時期,也就是第三王朝到第六王朝,是公元前2700到2200年。然后有第一中間期,是第七王朝到第十王朝,公元前2200到2040年。接著是中王國時代,第十一王朝到第十二王朝,大概是公元前2133到1785年,其后有一個第二中間期,第十三王朝到第十七王朝,是從公元前1785到1552年。接下來是新王國時代,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王朝,從公元前1552到1069年,然后有一個第三中間期,是第二十一王朝,從公元前1069到945年?偨Y起來分成三大段,古王國:公元前2700到2040年,中王國:公元前2133到1552年,新王國:公元前1552到945年。如果大家現(xiàn)在手頭有一張“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的話,你會有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就是我們的幾個大朝代跟古埃及這幾個時期的劃分差不多,這一點是很有趣的,可能大家沒有注意到。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按古書的記載推算,大約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接著是夏朝,根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我們從考古學、天文學等各方面給出了一個估計數(shù)字,是從公元前2070年開始;
夏的滅亡、商的開始,我們估計是公元前1600年;
商的結束,也就是周武王伐紂的年代,我們把考古學、天文學、文獻、古文字等各方面的資料集中起來,選擇了一個最好的年份———公元前1046年,F(xiàn)在來對比一下,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的共同性,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大概是在公元前2700到2040年,如果算上前王朝時期就是公元前3150到2040年,而我們的五帝時期大約是公元前3000到2070年,這很接近了。特別是埃及第一中間期的最后,和夏只差30年。再看中王國時期和夏代對比,中王國時代加第二中間期是公元前2133到1552年,我們是公元前2070到1600年,這個數(shù)字只差約50年。然后是新王國時代,公元前1552到1069年,如果加上第三中間期是到公元前945年,而我們的數(shù)字是從公元前1600到1046年,數(shù)字還是相當接近的。當然這個沒有什么特殊意義,我們不是宣傳歷史定命論,也不是前蘇聯(lián)《世界通史》中的“同時代法”,只是給大家看,古代人類的文明,在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獨立的起源和進程,可是它們的發(fā)展還是有某種共同性的。我們的五帝時代大約相當于古代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夏代與中王國時期、商代與新王國時期大體相當。這一點只供大家參考,我不做過多的引申。
中國文明的起源從何時算起
下面要討論:中國文明的起源到底在什么時代?剛才我們談到了五帝的傳說,五帝在近代很長時期被認為只是神話傳說,沒有真正史實的意義。看一些外國學者的書,公認的中國文明起源是從商代開始,如果是這樣,就是公元前1600年。甚至于有人說是從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商代后期開始,那么就要從盤庚遷殷來算。大家都知道,商王盤庚把首都從奄遷到了殷,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陽的殷墟,此后商朝再沒有遷過都,盤庚遷殷大約發(fā)生在公元前1300年,也就是說我們的文明是從公元前1300年開始的。
現(xiàn)在我們看起來這種說法不太公正。因為不但古書里的記載比這悠長得多,而且考古學的客觀地考察也表明商代已有很發(fā)達的青銅文化,它的文明已有非常大的發(fā)展了。以文字為例,我們現(xiàn)在知道甲骨文里有多少不同的字呢?大約四千到五千之間,沒有很準確的數(shù)字,因為學者對字的釋讀與其分合的關系沒有一致的看法,總之是在四千到五千之間。通過這個量級就可以知道當時的文字已有了很大發(fā)展。大家知道,我們學任何一門外語,認識四千個字,已經(jīng)很不錯了。我小時候念英語,口袋里放一本書《英語四千字》,把那些字都背會了,就過得去了。實際上我們今天報刊上的常用字,也不過五六千個,里面還有一些字屬于姓氏、地名,是不常使用的。甲骨文里面有四千多個不同的字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而這四千多個字還不是當時文字的全部。甲骨文是商王和貴族用于占卜的,內(nèi)容不可能包括當時生活和文化現(xiàn)象的各個方面,因此它不可能把所有的字都包括在內(nèi),今天我們?nèi)魏畏矫娴囊槐緯膊豢赡馨阉械淖侄及ㄔ趦?nèi),除了字典,所以當時的字一定要在五千個以上。從這一點,大家都可以體會到商代絕對不是一種很原始的文明,文明的起源要比它早得多。如果,再加上夏代也不過就是再往前推進四百多年,還未必是我們文明的起源,還要再往上推,估計說五千年文明史是有一定根據(jù)的。
當然,在這方面我們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探索和研究。究竟我們的文明起源可以估計到什么時候,文明從起源到發(fā)展的過程是什么樣的?我強調(diào)我們是在探討當中,今天并不能給大家一個答案。
文明的評判標準是什么
在這里,我想特別說明一下,什么叫做文明?文明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特殊階段,是人類脫離動物界后進一步脫離了原始野蠻狀態(tài)的階段。我們從考古學上怎么來判斷呢?考古學發(fā)現(xiàn)和研究古代的物質遺存,現(xiàn)在我們主要依靠考古來論證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標志。這不只是中國考古學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考古學的普遍問題。對于考古學中的文明標準,國際上現(xiàn)在有一些通行的標準,這些標準是外國學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適合中國的情況,當然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可是直到今天為止,我們國內(nèi)學術界還是使用這樣的標準。
我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些標準是怎么出現(xiàn)的?這些標準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書。這本書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爾是英國學者,長期擔任劍橋大學考古學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歐洲考古,而他還研究考古學的歷史,擔任過世界考古學史會議的主席。他寫了一本書叫《最初的文明》,副標題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學”,書雖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為西方國家考古學生的必讀書,不單在英國出版,美國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這本書把剛才說的考古學上通行的文明標準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實這些標準并不是由丹尼爾提出的,我們仔細讀一下他的書就知道,這是在195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在近東考古和歷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權威的,這個研究所當時召開了一個“近東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會上有一位學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條標準,而后經(jīng)丹尼爾補充,通過《最初的文明》一書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這三條標準是什么?第一條標準就是要有城市,就是發(fā)掘出的遺址中應該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對比和差別。這個標準還有量的限制,作為一個城市要能容納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個條件是文字,沒有文字的文明很難想象,因為沒有文字的發(fā)明,人類的思想文化的積累就不可能存留和傳播。第三個條件是要有復雜的禮儀建筑,什么叫復雜的禮儀建筑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建筑物不是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經(jīng)濟的原因而特別建造的一種復雜的建筑。比如說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參觀,站在金字塔前,(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對著獅身人面像,都會感覺到這是一種文明,這是沒問題的。你不能說它是原始的,還是處在蒙昧、野蠻的狀態(tài),因為金字塔是墳墓,如果僅為了一般需要,無論如何也不需要建造這樣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靈可以永存,這就代表了文明時代的階級分化和統(tǒng)治。
由克拉克洪歸納提出、經(jīng)過丹尼爾推廣的考古學上的文明標準,就是這三條。他們說,由于古代遺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兩條就夠了,而在兩條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種,就可以認為是文明社會了。這個看法傳到東方,不管是在日本還是中國,學者都覺得有點不夠,提出來最好再加上一條,就是冶金術的發(fā)明和使用。現(xiàn)在在我們國內(nèi),冶金術被普遍認為是一個標準,那么我們就有四條標準了。當然,這些標準是不是真正適合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狀況,我看將來還可以討論研究。
從都邑遺址看中國早期文明
在我們的考古工作中,什么樣的遺址最適合用剛才所說的四個標準來考察、衡量呢?我想大家容易理解,最好是有都邑的遺址。因為都邑最能夠判斷那個時代是不是符合文明的標準。
中國早期的都邑,考古學上最早發(fā)現(xiàn)的是殷墟。1899年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1928年開始發(fā)掘殷墟,抗戰(zhàn)以前進行了15次發(fā)掘,到1950年恢復考古工作,首先就是繼續(xù)發(fā)掘殷墟,一直到今天,殷墟發(fā)掘就沒有停止過。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邑,完全符合文明條件,不需要討論。比殷墟早的都邑,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上世紀50年代發(fā)現(xiàn)的鄭州商城,我記得自己上世紀60年代初經(jīng)過鄭州的時候,車站廣播已經(jīng)說它是商朝的都城,后來大家又懷疑,一直到“文革”之后,這個問題才最后確定了下來。鄭州是一個總面積不比殷墟小的商代都城,但比殷墟要早。再往前,前些年又發(fā)現(xiàn)一座在河南偃師的商代都城,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湯的首都,它的位置和時代都是合適的。商代我們不需要多討論了,因為商代是公認的文明社會,這是沒有問題的。
夏代是考古學界探尋多年的重大問題。商代已經(jīng)論定了,夏代難道就一點根據(jù)也沒有嗎?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徐炳昶先生帶領一批學者到傳說中夏的地區(qū)進行調(diào)查,在他們的調(diào)查當中確定了一個重要遺址,就是偃師二里頭。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掘和調(diào)查,對二里頭的面積、內(nèi)涵都比較清楚了,它符合文明的條件。二里頭有大型宮殿,還有很多的墓葬,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陶器上刻著可能是文字的符號,已經(jīng)是一個文明社會了。它的時代、地理位置和我們文獻記載的夏相吻合,多數(shù)學者同意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
還能不能再往前推?這就是現(xiàn)在我們要探討的問題。大家在報刊上或許已經(jīng)注意到一個重要遺址,就是山西襄汾的陶寺。陶寺遺址的時代又比二里頭早,它屬于考古學上龍山文化的晚期,根據(jù)現(xiàn)在測定的材料,其時代大概是從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200年,早于夏代。這個遺址有城,城的面積是中原地區(qū)龍山文化城址里面最大的。它有城墻、有宮殿。與此相配合,它還有大量的墓葬,其中有些較大的墓出土了很多令人驚奇的東西,最引人注意的是禮器,反映當時的禮樂制度,是文明社會的產(chǎn)物。比如禮器中的磬,和后來的很類似,是三角形的,掛起來可以奏樂;
還有鼓,用陶土燒成圓筒形,上面用鱷魚皮覆蓋,也可以敲擊。還有陶制的禮器,比如一種很大的陶盤,里面畫著一條盤旋的龍,這和后來的商周青銅禮器,在構造、藝術上是一脈相承的。我們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就用這個龍紋作為標志,它是文明的一種象征。陶寺遺址還有文字,前幾年在那里出土了一個殘破的陶背壺,就像軍用水壺一樣,一面是扁的,一面是鼓的,可以帶在身上。在這個殘破的背壺上,有一個用毛筆沾朱砂寫的“文”字,這個字又大又清楚,所有人看見后都沒有懷疑。陶寺又發(fā)現(xiàn)有金屬,金屬器物出土已有好幾次。最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銅環(huán),像齒輪一樣,非常規(guī)整,經(jīng)過檢測,這個環(huán)是砷青銅的。砷青銅在近東是相當普遍的,我國過去只在西北地區(qū)有些發(fā)現(xiàn)。
陶寺最近一項很重要的發(fā)現(xiàn),就是有一個“觀象臺”,雖然其性質還不能最后確定,但可以在這兒向大家介紹一下。陶寺城的中心有一個宮殿區(qū),里面有一個部分經(jīng)過發(fā)掘,是一個扇面形的建筑,前面是半圓的。這個建筑分為三層,最里面的一層有夯土柱的遺跡,排列緊密,柱與柱之間有縫。在2003年冬至那一天,發(fā)現(xiàn)在一個縫里面正好看見日出。大家知道地球公轉在三四千年的時間里沒有很大的變化。后來在其他節(jié)氣還有一些觀測。如果“觀象臺”這一點能夠確定的話,將是天文考古學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和古書《堯典》里的觀象授時是很適合的。《堯典》一項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觀測天象,確定歷法。據(jù)說當時有一年366天的歷法,有閏月。堯的年代正與陶寺遺址相當,傳說中的堯都平陽正在襄汾附近。
總而言之,我們通過這些材料,已經(jīng)可以看到中國文明起源非常早,而且有它本身的特點,這是我今天在這里講的第一點。
中國早期文明的廣度
中國早期文明的廣度,這包括早期文明的分布,以及這種文明所起影響的范圍。
可能在座的有些朋友已經(jīng)注意到,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歷史學、考古學界出現(xiàn)了許多很重要的觀點。在歷史學方面,特別強調(diào)中國自古是多民族、多地區(qū)的國家,我們光輝的傳統(tǒng)文化是由各個民族和地區(qū)共同締造的。把這一點綜合起來,就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體”。在考古學方面,蘇秉琦先生首先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研究中提出“區(qū)系”研究的概念,得到許多學者的發(fā)揮引申,從而顯示出中國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多線性。
過去把中國文明的歷史基本上看成是單線的,既有思想的原因,也有實際的制約。在歷史上,所謂“內(nèi)華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根深蒂固,由之衍生出華夏中心論,或者叫做中原中心論的狹隘觀點,而在早期的考古工作中,由于人力等等客觀限制,成果大多數(shù)也只是在中原一帶以內(nèi)。只是到“文革”以后,各地方的考古力量逐漸充實擴大,才使局面有很大改觀,大量的發(fā)現(xiàn)不是以前所能夠預料的。
為了說明過去看法的狹隘,不妨以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游地段的荊楚地區(qū)為例。清代著名學者顧棟高作《春秋大事表》,有一篇專論講春秋時期楚國的領域不過長江。直到民國時期,還有學者認為《楚辭》里的地名都在江北,連屈原的卒地也是一樣。可是地下的文物遺跡提供了相反的證據(jù),湖南省境內(nèi)不斷發(fā)現(xiàn)商周遺物,尤以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為多,制作還特別典重精美,有人就說是從中原輸入,甚至是近代才帶來的。對此,湖南省博物館的高至喜先生有一系列論文,以確切的考古材料加以反駁,大家可以看他的文集《商周青銅器與楚文化研究》,不過,他早在1981年發(fā)表的《“商文化不過長江”辨》一文,已經(jīng)把問題講得相當清楚了。
談到商代的文化,20世紀80年代在長江流域有兩次震動學術界的重大發(fā)現(xiàn),就是四川廣漢三星堆的兩座器物坑和江西新干大洋洲的一座大墓,F(xiàn)在考古學家已經(jīng)稱它們分別屬于三星堆文化和吳城文化。
廣漢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根據(jù)文獻是在古代的蜀國。傳統(tǒng)的看法,蜀地很封閉,長期不與外界交通,所謂“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傳誦于婦孺之口,可是現(xiàn)在通過考古實踐知道,那里和中原一直是保持著聯(lián)系的紐帶,在那里能夠看到中原文化明顯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大概是間接的。從種種跡象看,比如三星堆的青銅器可能是受荊楚地區(qū)的影響,而荊楚地區(qū)又在中原商文化的影響之下。商文化的影響通過三峽進入四川,還可能由陜西的漢中城固、洋縣一帶也影響到四川。
新干大洋洲大墓所出的器物,也很容易看到中原商文化的影響,而與相鄰近的湖南的關系,反而沒有那么強烈和明顯。估計商文化的影響是由河南、湖北直接進入江西贛水流域的。
上面舉的不過是個別例子。商文化的影響非常廣大,即以青銅器的出土而論,北到內(nèi)蒙古,東到海,西到甘肅東部,南到廣西,都有商文化類型的器物發(fā)現(xiàn)。如果以玉器來說,影響還遠到境外的越南北部。
有人把黃河、長江說成中國的“兩河”,其實中國文明的分布何止這兩河?我們絕不可限制我們的視界,才能充分認識早期文明分布和傳播的寬廣及其多樣性。
在充分強調(diào)中國早期文明多線性、多樣性的同時,斷斷不可低估這一文明各地區(qū)間的共同性、統(tǒng)一性。事實上,只有存在著共同和統(tǒng)一,多線、多樣的各地方文化才作為中國文明的組成部分而存在。再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多線、多樣的地方文化的發(fā)展也不是平衡的。尤其是在夏、商、周三代王朝,王朝的首都一直在中原(廣義的)地區(qū),中原地區(qū)還是全國的核心。
近些年,不少學者指出中原文化———有些論作稱之為“河洛文化”的重要性不應被忽略。這不是要恢復中原中心論,而是說明一個不可抹殺的事實,即在歷史的若干關鍵性的當口,特定的地區(qū)會起特殊的作用。歷史學和考古學的研究都表明,我們的先人真正脫離原始的狀態(tài)而進入文明的門檻,正是在中原地區(qū)。從唐、虞到夏、商、周,都邑都在這一地區(qū),司馬遷在《史記》的《貨殖列傳》里便說:“昔唐人都河東,殷(即商)人都河內(nèi),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shù)百千歲!
中原中心論只講中原文化對周邊地區(qū)的傳播影響,我們則主張文化的影響每每是雙向的。中原地區(qū)之所以有其特殊地位,很重要的就是能夠融合吸納周邊的種種文化因素。相信在今后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中,這一點會進一步得到證實。
中國早期文明的高度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流行的一個學說,就是人類在古代有一個所謂“軸心時期”。這個說法是雅斯貝斯提出來的,是說在公元前6世紀到4世紀這一段時間,全世界出現(xiàn)了幾個輝煌的文明高峰,出現(xiàn)了重要的人物。在西方有希臘的哲人時代,在印度有佛教的興起,在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在中國有孔子、老子,以至后來的諸子百家,人類的文明便是從這里演變進展的。不管這個說法有多大意義,中國從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確實有一個文明發(fā)展的高峰。問題是,我們怎么看待它的高度?它有什么特點,特別是我們從新發(fā)現(xiàn)的材料方面會有什么樣新的認識,這就是我想在第三部分要談的內(nèi)容。
考古成果為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的高度提供了大量佐證
這個問題也可以從考古方面得到新的認識,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近些年來,考古學方面有一項重大發(fā)現(xiàn),有的學者甚至說是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就是大量的簡牘帛書,簡稱為簡帛。簡是用竹子、木頭編連起來,是我們中國人最早的書寫載體。各國古代文明都有文字,但是文字的載體不一樣。古代埃及用紙草紙,紙草這種植物咱們中國沒有,他們把紙草截取下來連接,然后壓平,晾干后就成為類似紙一樣的東西。古代美索布達米亞等地在泥板上面刻畫出楔形文字,然后焙干,各有各的做法。中國人的偉大發(fā)明就是竹木簡,用竹子、木頭這些隨手可得的東西,做成條狀,一根一根編連起來叫冊。中國人還有一個發(fā)明就是養(yǎng)蠶,生產(chǎn)出白色的絲織品叫帛,既可以寫字,還可以畫圖,比竹木簡又好多了,可是它有一個缺點,就是太貴不能普及。漢代發(fā)明紙之后(紙的發(fā)明也可能還早一點),到了南北朝完全用紙,簡帛就退出了。簡帛書籍的發(fā)現(xiàn)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兩次,在西漢和西晉,這兩次發(fā)現(xiàn)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術史,今天不在這里討論。
現(xiàn)代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種古書是1942年,湖南長沙子彈庫這個地方,有盜墓賊挖掘一座小墓,發(fā)現(xiàn)了一個竹編的盒子,里面就是帛書,有一幅是非常完整的。我們一直以為只有一幅,(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其實還有很多,只不過已經(jīng)破碎了。這些東西,被一個在那兒教書的美國人帶到美國去了,現(xiàn)在還在華盛頓,由賽克勒基金會保存。國內(nèi)原物只剩下很小的一塊,在湖南省博物館。這件帛書是楚文字,楚文字是很難讀的,所以一直到今天仍沒有完全解讀,不過它的內(nèi)容是數(shù)術方面的,在學術上的影響還不是很大。
重大的發(fā)現(xiàn)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簡單說一下大家就可以知道了。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大量竹簡兵書,最主要的是《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量的帛書和竹木簡,帛書最多,有《周易》、《老子》等書籍,是漢朝初年的。1975年,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號墓一個小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的竹簡,這是第一次看到用墨筆書寫的秦人手跡。當時我直接到那兒去,有幸看到滿滿一棺材都是竹簡,主要是秦代的法律。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也出土了竹簡,有《周易》、《詩經(jīng)》等等。1983年,湖北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了大量的竹簡,主要是漢初呂后時代的法律。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戰(zhàn)國時代的楚簡,主要是儒家和道家的著作,道家是《老子》,儒家有《子思子》,還有其他的書籍。大致同時,還有一個墓的楚簡被盜掘,流傳到了香港,由上海博物館在1994年收購回來,內(nèi)容和郭店簡差不多,也都是儒家、道家的書籍。還有很多小的發(fā)現(xiàn)我在這里就不介紹了。
對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高度的新認識
這些應該說是現(xiàn)代學者的眼福,有的連漢代的人也沒有看過,我們居然發(fā)現(xiàn)了,能夠進行研究,不能不說是我們的幸運。這些材料出現(xiàn)后,很多學者公認,確確實實是要重寫我們的學術史,因為跟我們過去的想法不大一樣。傳統(tǒng)的想法,特別是從晚清以來的疑古思潮,對很多古書是懷疑的。當然,疑古思潮在政治、文化史上是進步的、有很大成績的,可是它也有一種副作用,就是否定太多,古代歷史變得好像沒有多少內(nèi)容了,F(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大量的材料,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認識,我個人意見,主要表現(xiàn)在兩點上:
第一點,當時的學術思想,不但是繁榮發(fā)展,百家爭鳴,而且我們想像不到其影響的深遠能達到像新發(fā)現(xiàn)材料所告訴我們的那種程度。例如,過去常說,儒家的傳播西不到秦,南不到楚?鬃又苡瘟袊,可能還不如我們今天開著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轉一兩天所到的范圍?鬃油鳑]有到秦國,去晉國實際上也只是到了邊上,往南只到了今天的河南信陽,沒有到楚國的腹地,所以儒家的影響似乎就是在中原一些國家的范圍。但現(xiàn)在來看不是這樣,至少在孔子之后,他的弟子,二傳、三傳,儒家思想的影響已經(jīng)非常廣泛。我們剛才談到的出土大量戰(zhàn)國儒家竹簡的地方,是楚國首都的郊區(qū)。當時楚都在郢,也就是現(xiàn)在的江陵紀南城遺址,周圍可以看到大量楚國墓葬群,有的墓很大,到現(xiàn)在還保存著很大的山包。出土這個簡的郭店一號墓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墓,經(jīng)考證墓主可能是楚太子的一位老師,時代是公元前300年或者更早一點。這個人帶走了這么多書籍,其中有《老子》,《老子》在楚國出現(xiàn)是容易理解的,老子原本是陳人,陳被楚所滅,他也可說是楚人?墒菦]想到儒家竟有這么大的影響,郭店簡里面有子思一派的著作,而且是非常高深的、具有很強哲理性的作品,居然在楚國太子的一個老師的墓里出現(xiàn),所以當時儒家學術影響已經(jīng)遠到了楚。楚國不是華夏,乃是所謂荊蠻的國家,是被排斥在中原文化之外的,可是它居然有這么高的儒家文化,這在以往很難理解。
最有意思的是,上海博物館的簡也是在這一帶出土的,其中有一篇《武王踐阼》,后來收錄在漢朝人整理的《大戴禮記》里。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考古學者在河北平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墓,是戰(zhàn)國時的中山王墓,中山國也不是華夏,是狄人的國家。中山王的隨葬銅器的銘文就引了《武王踐阼》的話。這個墓是公元前307年左右所建,和郭店墓的年代相差不多,一篇很普通的儒家學術著作,往北傳到了河北中部山區(qū)的中山國的王墓,往南傳到了湖北荊門一帶楚都郊外的墓葬,可見當時的學術影響有多么廣泛。主要的學派道家、儒家作為一種共同的學術思想,流傳如此廣遠,超乎我們的想象。諸子百家當時如此興盛,影響如此巨大,以至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現(xiàn)在看來就不足為奇了。這是第一點。
另外一點,就是通過發(fā)現(xiàn)這些書籍,從戰(zhàn)國時代一直到漢初的,我們看當時的學術發(fā)展究竟是怎樣的呢?首先要看這些書都是什么書?當然,這里面也有一些日常用書,比如《日書》等,用來擇吉、算卦之類的,沒有多高的文化價值,可是占相當大比例的是高級學術,不是一般的作品。比方說郭店簡,其中有些是子思的著作,如《五行》篇,子思和孟子講“五行”是戰(zhàn)國晚期的荀子提到過的,荀子和子思、孟子學派的觀點不一樣,對此進行了很尖銳的批評!段逍小菲靡沿Я,現(xiàn)在在馬王堆帛書里發(fā)現(xiàn)了,在郭店竹簡里也發(fā)現(xiàn)了,可見當時非常通行。這篇著作非常難讀,它講的是人的性和德之間的關系,這是很深奧的問題,不是一般的民眾所能夠理解的。在郭店簡與上海博物館簡里面還有一種《性情論》,講的完全是抽象的范疇。過去我們看《論語》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好像孔子是不講性和天道的,其實不是這樣!缎郧檎摗纷鳛榭组T學者的作品,過去我們根本不知道,它討論的完全是天道、性命、情性等,可以講宋明理學所討論的一些哲學概念,這里面都討論到了,這些絕對不是當時一般民眾所能夠理解的!独献印芬彩且粯樱坏小独献印繁旧,而且還有解說《老子》的一些作品。例如上海博物館館藏簡的《恒先》,同樣非常富有哲理性。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哲學的世界,讓我們看到當時哲學思想是高度發(fā)達的。
過去由于疑古思潮的影響,我們對很多古書不相信。比如在上世紀20年代,梁啟超就說過研究孔子和孟子之間的思想應該看《禮記》,然而有人說這些都是后人寫的,甚至說是漢朝時作的,不能相信。現(xiàn)在只要一看竹簡就明白了,《禮記》中許多內(nèi)容就是當時的著作,就可以研究儒家孔子到孟子之間的演變。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認別孔門七十子或者七十子弟子的著作,比如子思、子游等人的著作,我們也就更接近孔子,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最接近孔子了。對于道家,也可以看到老子到莊子,甚至《淮南子》之間的演變。我們認識了《老子》以下道家著作的面貌,也就更理解老子的本意了。這在學術史上,特別是哲學思想研究上,就和過去不同了。
通過這些,我們進一步看到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度。中國古代文明不只是社會上普遍的文化,它上升到系統(tǒng)的哲學理論,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特點。
我今天只有這樣短短的時間,讓大家從中國古代文明的長度、廣度和高度這三方面看到中國古代文明的悠久、博大和輝煌。
最后,我再用兩分鐘時間講一個想法,F(xiàn)在很多人說中國考古學已經(jīng)處于黃金時代,我想最好說處于黃金時代的開始階段。中國的現(xiàn)代考古學,如從中國人自己主持田野工作算起,至今還不到80年,比起約200年的世界考古學史,我們是很短的,相對于古代埃及、古代美索布達米亞等地的考古工作,雖然我們的土地比它大,我們的歷史比它長,但我們考古的時間卻短得多。我們沒做的事還有很多。我們的事業(yè)大有希望,至少還可以做二百年,可以預期21世紀、22世紀、甚至到23世紀,我們都可能有重大的發(fā)現(xiàn),所以,今天我們不宜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程度做太多的推論。
(此講稿是李學勤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演講基礎上修改而成的,第二部分即中國早期文明的廣度為新增加的內(nèi)容!幷咦。光明日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