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后感
發(fā)布時間:2020-08-23 來源: 思想匯報 點擊:
《資本論》讀后感
記得以前看到某個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話,說集權和極權的區(qū)別在于,集權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專制,而極權則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專制,因為它深入人心,讓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從心里認同這種專制獨裁。而現(xiàn)代社會,正是一個資本所統(tǒng)治的極權社會。
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看作一種歷史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是,資本家用一定量的預付資本,購買雇傭工人的勞動;雇傭工人為資本家勞動,從而以工資的形式取得自己勞動的報酬。這一過程表面看起來是非常公平的:資本家和工人,分別作為勞動力的買方和賣方,平等的出現(xiàn)在勞動力市場上、平等的交易;資本家可以選擇雇傭這個工人,也可以選擇雇傭那個工人,工人可以選擇受這個資本家雇傭,也可以選擇受那個資本家雇傭。表面上看來,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換的價值規(guī)律。
但是,在這表面之下,掩蓋了事實的真相,那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和它的價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資本家所付給工人的工資,只是他的勞動力的價值,而不是他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
剩余價值,這個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大秘密,就隱藏在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差別之間。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使用勞動力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工人為資本家勞動 10 小時,創(chuàng)造了10000 元的價值,平均每小時勞動創(chuàng)造 1000 元價值。而他實際上獲得的工資卻只有 5000 元,也就是說,他只有 5 小時在為自己勞動,而剩余的 5 小時,全部是無償?shù)臑橘Y本家勞動。這剩余的 5 小時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就是資本家的利潤的來源。如果沒有剩余價值,則資本不可能增殖,資本家不可能獲得利潤。
在雇傭勞動中,勞動者的所有勞動都表現(xiàn)為為自己的勞動;他為資本家提供的無償勞動掩蓋在他的工資的面具之下。在奴隸勞動中,奴隸的所有勞動都表現(xiàn)為為奴隸主的勞動;即使是奴隸維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也表現(xiàn)為奴隸主的財產。在徭役勞動中,農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時間內在自己的土地上為自己勞動,在另一段時間內在地主的土地上為地主勞動,即服徭役。在雇傭勞動和奴隸勞動中,勞動者為自己和為他人的勞動,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結合在一起的。不同點僅在于,雇傭勞動的成果表現(xiàn)為勞動者自己的財富,而奴隸勞動的成果表現(xiàn)為奴隸主的財富;前者是隱蔽的剝削,后者是赤祼祼的不加掩飾的剝削。在徭役勞動中,勞動者為自己和為他人的勞動,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開的。
典型的奴隸勞動,如古希臘羅馬的奴隸制和內戰(zhàn)以前美國南方種植園的奴隸制。在奴隸勞動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信奉“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奴隸和其他的勞動資料一樣,都是奴隸主的財產的一部分。在雇傭勞動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信奉自由、平等。通過對雇傭勞動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區(qū)別,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平等的商品交換規(guī)律,會演變?yōu)椴黄降鹊馁Y本主義占有規(guī)律。
買方和賣方在對等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交換,起初并沒有產生任何問題。但是,當交換的商品變成勞動這一特殊商品時,異變便開始了。勞動力的使用形成勞動,而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因此,勞動力便可以與資本進行交換。勞動力本身不是價值,它不可以與代表價值的資本進行交換。這里的欺騙性在于,工人天真的以為資本所購買是他的勞動,他得到資本所付的工資,他與資本間的交易就算完成了、兩者就扯平了。而實際上,工資所購買的,并不是他的勞動,而是他的勞動力,換句話說,只是他的勞動的一部分,即他的勞動力的維持費用。而他在自己的勞動力的維持費用之外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則無償?shù)臑橘Y本家所占有了。因此,在勞動的買賣這一特殊的商品交換過程中,擁有資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著社會進步的果實,而擁有勞動力的一方,日益貧窮,資本主義財富生產的一切歷史必然性的悲劇皆落到了他們的頭上。正如在奴隸勞動之中,物質生產過程的所有血淚都是奴隸的血淚一樣。
宗教把命運神化為永恒,正如資本把它的剝削權力神化為永恒一樣。在基督教,現(xiàn)代的
資本家打上了上帝選民的印記,而雇傭工人,則等待著末日審判那未知的命運。說白了,資本就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上帝,F(xiàn)代社會,就其性質而言,是排斥多神教的。一元化的基督教,是最適合資本的宗教。
資本家和工人,一個擁有資本,一個擁有勞動力。勞動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樣,是勞動力對勞動資料的主動、自覺的占有,而異化為了后者對前者的強制的、有計劃的壓榨。資本家把財富傳給子孫,實際上是把剝削他人的權力傳給了子孫。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改變,“財富的繼承直接意味著剝削權力的繼承”這一規(guī)律便不會改變。資本從父親的手中傳給兒子,換一個角度來看,更易于理解事情的真相:資本把自己的代表從父親換成了兒子;人的生老病死絲毫不會影響資本的增殖。于是,我們可以看到繼承權背后所隱藏的真相,那就是:這僅僅只是一個資本所有者變化的過程,就像 A 把手頭持有的股份轉讓給 B 一樣,問題的實質沒有任何改變。因此,即使現(xiàn)代社會的法律規(guī)定廢除繼承權,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不會有絲毫影響。
但是,歷史的來看,只有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之時,繼承權才會消滅;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繼承權就會自然隨之消滅。在現(xiàn)代社會,要強制的消滅繼承權,只有帶來反面的效果。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明白,為什么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樣的政治權力傳承模式,可以在古時候獲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實行選舉制、規(guī)定領導人任期的古羅馬,在其滅亡之后的一千年歲月里,其民主制會被西歐人棄之如敝屣。
從馬克思的時代到今天,雖然僅僅一百余年,但現(xiàn)代社會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曾說,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F(xiàn)在看來,事實并非這樣簡單。馬克思的估計有點兒樂觀了,他低估了技術進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促進。
20 世紀的技術進步,是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比擬的。這種技術進步,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有可能,而技術進步反進來,又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它煥發(fā)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夠變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術進步造成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這種增長一方面減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在其總的勞動價值中所占的比重,從而大大的加強了相對剩余價值的剝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長。即是說,工人必要生活資料相對的增長了,但絕對的減少了。
需要注意的是,資本論中很大篇幅便是對大工業(yè)生產的研究。絕不能說馬克思沒有觀察到技術進步的作用,只是他當年看到的技術進步,相比起 20 世紀的來,無疑是小巫見大巫了。那些以 20 世紀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來否定 19 世紀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說明他們沒有認真的閱讀過馬克思。觀察一個人對另一個論著的批評是否恰當、水平有多高,很多時候其實并不需要翻看另一個人的論著,只看看這個人的批評本身就夠了。在本質上,現(xiàn)代社會并沒有變。雖然它自 19 世紀以來在生產力上有了巨大的進步,但它仍是資本主義的。
《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作為一種結合生產關系解釋分配關系的學說,不僅對剝削問題作了科學分析, 也為科學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實際 作用和應得利益奠定了理理論基礎。
發(fā)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shù)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shù)掠奪者!豆伯a黨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并不只是出于階級斗爭的考慮,更是提高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熱點文章閱讀