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煉金術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黑白照片的手工上色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攝影術發(fā)明之初,在西方國家,19世紀40年代即被廣泛使用,20世紀50年代彩色膠卷普及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彩色攝影才開始普及,手工上色技術才淡出大眾的視野。數碼攝影時代,這一帶有鮮明年代色彩的技藝又重放光彩,經過藝術家的演繹,呈現出帶有復古腔調的獨特的視覺效果。
90后還歷史以顏色
2011年的一天,21歲的瑞典女孩桑娜·杜拉韋(Sanna Dullaway)正在聽搖滾樂隊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的一張專輯。專輯的封面采用了美聯社攝影師馬爾科姆·布朗(Malcolm Browne)在越戰(zhàn)期間拍攝的西貢街頭一名僧人自焚的黑白照片,這張照片吸引了杜拉韋,她想,如果能夠再現其中火焰的顏色,效果會更加震撼,于是她從火焰入手,完成了整張照片的上色,隨即把圖片發(fā)到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此后,杜拉韋便開始了對經典黑白照片進行修復和上色的工作。和傳統的用水彩手工在照片紙基上著色的方式不同,杜拉韋是用Photnshop軟件精心畫出亮麗的色彩,讓這些歷史的印記擁有了一種新鮮的氣息。她的作品包括愛因斯坦、切·格瓦拉、羅斯福等著名歷史人物的照片,以及一些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經典之作,比如埃迪·亞當斯(EddieAdams)1968年拍攝的《槍斃越共》和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Eisenstaedt)1945年拍攝的《時代廣場勝利之吻》。除了熟練的繪圖技巧,杜拉韋還需要對相關的歷史及人物有更深入的考據,以便將照片中的每個細節(jié)還原出當時應有的色彩,這一過程是微妙而復雜的。美國《時代》雜志2012年做了一期關于林肯的封面專題,委托杜拉韋為林肯的一些黑白照片進行上色,她最終完成的作品拉近了這位著名歷史人物與現實的距離,仿佛他就生活在當下。
杜拉韋說:“沒有任何一張重新上色的照片可以取代黑白老照片,但重新上色的照片會帶來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和體驗。歷史人物生活的世界不是黑白的,而是有顏色的,就像我們當下的世界一樣,我并不想替換或改進黑白照片,我只是通過為它們著色來展現一個新的視角!
3分鐘重溫一個年代
格蕾絲·羅森(Grace Rawson)1933年出生于新西蘭的奧克蘭,3歲時,有人問她長大后想做什么,她回答說:“我會成為一名藝術家!”21歲時,羅森如愿以償,加入了一個致力于手工著色攝影的工作室Whites Aviation,成為專業(yè)的照片染色師。這個工作室成立于1945年,創(chuàng)立者利奧·懷特(LeoWhite,1907-1967)曾經是一名飛行員,1921年他首次從空中拍攝城市影像,此后陸續(xù)游遍了新西蘭的領空,拍攝了許多風景照片。Whites Aviation工作室出品的手工著色風景攝影,是新西蘭20世紀中葉文化的一個獨特代表。截至20世紀80年代,懷特的工作室收集了大約90000張底片,記錄了新西蘭各地的發(fā)展情況,現在這些照片都收藏在Alexander Turnbull圖書館。
隨著彩色膠片的普及,Whites Aviation工作室銷聲匿跡,格蕾絲·羅森也不得不放棄了她所鐘愛的照片染色工作。2016年,電影導演雷格·伍德(Greg Wood)和藝術史學家彼得·艾爾索普(Peter Alsop)計劃拍攝—部短片,重溫手工著色的時代,向人們展示這種技藝的美妙。他們找到了83歲高齡的羅森,想知道在時隔53年之后,她能否再次親手為照片著色。于是,在這部名為《著色師》(TheColourist)的3分鐘短片里,格蕾絲·羅森重新拾起這一幾乎被世人遺忘的技術,她坐在家中的畫板前繪制照片,這張照片是大約60年前她在Whites Aviation工作室中繪制的第一張照片的副本。她將棉絮裹在筆的一端,蘸取顏料為照片著色,將腦海中呈現的色彩精細地一層層疊加在黑白照片之上,愛犬陪伴在她的腳邊,溫暖柔和的光線充滿了整個房間。
西班牙80年代的魔幻現實主義
20世紀80年代,西班牙結束了佛朗哥將近40年的獨裁統治后,開始走向民主,以馬德里為中心的新潮派文化運動(La Movida)應運而生,席卷了整個西班牙。在這場運動中,一位女性攝影師在一直由男性主導的西班牙藝術界脫穎而出,她就是奧烏卡·萊蕾(Ouka Leele)。
萊蕾1957年出生在馬德里,自幼學習繪畫,早期受到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里大師油畫作品的影響,后來轉向攝影領域,18歲時,她的照片就被選人知名出版物,并經常在各大專業(yè)雜志發(fā)表。1978年,《星》雜志邀請萊蕾為封面制作彩色照片,她決定采用20世紀初的手工上色技術,以鮮艷的水彩為照片著色,由此揭開了自己攝影生涯的新篇章。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